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和谐”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丁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1-93,共3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和”就是“和而不同”;而在西方哲学的含义则“和谐”。在高等学校师德建设中,倡导一种“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有利于创造和谐、团结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 师德 和而不同 和谐
下载PDF
论君子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战略
2
作者 孙大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5-8,共4页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立足于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出的一个积极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国家新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决策。要使一带一路国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就应该让中国传...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立足于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出的一个积极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国家新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决策。要使一带一路国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就应该让中国传统文化向沿途国家走出去,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孔孟等一直推崇的君子文化就值得推广。君子文化提倡的"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诚信不欺的相处之道、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亲诚惠容的交往方式",都足以让君子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得以弘扬传播,进而担负起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君子文化 修齐治平 诚信不欺 和而不同 亲诚惠容
下载PDF
论周恩来“和而不同”的哲学观
3
作者 米镇波 王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82-586,共5页
周恩来一生奉行着“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及方法论。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种哲学观与方法论与毛泽东在为人、处事上所奉行的方法与观念大为不同。考察周恩来的“和而不同”的哲学观 ,进而比较周、毛两人的思想观念 ,对于人们理解近现代以来... 周恩来一生奉行着“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及方法论。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种哲学观与方法论与毛泽东在为人、处事上所奉行的方法与观念大为不同。考察周恩来的“和而不同”的哲学观 ,进而比较周、毛两人的思想观念 ,对于人们理解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问题将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毛泽东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斗争
下载PDF
和而不同——国务院参事室研究中心设计
4
作者 徐皓 《建筑创作》 2003年第9期102-107,共6页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中心工程,地处东交民巷这一历史信息密集街区。笔者移植“和而不同”这一传统理念应用于历史街区局部更新,从建筑形式、整体比例、细部尺度、材料选择几个方面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融合与共生。
关键词 国务院事室研究中心工程 建筑设计 建筑形式 建筑材料
下载PDF
从“文化自觉”看当代中国乡村经济及其发展趋向——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质 被引量:3
5
作者 钟祥财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共7页
“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精义所在。“文化自觉”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多种文化共存不仅不是全球化的阻碍,反而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动力和安全装置... “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精义所在。“文化自觉”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多种文化共存不仅不是全球化的阻碍,反而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动力和安全装置。因此,构建一个“超越常规的理念”,即各种文化之间互相理解、合作兼容的人类认知和制度架构十分必要。对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文献梳理表明,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智慧和西方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等都可以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 乡村经济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同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6
作者 陶新宏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1-73,共3页
“和同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孔子赋予“和”、“同”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提出了“和而不同 ”的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日益显示出巨大的... “和同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孔子赋予“和”、“同”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提出了“和而不同 ”的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哲学 “和同之辨”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儒学复兴新论——兼谈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 被引量:8
7
作者 姜林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2,共6页
提倡“儒学复兴”是必要的、可行的,关键在如何理解。首先,儒学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复兴”主张下必然提出的课题;其次,儒学复兴就是儒学的充分现代化;复次,儒学复兴既不是政治层面的,也不是意识形态层面的,而只能是学术... 提倡“儒学复兴”是必要的、可行的,关键在如何理解。首先,儒学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复兴”主张下必然提出的课题;其次,儒学复兴就是儒学的充分现代化;复次,儒学复兴既不是政治层面的,也不是意识形态层面的,而只能是学术文化层面的。儒学的复兴有三个标志:第一,要诞生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师;第二,大众儒学或曰世俗儒学的复兴和普及;第三,全球国际社会的认同。“儒学复兴”的动力是知识分子、儒商及政府官员三大力量的良性互动。儒学与西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互相吸收与融合是儒学复兴的根本途径。儒学与西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互相吸收和融合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而三者各自的动态方向分别是:儒学的现代化、西学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未来的中国文化应是各种文化的“和而不同”、“多元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中国 传统文化 现代化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工作场景中的跨文化对话:从分歧到合作的意义建构过程
8
作者 刘畅唱 贾良定 杨椅伊 《南大商学评论》 2020年第2期79-101,共23页
本文基于对德、日、墨三国四地的中国海外分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在特定触发条件下会形成管理挑战,以对抗、阻滞或分离的形式威胁组织功能的正常运行。面对文化冲突,管理者通过"跨文化对话"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成员... 本文基于对德、日、墨三国四地的中国海外分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在特定触发条件下会形成管理挑战,以对抗、阻滞或分离的形式威胁组织功能的正常运行。面对文化冲突,管理者通过"跨文化对话"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成员一起经历悬置假设、表达假设、反思假设和变革假设的过程,实现对引发分歧文化假设的重构、扩张或合并,最终达成既共担责任又容纳差异的"和而不同"的结果。其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意义建构",以"意义解构"和"意义重组"两种形式令对话参与者对已有信念结构进行协商,变革原本"不可通约"的隐性假设,发展出容纳更广阔视域的解释框架,促使对话参与者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分歧走向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跨文化对话 意义建构 和而不同 企业国际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