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7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新探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瑛 林桂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9,共5页
人性问题的提出乃源自人“形而上”的思维倾向,人性是什么?人性如何?古今中外人们对此作了不同的定义和界说:中西人性论有着各自的路径、内容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当前则有“社会属性说”、“两性说”、“共同本性说”三种主... 人性问题的提出乃源自人“形而上”的思维倾向,人性是什么?人性如何?古今中外人们对此作了不同的定义和界说:中西人性论有着各自的路径、内容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当前则有“社会属性说”、“两性说”、“共同本性说”三种主要的人性论。总结中西人性探究的理论得失.可知合理之人性探究应遵循的若干基本规则或前提。而人性的新的理论界说可以为:追求生存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自利 社会关系 生存优越
下载PDF
暗夜里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 被引量:16
2
作者 林华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0-74,共5页
余华小说里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也多为论者所忽略。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被遮蔽的群体予以解读,指出她们分别作为暴力的牺牲品、苦难的承担者以及人性恶质的一种显现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并进而分析了余华的女... 余华小说里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也多为论者所忽略。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被遮蔽的群体予以解读,指出她们分别作为暴力的牺牲品、苦难的承担者以及人性恶质的一种显现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并进而分析了余华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女性形象 暴力 苦难 恶质 女性观
下载PDF
中国人的善与恶:人格结构与内涵 被引量:24
3
作者 焦丽颖 杨颖 +2 位作者 许燕 高树青 张和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28-1142,共15页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 = 1467),最终得到27个善人格词...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 = 1467),最终得到27个善人格词汇与28个恶人格词汇,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结构 词汇学 中国文化
下载PDF
善与恶的化身:蛇文化符号的阐释 被引量:14
4
作者 蒋栋元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8-62,共5页
在所有动物中,受到褒贬最多的莫过于蛇。一方面,它象征着正义、诚实、报恩、智慧、生育,是善良的化身;另一方面,它又象征着残暴、狡诈、忘恩、愚昧、死亡,是邪恶的代表。蛇的这一双重特性突出地反映在民风习俗、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宗... 在所有动物中,受到褒贬最多的莫过于蛇。一方面,它象征着正义、诚实、报恩、智慧、生育,是善良的化身;另一方面,它又象征着残暴、狡诈、忘恩、愚昧、死亡,是邪恶的代表。蛇的这一双重特性突出地反映在民风习俗、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良 邪恶 化身 文化符号 阐释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vi1和MDS1-Evi1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开林 王立 +7 位作者 郝玉书 邵宗鸿 孟庆祥 李克 陈桂彬 秘营昌 唐克晶 王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15-319,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Evi1、MDS1Evi1基因表达及其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31例MDS、11例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postMDSA...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Evi1、MDS1Evi1基因表达及其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31例MDS、11例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postMDSAML)和34例原发性AML(denovoAML)患者的Evi1及MDS1Evi1基因表达。结果:8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未测到Evi1转录本,其中3名有MDS1Evi1表达,但表达量较低(MDS1Evi1/GAPDH<0.1)。8例RA中1例、13例RAEB中8例、9例RAEBt中6例有Evi1表达,RAEB和RAEBt患者Evi1表达率高于RA(P<0.05)。8例RA中5例、13例RAEB中9例和9例RAEBt患者中5例有MDS1Evi1表达,表达量较高(MDS1Evi1/GAPDH>0.1)。MDS转化为AML5例,其中4例随病情进展Evi1表达量增加。postMDSAML患者Evi1、MDS1Evi1表达率显著高于denovoAML(P值均<0.05)。Evi1和MDS1Evi1表达阳性的MDS患者祖细胞集落形成数低于Evi1和MDS1Evi1阴性者。结论:M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基因表达 evil MDS1-evil
原文传递
善与恶的解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海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9-33,共5页
善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 ,是客体有利于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属性 :善就是欲望的满足。所以 ,孟子曰 :“可欲之谓善。”善分为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道德善是行为主体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 善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 ,是客体有利于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属性 :善就是欲望的满足。所以 ,孟子曰 :“可欲之谓善。”善分为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道德善是行为主体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 ,是符合道德目的的行为。反之 ,非道德善则是行为主体对于非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 ,是符合个人目的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 欲望 目的
下载PDF
娄多峰治疗风湿病经验 被引量:10
7
作者 曹玉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072-5074,共3页
文章总结了娄多峰教授治疗风湿病的经验,娄老提出了"虚、邪、瘀"痹病理论,"虚、邪、瘀"既可作为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又可作为风湿病的辨证纲领,治疗时针对"虚、邪、瘀"合理运用"扶正""祛邪&... 文章总结了娄多峰教授治疗风湿病的经验,娄老提出了"虚、邪、瘀"痹病理论,"虚、邪、瘀"既可作为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又可作为风湿病的辨证纲领,治疗时针对"虚、邪、瘀"合理运用"扶正""祛邪""疏通气血"等治疗大法。娄老诊治风湿病的理、法、方、药自成一体,独树一帜,使复杂的风湿病的诊治化繁为简,疗效突出,体现了中医诊治风湿病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娄多峰 风湿病 中医药疗法 “虚、邪、瘀”
原文传递
孔子“以直报怨”思想研究——兼论孔子是否反对“以德报怨”
8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变原则的正直、等值、合乎礼的直率等丰富的含义;“以德报怨”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的体现了人们不计前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有的则反映了一些人的虚伪和充满私心的算计,因此,对于“以德报怨”,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以直报怨”既包含“以德报怨”中值得肯定或提倡的内容,又包含“以德报怨”中所没有的对怨恨对象采取相应报复措施的内容,因此是一种更为全面、合理的报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下载PDF
童贞的泯灭——评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对人性阴暗面的披露 被引量:8
9
作者 魏颖超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86-89,共4页
威廉·戈尔丁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 198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文笔、诗歌般的叙述风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通过对其最著名的小说《蝇王》进行文本分析, 可以探讨其主人公———一群学龄前的男童是... 威廉·戈尔丁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 198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文笔、诗歌般的叙述风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通过对其最著名的小说《蝇王》进行文本分析, 可以探讨其主人公———一群学龄前的男童是如何在没有法律与文明制约的状况下做出邪恶残忍的行为并表现出兽性和嗜血性的可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威廉·戈尔丁 英国小说 <<蝇王>>
下载PDF
周敦颐的善恶观
10
作者 云燕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24,共5页
周敦颐的思想以《周易》为根基,兼容道家和佛家。他的善恶观以诚为本、以善为根、以“中”为目标并以成圣为旨归,倡导“主静”和“立人极”的思想道德学说,并涉及生成论、本体论、动静观与工夫论4个方面,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就存在状态而... 周敦颐的思想以《周易》为根基,兼容道家和佛家。他的善恶观以诚为本、以善为根、以“中”为目标并以成圣为旨归,倡导“主静”和“立人极”的思想道德学说,并涉及生成论、本体论、动静观与工夫论4个方面,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就存在状态而言,无论是由五性感动而分之“善”“恶”,还是诚幾之“善”“恶”,皆遵循“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存在模式,并且隐含佛家的“不二”思想和“不住于相”的思想,以及《周易》的“尚中”思想和“迁善改过”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善改过 自易其恶
下载PDF
悖立与整合——论董仲舒对孟子、荀子之人性论的解释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国民 《衡水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22-27,共6页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人性论 性善 性恶 善质
下载PDF
试析基督教和儒家的罪恶观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庆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58,共6页
在《旧约》(希伯来圣经 )和《尚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以色列人和中国的上古先民在有关上帝的观念 ,以及上帝如何护佑善人和他们的国家 ,如何惩罚罪人和毁灭他们的国家方面 ,存在诸多相似看法。而在《新约》和《论语》中 ,随着保罗... 在《旧约》(希伯来圣经 )和《尚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以色列人和中国的上古先民在有关上帝的观念 ,以及上帝如何护佑善人和他们的国家 ,如何惩罚罪人和毁灭他们的国家方面 ,存在诸多相似看法。而在《新约》和《论语》中 ,随着保罗阐发“原罪”和“基督拯救”的观念 ,和孔子对“天命”和“君子”的义务的新解释 ,它们间的重要区别就显露出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各自的特色。本文试以保罗和孔子的观点为代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儒家
下载PDF
“人生意义”的元价值学分析——兼答“我是谁”的哲理问题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清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8,共7页
从元价值学的实然性视角看,"人生意义"首先取决于人们在展开生命的进程中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善,试图避免什么样的恶,然后取决于人们在诸善冲突的情况下,对于各种不可兼得的善价值的主次定位做出了怎样的权衡比较和取舍选择,乃... 从元价值学的实然性视角看,"人生意义"首先取决于人们在展开生命的进程中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善,试图避免什么样的恶,然后取决于人们在诸善冲突的情况下,对于各种不可兼得的善价值的主次定位做出了怎样的权衡比较和取舍选择,乃至最终确认了一条什么样的终极性人生正道,且不管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也要努力加以实现。与此相应,"我是谁"的谜底同样在于一个人遵循趋善避恶、取主舍次的人性逻辑,围绕善恶是非的实质性价值内容展开的评判诉求和取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意义 善恶是非 人性逻辑 趋善避恶 取主舍次
原文传递
文化隐喻视角下中国 龙 和西方 Dragon 的比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珺 李旋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中国龙和dragon,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隐喻。前者是通天神兽、帝王人杰象征、吉祥瑞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保持着浓烈的文化活力;后者在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中的形象奠定了其邪恶与凶残的意义基础,在中西跨文化交流时不仅要理解西方文明... 中国龙和dragon,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隐喻。前者是通天神兽、帝王人杰象征、吉祥瑞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保持着浓烈的文化活力;后者在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中的形象奠定了其邪恶与凶残的意义基础,在中西跨文化交流时不仅要理解西方文明,而且要努力消除西方对中国龙的文化误读,从而缩小认知差异,彼此理解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文化差异 吉祥 邪恶
下载PDF
“姿势”的意义:技术图像时代的“无根基之恶”——从阿甘本到弗卢塞尔 被引量:7
15
作者 姜宇辉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6期1-16,111,共17页
技术图像时代的“根本之恶”是什么?思想家阿甘本与媒介理论家弗卢塞尔对此不仅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分别以“去本原”和“无根基”这两个极具启示性的概念来回应。但由此也就展现出阿甘本与弗卢塞尔二者的根本差异。阿甘本的... 技术图像时代的“根本之恶”是什么?思想家阿甘本与媒介理论家弗卢塞尔对此不仅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分别以“去本原”和“无根基”这两个极具启示性的概念来回应。但由此也就展现出阿甘本与弗卢塞尔二者的根本差异。阿甘本的“去本原”意在实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转换,从考古学式的拓扑学模式转向积极的行动,而生命形式这个总结性的概念恰好体现出德勒兹主义的浓重色彩。弗卢塞尔则正相反,他基于加缪式的荒诞感所提出的“无根基”这个核心概念,不仅导向了整个世界的无根基、无理由、无意义的深渊,由此对极端之恶给出了哲学上的解说,更是得以对技术图像时代的自由与控制之间的两难困境给出相应的疗治。这两条既分又合的路线,最终汇聚于“姿势”这个要点之中。在弗卢塞尔那里,姿势是量子化跃变的微观决断,而在阿甘本那里,姿势又最终展现出弥赛亚时间的拯救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弗卢塞尔 去本原 无根基 技术图像 姿势
下载PDF
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榕玉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24-27,共4页
女性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她们多姿多彩的倩影将文学画廊装扮得摇曳多姿、异彩纷呈。但综而观之,女性似乎从来没有逸出神仙与精妖二元角色定位的怪圈,她们由神而仙,进而堕落成精媚与妖孽,一步步地从神龛走向凡间,堕入地狱,永远也没有逃脱... 女性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她们多姿多彩的倩影将文学画廊装扮得摇曳多姿、异彩纷呈。但综而观之,女性似乎从来没有逸出神仙与精妖二元角色定位的怪圈,她们由神而仙,进而堕落成精媚与妖孽,一步步地从神龛走向凡间,堕入地狱,永远也没有逃脱非神即妖的文化宿命。女性形象的嬗变实际上是女性没能建构起自己的话语体系,长期被男权话语随意命名定位而造成的。这种嬗变折射出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考察这种嬗变可以换一个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这对女性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 女性形象 传统文化 男性 宇宙
下载PDF
“自由意志”的出场与伦理学基础的更替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裕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自从巴门尼德区分"真理"与"意见",追求"真知识"更成了希腊哲学自觉而坚定的努力,以致知识甚至成了伦理学的基础。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伦理学在理论上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推进到了获得解决的临界点。但是,由... 自从巴门尼德区分"真理"与"意见",追求"真知识"更成了希腊哲学自觉而坚定的努力,以致知识甚至成了伦理学的基础。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伦理学在理论上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推进到了获得解决的临界点。但是,由于"自由意志"的缺场,希腊伦理学始终未能突破这个临界点。奥古斯丁在"绝对一元论"视野下,使恶的问题被转换为罪的问题,而罪总是包含着审判与惩罚。对这种审判与惩罚的正当性的追问,使"自由意志"进入思想现场,启动了更替伦理学基础并突破希腊伦理学所达到的临界点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罪恶 自由意志
原文传递
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苏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范欣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1-54,76,共5页
苏菲的双重身份使她有别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其他幸存者。除了是受害者,她还是帮凶。就像她胳膊上的纹身一样,她那梦魇般的经历牢牢印在她的心灵深处,她始终无法摆脱一种负罪的困扰。她说谎,是为了消除她的负罪感;她忏悔,却暗示了这种感... 苏菲的双重身份使她有别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其他幸存者。除了是受害者,她还是帮凶。就像她胳膊上的纹身一样,她那梦魇般的经历牢牢印在她的心灵深处,她始终无法摆脱一种负罪的困扰。她说谎,是为了消除她的负罪感;她忏悔,却暗示了这种感觉的根源;当她做出了最可怕的选择后,死神接纳了她。苏菲的死是她摆脱负罪感的最后选择。罪恶的阴影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它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会永远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泰伦 奥斯维辛 罪恶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与“毒药猫”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曦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4期10-17,共8页
将"残存概念"作为研究藏羌彝走廊历史、文化、族群互动的切入点,在重新建构了残存概念以后,具体选用与世界广大范围中存在的民俗信仰"Evil Eye"几近同质的羌族"毒药猫"为分析对象,联系中国及藏羌彝走廊... 将"残存概念"作为研究藏羌彝走廊历史、文化、族群互动的切入点,在重新建构了残存概念以后,具体选用与世界广大范围中存在的民俗信仰"Evil Eye"几近同质的羌族"毒药猫"为分析对象,联系中国及藏羌彝走廊诸族中类似"毒药猫"的民俗事象,最终确认在南北通透的藏羌彝走廊中,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南向的民族迁移,因与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原来同质性的民俗文化现象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而随后形成的走廊诸民族虽也有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但仍保持住了自身的文化特性,使得走廊中的诸民族文化在这一地理空间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文化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残存概念 毒药猫 evil Eye 基层文化
下载PDF
从“根本恶”到无法言说的“恶”——二战后法国情境下的概念考古
20
作者 庄懿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3,226,共10页
恶是现代以来德国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康德提出的“根本恶”为人性奠定了抽象普遍的基调,涉及先验哲学框架内人性的可能性与限度,恶的神学意涵被淡化。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明的摧毁,集中营等极端事件引发了对... 恶是现代以来德国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康德提出的“根本恶”为人性奠定了抽象普遍的基调,涉及先验哲学框架内人性的可能性与限度,恶的神学意涵被淡化。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明的摧毁,集中营等极端事件引发了对人性的重新思考。法国哲学以自由与介入的独特思想特质,回应并发展了德国哲学传统中恶的概念,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赋予了恶的概念无法言说、无法理解的特质。恶的概念在法国自身的历史语境与地理空间中,在与德国哲学的互动中,不断流变甚至被彻底打破。恶的历史语义在理论与实践中发生了根本改变,却在美学领域与具体的文艺实践中以悖论方式得以重新言说和表述。因此法国语境下恶的概念的特质,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救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自我 他者 文学 二战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