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 被引量:76
1
作者 韦吉锋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年第1期62-67,共6页
网络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 ,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 ,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 ,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 ,是人的本质的发展 ,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 ... 网络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 ,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 ,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 ,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 ,是人的本质的发展 ,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 ,针对网络影响 ,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民 思想观念 道德规范 信息素养教育 思想政治品德 人的本质
下载PDF
论教育与天性 被引量:84
2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9-75,共7页
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 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有优秀的成分,但是也有坏的内容,那就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天性、对儿童的天性不够尊重。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改良与复兴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天性 儿童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 被引量:92
3
作者 段义孚 志丞 左一鸥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共7页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布蒂默(Anne Buttimer)、莱(David Ley)、赛明思(Marvyn Samuels)和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1976年段义孚发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8年这些学者一起出版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第一部论文集《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容纳知性(understanding) 与智慧(wisdom),客观(objectivity)与主观(subjectivity)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方法论,并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本文各部分都渗透着这个主题。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批判立足点是伦理和道德。它强调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地方,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把强权加在自然之上,从而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提升人类的道德;第三,想象力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文化则是想象力的产物。人类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时也会陷入怪圈。本文最后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洞悉人类对自然感悟的复杂与精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人与自然 文化
下载PDF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一种法哲学上的阐释 被引量:59
4
作者 吕世伦 张学超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102,共18页
“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 ,是协调统一的。法治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命运的一种制度安排 ,“以人为本”则是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从总体上说 ,自由、民主、平等以及个体本位没有内生于中国... “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 ,是协调统一的。法治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命运的一种制度安排 ,“以人为本”则是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从总体上说 ,自由、民主、平等以及个体本位没有内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文化中 ,这是数千年中国法意识和法制度匮乏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 ,“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法治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应以彻底解放人作为最高宗旨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 法哲学 中国传统社会 法意识 中国法 法治观念 “以人为本” 制度安排 宗旨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人性概念的阐释与考辨 被引量:68
5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9,共10页
人的形式是人的定义的前提。在人、天性及人性的关系中,人是天性及人性的载体,天性是人的肉体部分的属性,是人的生理学特征,而人性是人的灵魂部分的属性,是人的伦理学特征和道德属性。天性(human naturality)是人的自然性或自然本性,它... 人的形式是人的定义的前提。在人、天性及人性的关系中,人是天性及人性的载体,天性是人的肉体部分的属性,是人的生理学特征,而人性是人的灵魂部分的属性,是人的伦理学特征和道德属性。天性(human naturality)是人的自然性或自然本性,它同人性(human nature)相对。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特性。天性不是人所独有的,而是人同其它动物都拥有的特征。人性是人的道德属性,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人性是人独有的,其他动物不能同人共有人性。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天性可以遗传,但人性不能遗传。人性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形成,在道德教诲中完善。现在有关历史上性善性恶的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对人性概念的误读。我们需要给人、本能、自然性、天性和人性等概念进行正确定义,这样才能对它们有正确的理解,也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人的自然性 伦理选择 斯芬克斯因子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原文传递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 被引量:51
6
作者 申继亮 赵景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5,共8页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困惑。立足于师道的本质,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位,理解师德与人性的关联,处理好教师德与能的关系,是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根本;基于教师德...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困惑。立足于师道的本质,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位,理解师德与人性的关联,处理好教师德与能的关系,是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根本;基于教师德与行的统一,形成教师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的和谐,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合理运用教师权威,是澄清困惑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人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 被引量:52
7
作者 陈晓珊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7,共7页
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人性、重新思考知识的价值、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文章首先回顾了历史上人类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尝试,探讨了那些在教育中无法被技术改变的本质性因素;然后,文章从人的限度、技术... 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人性、重新思考知识的价值、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文章首先回顾了历史上人类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尝试,探讨了那些在教育中无法被技术改变的本质性因素;然后,文章从人的限度、技术的限度出发,提出"人只能由人来教,人不能由机器来教"的观点;最后,文章以技术为镜,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从身体到精神的双向交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区别于机器、保持人性。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认识教育的本质,并对学校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本质 人性 技术
下载PDF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 被引量:44
8
作者 肖绍明 扈中平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2,共8页
教育复归人性,既是教育的人学依据,又是教育的直接指向。教育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过程。教育应当出于人性本性而进行尊重生命本性、维护感性生存和善待自然德性的人性教育,应当利用人性特性而实行合乎实践理性的人性化... 教育复归人性,既是教育的人学依据,又是教育的直接指向。教育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过程。教育应当出于人性本性而进行尊重生命本性、维护感性生存和善待自然德性的人性教育,应当利用人性特性而实行合乎实践理性的人性化教育;应当为了人性自由而践行合乎价值理性、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民主和抑恶扬善的教育。教育的人性复归就是对人性的真正全面占有和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人性 人性教育 人性化教育 教育人性化
原文传递
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的幸福 被引量:45
9
作者 陈学明 毛勒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7,53,共7页
在今天的中国,"美好生活"是一个影响日增的高频词汇,并成为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从而对"美好生活"及其核心的揭示便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理论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 在今天的中国,"美好生活"是一个影响日增的高频词汇,并成为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从而对"美好生活"及其核心的揭示便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理论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美好生活的核心就在于劳动的幸福。然而,劳动幸福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需要相应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劳动幸福有赖于:劳动必须是目的,而不能仅仅是手段;劳动必须是自愿的,而不能是被迫和强制的;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而不是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之间形成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劳动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人的本性 劳动 幸福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 被引量:44
10
作者 况志华 任俊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4-59,共6页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近出现的一种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有关人性的消极隐喻及其对消极心理研究的过度偏爱,强调人性的积极性,主张心理学重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近出现的一种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有关人性的消极隐喻及其对消极心理研究的过度偏爱,强调人性的积极性,主张心理学重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扬弃,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反映了时代精神和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 人性 心理学
下载PDF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全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35,共6页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需要理论 生产方式 人性 自然存在物
原文传递
试论教育的本原 被引量:40
12
作者 史宁中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10,共8页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两个特别的生理器官,即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喉位较低的发音器官;两个特别的行为方式,即工具制造和语言交流;两个特别的思维能力,即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其中,生理器官是基础,行为方式是表象,思维能力是本...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两个特别的生理器官,即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喉位较低的发音器官;两个特别的行为方式,即工具制造和语言交流;两个特别的思维能力,即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其中,生理器官是基础,行为方式是表象,思维能力是本质。因此,理想的教育应该服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大脑的发育规律,必须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激活大脑的各个部位,使得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理想的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注重智力开发而不是注重知识传授。早期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基本思维能力的教育,特别是要关注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的培养,其根本课程目标应该是以思维训练的需要为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理想的教育 智力 基本思维能力
原文传递
论新时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重构——一项基于公务员“经济人”和“政治人”耦合的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申喜连 贺永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101,共6页
公务员的“经济人”假设肯定了其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同时,公务员职业的政治性特征和公务员个人的政治追求,决定了不能忽视传统的政治激励和道德激励。但现阶段公务员物质激励和政治激励都显现出功能不足的危机,因此,必须有机整合公... 公务员的“经济人”假设肯定了其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同时,公务员职业的政治性特征和公务员个人的政治追求,决定了不能忽视传统的政治激励和道德激励。但现阶段公务员物质激励和政治激励都显现出功能不足的危机,因此,必须有机整合公务员的双重人格,从人性的耦合特性出发,导入工作激励,以塑造公务员敬业精神为目标,以引导公务员职业发展为路径,以优化激励环境为保障,重构公务员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员 激励机制 人性 耦合
下载PDF
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奎良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7,共13页
如果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人的本质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因为人的本质作为人的最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终极奥秘,被费尔巴哈称为"哲学上最高的东西"。马克思显然认同他的这位前驱者的看法,所... 如果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人的本质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因为人的本质作为人的最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终极奥秘,被费尔巴哈称为"哲学上最高的东西"。马克思显然认同他的这位前驱者的看法,所以,他在确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同时,立即对人的本质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从1844年夏至1845年春,马克思连续作出人的本质的五重规定,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地阐发了人的类本质、发展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本质和社会关系总和本质。这五重本质在形式上是平行的、分立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是人的更深层次的实践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展开和说明。马克思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如此密集地阐释哲学的最高问题,表明新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的本质的密切关联,说明只有达到人的本质的最高境界,哲学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才是完整和深刻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执着探索植根于他对全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他所阐发的人的本质的五重规定及其逻辑系统不仅是哲学上划时代的伟大创新,而且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实践 社会性
原文传递
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徐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38,共6页
现代语境下的以人为本 ,除了要继承发扬人类思想史上曾经提出的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维护人权平等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这些积极文化成果外 ,还应把人类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 ,这样才能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处理人... 现代语境下的以人为本 ,除了要继承发扬人类思想史上曾经提出的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维护人权平等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这些积极文化成果外 ,还应把人类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 ,这样才能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需要厘清现代“以人为本”原则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为了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基本需要 ,实现以人为本价值观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中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人类中心主义 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
原文传递
中西法律价值观比较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28
16
作者 袁贵仁 梁家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4-90,共7页
法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价值问题 ,法律价值观问题又处于法律价值的本质层面。通过对法律价值观概念的探析 ,可以明晰中西法律价值观的差异 ,并对中西法律价值观的特征作出理性的审视。在此基础上 ,对中西法律价值观进行哲学的比... 法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价值问题 ,法律价值观问题又处于法律价值的本质层面。通过对法律价值观概念的探析 ,可以明晰中西法律价值观的差异 ,并对中西法律价值观的特征作出理性的审视。在此基础上 ,对中西法律价值观进行哲学的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价值 法律价值观 人性 哲学 思维方式 中国 西方国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智慧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特征论 被引量:34
17
作者 陈琳 陈耀华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0-37,共8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到2035年总体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是智慧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事关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探讨智慧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有助于中国特色教...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到2035年总体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是智慧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事关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探讨智慧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有助于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实现,有助于人类新型教育现代化方向的明晰,有助于教育发展不重蹈世纪之交教育现代化方向迷失的覆辙。立于时代、着眼于伟大国家的奋斗目标分析,智慧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的教育现代化,要具有造就创新创造本领和高尚和谐发展智慧之人的智慧性,所有人具有人工智能素养以及环境与教育形态智能化的智能性,实现虚实世界融合、跨学科融合、知行创融合、教育与经济社会和技术高度融合的融合性,教育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中国引领世界教育、信息化能够引领教育现代化培养引领世界新一代的引领性,教育支持全员时时、处处、全生命周期学习的终身性,教育大范围内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质量公平的公平性以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性等显著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时代 现代化 智慧性 智能性 融合性 引领性 公平性 终身性 人本性
下载PDF
基因编辑的法哲学辨思 被引量:33
18
作者 孙海波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120,共16页
当今时代基因科技正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基因编辑所引发的问题复杂多元,其中既有科技的又有法律的,还有哲学的和道德伦理的,因此,有必要从法哲学的视角研究和思考基因科技将会给人类带来何种影响和根本性的威胁。基因造人工程的背后预... 当今时代基因科技正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基因编辑所引发的问题复杂多元,其中既有科技的又有法律的,还有哲学的和道德伦理的,因此,有必要从法哲学的视角研究和思考基因科技将会给人类带来何种影响和根本性的威胁。基因造人工程的背后预设了一套优生学思想,而无论是旧式的以国家为主导的优生学,还是自由主义的新优生学,都面临着一些内在的局限和批评。基因编辑通过人为地干预人的自然生殖的过程,打破了人类自出生就本应享有的平等和自由前提。在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命运的方面,它会破坏人的自然本性、侵犯人之尊严和干涉未来人的自主性。基因工程的可能界限在于,既要允许一定限度内的科研自由活动,同时又要将基因编辑严格限制在以治疗为目的的范围之内。充分尊重和保障潜在者可主张的"开放性未来之权利",让其自主地规划和主宰自己的可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生命伦理 优生学 人之性质 开放性未来
原文传递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30
19
作者 刘福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1,共5页
人理与物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理论障碍;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的通路;生命同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伦理关系的价值基础。要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 人理与物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理论障碍;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的通路;生命同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伦理关系的价值基础。要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必须彻底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思维框架,回归前理性的、前逻辑的、前概念的、前科学的古代自然观和建立在体悟的、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新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崇敬、感激、同情、关爱等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的伦理学,是一种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亲密相依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生态伦理学 发展 理性主义
下载PDF
市场化与人际信任变迁 被引量:31
20
作者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51-1966,共16页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我们正在面对一个确定的事实:人际信任逐年衰落。虽然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信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很少有文献阐明市场经济发展对信任的影响。整合近年来各种新获得的宏观和微观证据可以发现,市场化对信任存在抑...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我们正在面对一个确定的事实:人际信任逐年衰落。虽然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信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很少有文献阐明市场经济发展对信任的影响。整合近年来各种新获得的宏观和微观证据可以发现,市场化对信任存在抑制作用。具体来说,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市场的动力属性充分彰显,鼓励人们逐利和竞争,激活了人们的创富热情,但也造成经济人信念的流行,破坏了信任者对人性的乐观预期;然而,相应的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发育不足,无法充分保护信任者。最终,市场化在消蚀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信任,致使信任下滑。因此,建立基于规则的、诚信的市场经济是阻遏信任衰落乃至重建信任的必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信任 市场经济 市场化 规则 人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