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9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公作诗传说的文化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立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47,共7页
《诗经》中,有七篇作品被战国秦汉学者指实为周公所作,但后人颇多争议,驳论之说多可成立。秦汉时代流传的《诗经》本事偏重于道德之善,而相对忽略事实之真,多为战国时人臆造。清华简所载《蟋蟀》本事当是后人拟撰附会。
关键词 周公 《诗经》 本事
下载PDF
从《四库全书总目》看清初《诗经》研究之状况——兼谈《总目》治《诗》思想对清中后期《诗经》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何海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2-345,共4页
《四库全书总目》每类皆为之序,每书皆著之提要,剖析条流,辨章学术,以精锐的眼光把握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演变,其精神不可避免地对清代中后期的学术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其中的《诗》类部分,既能理清清初百余年《诗经》研究的发展脉络... 《四库全书总目》每类皆为之序,每书皆著之提要,剖析条流,辨章学术,以精锐的眼光把握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演变,其精神不可避免地对清代中后期的学术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其中的《诗》类部分,既能理清清初百余年《诗经》研究的发展脉络,又能捕捉到其《诗经》研究思想对清中后期《诗经》研究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诗经》 清代
下载PDF
“兴”的仪式发生学探讨——以贵州民俗与树木兴象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董国文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4-127,共4页
通过文学和文艺发生过程,以贵州民俗事象与树木兴象为例,探讨"兴"的本真原生形态,可知当巫的意识逐渐变淡,民俗传承逐渐变化,其裸露的文学性的词语由此而显现,作为"兴"的事物的审美价值便也逐渐凸现了出来,"兴... 通过文学和文艺发生过程,以贵州民俗事象与树木兴象为例,探讨"兴"的本真原生形态,可知当巫的意识逐渐变淡,民俗传承逐渐变化,其裸露的文学性的词语由此而显现,作为"兴"的事物的审美价值便也逐渐凸现了出来,"兴"于是化为主体的审美对象,在主客互动中上升为意象,并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有否"象下之义"与是否"无所取"无一定通论。"兴"的仪式发生探讨,有助于找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心理素质的内在渊源,了解不同文化传承的共同点与特色各具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仪式 民俗事象 树木兴象
原文传递
先秦汉语的“非”和“匪”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94-97,共4页
先秦时期的"非"和"匪",在很多字典辞书以及古代汉语教材中,都不加以区别,用简单的"同"或"通"来解释。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历史的考察,得出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非"和"匪"... 先秦时期的"非"和"匪",在很多字典辞书以及古代汉语教材中,都不加以区别,用简单的"同"或"通"来解释。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历史的考察,得出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非"和"匪"的用法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同时文章又对"篚"字进行了描述,理清了"非"、"篚"、"匪"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这两个字使用情况的统计,可以对先秦典籍的断代起到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左传
下载PDF
北宋熙宁科举变革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祝平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4-67,共4页
北宋王安石推行的熙宁科举变革使《诗经》在科举科目中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 ,科举变革所规定的考试的经义形式便于考生表述对《诗》义的理解 ,王安石的《诗经新义》作为《诗经》科试的标准 ,为《诗经》研究史上私学通过科举转为官学并... 北宋王安石推行的熙宁科举变革使《诗经》在科举科目中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 ,科举变革所规定的考试的经义形式便于考生表述对《诗》义的理解 ,王安石的《诗经新义》作为《诗经》科试的标准 ,为《诗经》研究史上私学通过科举转为官学并大力推广开了先例 ,打破了汉儒毛、郑之学在官学《诗经》学中一统天下的局面 ,激发了宋学《诗经》学的争议和变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宁 科举 变革 诗经 北宋
下载PDF
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发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棚鸽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地位升降有密切关系。高祖崇经,其诏令引《诗》亦颇有深意;太宗继续巩固经学地位,其诏令引《诗》更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高宗及以后数朝,经学地位有所下降,诏令引《诗》多乏善可陈;睿宗时境况略有回升,为玄宗时... 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地位升降有密切关系。高祖崇经,其诏令引《诗》亦颇有深意;太宗继续巩固经学地位,其诏令引《诗》更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高宗及以后数朝,经学地位有所下降,诏令引《诗》多乏善可陈;睿宗时境况略有回升,为玄宗时经学复兴作了很好的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诏令 《诗》 经学
下载PDF
浅议王力先生“词头”概念及其判定——以《诗经》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利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52-56,60,共6页
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成分只是词的构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将《诗经》中的这些语言成分称为"词头",在《汉语语法史》中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对"词头"概念的判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在梳理历代... 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成分只是词的构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将《诗经》中的这些语言成分称为"词头",在《汉语语法史》中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对"词头"概念的判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在梳理历代语言成分认识和命名的基础上,以王力先生"词头"概念的标准重新判定《诗经》中的这些语言成分"唯(惟、维)"、"于"、"言"是否确为"词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词头 词性
下载PDF
论《诗经》中的怨刺诗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简 李清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2期48-49,共2页
文章论述了《诗经》中划分怨刺诗一类的合理性 ,并对某些文学史本在《诗经》内容划分上的偏颇进行了批评 ;怨刺诗都是些“变风”、“变雅”的作品 ,因作者不同 ,其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怨刺诗都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精神 ,是些尽善尽美的作... 文章论述了《诗经》中划分怨刺诗一类的合理性 ,并对某些文学史本在《诗经》内容划分上的偏颇进行了批评 ;怨刺诗都是些“变风”、“变雅”的作品 ,因作者不同 ,其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怨刺诗都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精神 ,是些尽善尽美的作品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内容分类 怨刺精神 历史回响
下载PDF
古典诗歌学问化——中国古典诗学特有的文化现象
9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8-82,共5页
中国古典诗歌进入文人个体创作时代后,始终存在一个"学问化"过程。学问化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独具的现象。重"雅"轻"俗"的观念使学问化成为一种民族审美情趣;享有崇高地位的《诗经》和杜诗成为学问化的价值... 中国古典诗歌进入文人个体创作时代后,始终存在一个"学问化"过程。学问化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独具的现象。重"雅"轻"俗"的观念使学问化成为一种民族审美情趣;享有崇高地位的《诗经》和杜诗成为学问化的价值典范;文人学士的宴游和频繁的诗生活为学问化提供了扎根的沃土;复合型诗文化为学问化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问化 重“雅”轻“俗” 《诗经》 杜诗 复合型诗文化
原文传递
从《诗经》看当时的衣裳习俗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连举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11,共5页
人类到《诗经》时代已经摆脱了以树叶草葛遮身蔽体的蒙昧状态,既有式样各异的上衣下裳遮羞御寒,还有形形色色的礼服彰现等级规范,举凡衣领、衣袖、衣襟、衣带、蔽膝、邪幅等等,形式和称谓多种多样,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对服装的理解日益加... 人类到《诗经》时代已经摆脱了以树叶草葛遮身蔽体的蒙昧状态,既有式样各异的上衣下裳遮羞御寒,还有形形色色的礼服彰现等级规范,举凡衣领、衣袖、衣襟、衣带、蔽膝、邪幅等等,形式和称谓多种多样,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对服装的理解日益加深,工艺更趋精细,服饰装饰美化功能也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上衣下裳 礼服
下载PDF
论《诗经》的精神线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荣欣 《科教导刊》 2016年第1Z期151-152,共2页
《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群体的精神世界,其中有重要的几条精神线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农业诗、原始本能的情感——婚恋诗、祖先情感的维系——祭祀诗、反战与捍卫——战争诗。这几条精神线索贯穿《诗经》,本文列举《诗经》中... 《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群体的精神世界,其中有重要的几条精神线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农业诗、原始本能的情感——婚恋诗、祖先情感的维系——祭祀诗、反战与捍卫——战争诗。这几条精神线索贯穿《诗经》,本文列举《诗经》中的篇章对其一一加以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精神线索 农业诗 婚恋诗 祭祀诗 战争诗
下载PDF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辨
12
作者 王厚怀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1-33,共3页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淒淒"、"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淒淒"、"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语,它们的意义变化,表明三章诗意的逐层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蒹葭》 换韵 诗意加深
下载PDF
《诗经》鱼意象新论——兼辨《豳风·九罭》题旨
13
作者 吕华亮 《唐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73-76,共4页
鱼喻两性是中国古代普遍的文化现象,《诗经》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在《诗经》中,鱼除了隐喻两性外,还有其他含义:象征丰收,代表精美食物,比喻人事。《豳风.九罭》之"鳟鲂"二鱼不是隐喻两性,而是象征高贵的;《九罭》是一首... 鱼喻两性是中国古代普遍的文化现象,《诗经》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在《诗经》中,鱼除了隐喻两性外,还有其他含义:象征丰收,代表精美食物,比喻人事。《豳风.九罭》之"鳟鲂"二鱼不是隐喻两性,而是象征高贵的;《九罭》是一首留客诗,而不是反映贵族玩弄女性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九罭 题旨
下载PDF
文明视野中的《周易》与《诗经》比照研究
14
作者 张大为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94,158,共15页
超出思想主旨、文艺创作的文本性记录与文字表达视野,可以将《周易》与《诗经》从它们所反映、所结构、所规定的中华文明之轴心性的文明模式建构机理与文明价值实践机制的角度,予以比照性考量。它们由于其自身的关注重心与问题属性,可... 超出思想主旨、文艺创作的文本性记录与文字表达视野,可以将《周易》与《诗经》从它们所反映、所结构、所规定的中华文明之轴心性的文明模式建构机理与文明价值实践机制的角度,予以比照性考量。它们由于其自身的关注重心与问题属性,可以看作具有共同的(先天的)“天学”、(时间上先在的)“古学”性质。后者具体体现为“自然-道体论”的“诗性”总体性视野、生存界面的内在分疏与意义的内涵性生成机制、流转的形式机制等等问题领域。它们共同起到基元性、典范性的文明机制与文明价值层面上的奠基与范导作用,以及对于文明本身的“经纬”、结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诗经》 文明建构机理 文明实践机制 经纬结构意义
原文传递
从以礼说诗看《吕氏家塾读诗记》的宗毛倾向
15
作者 杨延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43-44,51,共3页
作为理学家的吕祖谦,其《吕氏家塾读诗记》继承《郑笺》以礼说诗的传统,多以义理解诗,是《吕氏家塾读诗记》宗毛诗的表现之一。
关键词 诗经 吕祖谦 《吕氏家塾读诗记》
下载PDF
20世纪朱熹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兴祥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5-119,共5页
20世纪以来的朱熹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道观、《诗经》学和《楚辞》的研究方面,从总体的研究趋势来看,人们渐渐改变了对朱熹的文学思想的偏见,注意到他对文学的重视,并对朱熹关于文学的艺术性的论述有所揭示,间又涉及到朱熹的艺术... 20世纪以来的朱熹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道观、《诗经》学和《楚辞》的研究方面,从总体的研究趋势来看,人们渐渐改变了对朱熹的文学思想的偏见,注意到他对文学的重视,并对朱熹关于文学的艺术性的论述有所揭示,间又涉及到朱熹的艺术理论的探讨,但在朱熹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朱熹 文学研究 《诗经》学 《楚辞》学 文道观 文学思想 艺术理论
下载PDF
《诗经·采葛》探微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剑 《鄂州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37-38,共2页
本文从探讨《诗经》中“彼”字运用的体例特征以及“采葛”、“采萧”、“采艾”一类句子的比喻意义出发,论述《采葛》一诗,并不是《毛诗》、郑笺、孔疏所说的“以兴臣有使出而为小事,事虽小,忧惧一日不得见君”,“则为谗人所毁”... 本文从探讨《诗经》中“彼”字运用的体例特征以及“采葛”、“采萧”、“采艾”一类句子的比喻意义出发,论述《采葛》一诗,并不是《毛诗》、郑笺、孔疏所说的“以兴臣有使出而为小事,事虽小,忧惧一日不得见君”,“则为谗人所毁”;也非今之学者所说的是赋陈直写妇女从事采葛、采萧、采艾的劳动行为;而是以比喻的手法描写女子对“那采葛(萧、艾)者”即求婚者的盼望和思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采葛》 诗歌 文学研究 "彼"字 中国
下载PDF
“诗经成语”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例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治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4-87,共4页
 由《诗经》诗句派生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即"诗经成语"。以《汉语成语考释辞典》所收源于诗经的成语(共180余个)为代表,选取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对其逐一梳理分析,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文化信息,揭示"诗经成语&qu...  由《诗经》诗句派生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即"诗经成语"。以《汉语成语考释辞典》所收源于诗经的成语(共180余个)为代表,选取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对其逐一梳理分析,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文化信息,揭示"诗经成语"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诸层面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成语 汉民族文化心理 思维方式 价值观
下载PDF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申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祁国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98-103,共6页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深层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王者之迹 《诗》亡 《春秋》
下载PDF
论孟子《诗》说在汉代的影响——以齐诗为例
20
作者 李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6-108,共3页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的源头何在,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齐诗与孟子诗学观的比照发现,齐诗的经学化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说 齐诗 经学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