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
汪榕培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6
|
|
2
|
谈汪译《牡丹亭》 |
郭著章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2 |
21
|
|
3
|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
胡丽娜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1
|
|
4
|
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 |
张政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7
|
|
5
|
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
黄斌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6 |
9
|
|
6
|
关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
吴凤雏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8
|
|
7
|
汉学家白之英译《牡丹亭》戏剧翻译规范探究 |
赵征军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7
|
|
8
|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
许建中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9
|
“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叛逆女性——《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 |
耿光华
|
《张家口师专学报》
|
2003 |
7
|
|
10
|
变译理论视域下《牡丹亭》英译文本探析 |
陈露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1
|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
白先勇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7 |
6
|
|
12
|
“放逐”与“回归”--以《牡丹亭》“花园”的叙事功能为观照点 |
王智超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3
|
“闺阁中多有解人”——《牡丹亭》与明清女读者 |
谢雍君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5
|
|
14
|
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写真”图研究——以石林居士序刻本为中心 |
李碧
吴强
|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5
|
南曲【尾声】新论——以《牡丹亭》为例 |
张静怡
|
《艺术探索》
|
2024 |
0 |
|
16
|
《牡丹亭》白之译本生产过程的社会学考释 |
于锦涛
杨彩霞
|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上昆全本《牡丹亭》观后 |
傅谨
|
《中国文艺评论》
|
2023 |
2
|
|
18
|
翻译伦理视角下《牡丹亭》英译本对比研究 |
谢世坚
梁琪婉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2
|
|
19
|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
张瀚池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6
|
|
20
|
试论明传奇情鬼戏中多女鬼--以《牡丹亭》和《红梅记》为例 |
樊智豪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