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被引量:46
1
作者 汪榕培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52,80,共6页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已经引起了西方读者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本文着重介绍了美国译者伯奇的译本和中国译者张光前先生的译本,同时也介绍了笔者本人的译本及翻译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 传播
原文传递
谈汪译《牡丹亭》 被引量:21
2
作者 郭著章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59,共4页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汪榕培 (牡丹亭) 汤显祖
下载PDF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胡丽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1,共5页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青春版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政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翻译时 ,除了翻译语言表层的信息外 ,更要翻译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作者结合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本 ,从文化翻译之难 ,《牡丹亭》译本在文化翻译方面的处理策略和方法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汪榕培 《牡丹亭》 文学翻译 英语 汤显祖 汉语 文化翻译
下载PDF
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被引量:9
5
作者 黄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亭》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的价值,很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诗 文体特征 文学功能
下载PDF
关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凤雏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共出现"集唐"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唐",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并勘正了以往诸家引证注考中... 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共出现"集唐"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唐",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并勘正了以往诸家引证注考中的相关错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 出处
下载PDF
汉学家白之英译《牡丹亭》戏剧翻译规范探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征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2-66,74,共6页
本文以汉学家白之英译的《牡丹亭》选译本和全译本为对象,从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白之《牡丹亭》英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戏剧翻译规范。研究表明:白之英译《牡丹亭》是服务于英美文化系统专业读者需求的;其翻译的内容是因时... 本文以汉学家白之英译的《牡丹亭》选译本和全译本为对象,从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白之《牡丹亭》英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戏剧翻译规范。研究表明:白之英译《牡丹亭》是服务于英美文化系统专业读者需求的;其翻译的内容是因时而为;在英译唱词、诗文的过程中,他追求的是节律对应;在对待中国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他采取的是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些规范对于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白之 戏剧翻译规范
下载PDF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被引量:7
8
作者 许建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8-143,共6页
《牡丹亭》以情理冲突为主线,剧情以由生而死、唤死回生、翁婿冲突三段为主体,折叠式结构具有内在的完整统一性,支撑了作品深刻思想的表现。《牡丹亭》将矛盾对立形象的设置由《紫箫记》、《紫钗记》的恶人恶行转为表现善人恶行,杜丽娘... 《牡丹亭》以情理冲突为主线,剧情以由生而死、唤死回生、翁婿冲突三段为主体,折叠式结构具有内在的完整统一性,支撑了作品深刻思想的表现。《牡丹亭》将矛盾对立形象的设置由《紫箫记》、《紫钗记》的恶人恶行转为表现善人恶行,杜丽娘形象也发生了现实性回归,这是对社会生活更为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情理冲突 整一性结构 思想表达
下载PDF
“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叛逆女性——《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耿光华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3年第2期26-32,共7页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优秀剧作。通过将两剧时代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及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显示出不同时代的特殊文化意义,展现了两位叛逆女性以“至情”超逸传统意...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优秀剧作。通过将两剧时代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及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显示出不同时代的特殊文化意义,展现了两位叛逆女性以“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思想过程及叛逆性格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意识 叛逆性格 女性形象 《西厢记》 《牡丹亭》 比较研究 崔莺莺形象 杜丽娘形象 戏曲
下载PDF
变译理论视域下《牡丹亭》英译文本探析
10
作者 陈露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8-73,共6页
作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文学成就颇高。该剧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迄今为止,《牡丹亭》已经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在国际舞台上... 作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文学成就颇高。该剧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迄今为止,《牡丹亭》已经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于海内外享有盛誉。文章运用变译理论探析《牡丹亭》的各种英语译介,研究发现变译的运用在该剧的翻译中特别常见,对中外译者皆是如此,变译为《牡丹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变译理论 译介 文本分析 戏剧翻译
下载PDF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白先勇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5-10,共6页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它美到极致,到了接近于完美的那种境界,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我们使昆曲"回春",恢复它的青春生命,并藉昆曲为例把我们的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给我们的中华文化复兴一个启蒙范例;这是我的梦想,也希望在进入21世纪的承平时代,我们再来一次中国文艺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传统与现代 演出历程 历史经验
下载PDF
“放逐”与“回归”--以《牡丹亭》“花园”的叙事功能为观照点
12
作者 王智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4-128,共5页
作为与“家园”同义的“花园”在《牡丹亭》中并不纯粹是“符号化表征空间”,其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表现为以“家园”空间为核心的“放逐—回归”叙事模式。然而,我们也应区分中西文论之哲学支点殊异,需对这一叙事模式进行本土化书写... 作为与“家园”同义的“花园”在《牡丹亭》中并不纯粹是“符号化表征空间”,其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表现为以“家园”空间为核心的“放逐—回归”叙事模式。然而,我们也应区分中西文论之哲学支点殊异,需对这一叙事模式进行本土化书写。而对于“花园”叙事意义的分析,将涉及前人业已讨论的空间与权力、空间与性别、空间与存在等问题。因此,拈出“花园”为观照点具有以一总多的效果。游园是对父权话语的反抗、服从性空间的逃逸,同时也是人性自然化的手段。丽娘于“花园”这一“异托邦”中,实现了从“放逐”到“回归”的生命体验,回到“家园”完成了个体自由性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文学空间批评 牡丹亭 权力话语
下载PDF
“闺阁中多有解人”——《牡丹亭》与明清女读者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雍君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1-106,共6页
在明清时期,《牡丹亭》女读者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她们大都是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青年妇女,对她们来说,阅读《牡丹亭》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触发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审美中介。明清时期有些女读者因阅读《牡丹亭》而早亡,... 在明清时期,《牡丹亭》女读者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她们大都是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青年妇女,对她们来说,阅读《牡丹亭》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触发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审美中介。明清时期有些女读者因阅读《牡丹亭》而早亡,她们明知阅读有伤身体,却仍然如痴如醉地沉迷于阅读,可见《牡丹亭》的阅读对于明清女读者来说具有特殊的生命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读者 《牡丹亭》 阅读 生命内涵 明清
下载PDF
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写真”图研究——以石林居士序刻本为中心
14
作者 李碧 吴强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15-222,共8页
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图像内容、构图版式和传播路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功能与意义,而学界对《牡丹亭》中特定插图的研究并不多。文章以其中的“写真”图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版本的插图内容与其变化过程。研究发现:石林居士版的“写... 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图像内容、构图版式和传播路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功能与意义,而学界对《牡丹亭》中特定插图的研究并不多。文章以其中的“写真”图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版本的插图内容与其变化过程。研究发现:石林居士版的“写真”图具有经典性和独创性,既体现在杜丽娘“三重画像”的独特图绘模式所蕴含的创作理念,又表现在后来的出版物对其不断模仿与翻刻;明清两代不同版本“写真”图的创作与改写,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趣味和审美意识,以及不同群体对戏曲文本的接受理解;插图创作传统悠久,从同一系列的“写真”图比较中考察插图的演变规律与功能,可以进一步发掘古代戏曲插图的发展状况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插图 石林居士序刻本 戏曲 经典性 视觉性
下载PDF
南曲【尾声】新论——以《牡丹亭》为例
15
作者 张静怡 《艺术探索》 2024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在选词谱曲中常对不同宫调的【尾声】予以差异化处理,主要表现在调式、散板以及结音三个方面。南曲【尾声】无疑面临着曲家与曲师的抵牾,二者在根本上指涉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以辩证的精神去探寻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在戏曲音乐的视野格局中既可明晰传统理论范式,亦可丰富南曲【尾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声】 《牡丹亭》 趋同 差异
下载PDF
《牡丹亭》白之译本生产过程的社会学考释
16
作者 于锦涛 杨彩霞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92,共9页
1980年,著名汉学家西利尔·白之所译英语世界中第一部《牡丹亭》全译本付梓。白译本字句酌、精益求精,基本成为原剧作在英美文化系统中的象征,历来是翻译研究的热点。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关照下不难发现:... 1980年,著名汉学家西利尔·白之所译英语世界中第一部《牡丹亭》全译本付梓。白译本字句酌、精益求精,基本成为原剧作在英美文化系统中的象征,历来是翻译研究的热点。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关照下不难发现:宏观层面,后《国防教育法》时代的美国汉学场域促进了白之对《牡丹亭》的翻译;中观层面,译者在社会场域中厚积的文化、社会、经济与象征资本为《牡丹亭》译本的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译者在人类与非人类等多元行动者的共同作用之下确定了译本合理的应然状态;微观层面,译者的个人惯习确保了精准的原文研读和高质量的译文产出。正是上述三重因素合力促成了《牡丹亭》白之译本在海外的顺利生产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白之 翻译生产过程 社会学视角
原文传递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上昆全本《牡丹亭》观后 被引量:2
17
作者 傅谨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6期99-105,I0004,I0005,共9页
上海昆剧团的全本昆剧《牡丹亭》上演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它是传统经典高水平的舞台呈现,是体现上昆文化担当的壮举。《牡丹亭》全本搬演的文化与学术层面的价值意义要超过剧场和艺术层面,通过老艺人“捏戏”让此前没有传承的出目完美地... 上海昆剧团的全本昆剧《牡丹亭》上演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它是传统经典高水平的舞台呈现,是体现上昆文化担当的壮举。《牡丹亭》全本搬演的文化与学术层面的价值意义要超过剧场和艺术层面,通过老艺人“捏戏”让此前没有传承的出目完美地镶嵌进经典折子戏的缝隙,更应被看成是一次学术性展示。女主人公服饰上的满绣和天幕上满屏的杜鹃花,渲染了“遍青山啼红了杜鹃”的意象,转台和多媒体光影让观众获得了如身置苏州园林般的体验,但适宜于案头阅读的集唐和剧中配角的方言运用,是对观剧体验的妨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上海昆剧团 当代戏曲 捏戏
下载PDF
翻译伦理视角下《牡丹亭》英译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世坚 梁琪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8-33,127,共7页
运用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理论,从再现伦理和交际伦理两个维度研究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的四个英译本在处理典故、集唐诗以及人物情感台词的翻译时体现的翻译伦理。通过实例分析四个英译本所体现的翻译伦理观,以及各译本达到的... 运用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理论,从再现伦理和交际伦理两个维度研究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的四个英译本在处理典故、集唐诗以及人物情感台词的翻译时体现的翻译伦理。通过实例分析四个英译本所体现的翻译伦理观,以及各译本达到的文化翻译效果,可见译者各有所长、各有所重,而当前各译本往往仅在局部符合个别翻译伦理观。在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翻译伦理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可为中国戏剧经典作品的外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为翻译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 《牡丹亭》 再现伦理 交际伦理
下载PDF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瀚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58-61,共4页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至情理想。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深居闺阁中的她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的去追寻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先驱和...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至情理想。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深居闺阁中的她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的去追寻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先驱和代表。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禁锢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矛盾冲突,直指封建社会下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从其人物形象中透露出的对人性和生命的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立足于当下也有颇多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自我意识 社会性
下载PDF
试论明传奇情鬼戏中多女鬼--以《牡丹亭》和《红梅记》为例
20
作者 樊智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9期10-14,共5页
明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年代,出现了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明中叶后,传奇的创作呈井喷之势,情鬼戏则是明传奇鬼戏中的一种,受才子佳人小说影响,以人鬼相恋为主题。明传奇情鬼戏塑造的鬼魂形象又以女鬼为多,呈现出“... 明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年代,出现了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明中叶后,传奇的创作呈井喷之势,情鬼戏则是明传奇鬼戏中的一种,受才子佳人小说影响,以人鬼相恋为主题。明传奇情鬼戏塑造的鬼魂形象又以女鬼为多,呈现出“阴盛阳衰”的特点。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历史渊源。该文以《牡丹亭》和《红梅记》为例,对情鬼戏的概念加以界定,随后以其中的女鬼形象为切入点,探究明传奇情鬼戏中多女鬼形象这一现象与传统鬼神文化思想以及明代中叶以后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而生的以“情”反“礼”的社会思潮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传奇 情鬼戏 女鬼 人物形象 《牡丹亭》 《红梅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