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卓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98,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直接进入操作层面,它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是长期以来持续讨论的有关“美学和历史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从文本出发讨论历史运动和审美的一般规律,对象和参照系有时互相缺位,不能构成对立统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直接进入操作层面,它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是长期以来持续讨论的有关“美学和历史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从文本出发讨论历史运动和审美的一般规律,对象和参照系有时互相缺位,不能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其次是“文化研究”是一个笼统的文论现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待进一步区分。本文着重探索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部结构,尝试从打破孤立状态并回到文艺现实,批评家自身的意识形态结构以及形成批评理论的诸环节等方面来破解上述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文艺现实 “美学和历史的” 文化研究 批评家
原文传递
论体系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 被引量:2
2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建设中国美学学科,离不开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文献的方式存在着,要将这一体系转化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体系存在着学科性、逻辑性、学理性难度。美学文献在记录内容上分门别类而彼此调... 建设中国美学学科,离不开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文献的方式存在着,要将这一体系转化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体系存在着学科性、逻辑性、学理性难度。美学文献在记录内容上分门别类而彼此调和,在记录系统上传递信息而含蓄隽永,在文本体系上真伪具呈而有待辨别,学科体系转化艰难和文献资料有待加工的现实,要求我们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去解决这些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美学的标准和文献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在学科建设中的实践标准;要以美学学科和文献学学科交互主体的方式作为建设的指导方法;要以立言为公、发展学科、昌明学术的态度作为建设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学科建设 中国美学文献学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交互主体性
下载PDF
唐五代通俗小说综论
3
作者 潘承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45-51,共7页
从小说文体的内涵精髓而非现代小说的一般形式出发 ,应以“唐五代通俗小说”代替“唐代话本”概念 ,指称唐五代以通俗语体包括通俗说唱语体写成的虚构性叙事作品。它们是我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个强劲而耀眼的开端。这不仅是就量而言 ,更... 从小说文体的内涵精髓而非现代小说的一般形式出发 ,应以“唐五代通俗小说”代替“唐代话本”概念 ,指称唐五代以通俗语体包括通俗说唱语体写成的虚构性叙事作品。它们是我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个强劲而耀眼的开端。这不仅是就量而言 ,更是就其具有丰富、深刻的美学和历史价值而言 :在遗落当代史的时候反映了当代史 ;其诗笔、诗思、诗情可与文人传奇相互映照又迥然不同 ;特别善于“把死历史作成活戏剧” ;在小说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通俗小说 美学价值 历史价值 文学研究 题材 艺术形象 创作技巧 情节 艺术风格
下载PDF
鲁迅的文艺批评实践——论《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并以之为例
4
作者 关琳琳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8-61,共4页
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鲁迅的《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这篇序言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分为二地对小说《八月的乡村》进行了评价。这篇序言体现了... 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鲁迅的《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这篇序言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分为二地对小说《八月的乡村》进行了评价。这篇序言体现了鲁迅对青年作家的扶持,并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相契合。学习鲁迅先生的文艺批评理论和实践,对于丰富鲁迅现代文学批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辩证法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下载PDF
现代抒情散文的审美特征及其历史渊源(三)
5
作者 李建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02-105,共4页
分析比较现代抒情散文的艺术构成在审美上的鲜明特征,探讨不同审美特征产生的历史渊源,由此概括出两种不同的审美共性,展示在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中,现代抒情散文构筑的整体性审美图景。
关键词 抒情散文 审美特征 历史渊源
下载PDF
中国电影百年的断想与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仲呈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35,共9页
断想:欲求中国电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哲学层面上彻底摒 弃非此即彼,是此非彼的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方式,代之以全面辩证发展的多向思维方式。在电 影与政治、政策的关系上,电影不能简单地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 断想:欲求中国电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哲学层面上彻底摒 弃非此即彼,是此非彼的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方式,代之以全面辩证发展的多向思维方式。在电 影与政治、政策的关系上,电影不能简单地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以政治方式取代审 美方式把握世界,但也不能又走向从属于经济,附属于市场的另一极端;在处理电影的认识、教 育、娱乐、审美等社会功能的关系上,过去有片面重教育、轻娱乐的教训,但现在也不能又走向以 娱乐为电影创作“本体”的轻教育、重娱乐的另一极端;在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上,我们是题材 重点论和有差别论者,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提倡创作主题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而关键在于 创作主体,对题材有无独到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 反思:电影批评方法应坚持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的辩证统一,而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并 列的提法并不科学。 辨析:电影应尊重满足和服务群众,但目的是提高群众而不是媚俗,“观众是上帝”论应慎用; 电影应关注市场,赢得“票房价值”,但不应“票房至上”;电影应讲究宣传,无须炒作,“炒作”可赢 得利润,却提高不了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与政治 教育与娱乐 主旋律与多样化 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