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中心论与民胞物与说 被引量:30
1
作者 张世英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5-89,共5页
本文认为 ,万物一体是最原始的。正是由于万物一体 ,一人一物的存在才有了支撑。所以 ,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应该首先以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他物。这不是施舍 ,而是一种责任感 ,是一种被要求的自我意识。人有权利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 本文认为 ,万物一体是最原始的。正是由于万物一体 ,一人一物的存在才有了支撑。所以 ,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应该首先以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他物。这不是施舍 ,而是一种责任感 ,是一种被要求的自我意识。人有权利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利用自然物 ,乃是因为处于一体之中的人与物天然地有价值高低之分。但是 ,这种区分是万物一体之内的区分 ,人类中心论应当从属于万物一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论 民胞物与 万物一体
下载PDF
儒家生态学基本观念的现代阐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被引量:26
2
作者 胡伟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共11页
作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儒家生态学,其论述“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思想由以下五个基本观念组成:1.“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它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固然之理”;2.“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它谈的是如何将“天人合一”的“固然之理... 作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儒家生态学,其论述“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思想由以下五个基本观念组成:1.“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它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固然之理”;2.“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它谈的是如何将“天人合一”的“固然之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然”;3.“德性之知”的认识论,它强调要从“生存意义”方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通观地了解;4.“民胞物与”的义务论,它认为人类要以平等之心去看待自然万物,这是人的义务和“特权”;5.“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它提出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时,既要考虑人类的利益与价值,也要顾及到自然的利益与价值,要在二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太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态学 天人合一 民胞物与 本体论 执两用中
原文传递
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被引量:9
3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大量作品表达了对于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行为的忧心 ,形成了以戒杀和爱物为主旨的生态伦理原则 ,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而其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理想。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大量作品表达了对于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行为的忧心 ,形成了以戒杀和爱物为主旨的生态伦理原则 ,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而其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理想。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的现代转换在方法论上必须重视发掘、阐释、比较、组接四大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生态意识 民胞物与 乌托邦 现代转换
下载PDF
三重道德论 被引量:14
4
作者 庞朴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1,共9页
郭店楚简之《六德》《五行》等篇列有儒学的三重道德规范 ,它们组成了完整的儒家道德学说体系。那就是 :人伦道德 (六德 ) ,社会道德 (四行 ) ,天地道德 (五行 )。这个体系 ,始于对人的自然亲情的确认、尊重和人文化 ,所谓的“男女辨”... 郭店楚简之《六德》《五行》等篇列有儒学的三重道德规范 ,它们组成了完整的儒家道德学说体系。那就是 :人伦道德 (六德 ) ,社会道德 (四行 ) ,天地道德 (五行 )。这个体系 ,始于对人的自然亲情的确认、尊重和人文化 ,所谓的“男女辨”“父子亲”“君臣义” ;然后乃由“亲亲而仁民” ,提升为以尊尊为标帜以善行为指归的理性的社会道德 ;更后再由“仁民而爱物” ,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情景 ,复归于大自然怀抱 ,民胞物与 ,参赞化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行 人伦道德 民胞物与 道德论 天地 儒学 爱物 复归 超越 亲情
全文增补中
张载的“民胞物与”论及其现代意蕴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天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3,共5页
张载哲学以《易》为出发点,在“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在张载看来,人与万物之间有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人应该将天地万物视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宏大的气魄、广博... 张载哲学以《易》为出发点,在“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在张载看来,人与万物之间有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人应该将天地万物视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宏大的气魄、广博的视野来审视宇宙人生。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无疑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西铭》 民胞物与 “天人合一” 意蕴
下载PDF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维度 被引量:10
6
作者 邹广文 蔡志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共5页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q...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和"均死生"等方式来完成对于自我有限性、名利和生死的超越建构。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无心"和"有信"两个层面的内容,其思想对现实的超越与超越现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民胞物与 超越维度 当代价值
下载PDF
科学与宗教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世英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7,共10页
从现代科学所引起的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思考中,可以看到,它们大都 否认传统宗教信仰的那种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上帝,大都主张现代的宗教信仰不能违背科学。本文认为, 人类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又总是伴随着宗教上... 从现代科学所引起的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思考中,可以看到,它们大都 否认传统宗教信仰的那种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上帝,大都主张现代的宗教信仰不能违背科学。本文认为, 人类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又总是伴随着宗教上的需要,只是对宗教的理解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 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宗教有其最基本的特征和涵义,即能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的人对最高、最 完满的无限性的敬畏、仰望和崇拜之情———宗教感情。所以科学追问的极限之处总有由宗教来回答问题的 空间。本文作者主张发扬中国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传统,建立一种以崇敬“万物一体”为目标的无神论 宗教,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相统一的高远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宗教 万物一体 传统宗教 民胞物与 敬畏 无神论 上帝 关系问题 现代科学 作者
原文传递
“天地万物一体”说与现代生态伦理学 被引量:8
8
作者 葛荣晋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5-69,共5页
关键词 “天地万物一体” 生态伦理学 王阳明 “大我” 天地境界 “小我” 生态环境 民胞物与 本体论 大地伦理学
原文传递
“家天下”还是“天下一家”——重审儒家秩序理想 被引量:9
9
作者 陈赟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114,179,共12页
马克斯·韦伯将中国视为家产制官僚国家,而儒教则是官僚阶层的身份伦理,整个国家被视为皇帝的家产、官僚被视为家臣、人民被视为子民,由此出发必然导致以"私天下"理解"家天下",韦伯认为这种"私天下"... 马克斯·韦伯将中国视为家产制官僚国家,而儒教则是官僚阶层的身份伦理,整个国家被视为皇帝的家产、官僚被视为家臣、人民被视为子民,由此出发必然导致以"私天下"理解"家天下",韦伯认为这种"私天下"抵御着作为合理化必要环节的权限分划、专业化与切事精神,使中国难以走向现代。然而儒家"家天下"实为以"一家之治"达到"天下一家","一家之治"只是基于特定社会历史状况而采用的"治法",其中隐含的作为"治道"的"天下一家",才是儒家的秩序理想。儒学之所以提出尧舜之道,正是为了解除"天下一家"理念与"一家之治"现实基于历史而形成的捆绑。儒家的"天下一家"落实为"民胞物与"这种以家为原型的秩序,后者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兄弟关系以及人与物的伙伴关系,这一秩序模型在现代利维坦不断扩张的状况下仍有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家产官僚制 家天下 天下一家 民胞物与
原文传递
“民胞物与”思想的性质及其文化溯源——兼论“仁爱”发展的历史进程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克奇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5-209,共5页
“民胞物与”思想是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博爱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天人一体、自然社会同构的宇宙本体论,其理论特色是理想的博爱思想与现实的宗法观念的结合兼容。从文化史考察,“民胞物与”思想来源于齐鲁文化的原始精神“仁爱”,由... “民胞物与”思想是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博爱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天人一体、自然社会同构的宇宙本体论,其理论特色是理想的博爱思想与现实的宗法观念的结合兼容。从文化史考察,“民胞物与”思想来源于齐鲁文化的原始精神“仁爱”,由于仁爱思想内在方法论的作用和外在哲理化思潮的推动,最终造成了“仁爱”思想向“民胞物与”思想的发展。由此亦可知,“仁爱”中的宗法性并非全是负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胞物与 齐鲁文化 仁爱 《西铭》
下载PDF
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8
11
作者 冯天瑜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3,共7页
现代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迈古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遭到空前规模破坏的严峻形势,当此之际,重温先哲智慧并践行之,大有裨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殊堪珍视的遗产之一,是先贤关于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哲思。从先... 现代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迈古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遭到空前规模破坏的严峻形势,当此之际,重温先哲智慧并践行之,大有裨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殊堪珍视的遗产之一,是先贤关于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哲思。从先秦时期始,中国古代思想家已有环境保护意识,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先贤们从哲理高度论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这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卓识远见,也是盛行当下的话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导。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同时担负着实现工业化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双重使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而应吸收传统智慧,树立中庸的"弱人本主义"观念,自觉地把社会经济活动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达成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智慧 传统文化 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 民胞物与
原文传递
张载社会视觉中的“民胞物与”理想及其时代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处辉 宣朝庆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30,85,共7页
“民胞物与”是 1 1世纪思想家张载为解决社会贫困而建构的新型理想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井田制度和重建宗族组织两个方面。该理想的产生与张载独特的社会视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平等作为这一理想的核心与奋斗目标 ,开启了中国古代... “民胞物与”是 1 1世纪思想家张载为解决社会贫困而建构的新型理想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井田制度和重建宗族组织两个方面。该理想的产生与张载独特的社会视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平等作为这一理想的核心与奋斗目标 ,开启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理想社会的新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视觉 社会贫困 民胞物与
下载PDF
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明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0-60,共11页
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作为社会良知,杜甫最终关心的是人,是一切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在这一点上,诗人博大的胸怀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后世人们尊... 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作为社会良知,杜甫最终关心的是人,是一切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在这一点上,诗人博大的胸怀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后世人们尊崇杜甫,与他那博大胸怀所展示的伟大的人格力量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胞物与 杜甫 情怀 人道主义精神 古代诗人 社会良知 人的生命 人格力量
原文传递
略论儒家生态伦理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雨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53,共6页
儒家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民胞物与"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实践精神,"和合"意识的生态理想。本文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后"... 儒家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民胞物与"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实践精神,"和合"意识的生态理想。本文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后"西方中心论"生态伦理的可贵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民胞物与 厚德载物 和合意识 生态伦理 儒家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达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81-86,共6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华文化以仁为核心的根本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精神。同时,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华文化以仁为核心的根本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精神。同时,中华文化又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社会风习和文学创作等方面被中国古典诗歌“诗化”,体现出乐感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文化精神 民胞物与 国身通一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念与当代人类文明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成轩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生态伦理观念 当代生态伦理学 中国传统 当代人 厚德载物 民胞物与 生态行为规范 应用伦理学 中国古代哲学 “人类中心论”
原文传递
民胞物与——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靖怡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3-46,共4页
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全球问题”和“人的物化”状态 ,构成了当今“时代精神”的内在矛盾。人类要解决这两个矛盾 ,只有使人类中心思想从属于“民胞物与”精神 ,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民胞物与 全球问题 物化状态
下载PDF
论张载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天道论基础——兼论张载生态伦理观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林乐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5,共10页
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 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的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生态伦理观天道论天人合一 乾父坤母 民胞物与
原文传递
慈善的佛教内涵及现实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志远 《佛教文化》 1997年第4期5-6,共2页
关键词 慈善事业 佛教教育 《太上感应篇》 民胞物与 操作性 现实意义 生命体 《大智度论》 重要作用 中西方文化
下载PDF
江西诗风盛行下的杜甫观——《韵语阳秋》论杜述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凯 《杜甫研究学刊》 1997年第1期59-65,共7页
江西诗风盛行下的杜甫观——《韵语阳秋》论杜述评李凯有宋为杜诗学研究的兴盛时代,崇杜、研杜、学杜蔚成风气。其中,江西诗派对杜诗的学习、推崇尤为高潮。作为宋乃至宋之后中国古典批评大观的诗话,包含了丰富的杜诗学资料。透过这... 江西诗风盛行下的杜甫观——《韵语阳秋》论杜述评李凯有宋为杜诗学研究的兴盛时代,崇杜、研杜、学杜蔚成风气。其中,江西诗派对杜诗的学习、推崇尤为高潮。作为宋乃至宋之后中国古典批评大观的诗话,包含了丰富的杜诗学资料。透过这些诗话,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对杜诗的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语阳秋》 江西诗风 葛立方 杜甫 杜诗 黄庭坚 述评 民胞物与 江西派 江西诗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