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全——一项概念史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任晓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6年第5期36-45,共10页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和厘清安全概念的源流和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变化的理论意涵。在以往约三十年间,人们是通过在“安全”一语前添加修饰语来发展“安全”这一概念的,譬如,“综合”指的是各方面...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和厘清安全概念的源流和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变化的理论意涵。在以往约三十年间,人们是通过在“安全”一语前添加修饰语来发展“安全”这一概念的,譬如,“综合”指的是各方面、各领域的;“共同”是指与对手或竞争者共享安全;“合作”表征的是通过何种途径达到安全;“人的”则突出了安全的新主体。不管是共同安全、合作安全,还是中国的“新安全观”等等,其宗旨无不是在于努力走出“安全困境”,从而进入新的安全境界和新的生存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安全 安全
原文传递
“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国际政治视角的伦理论辩与政策选择 被引量:21
2
作者 石斌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110,158,共26页
"人的安全"是最近20年来广受关注而又极具争议的一个国际议题。作者认为,在民族国家体系中,关键问题是要厘清"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从国际政治实践与道德实践的角度,辨明它们的合理边界与兼容范围以及伦... "人的安全"是最近20年来广受关注而又极具争议的一个国际议题。作者认为,在民族国家体系中,关键问题是要厘清"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从国际政治实践与道德实践的角度,辨明它们的合理边界与兼容范围以及伦理与政治抉择的原则和途径。由于安全价值与安全挑战的多样性,"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无法相互替代,它们既有冲突也有可能兼容互补:促进"人的安全"有助于社会稳定从而巩固国家安全,但这也可能成为国家安全受损的原因或借口。国家既是民众安全的"容器",也可能成为其障碍或威胁来源;实现"人的安全",不能否定国家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借助各类非国家行为体的力量;在国际安全实践中应兼顾体系和平、经济正义、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内冲突管理等四类安全目标,但必须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并根据威胁的性质合理选择安全手段与策略,防止滥施国际干涉尤其是武力干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安全 安全 国家安全 道德两难 国际伦理
原文传递
人的安全与东亚: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8
3
作者 保罗.埃文斯 汪亮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3-48,共6页
尽管“人的安全”这个概念仅仅存在于安全政策的边缘 ,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 ,它重视人类的多重性 ;另一方面 ,则更加直接地关注在暴力冲突情况下对个人或者单个团体的保护。干预和国家主权国际委员会 2 0 0 1年的报告和人类... 尽管“人的安全”这个概念仅仅存在于安全政策的边缘 ,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 ,它重视人类的多重性 ;另一方面 ,则更加直接地关注在暴力冲突情况下对个人或者单个团体的保护。干预和国家主权国际委员会 2 0 0 1年的报告和人类安全委员会 2 0 0 3年的报告分别反映了这两个不同的侧重。在东亚 ,就“人的安全”概念的争论已经相当深入。亚洲最初的反应是谨慎、怀疑的。亚洲国家一贯坚持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秩序 ,强调国家主权 ,反对干涉一国国内事务。但自从 1997年的金融危机以来 ,亚洲各国、地区组织、学术机构和民间社团对“人的安全”的态度逐渐转向积极 ,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对“人的安全”的广义理解和对安全的非传统威胁方面。进而 ,这一趋势引发了对“人的安全”最具争议性的问题的讨论 ,即对个人的保护、干涉和外交的新形式。但是 ,“9·11”事件之后的美国政策和反恐战略阻碍了“人的安全”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尽管如此 ,一些关于“人的安全”的思想还是创造性地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安全政策、对外行为和地区秩序的规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非传统安全 保护责任 道主义干涉 地区性组织
原文传递
“平安中国”:价值转换与体系建构--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余潇枫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7,共6页
"平安中国"是时代发展的新主题、社会治理的新课题、也是民众所普遍关注的新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与应对,强化了"平安中国"建设的现实诉求,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揭示出"平安中国"建设的历史必... "平安中国"是时代发展的新主题、社会治理的新课题、也是民众所普遍关注的新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与应对,强化了"平安中国"建设的现实诉求,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揭示出"平安中国"建设的历史必然。平安中国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安全"与"人的安全"得以维护,社会和人成为安全的价值基点。在当下的安全治理方式转变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平安中国"的"大外交"、"大戍边"、"大民防"的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安中国 非传统安全 社会安全 安全
下载PDF
安全维度转向:人的安全 被引量:17
5
作者 封永平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61,共6页
人类安全观念正经历着急剧的变革,由联合国提出的“人的安全”新概念,打破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预示着国际政治安全维度的人文转向。国家可能成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而不再是维护安全的最终目的。人的安全将人及其群体置于安全... 人类安全观念正经历着急剧的变革,由联合国提出的“人的安全”新概念,打破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预示着国际政治安全维度的人文转向。国家可能成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而不再是维护安全的最终目的。人的安全将人及其群体置于安全保障的核心,强调“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保护人的生命和尊严不受侵犯。尽管人的安全这一概念现在还存有争议,但不容忽视的是,人的安全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认同,并在外交实践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国家安全 非传统安全 安全维度
下载PDF
国际人权法的晚近发展及未来趋势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爱宁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65,共7页
国际人权法的迅速发展对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传统国际法和国际秩序提出严峻挑战。从过去单一强调"国家安全"到人本回归;从"保护的责任"概念的提出,强调国家主权更意味着对人民的保护责任。这些有关国家与个人关系的... 国际人权法的迅速发展对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传统国际法和国际秩序提出严峻挑战。从过去单一强调"国家安全"到人本回归;从"保护的责任"概念的提出,强调国家主权更意味着对人民的保护责任。这些有关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念上的变化,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国家主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诞生,则彰显了国际社会意欲强化国际人权法的实施监督机制的决心,这是国际人权法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保护责任 权理事会 国际刑事司法制度
原文传递
冷战后国际安全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楚树龙 彭春艳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4,49,共7页
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它使某些存在于人类社会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安全观念、思想、战略不再继续有效,迫使人们努力探讨适应冷战后时代特点的新的安全观念、思想、战略和政策... 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它使某些存在于人类社会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安全观念、思想、战略不再继续有效,迫使人们努力探讨适应冷战后时代特点的新的安全观念、思想、战略和政策方针。本文试图对冷战结束近10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后 安全理论 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 综合安全 安全观念 安全 安全战略 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
下载PDF
论国际关系中的“共生安全” 被引量:15
8
作者 姚璐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6,共16页
随着安全实践的发展,安全研究需要新探索,本文尝试借用"共生"的理论框架,从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三个层次来阐释国际安全领域的共生系统。安全环境的变化是共生关系构建的客观条件:安全目标从"生存"转向&qu... 随着安全实践的发展,安全研究需要新探索,本文尝试借用"共生"的理论框架,从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三个层次来阐释国际安全领域的共生系统。安全环境的变化是共生关系构建的客观条件:安全目标从"生存"转向"发展";安全议题间呈现出复合相互依赖的"网络化"特征;安全问题的边界日趋模糊;安全层次"延伸"。基于安全环境的变化,安全单元从互斥走向共生:单元关系由同质共存走向异质共生;由"主客二分"走向互利共生;由"循环论"走向共生单元和系统的共同进化。在单元共生的进化中,安全系统的进化模式走向"一体化共生":在竞争中求合作;强调安全的互利共赢;以"发展"为导向,以"人的安全"为核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安全 安全 一体化共生 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安全新概念:“人的安全”解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封永平 《学术探索》 2006年第2期87-93,共7页
人类安全观正经历着急剧的变革,由联合国提出的“人的安全”新概念,打破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国家成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而可能不再是维护安全的最终目的。人的安全将人及其群本置于安全除障的核心,强调“免于匮乏”和“免于... 人类安全观正经历着急剧的变革,由联合国提出的“人的安全”新概念,打破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国家成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而可能不再是维护安全的最终目的。人的安全将人及其群本置于安全除障的核心,强调“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保护人的生命和尊严不受侵犯。尽管人的安全这一概念现在还存有争议,但不容忽视的是,人的安全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认同,并在外交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国家安全 发展
下载PDF
“人的安全”:一种“还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误导 被引量:11
10
作者 巴瑞·布赞 崔顺姬(译) 余潇枫(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5-7,共3页
"人的安全"概念的使用,在安全理论研究中引发了一种"还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误导,忽视了其他安全议程的道义主张和安全化的具体实践,并加剧了把安全看做是某种可期望的终极目标的危险。因而,"人的... "人的安全"概念的使用,在安全理论研究中引发了一种"还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误导,忽视了其他安全议程的道义主张和安全化的具体实践,并加剧了把安全看做是某种可期望的终极目标的危险。因而,"人的安全"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在国际安全研究中缺乏理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安全 安全
下载PDF
艾滋病、全球化和人的安全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丹尼斯.奥尔特曼 晋继勇 崔顺姬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4-142,共9页
艾滋病问题与全球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它的泛滥源于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不平等与不公正问题,虽然其紧迫性并未像气候变暖或金融危机等全球化问题那么显著,但艾滋病问题依然是理解全球化的多重含义以及当今世界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权... 艾滋病问题与全球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它的泛滥源于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不平等与不公正问题,虽然其紧迫性并未像气候变暖或金融危机等全球化问题那么显著,但艾滋病问题依然是理解全球化的多重含义以及当今世界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力运作方式的一个重要视角。美国的艾滋病救助政策体现了艾滋病问题所具有的安全含义,但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利他主义的考虑,令人值得怀疑。自2000年艾滋病问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议题以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它对传统安全观所带来的冲击,虽然没有经验证据表明艾滋病问题助长了一国国内的冲突,但艾滋病加速恶化与国内的冲突现状密切相关。作者认为,对于艾滋病疫情的预防与应对,国际援助固然重要,但各国政府必须把自身资源投放到艾滋病的综合性预防、护理以及支持项目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全球化 安全 公共卫生
原文传递
安全社会学的内涵及其体系深化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颜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共6页
为进一步界定和构建安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在提出"人的安全"内在三维(生命-心理-权利)和外在三维(事/物-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围绕安全-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学"行动-结构"的核心命题,通过推理演绎法,深入... 为进一步界定和构建安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在提出"人的安全"内在三维(生命-心理-权利)和外在三维(事/物-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围绕安全-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学"行动-结构"的核心命题,通过推理演绎法,深入探索安全行动-安全理性-安全结构-安全系统的社会学分析逻辑链条。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社会学即是研究人的安全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因素、社会过程、社会功能及其本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交叉学科;其体系包含学科基础、安全社会化及其社会变迁、影响安全的社会因素和要素、安全系统和安全秩序等内容,进一步理清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社会学 基本内涵 学科体系 安全 安全行动 安全理性 安全结构 安全系统 交叉学科
下载PDF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基于“传统安全”和“人的安全”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顺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6-21,共6页
巴瑞.布赞首创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对传统安全研究的重大挑战。该理论通过澄清安全概念的诸多模糊之处,提出了安全的主体间性范畴,拓宽了安全研究议程,为在国际关系领域确立国际安全研究的独立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不过... 巴瑞.布赞首创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对传统安全研究的重大挑战。该理论通过澄清安全概念的诸多模糊之处,提出了安全的主体间性范畴,拓宽了安全研究议程,为在国际关系领域确立国际安全研究的独立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不过,以布赞为代表的学者们仍然对"人的安全"概念持否定态度,这是其理论局限所在。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中,"人的安全"概念以及其内含的"以人为本"的安全伦理观已经对安全复合体理论的规范性局限构成了尖锐的挑战。只有应对这一挑战,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全部研究议程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 主体间性 传统安全 安全
下载PDF
论“人的安全”与“环境合作” 被引量:8
14
作者 松下和夫 李佳(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29-34,共6页
"人的安全"在日本备受关注。"人的安全"在于确保人们"免于恐惧"和"免于匮乏"。安全的基点从国家安全转向人的安全,意味着安全的重点从军事安全转向社会安全。二战后,在"发展"与"... "人的安全"在日本备受关注。"人的安全"在于确保人们"免于恐惧"和"免于匮乏"。安全的基点从国家安全转向人的安全,意味着安全的重点从军事安全转向社会安全。二战后,在"发展"与"安全"的悖论下,布伦特兰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使得安全成为了与发展并重的议题,而且环境安全越来越成为人类关注的主题。可以说,"人的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的补充,其核心内容是"环境安全"。因此,探讨人类基于和平目标而进行"环境合作"的可能性,特别是探讨东亚地区的环境合作机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环境安全 东亚环境合作机制
下载PDF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人的安全”及其治理 被引量:7
15
作者 董亮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81,157-158,共18页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人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各种威胁的相互关联性,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这种治理观要求广泛借助联合国系统,并且顾及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各级公私部门行为体的特点和资源,拓展一种由各种利益攸关方组成的综合框架,其内容涉及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反恐、移民等重要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议题。其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南北差距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上述安全议程同时体现了各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关联性。因此,建构全球"人的安全"治理机制需以联合国为核心,并形成多层治理、建构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以实现联合国所倡议的全球可持续和平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可持续和平 气候变化 安全 国际制度
下载PDF
向人回归:中国的“人的安全”路径 被引量:6
16
作者 任晓 李燕星 《国际安全研究》 2014年第3期40-51,157,共12页
"人的安全"概念强调普通人的安全和福利以及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它已成为新的研究和政策议程的组成部分。人的安全从出现开始,就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讨论,但政府很少使用该术语。就政策领域而言,中国式"人的安全&qu... "人的安全"概念强调普通人的安全和福利以及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它已成为新的研究和政策议程的组成部分。人的安全从出现开始,就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讨论,但政府很少使用该术语。就政策领域而言,中国式"人的安全"路径的一个特点就是接受或发展了人的安全的思维并付诸实践,或是殊途同归,但不使用"人的安全"这一特定术语。然而人的安全的本质却反映在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中,并且随着国内政策思想而转变为"以人为本"。人的安全已经嵌入中国的安全思维中。作为理解、解释以及更好地分析安全的新视角,引入"人的安全"和"以人为本"是对研究和政策议程的一个积极发展。在中国语境中,尽管"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非人的安全最完美的对应物,但它至少表明,当处理国内外与安全相关的事务时,个人安全比过去更加重要了。比起接受"人的安全"这个术语本身,中国更愿意将人民的安全(和幸福)作为政策导向。"以人为本"和人的安全是互相联系和本质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为本 中国路径
下载PDF
联合国建设和平与人的安全保护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银 《国际安全研究》 2014年第3期75-91,158,共17页
冷战后建设和平成为联合国和平行动的中心任务,与此同时,"人的安全"话语开始兴起,因此,需要把人的安全置于建设和平的实践场景中来认识。建设和平的两大支柱——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与人的安全的两大核心要素——政治安全和经... 冷战后建设和平成为联合国和平行动的中心任务,与此同时,"人的安全"话语开始兴起,因此,需要把人的安全置于建设和平的实践场景中来认识。建设和平的两大支柱——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与人的安全的两大核心要素——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之间分别存在因果关系。长期以来建设和平被建设国家的任务绑架,具体表现为"自由和平"主导了建设和平,结果是对制度建设关注有余,对经济发展照顾不足;重视了人的政治安全,却忽视了人的经济安全。这样,建设和平的结果是建设了"虚幻的和平",人的安全表现为"虚幻的安全"。崛起的中国的对外援助和经济活动传播了"发展和平"的和平规范。"发展和平"关照了被"自由和平"轻视的经济发展这一支柱,有利于保护人的经济安全。21世纪建设和平应当是"自由和平"与"发展和平"的结合,是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而人的安全保护则应当是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结合。这可能才是建设持久和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建设和平 发展和平 安全 自由和平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琴海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1-8,共8页
从非传统安全观的角度分析文化安全问题,是理解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方法。在文化安全主体方面,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体是多元的,非传统安全观特别关注的是个体的文化安全与人类的文化安全;在文化安全的威胁来源方面,非传统安全... 从非传统安全观的角度分析文化安全问题,是理解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方法。在文化安全主体方面,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体是多元的,非传统安全观特别关注的是个体的文化安全与人类的文化安全;在文化安全的威胁来源方面,非传统安全观不仅注重文化安全威胁的外生因素,更注重文化安全威胁的内生因素;在文化安全的价值目标方面,非传统安全观不仅将文化视为国家竞争的"软实力",而且更强调合作共存,强调文化的真善美,强调文化在沟通不同文化群体及个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安全边界方面,非传统安全观强调以动态思维而非静态思维来看待文化的安全边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安全 非传统安全 安全 安全
下载PDF
人的发展与人的尊严:再思人的安全概念 被引量:5
19
作者 崔顺姬 《国际安全研究》 2014年第1期63-77,158,共15页
"人的安全"概念的提出促使人们对安全内涵和如何提供安全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但是,人的安全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很多争议,也产生了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人的安全中"免于恐惧的自由"与"免于匮乏的自由"相... "人的安全"概念的提出促使人们对安全内涵和如何提供安全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但是,人的安全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很多争议,也产生了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人的安全中"免于恐惧的自由"与"免于匮乏的自由"相互对立起来,以至于将前者视为西方的概念而后者为东方的概念。在这种话语中隐含了"免于恐惧的自由才是人的安全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其产生的后果是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贫困、饥饿等严重危害人的尊严的安全问题可能被置于安全考虑范围之外。回顾人的安全概念之争,探讨人的安全的核心理念及其相关概念,比如安全与发展、直接暴力与结构暴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矫正这种误区,并证明人的安全概念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它是以人类最基本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中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和道德说服力的综合性理念。这种综合性界定自然要求安全维护的方式不应停留在被动和短期应对层面而应寻求早期预防、长期建构、能力提升等积极手段以便实现"积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尊严 免于恐惧与匮乏 结构暴力 积极安全
下载PDF
国际公共安全治理,能从新冠疫情中得到什么启示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蕴岭 《世界知识》 2020年第7期14-16,共3页
如何认识国际公共安全问题概括而言,国际公共安全是指跨越国界的公共安全问题,涉及人的安全、社会安全、财产安全等诸多领域。与国内的公共安全问题不同,国际公共安全挑战的应对和解决既靠各国自己的努力,又离不开国际合作,而国际合作... 如何认识国际公共安全问题概括而言,国际公共安全是指跨越国界的公共安全问题,涉及人的安全、社会安全、财产安全等诸多领域。与国内的公共安全问题不同,国际公共安全挑战的应对和解决既靠各国自己的努力,又离不开国际合作,而国际合作要想有效开展,必须构建相应的国际化运行机制、机构和网络。因此,构建国际公共安全体系变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安全 运行机制 国际化 有效开展 合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