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被引量:35
1
作者 林筱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97-103,共7页
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林筱芳一把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罗列在一起,并企图从中找出某种共性,也许难免要冒把作品当成作家个人的注解的危险。在解读杨绛的时候,这种危险依然存在,但显然并不十分重要。杨绛自1933年发表处女作《收... 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林筱芳一把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罗列在一起,并企图从中找出某种共性,也许难免要冒把作品当成作家个人的注解的危险。在解读杨绛的时候,这种危险依然存在,但显然并不十分重要。杨绛自1933年发表处女作《收脚印》到1992年出版《杂忆与杂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绛 《洗澡》 喜剧性 现实主义 隐身衣 “看” 作品 中和之美 双重观照 世态人情
原文传递
论姜夔的“中和之美”及其《歌曲》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晓岚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2-91,共10页
姜夔的文艺思想以“中和”为核心,诗论与书论重在“中”,乐论重在“和”。《诗说》标举四要素,重艺术辩证法,倡以性节情,皆为“中道”的体现。《续书谱》以唐人过于“应规入矩”,就字之结体、用笔用墨,发其合于“中道”的技巧论... 姜夔的文艺思想以“中和”为核心,诗论与书论重在“中”,乐论重在“和”。《诗说》标举四要素,重艺术辩证法,倡以性节情,皆为“中道”的体现。《续书谱》以唐人过于“应规入矩”,就字之结体、用笔用墨,发其合于“中道”的技巧论。《大乐议》本“乐与政通”精神,针对大乐失“和”而提出复雅之见。其《歌曲》感情中正平和,艺术手法兼容调和,作为音乐文学,在音阶音律、节奏安排、旋律进行、曲式结构、字声结合上,融雅乐、清乐、燕乐为一体,曲辞相谐,雅俗相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乐 清乐 词乐 中和之美 大乐议 曲调 燕乐 古代音乐 歌曲创作 雅乐音阶 中道 《诗说》 姜夔
原文传递
中和之美与大团圆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景亮 谭静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21,共12页
中国戏曲观众追求中和之美与大团圆 ,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渊源 ,在戏曲欣赏中具有强烈的、多方面表现 ,对于中国戏曲的某些特色有决定作用 .这种审美心理有合理性、优越性的一面 ,也有对民族心理不利的影响 .戏曲生产者应注意对应这种... 中国戏曲观众追求中和之美与大团圆 ,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渊源 ,在戏曲欣赏中具有强烈的、多方面表现 ,对于中国戏曲的某些特色有决定作用 .这种审美心理有合理性、优越性的一面 ,也有对民族心理不利的影响 .戏曲生产者应注意对应这种审美需求的同时加以引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观众 中和之美 大团圆
下载PDF
再论中和之美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国庆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2-52,共11页
本文在总结近几十年中和之美研究基本状况及其得失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证了作者早先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两种理论形态的观点。在文中 ,作者对于为何要将中和之美“一分为二” ,诗教何以也能称为中和之美以及两种中和之美的理论特征及异同... 本文在总结近几十年中和之美研究基本状况及其得失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证了作者早先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两种理论形态的观点。在文中 ,作者对于为何要将中和之美“一分为二” ,诗教何以也能称为中和之美以及两种中和之美的理论特征及异同等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温柔敦厚 诗教
下载PDF
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被引量:16
5
作者 曾繁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共11页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是我国首部多卷本美育思想通史,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全书由九卷构成,从先秦一直写到当代,基本呈现了中国五千年美育发展的全貌,揭示古代美育与现当代美育之关系;同时尽量写出与通常的美学史不同的美育史特色,并注...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是我国首部多卷本美育思想通史,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全书由九卷构成,从先秦一直写到当代,基本呈现了中国五千年美育发展的全貌,揭示古代美育与现当代美育之关系;同时尽量写出与通常的美学史不同的美育史特色,并注意从现代美育学科建设的眼光考察我国从古代以来文化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因素及其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意义。《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着重阐述中国古代相异于西方美育的"礼乐教化",以"中和之美"作为整个中华美学精神之主要特点,并以之为中心线索,在此前提下着重探讨了与此相关的礼乐教化、风骨与境界等观念,阐述了主要立足于"以美育人"的中华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勾勒出其五千年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力图揭示促进中国五千年美育发展的诸多关键性因素,如儒道互补、阴阳相生、中外对话融通以及审美与艺术统一等的内涵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育思想通史 中和之美 礼乐教化 育人
下载PDF
开放的民族主义——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 被引量:13
6
作者 胡亚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102,共5页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的民族主义 民族 中和之美 民族个性
下载PDF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矫克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24-228,共5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有着儒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印记。儒家文化思想审美心理的首要特性是美善相乐,儒家文化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尽善尽美、美善统一。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运用植物在"比...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有着儒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印记。儒家文化思想审美心理的首要特性是美善相乐,儒家文化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尽善尽美、美善统一。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儒家中庸文化思想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基础。礼乐之美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礼"的特点是"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必须具备"礼"的精神和"乐"的精神才算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景观 善相乐 礼乐文化 比德与比兴 中和之美 设计理念
下载PDF
中和之美模式辨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利群 黄小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3-47,共5页
本文在史与论的结合上,全面论述了作为儒家传统文艺观和审美观的“中和之美”的特征、本质、表现形式、哲学基础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温柔敦厚 中庸 伦理道德 文艺审 和谐 中国古代 方法论 儒家 形式原则
下载PDF
态度改变理论和德育的审美选择 被引量:11
9
作者 檀传宝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1994年第6期31-37,共7页
态度改变理论和德育的审美选择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态度及其改变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有人把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研究态度的科学,一个重要原因乃是社会心理学的这一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 态度改变理论和德育的审美选择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态度及其改变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有人把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研究态度的科学,一个重要原因乃是社会心理学的这一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态度的学习、改变和巩固的教育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 社会心理 道德教育 同学关系 中和之美 德育实效 社会支持 德育过程 认知失调 教师
下载PDF
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 被引量:10
10
作者 薛永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125,共5页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乐记》 音乐发生学 中和之美 音乐教化
下载PDF
中国古典舞与“中和之美”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晔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6-117,112,共3页
“中和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在情感抒发上反对情之过甚,倡导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反对执其一端,强调不同的、对立的因素参和济成、综合协和,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中国古典舞无论就情感言还是就艺... “中和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在情感抒发上反对情之过甚,倡导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反对执其一端,强调不同的、对立的因素参和济成、综合协和,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中国古典舞无论就情感言还是就艺术表现手法言,呈现的都是“中和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中和之美 和谐
下载PDF
中国音乐:中和之美与生生之美 被引量:9
12
作者 曾繁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3,共9页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源头与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其理论呈现。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我们主张文化类型说和语境论。从中国古代特有的生生美学来看,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与生生之美,体现了"...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源头与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其理论呈现。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我们主张文化类型说和语境论。从中国古代特有的生生美学来看,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与生生之美,体现了"历律和谐""乐以成人""乐以开风",以及以"乐者乐也"为核心的"乐身正心"等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生生美学观念的原型。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雅俗之辨、声与哀乐的关系、天理与人欲的关系等问题,是影响其发展、奠定其性质的关键。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及其重要的乐之中和与生生之美思想,可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原型,一种族类的文化传统,一种东方特有的美学类型。在当今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生生美学思想,以此为基础创造新时代的中国音乐美学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音乐 雅俗 文艺 中国传统音乐 乐以成
原文传递
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矫克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417-421,共5页
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精神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儒家的"厚德"精神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中国... 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精神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儒家的"厚德"精神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整体布局严格遵循"礼、乐"布局,"比德"与"比兴"的思想文化内涵,儒家中和文化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特有的审美方式,凸显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景观空间设计艺术的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思想可以赋予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新的内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和谐之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建筑景观 厚德精神 礼乐文化 比德与比兴 中和之美
下载PDF
论苏童短篇小说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7
14
作者 洪治纲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7-141,共5页
苏童的短篇小说虽然从不回避各种尖锐的人性冲突,也不掩饰各种生存的无奈和伤痛,但始终饱浸在一种"温柔敦厚"的伦理情感中,彰显着人性关怀和道德关怀的价值取向,从而呈现出鲜明的"中和之美"。这种审美追求体现在叙... 苏童的短篇小说虽然从不回避各种尖锐的人性冲突,也不掩饰各种生存的无奈和伤痛,但始终饱浸在一种"温柔敦厚"的伦理情感中,彰显着人性关怀和道德关怀的价值取向,从而呈现出鲜明的"中和之美"。这种审美追求体现在叙事策略上,便是他对各种复杂的、对立性叙事元素的辩证处理,使之在短篇叙事中达成和谐的统一。在语言上,苏童更是追求一种女性化、诗意化和信息的高密度性,显得中正柔和、精致舒缓,也同样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格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短篇小说 苏童 “温柔敦厚” 叙事策略 人性冲突 道德关怀 人性关怀
原文传递
从中菜的命名看汉民族文化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6
15
作者 段益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10,共4页
中菜的命名十分复杂。在中菜命名的体系中,大多数菜名构成原料、方法、属性等的多元组合。个别菜名只注重菜名的形式美感,忽略了菜名的语义指代。而确切地运用比喻,将菜名的语义指代和形式美感结合起来,是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和之美的重要... 中菜的命名十分复杂。在中菜命名的体系中,大多数菜名构成原料、方法、属性等的多元组合。个别菜名只注重菜名的形式美感,忽略了菜名的语义指代。而确切地运用比喻,将菜名的语义指代和形式美感结合起来,是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和之美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菜命名 汉民族史化 中和之美
下载PDF
从《梅兰霓裳》谈梅派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7
16
作者 梅葆玖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131,共3页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朋友们:我年近八旬,第一次来我国戏曲的最高学府参加有关我父亲梅兰芳艺术的研讨会,我代表梅氏家族深深感谢学院领导能够把研究工作和演员、和舞台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今天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在学院领导高...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朋友们:我年近八旬,第一次来我国戏曲的最高学府参加有关我父亲梅兰芳艺术的研讨会,我代表梅氏家族深深感谢学院领导能够把研究工作和演员、和舞台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今天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实干下,从今天晚上开始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我自己也参与教学、为期三年、融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极富时代感的《梅兰霓裳》教学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梅派 理论联系实际 参与教学 四位一体 教学演出 梅兰芳 时代感
原文传递
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卫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0-43,共4页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期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孔子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尽善尽美”;文艺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辞达而已矣”;文艺批评的原则则是“思无邪”,...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期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孔子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尽善尽美”;文艺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辞达而已矣”;文艺批评的原则则是“思无邪”,而“中和之美”则是他的文艺批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文论思想 尽善尽 文质彬彬 中和之美
下载PDF
汉服基本元素的传统文化内涵解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晓梦 《现代装饰(理论)》 2014年第6期127-128,共2页
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国家形象的"国服",日本有和服,印度有纱丽,韩国有韩服,越南有长衫,"国服"蕴含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风俗、礼仪等上层建筑的内容,是民族的代言。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贯穿了中华民族的... 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国家形象的"国服",日本有和服,印度有纱丽,韩国有韩服,越南有长衫,"国服"蕴含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风俗、礼仪等上层建筑的内容,是民族的代言。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汉服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服饰体系,有六大基本元素:平面结构,五行五色,交领右衽,绳带系结,上衣下裳和宽袍大袖。汉服的六大基本元素完美地谱写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以俭养德"、"中和之美"等的形制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袍大袖 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 五行相生 交领 养德 带系 中和之美 绳带 阴阳五行
原文传递
两位文化巨人 两种文学传统──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观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文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41-50,共10页
两位文化巨人两种文学传统──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观何文祯孔子与柏拉图,这两位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巨人,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探索社会人生和安邦治国的格言,显示其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同时对文艺也发表了不... 两位文化巨人两种文学传统──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观何文祯孔子与柏拉图,这两位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巨人,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探索社会人生和安邦治国的格言,显示其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同时对文艺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构成了他们关于文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文学传统 孔子 中和之美 文艺作品 文化巨人 理念 理念世界 亚里斯多德 艺术家
下载PDF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爱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6-77,共2页
在影视戏剧艺术中,悲剧被美学家认为是最能够表现崇高美的高级戏剧。西方一向尊崇悲剧艺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权威性的悲剧理论。如果以《诗学》中的理论来评价中国古代戏曲,那么中国古代就无悲剧而言,因为中国古... 在影视戏剧艺术中,悲剧被美学家认为是最能够表现崇高美的高级戏剧。西方一向尊崇悲剧艺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权威性的悲剧理论。如果以《诗学》中的理论来评价中国古代戏曲,那么中国古代就无悲剧而言,因为中国古代悲剧大多具有“团圆”的尾巴。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形成的哲学的、文化的、伦理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旨在客观地认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团圆 中和之美 文化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