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旗人漢語的滿語干擾特徵初探——以《清文啓蒙》等三種兼漢滿語會話教材爲研究的中心 被引量:14
1
作者 祖生利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3年第1期187-227,共41页
本文以清代中期編寫的三種重要的兼漢滿語會話教材——《清文啓蒙》《清文指要》《續編兼漢清文指要》作爲研究的重點,較系統地調查了其漢語會話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旗人漢語)所呈現的若干滿語的干擾特徵,並對照相應的滿語,揭示了其滿... 本文以清代中期編寫的三種重要的兼漢滿語會話教材——《清文啓蒙》《清文指要》《續編兼漢清文指要》作爲研究的重點,較系統地調查了其漢語會話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旗人漢語)所呈現的若干滿語的干擾特徵,並對照相應的滿語,揭示了其滿語的主要來源。通过與元代蒙式漢語的比較,可以發現,兩者呈現出許多接觸的類型學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兼漢滿語會話教材 旗人漢語 滿語 干擾特徵
原文传递
《經典釋文》反切結構的類型、層次及音韻性質 被引量:6
2
作者 楊軍 黃笑山 儲泰松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96-114,共19页
《經典釋文》的反切從結構上分析,至少可以分爲三種類型。其中,'上字管聲,下字管韻(含調)'的古反切,是陸德明及其所引據的東晉南朝以來的南方經師的標準讀書音。這個南方經師的標準讀書音系統,是以'洛下'到'金陵&#... 《經典釋文》的反切從結構上分析,至少可以分爲三種類型。其中,'上字管聲,下字管韻(含調)'的古反切,是陸德明及其所引據的東晉南朝以來的南方經師的標準讀書音。這個南方經師的標準讀書音系統,是以'洛下'到'金陵'爲中心的六朝舊音,是《釋文》中的古反切層。而'等第及開合'一致的反切和'準直音'式的反切,從音韻特點上看,是與慧琳《一切經音義》相似度極高的新反切系統。這兩種結構類型的反切是新反切層,是對古反切因時代變化而產生'類隔'等不和諧反切的改良,所反映的是唐代早期以長安爲中心的標準讀書音系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切結構 音韻層次 音韻性質 《經典釋文》
原文传递
論“詞類活用”與上古漢語“綜合性動詞”之關係 被引量:5
3
作者 楊榮祥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3年第1期69-85,共17页
爲什麽上古漢語會存在'詞類活用'的現象?原因是上古漢語存在著一批'綜合性動詞'。用'綜合性動詞'表達後世用'分析性'結構表達的内容是上古漢語的一大特點,'活用'就是將一個名詞、形容詞或一般... 爲什麽上古漢語會存在'詞類活用'的現象?原因是上古漢語存在著一批'綜合性動詞'。用'綜合性動詞'表達後世用'分析性'結構表達的内容是上古漢語的一大特點,'活用'就是將一個名詞、形容詞或一般動詞(非'綜合性動詞')賦予其'綜合性動詞'的特點而填入'綜合性動詞'出現的語法槽中形成的一種語法現象。上古漢語主要有三類'綜合性動詞':(1)'對象自足動詞',相當於後世的述賓結構(啟→啟户、開門);(2)'結果自足動詞',相當於後世的述補結構(破→擊破、斫破、攻破);(3)'工具自足動詞',相當於後世的狀中結構(漬→(用/以)水漬/浸)。人們通常所説的'詞類活用'現象,正好與這三類綜合性動詞對應。'詞類活用'現象是由'綜合性動詞'類推(analogy)産生的,所以本質上是一種語法現象。進入中古,'綜合性動詞'表示的意義逐漸由'分析性'句法結構來表示,'詞類活用'現象也就隨之進入衰落狀態,這説明'詞類活用'現象與'綜合性動詞'有著密切的聯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詞類活用 綜合性動詞 對象自足動詞 結果自足動詞 工具自足動詞 語義句法環境
原文传递
閩語中疑問代詞用法的“若” 被引量:5
4
作者 秋谷裕幸 汪維輝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閩語中'若'字有兩種疑問代詞的用法。一種是問數量的'若',分佈在沿海閩語。另一種是表示'哪'的'若',分佈在閩北片。我們從現代閩語和上古音之間的韻母對應能夠推測問數量的'若'代表了閩語的早... 閩語中'若'字有兩種疑問代詞的用法。一種是問數量的'若',分佈在沿海閩語。另一種是表示'哪'的'若',分佈在閩北片。我們從現代閩語和上古音之間的韻母對應能夠推測問數量的'若'代表了閩語的早期疑問代詞用法,與南朝時期'若'字的疑問代詞用法一致,可以看作表示閩語和南朝通語之間繼承關係的證據之一。表示'哪'的'若'則晚於問數量的'若',與唐代以後的用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閩語 疑問代詞 藥韻 南朝通語
原文传递
论契约文书时空特征词及其形成原因与研究价值
5
作者 黑维强 李想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88-203,共16页
借用方言学的特征词理论成果对契约文书用词时空特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契约文书的文献学价值,能为该类文献所在地的语言研究提供历史层面的参考,也有益于对来源地不明的契约文书进行归属地判断。本文综合运用归纳、比较等方法,从时... 借用方言学的特征词理论成果对契约文书用词时空特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契约文书的文献学价值,能为该类文献所在地的语言研究提供历史层面的参考,也有益于对来源地不明的契约文书进行归属地判断。本文综合运用归纳、比较等方法,从时代、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其类型,探究其形成原因,总结其提取方法,阐述其研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文书 特征词 方言 文献学 价值
原文传递
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
6
作者 汪维辉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58-187,共30页
提要考察表达一个概念的用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方言中的分布,并阐明两者的关系,是汉语词汇史的基本任务。本文围绕“放牛”这一组合考察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上古汉语说“牧”,至晚从东晋起可以说“放”,并在唐以前可能已经取代... 提要考察表达一个概念的用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方言中的分布,并阐明两者的关系,是汉语词汇史的基本任务。本文围绕“放牛”这一组合考察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上古汉语说“牧”,至晚从东晋起可以说“放”,并在唐以前可能已经取代了“牧”。先唐佛经比中土文献更能反映口语。近代汉语主要使用“放(北方)”和“看(南方)”,这种北—南对立的格局大致形成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今。当代方言用词丰富多样,但没有专用的“放牧”义动词,都是借用其他动词。大官话区基本都是“放”,非官话区则五花八门,“官话(+放)—非官话(-放)”的对立明显可见。这些动词的语义来源多达十种以上,以“看视”义词最多,分布也最广。除“饲”“养”外,“放、看、䁐/眏、睇、觑、睨、望、■、守、掌、管、照、顾、牵、挡、堵、拦、赶、趁、吆、走”等都是用其中的一个动作来表达整个事件,后来这种修辞义固化为了词义。跟“一义用多词”相反,也存在“一词有多义”的情况,比如当代方言中的“看”“饲”和近代汉语中的“放”。文章还讨论了近现代汉语里“放+禽畜名”的隐喻义问题。此类工作仍有拓展余地:一是个案的增加,二是研究的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牧、放、看 同义异词 同词异义 词义演变 汉语词汇史 汉语方言
原文传递
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 被引量:4
7
作者 蔣紹愚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28,共28页
本文認爲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滿足以下條件:有'X+V'和'Y+V+X'的交替,在'X+V'中V表示X的狀態變化,在'Y+V+X'中V是使役意義。和作格動詞有關的動詞可分爲三大類:(一)狀態動詞,表狀態變化(興、亡、飢、飽... 本文認爲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滿足以下條件:有'X+V'和'Y+V+X'的交替,在'X+V'中V表示X的狀態變化,在'Y+V+X'中V是使役意義。和作格動詞有關的動詞可分爲三大類:(一)狀態動詞,表狀態變化(興、亡、飢、飽、勞、逸、枯、盈等)。(二)動作動詞,通常表動作過程(擊、射、戰、乘等)。(三)動作—狀態動詞。這類動詞的語義構成是'動作+(致使)+結果/狀態',有動作過程又有狀態變化,狀態變化是動作產生的結果。這類動詞分爲兩小類:(a)突出動作過程,如'斬''殺''弒''戮'等。(b)突出狀態變化,如'滅''開''毁''破'等。但只有第一類和第三類中的b小類可以是作格動詞。如果一個作格動詞最初屬於'狀態動詞',那麽'X+V'是基本式。如果一個作格動詞最初是屬於'動作—狀態動詞(b)',那麽'Y+V+X'是基本式。但具體到某一個詞,特别是那些在上古文獻中及物和不及物用法的比例很接近的動詞,如'傷''敗''破''毁'等,究竟是屬於哪一種情況,則必須逐個進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漢語 作格動詞 使役 動作—狀態動詞
原文传递
中古以来“也”和“给”的来源札记
8
作者 孙玉文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53-272,共20页
文章讨论副词“也”和动词“给”读^(c)kei的来源。结论是:副词“也”来自“亦”,“亦”脱落韵尾后变成“也”,这个“也”起先不可能读“羊者切”(《广韵》),而是读“演尔切”(《集韵》);唐朝时,副词“也”使用频率不高,人们按照“也”... 文章讨论副词“也”和动词“给”读^(c)kei的来源。结论是:副词“也”来自“亦”,“亦”脱落韵尾后变成“也”,这个“也”起先不可能读“羊者切”(《广韵》),而是读“演尔切”(《集韵》);唐朝时,副词“也”使用频率不高,人们按照“也”的常见读音“羊者切”去读它,也有方言读去声,音同“夜”,后来共同语中沿用了“羊者切”这个读音。动词“给”读^(c)kei,来源于早期的^(*c)ki。明清时期,舌根音后接i、y时变成舌面前音,“给”文读变成读tφ,^(*c)ki的读音站不住了,于是就在k和i之间增生ue,或增生一个e,产生^(c)kuei,或^(c)kei,^(c)kei在共同语中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也” 动词“给” 来源 读音例外
原文传递
名词双音化的几种形式选择及其特点
9
作者 董秀芳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21-232,共12页
本文讨论名词在双音化时的形式选择。名词可以通过复合、加缀和重叠的方式实现双音化。其中复合的方式最为常见。在复合的方式中,并列复合法尤其值得注意,汉语的并列复合法十分发达。通过加缀构成双音词的方式中,所加词缀往往发生功能弱... 本文讨论名词在双音化时的形式选择。名词可以通过复合、加缀和重叠的方式实现双音化。其中复合的方式最为常见。在复合的方式中,并列复合法尤其值得注意,汉语的并列复合法十分发达。通过加缀构成双音词的方式中,所加词缀往往发生功能弱化,变为不贡献语义只是凑足音节的词内成分,即发生了“音系化”。由重叠构成的名词双音词数量较为有限。由不同方式形成的双音名词在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加缀和重叠构成的双音名词口语性较强,通过复合方式形成的双音名词书面性较强。名词双音化的方式也存在地域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双音化 词汇演变
原文传递
测度句中的否定要素
10
作者 李明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07-127,共21页
本文讨论近代汉语测度句中一些带有否定要素的副词,主要涉及“莫”“别”“不要”“怕不是”及相关词语。主要结论如下:“莫不是”“别不是”“怕不是”出现于测度句,是表测度的“莫、别、怕”与表测度的“不是”的套叠。这些词语一开... 本文讨论近代汉语测度句中一些带有否定要素的副词,主要涉及“莫”“别”“不要”“怕不是”及相关词语。主要结论如下:“莫不是”“别不是”“怕不是”出现于测度句,是表测度的“莫、别、怕”与表测度的“不是”的套叠。这些词语一开始与负面义关联,有不希望的意味,但后来可以扩展到表示不合预期,甚至只是缓和语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度句 否定要素 羡余否定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持拿”义动词的多功能模式与语义演变
11
作者 吴福祥 金小栋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51-89,共39页
汉语方言中不少“持拿”义动词都发展为多功能虚词。本文从比较方言学角度对汉语方言中若干“持拿”义动词的多功能模式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语义演变的路径。
关键词 汉语方言 “持拿”义动词 多功能模式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词法模式“转V”的形成与发展
12
作者 张赪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04-220,共17页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考察、分析,描写了词法模式“转V”的结构和语义,揭示了词法模式“转V”产生与变化历程。“转V”词模萌芽于上古汉语后期,在中古汉语中确立并发展迅速,近代汉语时期在法律文献中有特别的表现。“转...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考察、分析,描写了词法模式“转V”的结构和语义,揭示了词法模式“转V”产生与变化历程。“转V”词模萌芽于上古汉语后期,在中古汉语中确立并发展迅速,近代汉语时期在法律文献中有特别的表现。“转V”词模的产生受到了词汇双音化发展的推动,是汉语双音化大趋势发展结果之一,同时“转V”的发展也一直受到文献的语体特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模 转V 双音化 语体特征
原文传递
明代汉语疑问句功能的融合与扩展
13
作者 石锓 倪峰山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90-106,共17页
明代汉语的疑问句有“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种用法。“有疑而问”的疑问句存在着功能融合的现象:极性问与特指问融合,形成了特指是非问、特指选择问和特指正反问;推测问与特指问融合,形成了特指推测问。“无疑而问”的疑问句存在... 明代汉语的疑问句有“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种用法。“有疑而问”的疑问句存在着功能融合的现象:极性问与特指问融合,形成了特指是非问、特指选择问和特指正反问;推测问与特指问融合,形成了特指推测问。“无疑而问”的疑问句存在着功能扩展现象,由反问向祈使、感叹等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汉语 疑问句 功能融合 功能扩展
原文传递
“靳固”再议
14
作者 方一新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46-157,共12页
中古时期,有“靳固”一词,较早见于《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此例“靳固”,诸家有不同意见:或释“靳”为吝惜,“固”... 中古时期,有“靳固”一词,较早见于《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此例“靳固”,诸家有不同意见:或释“靳”为吝惜,“固”为固执,固守,坚持;或谓“‘靳固’之‘靳’,乃‘赾’字之假”。涉及的问题包括:第一,“靳固”的本义是什么?其内部结构是什么关系,是否理据不明?第二,“靳固”的早期用例,是否只见于中土文献?第三,“靳固”的“靳”是否为“赾”之借字?笔者对这几个问题略作梳理,酌为考释,是为“再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靳固 《世说新语》 中古汉语 汉语词汇史 翻译佛经
原文传递
代词性“大小”与“大小大”略说
15
作者 冯春田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1-31,共11页
宋元时期的汉语里出现了“大小”“大小大”以及“倒大”等比较特殊的代词,本文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讨论这类指代词的类型、变化与形成等。
关键词 “大小” “大小大” “倒大” 类别 来源
原文传递
《中原音韵》iaE、iεE对立在江西方言中的反映
16
作者 赵彤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89-299,共11页
中古牙喉音开口二等在《中原音韵》音系中普遍产生i介音,在山、咸、效各摄中与同摄三四等构成iaE和iεE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一些江西方言中仍然存在,表现为一部分牙喉音开口二等字文读为iaE,与同摄三四等的iεE对立。江西方言的文读iaE... 中古牙喉音开口二等在《中原音韵》音系中普遍产生i介音,在山、咸、效各摄中与同摄三四等构成iaE和iεE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一些江西方言中仍然存在,表现为一部分牙喉音开口二等字文读为iaE,与同摄三四等的iεE对立。江西方言的文读iaE应该是元代从北方话传入的。江西方言iaE和iεE的对立模式为我们拟测《中原音韵》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iaE、iεE对立 江西方言
原文传递
《颜氏家训·风操》“时以为笑”新说
17
作者 朱冠明 李佳琪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33-252,共20页
《颜氏家训·风操》第34条:“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如此比例,触类慎之,不可陷于轻脱。”为何“时以为笑”,即乙子有何过失,遭时人嘲笑?这涉及对本段文字... 《颜氏家训·风操》第34条:“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如此比例,触类慎之,不可陷于轻脱。”为何“时以为笑”,即乙子有何过失,遭时人嘲笑?这涉及对本段文字的准确理解。以往分析其笑点,有人认为在“误言‘其父’”,有人认为在“不明‘早晚’”,有人认为在“‘已往’犯讳”,等等。本文认为当在乙子不明“顾宅”为“返家”义,答非所问,故贻人笑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氏家训 早晚 已往 顾宅
原文传递
语气词“也”在近代汉语的蜕变——基于言语互动的视角
18
作者 梁银峰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28-145,共18页
过去汉语史学界在讨论语气词“也”的应用和演变时,多关注其动态用法的衍生与扩散,在我们看来,言语互动功能的增强,即传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情绪等用法才是其演变的主旋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言语互动功能是“也”交互主观性增强的表... 过去汉语史学界在讨论语气词“也”的应用和演变时,多关注其动态用法的衍生与扩散,在我们看来,言语互动功能的增强,即传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情绪等用法才是其演变的主旋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言语互动功能是“也”交互主观性增强的表现;伴随着“也”言语互动功能的增强,它在语音上也分化为文白两读,白读音保留了上古属于歌部的ia音(字形上由“也”替换为“哑”“?”“呀”等),文读音变为“车遮”韵的i?(字形上仍写作“也”),文白两读的出现以及在表达功能和字形上的分工,标志着语气词“也”在宋元时期发生了蜕变;中古、近代语气词“也”和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在功能上和语音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种认为这两个“也”没有直接关系的观点很难站得住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言语互动 蜕变
原文传递
从八部书看中古汉语语法
19
作者 蒋绍愚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20,共20页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是一个有待于加强的问题。本文选取八部中古汉语时期的著作(包括中土著作和汉译佛典),进行分析,概括出中古汉语时期八个方面语法特点,并指出这些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汉时期这些特点还不很明显。
关键词 中古汉语 语法特点 东汉 魏晋南北朝
原文传递
明末以来北京方言声调研究
20
作者 徐朝东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73-288,共16页
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北京方言材料最早见于明末。艾约瑟等北京声调只是对调类分类及调形的描述;佛尔克、高本汉等开始对北京调值进行记录。19世纪初叶(1800)北京方言的声调系统:阴平是高平,调值是HH(44—55);阳平是高升,调值... 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北京方言材料最早见于明末。艾约瑟等北京声调只是对调类分类及调形的描述;佛尔克、高本汉等开始对北京调值进行记录。19世纪初叶(1800)北京方言的声调系统:阴平是高平,调值是HH(44—55);阳平是高升,调值是MH(24—35);上声是降升曲折,调值是MLH(213—214);去声是高降,调值是HL(41—51),此后到现代北京方言声调调形与调值基本没有变化。艾约瑟记录中北京方言的声调异读,可能是北京移民的方言底层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方言 声调系统 声调异读 移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