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0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居型、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形态特征的数量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高书晶 韩海斌 +3 位作者 王宁 徐林波 刘爱萍 特木尔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93,共5页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草原蝗虫的主要优势种之一,为了明确亚洲小车蝗两型现象与形态特征的关系,本文利用11个形态指标和5个形态指标比值采用数值分类学的方法对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草原蝗虫的主要优势种之一,为了明确亚洲小车蝗两型现象与形态特征的关系,本文利用11个形态指标和5个形态指标比值采用数值分类学的方法对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1个形态指标在亚洲小车蝗种群中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能量储存、运动和飞行相关的体长(L)、前翅长度(E)、后足股节长度(F)在群居和散居型种群中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形态指标比值中,前翅长度和后足股节长度的比值(E/F)对两型蝗虫区分效果明显,群居型亚洲小车蝗成虫的E/F比值在1.68~1.74之间,散居型成虫的E/F比值在1.44~1.59之间,群居型E/F比值显著大于散居型(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及其比值信息的综合指标,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9.84%,同时确定了E/F比值在两型区分上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可以作为亚洲小车蝗成虫两型现象的判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群居型 散居型 数量性状
下载PDF
基于K-SSD-F的东亚飞蝗视频检测与计数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林 柏召 +2 位作者 刁磊 唐詹 郭旭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61-267,共7页
针对目前国内蝗虫监测主要以人工监测为主、监测效率低且计数不准确的问题,以5龄东亚飞蝗为实验对象,提出了一种蝗虫视频计数方法K-SSD-F算法。该方法可以实时、连续、自动监测蝗虫的数量。首先利用背景分离法中的KNN算法提取视频前后... 针对目前国内蝗虫监测主要以人工监测为主、监测效率低且计数不准确的问题,以5龄东亚飞蝗为实验对象,提出了一种蝗虫视频计数方法K-SSD-F算法。该方法可以实时、连续、自动监测蝗虫的数量。首先利用背景分离法中的KNN算法提取视频前后帧的时空特征;然后通过标注好的数据训练SSD模型,并对视频进行检测,提取视频的静态特征,二者结合以提高计数准确率;最后利用补帧算法识别因姿态变化导致的漏计数的帧。实验结果表明,蝗虫识别准确率为97%,召回率为89%,平均检测精度(mAP)为88.94%,F1值为92.82%,且检测速度达到了19.78 f/s。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可以实现蝗虫的实时和自动计数,其精度优于其他模型,也可为其他种类的昆虫自动识别计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视频目标计数 背景分离法 SSD算法 补帧算法
下载PDF
鲁西南地区土蝗发生区划及防治策略研究
3
作者 李习民 谷志金 +1 位作者 秦正甲 尹逊堂 《现代种业》 2007年第5期9-10,共2页
平阴县地处鲁西南地区,属暖温带东南亚季风性气候,经常发生春旱夏涝,秋后又干旱的现象,且地形复杂,南部属丘陵型,中部为平原型,北部与东南部是湖洼型,整个地理条件利于土蝗发生为害。
关键词 鲁西南地区 土蝗 防治策略 季风性气候 发生为害 地理条件 平阴县
原文传递
光振耦合对蝗虫趋光响应驱动增效效应的影响及测定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启航 吴迪 周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69-176,共8页
依据蝗虫趋光机理和振动惊吓蝗虫反应特性,利用LED光源、振动激发设备和蝗虫行为试验装置,进行了蝗虫对光振耦合和光谱光照趋光响应的对比测定。结果显示:光谱光照和振动的耦合效应对蝗虫趋光产生了推拉驱动激发效果,振动刺激驱动增效... 依据蝗虫趋光机理和振动惊吓蝗虫反应特性,利用LED光源、振动激发设备和蝗虫行为试验装置,进行了蝗虫对光振耦合和光谱光照趋光响应的对比测定。结果显示:光谱光照和振动的耦合效应对蝗虫趋光产生了推拉驱动激发效果,振动刺激驱动增效了蝗虫趋光响应的程度,并增益了蝗虫趋光响应的实现,而光谱光照决定了蝗虫的趋光诱导效果;光谱光照和振动刺激蝗虫不同感受器引发蝗虫神经生理敏感反应的差别,导致振动频率50Hz、振动400ms而间歇停止1s、较高激振力的循环振动模式与紫光耦合激发蝗虫趋光响应强度和增效程度较佳;光振耦合效应激发蝗虫,会导致蝗虫产生有利于趋光的生理效应,且光振能量越强,对蝗虫趋光生理反应的初始激发效应也越强;蝗虫对光振刺激敏感反应点的差异性、光振传播的衰减性、蝗虫对光振刺激的敏感选择调谐性等,影响光振耦合对蝗虫趋光激发的增效程度。因此,在蝗虫趋光有效的光照范围内,通过利用振动惊吓蝗虫反应的强度门限值与振动激发蝗虫趋光最佳的调控模式的组合,来实施逐步移动逼近式的调控性振动激发,可满足振动激发蝗虫趋光增效的技术需求,进而为蝗虫光电诱导物理捕集设备的研制和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振动 生理 蝗虫 趋光响应
下载PDF
农业机械领域的工程仿生研究概况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立新 高雅妍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09-317,共9页
工程仿生研究在农业机械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基于昆虫脱附减阻规律与食虫植物捕食现象的研究逐步形成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工程仿生技术。本文从仿生农业机械脱附减阻及致灾农业昆虫滑移捕集滑板仿生制备的研究现状入手,主要分析了... 工程仿生研究在农业机械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基于昆虫脱附减阻规律与食虫植物捕食现象的研究逐步形成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工程仿生技术。本文从仿生农业机械脱附减阻及致灾农业昆虫滑移捕集滑板仿生制备的研究现状入手,主要分析了典型动植物非光滑表面形态结构对生理功能特性的表现规律与机理,阐述了工程仿生学在农业耕种机械及虫害机械化捕集防治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并分析了工程仿生领域潜在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仿生 农业机械 脱附降阻 猪笼草叶笼滑移区 昆虫滑移捕集滑板
下载PDF
茂南区蝗虫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永进 姚淑玲 +1 位作者 杨永春 赖东冠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0期104-104,109,共2页
蝗虫是茂南区常见的农作物杂食害虫,近年来发生危害较大。通过对茂南区蝗虫调查,分析了蝗虫发生种类、范围、生活习性、监测办法,并提出蝗虫综合治理技术,以期为茂南区蝗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蝗虫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广东茂南
下载PDF
低温和光周期对西藏飞蝗体内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昱翰 李庆 +5 位作者 杨刚 白马吞珠 匡健康 蒋春先 王海建 杨群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9-633,共5页
为探讨西藏飞蝗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采用全光照(24L/0D)、全黑暗(0L/24D)与5℃低温相结合的试验处理,研究了低温和光照胁迫对西藏飞蝗体内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飞蝗虫体脂肪含量以未经低温胁迫的全光照处理最高,达到11.8%... 为探讨西藏飞蝗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采用全光照(24L/0D)、全黑暗(0L/24D)与5℃低温相结合的试验处理,研究了低温和光照胁迫对西藏飞蝗体内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飞蝗虫体脂肪含量以未经低温胁迫的全光照处理最高,达到11.8%.经低温和黑暗处理的西藏飞蝗虫体脂肪含量最低,为4.7%.经低温胁迫处理后虫体的海藻糖、甘露醇以和山梨醇含量显著高于未经低温胁迫处理.虫体糖原含量以未经低温胁迫的全光照处理最高,达6.40 mg·g^(-1).低温和黑暗处理还诱导丙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和苯丙氨酸累积,促使西藏飞蝗体内多种氨基酸、甘油、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积累,糖原和脂肪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光周期 西藏飞蝗
原文传递
温度和紫外辐射胁迫对西藏飞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庆 吴蕾 +6 位作者 杨刚 匡健康 封传红 罗怀海 杨群芳 蒋春先 王海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89-3197,共9页
为探讨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报道了温度和紫外辐射胁迫对西藏飞蝗抗氧化系统影响。以西藏飞蝗成虫为试材,研究5—20℃低温、30—45℃高温胁迫和紫外线辐射对其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物丙二... 为探讨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报道了温度和紫外辐射胁迫对西藏飞蝗抗氧化系统影响。以西藏飞蝗成虫为试材,研究5—20℃低温、30—45℃高温胁迫和紫外线辐射对其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在5—20℃低温胁迫下,成虫体壁和消化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在30—35℃高温胁迫下,成虫SOD、POD和CAT活性分别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超过35℃时,3种氧化酶活性均下降。长波紫外辐射(UV-A)和中波紫外辐射(UV-B)对处理后24h和72h成虫的SOD活性的影响大于可见光,在UV-A、UV-B和可见光3种光波长处理下,成虫的POD和CAT活性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UV-B对两种酶活性影响大于UV-A和可见光,表现为UV-B处理组>UV-A处理组>可见光处理组;UV-A和UV-B处理能导致虫体体壁MDA含量明显升高,且对脂质过氧化的诱导存在时间效应;雌虫体壁、雌虫消化道、雄虫体壁和雄虫消化道的MDA含量分别在UV-B72h、UV-A72h、UV-A72h和UV-B72h达最大值0.72、0.88、0.66和0.94 nmol/g鲜重。在20—5℃低温胁迫下,西藏飞蝗成虫抗氧化酶活性升高,能较好的保护自身免遭活性氧自由基的伤害;西藏飞蝗对高温忍耐力差,在高于35℃高温胁迫下,成虫SOD、POD、CAT活性均下降;在长波和中波紫外辐射下,西藏飞蝗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是西藏飞蝗对紫外线辐射强度大的青藏高原的一种重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飞蝗 抗氧化酶 膜脂过氧化 环境胁迫
下载PDF
锐劲特及其飞机防治蝗虫技术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素钦 高希武 张子明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1年第6期19-20,共2页
本文介绍了锐劲特 (氟虫腈 )飞机防治蝗虫技术及其在中国的试验和实际应用情况。
关键词 锐劲特 蝗虫防治 飞机施药技术 杀虫剂
下载PDF
农业部确定今年防治蝗虫目标
10
《农产品市场》 2005年第18期5-5,共1页
当前,夏蝗防治工作即将进入关键时期。农业部5月19日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视频会,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提出今年蝗虫防治工作的具体目标:飞蝗发生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头以内;农区土蝗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5头以内;草原蝗虫平均密... 当前,夏蝗防治工作即将进入关键时期。农业部5月19日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视频会,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提出今年蝗虫防治工作的具体目标:飞蝗发生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头以内;农区土蝗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5头以内;草原蝗虫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0头以内;农区和草原的蝗灾损失分别控制在5%和10%以内,努力做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迁飞”。为此,范小建要求从四个方面加大治蝗工作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蝗虫目标 农业部 监测预警工作 领导责任制 技术指导 中国
原文传递
贵阳地区蝗虫的危害与防治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景佑 姚世鸿 周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1-4,共4页
论述了贵阳地区(5区1镇)7科17属23种蝗虫的生活习性,危害情况,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贵阳 蝗虫 危害 防治
下载PDF
“消失”的蝗灾
12
作者 陈爽 《时代邮刊》 2020年第7期44-46,共3页
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预警。近期,沙漠蝗已从东非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们开始担心,蝗灾会不会侵入中国?这种担心并不多余,作为农耕社会最深的噩梦,蝗灾曾在中国肆虐了2000多年,直到上世纪70... 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预警。近期,沙漠蝗已从东非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们开始担心,蝗灾会不会侵入中国?这种担心并不多余,作为农耕社会最深的噩梦,蝗灾曾在中国肆虐了2000多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得到基本控制,但时至今日,蝗灾仍时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灾 农耕社会 沙漠蝗
原文传递
蝗虫的防治方法
13
作者 许富祯 智小青 《现代农业》 2001年第10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蝗虫 药剂防治 生态防治
下载PDF
河北省黄骅市三个重点蝗区两个时段土壤湿度的遥感提取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振波 倪绍祥 +1 位作者 查勇 葛云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5,共5页
蝗灾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蝗灾爆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土壤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以位于河北省黄骅市境内的3个重点蝗区——黄灶、杨官庄和藤南大洼为监测样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2002年(东... 蝗灾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蝗灾爆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土壤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以位于河北省黄骅市境内的3个重点蝗区——黄灶、杨官庄和藤南大洼为监测样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2002年(东亚飞蝗大发生年)秋蝗产卵期到夏蝗孵化期间的土壤湿度信息以及2004年(东亚飞蝗轻为害年)相同时段的土壤湿度信息,发现蝗灾大爆发年份的土壤湿度明显低于轻发生年份,在秋蝗的产卵期(9—10月)和夏蝗的孵化期(3—5月)差异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灾 遥感 MODIS 土壤湿度
下载PDF
蝗虫为何成灾?
15
《大自然探索》 2009年第7期8-8,共1页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重要的脑部神经传导物质一血清素水平的激增,可能正是北非及中东等干燥地区沙漠蝗虫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蝗虫灾害 成灾 神经传导 干燥地区 血清素
下载PD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ytochrome P450-like genes from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response to insecticide exposure 被引量:4
16
作者 Yan-Qiong Guo Jian-Zhen Zhang +4 位作者 Mei-Ling Yang Liang-Zhen Yan Kun Yan Zhu Ya-Ping Guo En-Bo Ma 《Insect Scienc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5-85,共11页
The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cytochrome P450) gene superfamily comprises many genes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biotransformations of pesticides and other xenobiotics. To date,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cytoc... The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cytochrome P450) gene superfamily comprises many genes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biotransformations of pesticides and other xenobiotics. To date,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cytochrome P450 genes in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In this study, we carried out a genomewide analysis ofcytochrome P450 genes of the locust to identify putative cytochrome P450 genes and characterize their expression responses to insecticide exposures. We identified 15 cytochrome P450-1ike genes from a locust expressed sequence tag database (LocustDB).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cytochrome P450-1ike genes displayed different tissue and developmental stage expression patterns. However, most of them were predominantly expressed in the midgnt, gastric caeca, fatbodies, and/or hindgut. Bi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cytochrome P450 was differentially affected by three different insecticides. Deltamethrin caused significant inductions in 12 h at LD30 (dose to kill 30% of the tested individuals) in the nymphs, whereas malathion and carbaryl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cytochrome P450 enzyme activity. Further RT-PCR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transcriptions of several cytochrome P450 genes in deltamethrin-treated locusts. Thus, the increased cytochrome P450 enzyme activity is likely due to increased transcriptions of multiple cytochrome P450 genes in response to deltamethrin exposure. Thes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secticides and major detoxification enzymes, and possible changes of the susceptibility to other insecticides in deltamethrin-treated insects at various molecular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DELTAMETHRIN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SECTICIDE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原文传递
两型亚洲小车蝗飞行肌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海斌 高书晶 +3 位作者 王宁 徐林波 董瑞文 娜仁满都呼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60,共6页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具有长距离迁飞能力,常迁飞为害造成严重损失。掌握其飞行肌结构特征,分析其飞行能力及影响因素,对提高对其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雌...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具有长距离迁飞能力,常迁飞为害造成严重损失。掌握其飞行肌结构特征,分析其飞行能力及影响因素,对提高对其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雌成虫背纵肌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群居型和散居型成虫飞行肌具有相似的亚细胞结构,飞行肌的肌原纤维粗细肌丝比例为1∶3,6根细肌丝环绕1根粗肌丝,形成六角形结构。飞行肌的发育和线粒体的形成均是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日龄成虫间存在差异。亚洲小车蝗肌原纤维直径在0.6~1.5μm,群居型成虫的肌原纤维直径多大于散居型。肌节长度为2.6~4.5μm,7日龄肌节长度最短,多数日龄群居型成虫肌节长度小于散居型(2.4~3.8μm)。线粒体在背纵肌内含量占肌纤维线粒体含量的25%~45%,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存在显著差异,群居型7日龄雌成虫线粒体占肌原纤维的比例最高,为52.37%,而散居型的只有32.74%。线粒体含量差异可能是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飞行能力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群居型 散居型 飞行肌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飞蝗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欢欢 张学尧 +2 位作者 刘晓健 马恩波 张建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393-2403,共11页
【目的】研究飞蝗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N-acetyltransferase,GNA)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探讨飞蝗表皮几丁质的合成机制及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飞蝗EST... 【目的】研究飞蝗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N-acetyltransferase,GNA)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探讨飞蝗表皮几丁质的合成机制及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飞蝗EST数据库中搜索GNA的cDNA序列,并与其它物种GNA序列进行同源比较;设计飞蝗GNA特异性表达引物,分析5龄第2天不同组织样品间的表达差异及5龄第1天至第7天表皮中GNA表达量的变化;构建pET-28a(+)蛋白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菌株中表达GNA重组蛋白,Ni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并分析重组蛋白的酶学活性;通过RNA干扰研究GNA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飞蝗GNA与其它物种GNA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很高,结合底物GlcN6P的氨基酸残基完全一致,说明不同物种间GNA非常保守;飞蝗GNA组织特异性分析显示其在表皮、脂肪体及肌肉中表达量较高;飞蝗5龄表皮的发育变化表明,GNA在刚蜕皮后的表达量最高,之后逐步降低;飞蝗GNA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菌株中成功表达,经过Ni-NTA柱纯化得到单一目的条带,酶学特性研究表明飞蝗GNA重组蛋白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50℃,最适pH为8.0—9.5;测定了飞蝗重组GNA的Km值,当D-GlcN6P的浓度为200μmol.L-1时,Acetyl-CoA的Km=133.60μmol.L-1;当Acetyl-CoA的浓度为200μmol.L-1时,D-GlcN6P的Km=42.43μmol.L-1;飞蝗GNA的RNA干扰结果显示,GNA的表达能够被有效沉默,但蜕皮及发育未受影响。【结论】飞蝗GNA与其它物种的GNA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很高;用该序列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的活性;飞蝗GNA被干扰后未观察到对飞蝗蜕皮及发育产生影响,推测存在N-乙酰葡萄糖胺激酶(GlcNAc kinase)补救途径催化产生GNA的底物N-乙酰葡萄糖胺-6-磷酸(GlcNAc6P),用于几丁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 原核表达 蛋白特性 RNA干扰
下载PDF
飞蝗对两种禾本科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永梅 李瑞莹 +3 位作者 张学尧 张建珍 马恩波 吴海花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9-336,共8页
【目的】检测飞蝗对2种禾本科植物挥发物--癸醛和芳樟醇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为了解飞蝗的嗅觉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首先,使用触角电位仪检测飞蝗4龄若虫对癸醛和芳樟醇4个剂量的触角电位反应。其次,使用嗅觉行为仪检测正常条件下4... 【目的】检测飞蝗对2种禾本科植物挥发物--癸醛和芳樟醇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为了解飞蝗的嗅觉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首先,使用触角电位仪检测飞蝗4龄若虫对癸醛和芳樟醇4个剂量的触角电位反应。其次,使用嗅觉行为仪检测正常条件下4龄飞蝗对癸醛和芳樟醇不同剂量的行为反应。最后,采用嗅觉行为仪检测饥饿和饱食状态下的虫体对癸醛和芳樟醇的行为反应。【结果】4龄飞蝗对癸醛和芳樟醇的EAG值随着剂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500μg达到最高值,且在该剂量下,雌雄虫之间的EAG值存在显著差异。正常条件下,1000μg芳樟醇对飞蝗雌雄虫均有显著的引诱作用,1500μg癸醛和芳樟醇显著引诱雄虫,500μg癸醛显著引诱雌虫。经饥饿处理后,雌虫被500μg和1000μg癸醛显著引诱,雄虫被250μg癸醛显著引诱,雌雄虫均被500μg的芳樟醇显著引诱。经过饱食处理后,250μg和500μg的芳樟醇显著引诱雌虫。芳樟醇对饥饿状态下飞蝗雄虫的引诱率均高于饱食状态,在500μg时,引诱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飞蝗对这2种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存在剂量效应,雌雄虫触角电位在最佳剂量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剂量的癸醛和芳樟醇可对飞蝗产生不同的引诱效果,饥饿状态下的虫体更易被芳樟醇所吸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醛 芳樟醇 触角电位 行为反应 饥饿 饱食
原文传递
李光博院士在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贡献——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20
作者 曹雅忠 李克斌 倪汉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共3页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博 蝗虫 治理 青鲜毒饵 蝗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