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也纳一家人》——一部小丑式的浮士德肥皂剧?
1
作者 张晓静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4年第6期27-30,共4页
奥地利作家英格伯格·巴赫曼(1926—1973)以《延期支付的时间》《死亡方式三部曲》等作品在战后德语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她被认为是一位擅长表达个人痛苦和死亡阴影的专家,然而随着近年作家早期遗作的公开发表,... 奥地利作家英格伯格·巴赫曼(1926—1973)以《延期支付的时间》《死亡方式三部曲》等作品在战后德语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她被认为是一位擅长表达个人痛苦和死亡阴影的专家,然而随着近年作家早期遗作的公开发表,她的创作却呈现出一番新的面貌。2011年,巴赫曼参与创作的广播剧《维也纳一家人》(Die Radiofamilie)遗稿十五篇得以公开出版,这部描写战后维也纳一家人生活百态的情景喜剧首次出现在学术评论的视野中,让人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也纳 肥皂剧 浮士德 小丑 死亡方式 德语文学 延期支付 公开出版
原文传递
莫扎特与达·庞特的“喜歌剧情结”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思慧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70-71,共2页
莫扎特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与意大利剧作家达·庞特三度携手,谱写了其歌剧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乐章。《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女人心》这三部喜歌剧创造了歌剧史上空前的成就。
关键词 莫扎特 达·庞特 喜歌剧
下载PDF
否定性的体现——《伊曼努埃尔·康德》的主人公形象探析
3
作者 谢芳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6,共9页
伯恩哈德剧作《伊曼努埃尔·康德》剧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出鲜明的否定性,这主要由于作者对和主人公一样只会鹦鹉学舌的哲学家以及当代西方世界普遍异化的生存状态的批判和否定,对传统的理性信仰的怀疑,以及对传统戏剧结构和人物对... 伯恩哈德剧作《伊曼努埃尔·康德》剧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出鲜明的否定性,这主要由于作者对和主人公一样只会鹦鹉学舌的哲学家以及当代西方世界普遍异化的生存状态的批判和否定,对传统的理性信仰的怀疑,以及对传统戏剧结构和人物对话方式的消解。上述现象的产生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以及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关。通过其富于否定性的人物形象,作者意欲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并竭力避免将戏剧创作沦为商品和大众娱乐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性 哲学家 当代西方 理性信仰 情节 对话
原文传递
汉德克早期戏剧审美及其真理追求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铁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彼得·汉德克以戏剧创作形式进入文学领域,其早期戏剧作品因采取语言游戏策略而完全颠覆了戏剧传统,进而形成了“反戏剧”的审美机制。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欧洲政治运动、德国文学和语言哲学转向的多重语境中,汉德...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彼得·汉德克以戏剧创作形式进入文学领域,其早期戏剧作品因采取语言游戏策略而完全颠覆了戏剧传统,进而形成了“反戏剧”的审美机制。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欧洲政治运动、德国文学和语言哲学转向的多重语境中,汉德克的早期戏剧作品在看似语言“嬉戏”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人的终极价值意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真理追求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途径,同时也为其后来的新主体性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艺术审美 反戏剧 语言游戏 真理追求
下载PDF
女性解放之梦的幻灭——解读耶利内克戏剧《娜拉出走以后》
5
作者 齐快鸽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3-117,128,共5页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在她的剧作《娜拉出走以后》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娜拉,从父权制度对女性的戕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人物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女性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三个层面解读当代女性生存境况,分析妇女受迫害的社会...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在她的剧作《娜拉出走以后》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娜拉,从父权制度对女性的戕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人物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女性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三个层面解读当代女性生存境况,分析妇女受迫害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对妇女解放道路和途径予以了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利内克 《娜拉出走以后》 娜拉 女性解放
下载PDF
霍夫曼斯塔尔的歌剧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贺骥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1-96,共6页
关键词 和歌 歌剧创作 悲剧 喜剧 一体 奥地利 戏剧家 骑士 阿里 对歌
全文增补中
彼得·汉德克戏剧中的本体怀疑
7
作者 张劲松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31,共7页
自20世纪60年代起,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时代特有的本体怀疑精神,在对戏剧本体和人的本体的双重质疑中展开戏剧创作与实验,他相继推出了挑战传统戏剧、体现时代激情的"说话剧",深刻质疑语言本体的"语言剧"... 自20世纪60年代起,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时代特有的本体怀疑精神,在对戏剧本体和人的本体的双重质疑中展开戏剧创作与实验,他相继推出了挑战传统戏剧、体现时代激情的"说话剧",深刻质疑语言本体的"语言剧",以及回归传统探寻自我的"新主体剧"。汉德克戏剧创作的这三大构成中既贯穿着他探索戏剧实验的完整历程,也展现了他的戏剧全貌和总体艺术风格。借此,汉德克终为当代德语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本体怀疑 戏剧实验
下载PDF
彼得·汉德克的戏剧语言研究——以《骂观众》为研究向度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超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86,共4页
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是其众多优秀戏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该戏剧作品运用"纯语言"的戏剧模式对传统戏剧模式发起了"挑战"。本文以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为研究向度,对彼得·汉德克的戏剧语言进... 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是其众多优秀戏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该戏剧作品运用"纯语言"的戏剧模式对传统戏剧模式发起了"挑战"。本文以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为研究向度,对彼得·汉德克的戏剧语言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出彼得·汉德克"说话剧"成功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尖锐”性 动作性 讽刺性
原文传递
论耶利内克的戏剧创作特色
9
作者 陆佳媛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10-115,共6页
2004年,奥地利当代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社会批判”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生涯的关键词,其戏剧作品中的每字每句都是对社会病症毫不留情的犀利诊断。在戏剧创作上,她断然拒绝传统戏剧的规律与制式,她的叛逆不... 2004年,奥地利当代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社会批判”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生涯的关键词,其戏剧作品中的每字每句都是对社会病症毫不留情的犀利诊断。在戏剧创作上,她断然拒绝传统戏剧的规律与制式,她的叛逆不仅体现在写作手法的不随大流、另辟蹊径上,还体现在她头脑中盘旋的语言之于戏剧意义的独到见解上。她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实验性与音乐性,同时又与现实密切相关、相互映照,在戏剧领域可谓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利内克 德语戏剧 社会批判
下载PDF
打破“第四堵墙”——彼得·汉德克的创作与呈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明利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110,共6页
基于当今中国戏剧文化的现状,越来越多的戏剧从事者、戏剧教授者、戏剧学者开始将目光重新放回到"戏剧本身是什么"这样一个命题上。对于彼得·汉德克作品的研究集中在从不同的视角对戏剧中的概念和戏剧的表现意义进行阐... 基于当今中国戏剧文化的现状,越来越多的戏剧从事者、戏剧教授者、戏剧学者开始将目光重新放回到"戏剧本身是什么"这样一个命题上。对于彼得·汉德克作品的研究集中在从不同的视角对戏剧中的概念和戏剧的表现意义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而从戏剧的本质去研究、看待其戏剧作品的呈现及其剧中文学性的深入研究的甚少。本文希望通过对彼得·汉德克这三则戏剧的研究,帮助我们打开一个重新理解和看待戏剧的视角,创新中国戏剧的舞台呈现形式,推动我国戏剧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骂观众》 “第四堵墙” 戏剧
原文传递
神话、历史与自然——评耶利内克的戏剧《发电站》 被引量:1
11
作者 齐快鸽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2年第2期31-33,共3页
近二十年来,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创作重心明显转移到戏剧上,她的许多戏剧作品多次被搬上德国和奥地利的舞台,在戏剧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01年她创作了《发电站》(Das耽成),这部剧与《魂断阿尔卑斯山》和《少... 近二十年来,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创作重心明显转移到戏剧上,她的许多戏剧作品多次被搬上德国和奥地利的舞台,在戏剧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01年她创作了《发电站》(Das耽成),这部剧与《魂断阿尔卑斯山》和《少女和死亡》一起收录在“关于自然、技术和劳动”以及“讲述灾难与灾难的反面即建造和重新建造”的戏剧集《魂断阿尔卑斯山》里。该剧通过追溯举世闻名的卡普隆水力发电站的修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发电站 戏剧作品 耶利内克 自然 阿尔卑斯山 神话 历史 2001年
原文传递
记忆与重构——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戏剧作品《白雪公主》和《睡美人》中的文化记忆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海婷 《德语人文研究》 2014年第1期7-11,共5页
奥地利当代女作家耶利内克将两位著名的童话人物"白雪公主"和"睡美人"请到自己的剧本中,却有意让读者对剧中的公主形象感到陌生甚至惊叹。耶利内克在其剧本中对格林童话原著中的公主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颠覆性的重... 奥地利当代女作家耶利内克将两位著名的童话人物"白雪公主"和"睡美人"请到自己的剧本中,却有意让读者对剧中的公主形象感到陌生甚至惊叹。耶利内克在其剧本中对格林童话原著中的公主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目的是质疑、批判和瓦解凝结在童话公主身上的传统价值观念。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将白雪公主和睡美人作为记忆信号,试图分析耶利内克如何对童话角色进行传唤、展开、激活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信号 耶利内克 白雪公主 睡美人 重构
原文传递
文字秩序中的越界尝试——论霍夫曼斯塔尔《时间的胜利》中的感知模式与媒介间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永强 《德语人文研究》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本文着重考察奥地利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首部芭蕾舞蹈剧脚本《时间的胜利》(1901),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展现该作家早期对舞蹈表演艺术的诗学反思和对身体表达方式的美学探讨。该作品标记了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中一个... 本文着重考察奥地利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首部芭蕾舞蹈剧脚本《时间的胜利》(1901),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展现该作家早期对舞蹈表演艺术的诗学反思和对身体表达方式的美学探讨。该作品标记了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中一个重要转折期的开端,他在这个时期内对西方近现代的书写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清算。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转折过程,它一方面扎根于西方教育文化的传统,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和媒介间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表达出想要摆脱以文字媒介为主导的文化体系的诉求。在1900年前后媒介大变革的历史语境中,该剧作亦可被视作是文学在新型电子媒介的挑战下所做出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身体 舞蹈 感知 图像 幻想
原文传递
流亡的命运与族裔身份的变迁与重构——一部新发现的在沪流亡犹太人的德语戏剧《第二副面孔》
14
作者 刘炜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4年第2期83-89,共7页
近年来,在沪流亡犹太人的历史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时隔久远,但依然不断会有新资料得以重见天日。2017年,意大利学者托马斯·索玛多斯发现、整理并出版了奥地利犹太作家马克·西格尔贝格的一部德语戏剧的手稿。这部名为《第二副面... 近年来,在沪流亡犹太人的历史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时隔久远,但依然不断会有新资料得以重见天日。2017年,意大利学者托马斯·索玛多斯发现、整理并出版了奥地利犹太作家马克·西格尔贝格的一部德语戏剧的手稿。这部名为《第二副面孔》的四幕剧创作于作家流亡上海时的1941年,英文翻译版于1944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版。作品以日军进攻珍珠港前后的上海公共租界为背景,讲述了租界内各种势力之间的角逐与冲突。无论是从文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这部新发现作品的独特文献价值都具有研究发掘的必要。同样,体现在作家和作品人物身上的犹太族裔身份,表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本文以这部新发现的德语戏剧为例,结合流亡者的命运和时代的背景,梳理在沪流亡犹太人族裔身份的变迁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副面孔》 在沪流亡犹太人戏剧 马克·西格尔贝格
原文传递
论耶利内克笔下娜拉的气质书写
15
作者 袁洋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27-30,共4页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文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女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利内克 娜拉 气质书写
下载PDF
作为救赎的音乐——以歌剧《洪堡亲王》的脚本创作为例解读英·巴赫曼的音乐诗学
16
作者 张晓静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23-30,共8页
本文对奥地利作家英·巴赫曼为歌剧《洪堡亲王》而进行的脚本创作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从其创作目的、手段和理念等方面展开,探讨了作家对于音乐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巴赫曼将音乐作为写作者摆脱现代性危机和历史困境... 本文对奥地利作家英·巴赫曼为歌剧《洪堡亲王》而进行的脚本创作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从其创作目的、手段和理念等方面展开,探讨了作家对于音乐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巴赫曼将音乐作为写作者摆脱现代性危机和历史困境的救赎力量,试图通过音乐强大而完整的表达,对传统经典进行改造,让它们重新获得生命力,从"非人"状态再次达到"人性"的本真面貌,从而用审美来拯救陷入危机状态的德语语言与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巴赫曼 《洪堡亲王》 审美救赎 音乐与文学
原文传递
霍夫曼斯塔尔《陌生女孩》中的身体姿势与视觉感知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永强 《德语人文研究》 2016年第2期15-22,共8页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奥地利现代主义作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的哑剧剧本《陌生女孩》(1911)。该剧由霍夫曼斯塔尔为维也纳女舞蹈家格蕾特·维森塔尔量身定做,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是作者首部被搬上荧幕的作品。女舞蹈家维森塔...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奥地利现代主义作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的哑剧剧本《陌生女孩》(1911)。该剧由霍夫曼斯塔尔为维也纳女舞蹈家格蕾特·维森塔尔量身定做,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是作者首部被搬上荧幕的作品。女舞蹈家维森塔尔也参与了该剧的构思和创作,因此该作品是在"文学"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启迪下生成的。本文从1900年前后影响甚广的语言怀疑论和作家对新型表达方式的渴望展开论述,着重介绍霍夫曼斯塔尔关于"纯净姿势"(reine Gebrde)的美学思考,并通过对剧本《陌生女孩》的具体分析,阐释霍夫曼斯塔尔构思的"纯净姿势"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此外,本文还着重剖析了剧中男主角的独特感知模式,他的观看目光表现为主观愿望和想象的外在投射,凸显出该剧与电影艺术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 格蕾特·维森塔尔 哑剧 语言批判 舞蹈
原文传递
论彼得·汉德克《骂观众》的元戏剧性
18
作者 刘玉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99-102,共4页
彼得·汉德克倡导现代剧场性,其代表作《骂观众》是一出反传统戏剧的元戏剧。它说话剧的戏剧形式,利于剧作家直接表达其戏剧观念。《骂观众》有破有立,既有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戏剧观的解构、否定,又有对新戏剧范式的建构、... 彼得·汉德克倡导现代剧场性,其代表作《骂观众》是一出反传统戏剧的元戏剧。它说话剧的戏剧形式,利于剧作家直接表达其戏剧观念。《骂观众》有破有立,既有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戏剧观的解构、否定,又有对新戏剧范式的建构、肯定,呈现出三重元戏剧性,即反摹仿幻象而重本真现实反情节而重话语以及反戏剧而重剧场的元戏剧性。作为传统戏剧对立面的《骂观众》,以其自身的特殊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普遍性法则,成为戏剧现代性的经典戏剧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骂观众》 元戏剧 说话剧 纯粹戏剧
下载PDF
晚风总统
19
作者 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 王炳钧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4,共7页
第一幕 晚风和他的女儿奥蒂丽坐在南太平洋岛上的原始森林风景中.但他们的着装是典型的欧洲风格,适当带有南太平洋的民俗风情,比如羽毛、鼻环等.奥蒂丽的装束十分夸张,但是感觉很亲切.两人啃着血淋淋的人腿骨.血顺着他们的下巴往下流.
关键词 《晚风总统》 奥地利 话剧 剧本
原文传递
奥地利剧作家弗朗茨·格里帕泽
20
作者 邵雪萍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Franz Grillparzer,1791-1872格里帕泽曾在维也纳大学修习法律,并在政府服务中度过了大部分时间。1856年从政府部门退休,1817年,格里帕泽的悲剧《祖先》首演便引起了公众的兴趣。此前,他已用素体诗写过《卡斯蒂利亚的布兰奇》一剧,该剧... Franz Grillparzer,1791-1872格里帕泽曾在维也纳大学修习法律,并在政府服务中度过了大部分时间。1856年从政府部门退休,1817年,格里帕泽的悲剧《祖先》首演便引起了公众的兴趣。此前,他已用素体诗写过《卡斯蒂利亚的布兰奇》一剧,该剧和他后来的剧作一样,呈现了静谧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与积极行动的生活之间的鲜明对比。《祖先》采用了扬抑格的西班牙诗歌形式写成,具有当时流行的“命运悲剧”的许多外在特征,但人物本身要为自身的毁灭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奇 维也纳大学 命运悲剧 外在特征 卡斯蒂利亚 西班牙诗歌 弗朗茨 素体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