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戴西·菲伊:受害者抑或加害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主人公形象再探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光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1-33,共3页
本文结合女性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女主人公戴西的时代与家庭背景、人格与原始生命力,辩证论述了她不仅是父权社会受害者而且是盖茨比的加害者。
关键词 女性主义批评 精神分析 人格 受害者 加害者
下载PDF
“死亡话语”构建的虚幻与真实的世界——评法国当代小说家菲力蒲·克洛代尔及其作品《亡者之言》
2
作者 武天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4-36,共3页
菲力蒲·克洛代尔被誉为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短篇小说《亡者之言》中,他通过神秘死亡来探讨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的碰撞与融合,集中讨论小说所展示的现实和超自然,真实与虚构相互交替的世界。作者寄深刻的... 菲力蒲·克洛代尔被誉为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短篇小说《亡者之言》中,他通过神秘死亡来探讨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的碰撞与融合,集中讨论小说所展示的现实和超自然,真实与虚构相互交替的世界。作者寄深刻的寓意于"死亡"之中,从而表达了作为人类一员的"自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力蒲·克洛代尔 死亡 后现代主义 神秘 融合
下载PDF
两个悲剧人物的不同命运——析《女勇士》中无名姑妈和月兰姨妈形象
3
作者 孙爱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7-38,共2页
《女勇士》立足于女性和华裔,先女性而后华裔。本文从作者的两个亲人——无名姑妈和月兰姨妈入手,通过两个人名字及作者安排其出现章节的比较分析,论述了汤亭亭之所以赋予两位女性貌似相同却大不同的命运,是因为她所崇尚的女性权力表达... 《女勇士》立足于女性和华裔,先女性而后华裔。本文从作者的两个亲人——无名姑妈和月兰姨妈入手,通过两个人名字及作者安排其出现章节的比较分析,论述了汤亭亭之所以赋予两位女性貌似相同却大不同的命运,是因为她所崇尚的女性权力表达方式以及反映摆脱男权社会束缚女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女勇士》 悲剧人物 命运比较
下载PDF
时代的叛逆者——霍尔顿形象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焦玲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9-30,共2页
塞林格凭借《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其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时代的叛逆者。本文就叛逆的时代、叛逆的作者和叛逆的霍尔顿形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心充满矛盾时代的叛逆者霍尔顿不能与人沟通,以至于逃离学校、家庭、社会,最终走... 塞林格凭借《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其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时代的叛逆者。本文就叛逆的时代、叛逆的作者和叛逆的霍尔顿形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心充满矛盾时代的叛逆者霍尔顿不能与人沟通,以至于逃离学校、家庭、社会,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顿 时代 叛逆者
下载PDF
阁楼上的孤独女人——管窥凯特·肖班的双重写作策略
5
作者 黄伟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1-33,共3页
本文利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了凯特.肖班在《觉醒》中的书写策略。与女主人公艾德娜相比,幽居阁楼上的赖思小姐对传统的颠覆更为直接彻底。一方面她是表层文本主人公艾德娜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肖班通过表面上遵循男权社会对... 本文利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了凯特.肖班在《觉醒》中的书写策略。与女主人公艾德娜相比,幽居阁楼上的赖思小姐对传统的颠覆更为直接彻底。一方面她是表层文本主人公艾德娜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肖班通过表面上遵循男权社会对女性天使的期待标准,丑化、诋诽赖思小姐,实质上却在深层文本中传达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的信息,从而在父权制的虎视眈眈下,实现与读者的交流,获得了一定的女性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颠覆 写作策略 文学传统 女性之声
下载PDF
澳洲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爱情观的解读——评视觉诗《邂逅》 被引量:8
6
作者 韩竹林 杨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6-37,共2页
爱情是中西诗歌文化里永恒的主题,中西方诗人对爱情诗歌的创作更是丰富多彩。澳大利亚当代著名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邂逅》,以视觉诗为载体,诠释了他的爱情观:相遇、相依、惜别。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视觉诗《邂逅》,使读者进一步了... 爱情是中西诗歌文化里永恒的主题,中西方诗人对爱情诗歌的创作更是丰富多彩。澳大利亚当代著名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邂逅》,以视觉诗为载体,诠释了他的爱情观:相遇、相依、惜别。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视觉诗《邂逅》,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澳洲的爱情诗歌,从而对爱情观获得一次全新的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格兰·菲利普斯 视觉诗 爱情观
下载PDF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策略和“反英雄”形象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旭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叙述视觉 叙述的不可靠性 反英雄
下载PDF
一样的讽刺,别样的风格——《围城》与《我是猫》讽刺风格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高兴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1-33,共3页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方法分析了《围城》与《我是猫》在讽刺风格方面的异同之处。喜中寓悲、幽默讽刺相结合是两书讽刺艺术的共同风格。不过,由于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创作心态的差异以及中日两国讽刺文学传统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的讽刺风...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方法分析了《围城》与《我是猫》在讽刺风格方面的异同之处。喜中寓悲、幽默讽刺相结合是两书讽刺艺术的共同风格。不过,由于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创作心态的差异以及中日两国讽刺文学传统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的讽刺风格呈现出迥异的一面:《围城》具有机智、委婉、深沉的特点;《我是猫》则显出滑稽、尖锐、直露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刺风格 机智深沉 滑稽尖锐
下载PDF
东方英语代表作家的居留状况及创作取向 被引量:1
9
作者 颜治强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14-117,共4页
在以"后殖民文学"名义下开展的各种讨论中,大陆学界对作家的国籍状况普遍带有误解,从而忽略了他们的若干主题和艺术追求。本文提取13个最优秀的东方英语作家进行研究,计算他们居留西方的年限,并分析原因,进而论述创作取向。... 在以"后殖民文学"名义下开展的各种讨论中,大陆学界对作家的国籍状况普遍带有误解,从而忽略了他们的若干主题和艺术追求。本文提取13个最优秀的东方英语作家进行研究,计算他们居留西方的年限,并分析原因,进而论述创作取向。指出移民作家、经常出国工作作家、间或出国作家的区别,提出了移民作家和作家移民两个对立的概念,批评了后殖民文学文本解读中的用美国代替东方,用移民作家及其问题代替20世纪独立国家作家及其问题的错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英语作家 后殖民文学 国籍 作家移民 移民作家
下载PDF
“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启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10,共10页
巴赫金文论的一些关键词,诸如"复调"、"对话"、"狂欢化",巴赫金文论的一些核心范畴,诸如"多声部"、"参与性"、"外位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者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基本话... 巴赫金文论的一些关键词,诸如"复调"、"对话"、"狂欢化",巴赫金文论的一些核心范畴,诸如"多声部"、"参与性"、"外位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者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基本话语。几十年来,我们一步一步地引进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文化学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并加以积极的阐发与运用,运用于外国文学文本的解读,也运用于中国文学文本的解读,运用于文学学自身的建设,也运用于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方法论的反思,已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在引进"复调"、"对话"、"狂欢化"学说之后与之外,我们正在积极潜心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开采,多方位地展开巴赫金学说的语境考量,多层面地思索巴赫金学说对于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之方法论上的启示,努力将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巴赫金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文论 话语理论 语境考量 方法论启示
下载PDF
路易斯·厄德里克小说中的动物伦理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发德 张明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动物主题是路易斯·厄德里克作品的主题之一。厄德里克充分吸纳了齐佩瓦族的文化传统和神话元素,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动物象征意象、动物神话、狩猎故事等来重构印第安人自身的文化和神话模式,真切地表达了先民们与万物生灵一体相通... 动物主题是路易斯·厄德里克作品的主题之一。厄德里克充分吸纳了齐佩瓦族的文化传统和神话元素,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动物象征意象、动物神话、狩猎故事等来重构印第安人自身的文化和神话模式,真切地表达了先民们与万物生灵一体相通的神圣感受力以及敬畏生命的文化精神,揭示出这一原生文化形态蕴含的动物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斯·厄德里克 美国印第安文化 动物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华兹华斯与惠特曼“回归自然”主题的人文蕴涵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彬彬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6-79,共4页
华兹华斯和惠特曼的创作都反映出"回归自然"的思想。华兹华斯因为受基督教精神的影响,将自然作为实现人性完美的伊甸园,这体现了基督教人文关怀;惠特曼"回归自然"的思想蕴含着对人肉体欲望的肯定和灵魂的重视,并认... 华兹华斯和惠特曼的创作都反映出"回归自然"的思想。华兹华斯因为受基督教精神的影响,将自然作为实现人性完美的伊甸园,这体现了基督教人文关怀;惠特曼"回归自然"的思想蕴含着对人肉体欲望的肯定和灵魂的重视,并认为"灵与肉"的统一是人性完美的象征,体现出了希腊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惠特曼 回归自然 人文蕴涵
下载PDF
多媒体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鲍静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03-104,共2页
多媒体支架式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五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即"五四"模式。经过一年半的应用表明,多媒体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效性较强... 多媒体支架式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五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即"五四"模式。经过一年半的应用表明,多媒体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效性较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英语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 支架式 大学英语教学 实验
下载PDF
玫瑰与毒蛇:《秀拉》中的圣经隐喻
14
作者 段慧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7-39,共3页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巨大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不仅精于运用语言,而且熟谙《圣经》。因此,《圣经》对于其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以《秀拉》为例,以《圣经》隐喻为依据,通过对小说中秀拉眼睑上的既像玫瑰又像蛇...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巨大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不仅精于运用语言,而且熟谙《圣经》。因此,《圣经》对于其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以《秀拉》为例,以《圣经》隐喻为依据,通过对小说中秀拉眼睑上的既像玫瑰又像蛇的胎记进行剖析,指出作者通过玫瑰、蛇等象征手法,塑造出一个具有典型性、叛逆性和革命性的女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玫瑰 叛逆
下载PDF
《红字》的叙事符号与结构分析
15
作者 郎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0-42,共3页
结构主义叙事学读解,对一些经典文本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红字》取巧的角色安排及传统叙事架构在今天看来,颇具大众文学特质并已深入人心。如霍桑惯用的象征符号,通篇阴郁的宿命色彩等。
关键词 红字 动素 叙事 符号矩阵
下载PDF
治愈心灵伤痛的使者——由西尔科的《仪式》看印第安传统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明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9-41,共3页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引发社会反主流思潮后,原来受压制的少数族裔文学开始受到关注。自从1969年美国本土作家莫马迪(N.Scott Momaday)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获普利策文学奖后,印第安文学开始复兴。莱斯利.马蒙.西...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引发社会反主流思潮后,原来受压制的少数族裔文学开始受到关注。自从1969年美国本土作家莫马迪(N.Scott Momaday)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获普利策文学奖后,印第安文学开始复兴。莱斯利.马蒙.西尔科是众多印第安裔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本文试从分析西尔科的代表作《仪式》(Ceremony)入手,认识传统印第安母系社会以及一个印第安女性与自然有着紧密联系的神话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印第安文学 西尔科 《仪式》 女性
下载PDF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艳玲 冯子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4-35,共2页
《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社会命运以及其他力量把一个纯洁、质朴、美丽、善良而又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逼得走投无路而成为杀人犯,最后付出生命代价的悲惨故事。苔丝的悲剧性结局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社会、性格、命运等三方面对苔私的悲... 《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社会命运以及其他力量把一个纯洁、质朴、美丽、善良而又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逼得走投无路而成为杀人犯,最后付出生命代价的悲惨故事。苔丝的悲剧性结局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社会、性格、命运等三方面对苔私的悲剧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丝 悲剧 命运 性格
下载PDF
阿瑟·黑利小说中的改革创新意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六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9-81,共3页
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创作的小说大多是以美国现代社会为背景,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变化和人们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敦促人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被时代... 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创作的小说大多是以美国现代社会为背景,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变化和人们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敦促人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和催人奋进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黑利 小说 改革创新意识
下载PDF
本地栽花异域香——文坛“怪葩”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燕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33-35,共3页
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和剧作家,同时也是多才多艺的歌唱家兼诗人。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反主流意识形态主题、新自然主义和叛逆性的写作策略,这使她成为"别样小说"的领军人物,俄罗斯当代文坛的"怪葩&quo... 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和剧作家,同时也是多才多艺的歌唱家兼诗人。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反主流意识形态主题、新自然主义和叛逆性的写作策略,这使她成为"别样小说"的领军人物,俄罗斯当代文坛的"怪葩",同时也成就了"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现象。本文从作家刚刚获得世界奇幻奖这一当代俄罗斯文坛上的重大事件入手,从其小说、戏剧、童话、诗及歌唱等四个创作领域剖析了上述现象的成因,以期读者对作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坛“怪葩”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现象
下载PDF
论《吉姆爷》的悲剧性
20
作者 姚佩芝 董俊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92-94,共3页
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吉姆爷》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角度都堪称杰作。本文从悲剧美学入手,以主人公吉姆的悲剧命运为线索,试图对作品的悲剧艺术进行解读。
关键词 悲剧 抗争 美学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