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展开更多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引发社会反主流思潮后,原来受压制的少数族裔文学开始受到关注。自从1969年美国本土作家莫马迪(N.Scott Momaday)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获普利策文学奖后,印第安文学开始复兴。莱斯利.马蒙.西...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引发社会反主流思潮后,原来受压制的少数族裔文学开始受到关注。自从1969年美国本土作家莫马迪(N.Scott Momaday)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获普利策文学奖后,印第安文学开始复兴。莱斯利.马蒙.西尔科是众多印第安裔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本文试从分析西尔科的代表作《仪式》(Ceremony)入手,认识传统印第安母系社会以及一个印第安女性与自然有着紧密联系的神话世界。展开更多
文摘《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文摘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引发社会反主流思潮后,原来受压制的少数族裔文学开始受到关注。自从1969年美国本土作家莫马迪(N.Scott Momaday)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获普利策文学奖后,印第安文学开始复兴。莱斯利.马蒙.西尔科是众多印第安裔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本文试从分析西尔科的代表作《仪式》(Ceremony)入手,认识传统印第安母系社会以及一个印第安女性与自然有着紧密联系的神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