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腹腔镜手术方案在乙状结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岭 张建生 +4 位作者 冯福梅 何志国 吴会国 韩恩崑 王伟伟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5期85-89,共5页
目的对比传统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与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拟实施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中选出34例实施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 目的对比传统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与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拟实施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中选出34例实施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腹部无切口组。以1∶2的配对方式选择同期内年龄、性别一致,体质指数(BMI)相近的实施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种腹腔镜手术方案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附加镇痛处理情况、肠管切除长度、近远端切缘、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p TNM分期。结果腹部无切口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腹部无切口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清醒时疼痛评分、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肠管切除长度、远近端切缘、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p 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无切口组随访5~8个月,平均6个月;对照组随访6~9个月,平均7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相比于传统腹腔镜手术,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术后排气时间,肿瘤根治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乙状结肠癌 直肠 并发症
下载PDF
伴发疾病对原发性胃癌腹腔镜手术患者腹部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伟伟 张建生 +1 位作者 吴会国 何志国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10期64-67,共4页
目的探究伴发疾病对原发性胃癌腹腔镜手术患者腹部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138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后发生腹部并发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患者存在术前伴发疾病为伴发组,其... 目的探究伴发疾病对原发性胃癌腹腔镜手术患者腹部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138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后发生腹部并发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患者存在术前伴发疾病为伴发组,其余76例患者术前无伴发疾病为非伴发组。分析伴发疾病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病情况和短期生存状况。结果 62例患者中1例伴发3种疾病,9例伴发2种疾病,以轻度贫血、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中度贫血为常见伴发疾病。伴发组患者的腹腔出血、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和切口感染发生率均高于非伴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胰瘘、十二指肠残端瘘、肠梗阻、乳糜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组和非伴发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微创手术患者腹部伴发疾病以贫血、高血压、低蛋白血症为主,患者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升高,但不会影响短期生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创手术 伴发疾病 腹部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壳聚糖的衍生物在药物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纪萍 詹园 +2 位作者 苏铭吉 王治国 何培新 《胶体与聚合物》 2016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壳聚糖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如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显著的细胞膜通透性和较高的载药能力等,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用不同改性方法得到的壳聚糖衍生物及其接枝共聚物,并对壳聚糖在药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壳聚糖 改性 接枝
下载PDF
大口径新型顶管力学行为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耀 闫治国 朱合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42-1850,共9页
通过对新型预应力钢筒混凝土顶管(JPCCP)开展现场试验,得到了在施工荷载、水土压力等三维荷载作用下顶管各部位的应变时程响应;同时也获得了顶进过程中管–土接触应力时程变化。根据对数据的分析,得出预应力钢筒混凝土顶管具有较大的纵... 通过对新型预应力钢筒混凝土顶管(JPCCP)开展现场试验,得到了在施工荷载、水土压力等三维荷载作用下顶管各部位的应变时程响应;同时也获得了顶进过程中管–土接触应力时程变化。根据对数据的分析,得出预应力钢筒混凝土顶管具有较大的纵向抗压刚度,而纵向抗拉刚度不足。由于预应力的效应,内层混凝土与中间层混凝土能够承受较大的环向拉应力。通过对管节的纵向受力分析,计算出管–土平均摩阻力随顶进距离的变化规律,结合施工记录得出平均摩阻力随顶进距离先增大后减小,最小值为1.27 k Pa;同时,施工顶进间隔越短,平均摩阻力越小。此外,实测结果表明,管–土接触应力对管节运动较为敏感,最大瞬时值可达500 k Pa;施工结束后,接触应力沿管周分布并不对称或均匀,但与实测管节环向应变分布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顶管 管–土接触应力 管–土平均摩阻力 应变时程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