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式白腐乳风味特性的差异分析
1
作者 江津津 董蕾 +3 位作者 万红霞 张越华 钟研威 蔡施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5-192,共8页
为探究广式白腐乳的风味特性差异,并探索咸鲜调味料的风味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电子舌和氨基酸分析技术对5类广式白腐乳进行气味差异分析和滋味特性对... 为探究广式白腐乳的风味特性差异,并探索咸鲜调味料的风味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电子舌和氨基酸分析技术对5类广式白腐乳进行气味差异分析和滋味特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丁酸丁酯、丁二酮、甲基丁醛、庚烯醛和丙酸等化合物是不同广式白腐乳中共有的高含量挥发性化合物。GHFR和LFFR与其他样品的气味差异明显。广式白腐乳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包括乙醇、呋喃类、吡嗪类、二甲基三硫、糠醛、含氮化合物等。GHFR被鉴定出更多特征气味化合物。PCA分析结果表明,CBFR、HTFR和GZHFR的气味响应区域集中甚至重合,挥发性气味相近。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样品在甜味、苦味、涩味和回味上的差异很小。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LFFR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广式白腐乳均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电子鼻、电子舌和GC-IMS等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对广式白腐乳的风味甄别十分有效。5类广式白腐乳的气味差异明显,滋味差异不明显。GHFR和LFFR的风味更丰满,典型性突出。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后期关键工序“灌汤后酵”时添加的酒和卤汁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式白腐乳 电子鼻 电子舌 气相离子迁移谱 风味差异
下载PDF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基因变异特点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储芳 钟彦伟 +9 位作者 杨红艳 王丹 温梦凡 刘超 孙群兰 李晶 张明 官卉卉 王文波 张敏 《传染病信息》 2018年第6期541-543,57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儿HBV前C(procore, PC)/基本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的变异特点。方法收集符合慢乙肝和肝硬化诊断标准的患儿血清166例。采用DNAout方法提取血清HBV DNA;巢式PCR方法扩增HBVPC/BCP区序列,...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儿HBV前C(procore, PC)/基本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的变异特点。方法收集符合慢乙肝和肝硬化诊断标准的患儿血清166例。采用DNAout方法提取血清HBV DNA;巢式PCR方法扩增HBVPC/BCP区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HBVPC/BCP区相关位点变异情况。结果 166例患儿中,HBV B基因型的患儿占比20.83%,HBV C基因型的患儿占比79.17%。在感染HBV B基因型的患儿中,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儿与慢乙肝患儿的HBV DNA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前者G1899A位点突变率高于后者。在感染HBV C基因型的患儿中,与慢乙肝患儿相比,乙肝肝硬化患儿发生A1762T/G1764A、G1896A突变的比率明显升高且ALT水平较高。结论 HBV C基因型,ALT水平升高,发生A1762T/G1764A,G1896A位点变异的患儿,更容易发展为乙肝相关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慢性乙型肝炎 前C区 基本核心启动子区 变异
下载PDF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于金华 任周奎 +3 位作者 吕应文 任林海 王建刚 钟炎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6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可调节髌骨爪联合可吸收线内固定与掌指钢板联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8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A组采用可调节髌骨爪联合可吸收线内固定,B组采用... 目的探讨可调节髌骨爪联合可吸收线内固定与掌指钢板联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8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A组采用可调节髌骨爪联合可吸收线内固定,B组采用掌指钢板联合张力带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的膝关节活动度、伸膝关节度数,术后两组膝关节功能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口长度低于B组(P<0.05);术后3、6个月,A组膝关节活动度、伸膝关节度数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A组膝关节功能优于B组(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髌骨爪联合可吸收线内固定与掌指钢板联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均较好,但是前者对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更有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爪 可吸收线 掌指钢板 张力带 髌骨 粉碎性骨折
下载PDF
感染可能性评分与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在预测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简萍 胡秋燕 +2 位作者 李钟艳 胡薇 朱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4764-4767,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可能性评分(IPS)、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预测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为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住院分娩的临产产妇200例,术前行IPS评分,测定血PCT与CRP,... 目的探讨感染可能性评分(IPS)、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预测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为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住院分娩的临产产妇200例,术前行IPS评分,测定血PCT与CRP,观察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率,切口感染者采集局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结果 200例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8例,感染率为9.00%,其中13例培养出病原菌,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2.22%,培养出病原菌13株,以大肠埃希菌7株为主,占53.85%;感染产妇IPS、PCT、CRP分别为(8.12±4.20)分、(0.06±0.03)ng/ml、(6.43±1.61)mg/L,高于非感染产妇的(5.10±2.41)分、(0.04±0.01)ng/ml、(5.19±0.9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IPS低风险与高风险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4.22%、32.35%,术前PCT阴性与阳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78%、25.00%,术前CRP阴性与阳性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4.76%、1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术前IPS评分高、PCT和CRP阳性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性明显增高,IPS、PCT和CRP用于预测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感染 会阴侧切术 感染可能性评分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大棚膜下滴灌黄瓜结果期适宜灌溉频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窦超银 孟维忠 +2 位作者 延玮辰 陈伟 姜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54,共3页
为了合理地制定大棚滴灌灌溉制度,以大棚黄瓜为对象,在结果期设置了4种膜下滴灌灌溉频率(每隔3、6、9、12 d灌溉一次),并以传统沟灌灌溉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对黄瓜生长(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沟灌相... 为了合理地制定大棚滴灌灌溉制度,以大棚黄瓜为对象,在结果期设置了4种膜下滴灌灌溉频率(每隔3、6、9、12 d灌溉一次),并以传统沟灌灌溉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对黄瓜生长(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沟灌相比,采用滴灌灌溉有利于黄瓜生长并获得高产;在滴灌条件下,灌溉频率越高,植株越高大粗壮,叶片越多,同时促进了果实成熟;但灌溉频率对总产量影响较小,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比较,6 d灌溉一次黄瓜长势较好,产量最大112.4 t/hm^2,灌溉工作量合理,因此,建议在大棚黄瓜结果期滴灌灌溉频率以每隔6 d一次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黄瓜 灌溉频率 灌溉制度
下载PDF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肩袖重建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唐宏超 金辉 +3 位作者 曾忠友 严卫锋 韩建福 徐华梓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9期932-935,共4页
目的探讨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肩袖重建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1—2012-12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的25例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术前测量健侧大结节最低点至肱骨头最高点的距离,术中尽... 目的探讨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肩袖重建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1—2012-12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的25例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术前测量健侧大结节最低点至肱骨头最高点的距离,术中尽量解剖复位肱骨大、小结节,合理控制假体高度及后倾角度,尽可能修复重建损伤肩袖,术后分阶段康复锻炼。结果本组22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0(49~190)个月。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为80~92(86.28±3.36)分,肩关节内旋至T10水平,患肢主动前屈上举125°~135°,外旋36°~42°。1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于骨折端无法良好复位、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能性大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同时进行精细的肩袖重建可以获得无痛和良好运动范围的肩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肩袖重建 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