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有宇 祝志强 +2 位作者 殷继超 王向阳 刘诗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0期60-64,共5页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小醒脑开窍 针刺治疗 韦氏整脊手法
下载PDF
定眩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兴律 王向阳 +4 位作者 唐远山 李霖 殷继超 刘波 段青于蓝 《陕西中医》 CAS 2021年第10期1375-1378,共4页
目的:探讨定眩饮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的变化。方法: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3次/d,连续治疗2周... 目的:探讨定眩饮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的变化。方法: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3次/d,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予以口服定眩饮治疗(每日1剂,早晚口服200 ml,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双侧椎动脉(B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平均速度(V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眩饮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同时能够调节和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定眩饮 经颅多普勒超声 眩晕障碍量表 血流平均速度 双侧椎动脉
下载PDF
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文飞 刘诗若 +4 位作者 王墉琦 龚福太 殷继超 王向阳 王有宇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4期508-511,共4页
目的:观察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腰背部疼痛的改善以及对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 目的:观察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腰背部疼痛的改善以及对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整脊手法进行治疗,每组治疗14 d,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椎弓顶距离、腰椎前突指数、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I)、骨盆入射角(PT)、脊柱矢状轴(SVA)、骶-股距(SFD)。结果:观察组VAS评分、Cobb角、PI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腰椎弓顶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突指数、SS、PT、SVA、SF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能够有效缓解CNLBP疼痛,纠正患者腰椎曲度异常,调节腰椎-骨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四维牵引 针刺 整脊手法 腰椎-骨盆参数
下载PDF
冲击波配合针刀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任树军 姜磊 +6 位作者 梁彦林 周宏政 杨春雨 王龙飞 姜益常 殷继超 王墉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176-179,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冲击波配合针刀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plantar fasciitis type of calcaneodyn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采取冲击波治疗的患者30例、针刀治疗的患者30例、冲击波配合针刀治疗的患者30... 目的:观察分析冲击波配合针刀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plantar fasciitis type of calcaneodyn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采取冲击波治疗的患者30例、针刀治疗的患者30例、冲击波配合针刀治疗的患者30例,分析患者治疗后1、4、12周时的VAS评分和AOFAS评分变化。结果: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1)治疗前VAS评分比较,F=0.24,P=0.7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92±0.66)、(7.03±0.59)、(7.01±0.61)]。治疗后的组间VAS评分对比,F=15.82,P<0.01,冲击波配合针刀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刀治疗组和冲击波治疗组,针刀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冲击波治疗组,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0±1.85)、(1.61±1.72)、(0.98±1.00)];(2)治疗前AOF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2.66±2.29)、(61.86±1.80)、(61.96±1.84),F=1.34,P=0.26]。3组患者治疗后AOFAS评分,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冲击波配合针刀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刀治疗组和冲击波治疗组,针刀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冲击波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7.28±8.04)、(83.68±7.09)、(91.72±5.93),F=28.49,P<0.01]。结论:冲击波配合针刀疗法能有效解除跖腱膜的高应力状态,缓解局部组织的紧张、挛缩,使足底恢复正常的生物力学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疗法 冲击波 跖腱膜炎 跟痛症
下载PDF
跖筋膜炎患者的足底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戴长安 殷继超 +5 位作者 胡兴律 吴国昊 雷程翔 王军 刘平博 赵庭瑞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21-25,31,共6页
目的:对比跖筋膜炎患者与健康者足底压力相关指标,分析跖筋膜炎患者的足底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跖筋膜炎患者为患者组,60例足部健康受试者为健康组,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的足底压力相关指标。结果:患者组后足... 目的:对比跖筋膜炎患者与健康者足底压力相关指标,分析跖筋膜炎患者的足底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跖筋膜炎患者为患者组,60例足部健康受试者为健康组,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的足底压力相关指标。结果:患者组后足接触面积较健康组小(P<0.05),且差异凸显于后足内侧(HM);患者组第3,4跖骨的冲量及平均压力较健康组大(P<0.05);患者组足1~5趾峰值压强小于健康组(P<0.05)。结论:跖筋膜炎患者的足底生物力学特征表现为疼痛最为明显的后足内侧部位的接触面积变小,足底压力更偏向于前足及足外侧。由于后足局部的疼痛,迫使患者踮脚用前足行走,并以足的前外侧部分承重,因此跖筋膜炎患者行走时足部特征表现为轻度跖屈及内翻。对患者足底压力分析可以反映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筋膜炎 足底压力 生物力学 疼痛
原文传递
应用弹性超声评价中医正骨手法与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探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国昊 殷继超 +9 位作者 许磊 胡兴律 戴长安 刘平博 赵庭瑞 周晔禄 陈玉辉 王墉琦 刘诗若 李一点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8期1395-1399,共5页
目的运用弹性超声观察中医正骨手法与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正骨手法组和冲击波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T0)、首次治疗后(T1)和末次治疗后(T2)、末次治疗12周后(T3)的视... 目的运用弹性超声观察中医正骨手法与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正骨手法组和冲击波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T0)、首次治疗后(T1)和末次治疗后(T2)、末次治疗12周后(T3)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弹性超声下足底筋膜的厚度及杨氏模量。结果两组T0、T1、T2、T3时的VAS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两组T1、T2、T3时与治疗前T0时的VAS评分比较均改善(均P<0.05)。中医正骨手法组在T1时,VAS评分低于冲击波组(P<0.05);T2、T3时,两组VAS评分差别不大(P>0.05)。两组T1、T2、T3时的治疗有效率均逐渐增高,T1时中医正骨手法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冲击波组(P<0.05)。两组治疗前T0时足底筋膜厚度差别不大(P>0.05)。两组在T1、T2、T3时的足底筋膜厚度均较T0时降低(均P<0.05),而两组治疗同期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两组治疗在T0时杨氏模量差别不大(P>0.05)。中医正骨手法组T0、T1、T2、T3时的杨氏模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中医正骨手法组T1、T2、T3时杨氏模量与T0时比较均改善(均P<0.05)。冲击波组T0、T1、T2时,杨氏模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且T1、T2时杨氏模量与T0时比较,均改善(均P<0.05);而冲击波组T3时杨氏模量有所反弹,与T0时比较差别不大(P>0.05)。在T3时,中医正骨手法组杨氏模量低于冲击波组(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可有效治疗足底筋膜炎,且在减轻患者主观疼痛方面,中医正骨手法首次治疗后取得的即刻疗效优于冲击波;足底筋膜炎疗效与杨氏模量的负相关关系有可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弹性超声 中医正骨手法 冲击波
下载PDF
补肝强腰方对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亏虚证患者TNF-α、IL-37、COX-2及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吕水英 鲁超 +4 位作者 殷继超 张俊莉 徐鹏刚 牛晓庆 刘德玉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982-1987,共6页
目的:观察补肝强腰方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及骨代谢的影... 目的:观察补肝强腰方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114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肝强腰方。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37、COX-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TNF-α、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巴氏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ESR、IL-37、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OX-2水平显著降低,BMP-2、BGP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COX-2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BMP-2、BGP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S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6.49%(55/57),高于对照组的78.95%(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4%(6/57),低于对照组的26.32%(1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肝强腰方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亏虚证患者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脊柱炎症反应,促进骨代谢恢复,降低BAS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 肝肾亏虚证 补肝强腰方 骨代谢 炎症因子 腰椎活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三维步态分析技术评价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对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8
作者 雷程翔 殷继超 +5 位作者 胡兴律 魏帆 许磊 陈玉辉 王墉琦 王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7期1161-1164,共4页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64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招募本院64例健康职工为健康组。比较足底筋膜炎...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64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招募本院64例健康职工为健康组。比较足底筋膜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与健康人在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健康组步态参数比较,膝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与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健康比较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单步时间、跨步时间、摆动相时间、单步长、跨步长、膝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对治疗PF具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在VAS评分、步态参数上均有改善。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可以作为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评估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 三维步态分析 膝关节运动角度 踝关节运动角度
下载PDF
动力气囊压垫纠正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手法复位后残余成角移位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陶宝琛 石耀武 +4 位作者 夏均青 赵军 殷继超 李延红 魏成建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8期791-796,共6页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智能气囊小夹板通过动力气囊压垫调整压强纠正桡骨远端手法复位后残余成角移位的角度大小进行量化研究,以期验证智能气囊小夹板纠正残余成角移位的可行性,指导临床创新与应用。方法:采用Mimics 15.0、Imagewa...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智能气囊小夹板通过动力气囊压垫调整压强纠正桡骨远端手法复位后残余成角移位的角度大小进行量化研究,以期验证智能气囊小夹板纠正残余成角移位的可行性,指导临床创新与应用。方法:采用Mimics 15.0、Imageware 13.0、Ansysworkbench 15.0等有限元分析软件仿真建造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掌侧成角30°移位、旋转成角30°移位模型,通过生物力学云图分布特点,分析其残余移位纠正后的固定稳定性及动力气囊压垫压强,调整压强大小与纠正残余成角移位角度大小的量化关系。结果:残余移位纠正后,腕部生物力学云图分布主要集中在桡腕关节处。纠正5°掌侧成角移位,需要调整气囊压垫的压强大小为4.7 kPa,纠正5°旋转成角为3.3 kPa。结论:智能气囊小夹板可通过动力气囊压垫压强的调整,纠正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手法复位后残余成角移位,且复位后固定稳定,并防止骨折再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固定 骨折复位 智能气囊小夹板 动力气囊压垫 残余成角移位 有限元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庭瑞 殷继超 +7 位作者 郭浩 孙建强 张言 赵宏谋 胡兴律 刘平博 戴长安 吴国昊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2期56-60,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冲击波组、手法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冲击波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手法组采用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李...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冲击波组、手法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冲击波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手法组采用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长可持续行走时间及足底筋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1)试验期间,各组均未出现脱落病例,90例患者全部完成试验。(2)治疗后、第12周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各组疼痛VAS及最长可持续行走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以及组间第12周随访时比较,手法组疼痛VAS高于冲击波组,而最长可持续行走时间长于冲击波组(P<0.05),联合组疼痛VAS低于冲击波组及手法组,而最长可持续行走时间长于冲击波组及手法组(P<0.05)。(3)第12周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各组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第12周随访时比较,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较佳,优于单纯应用体外冲击波或李氏正骨理筋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疗法 李氏正骨理筋手法 足底筋膜炎 跟痛症 生物力学 中医外治疗法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机制与中医疗法研究概况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磊磊 殷继超 +4 位作者 胡兴律 程渊 徐周 王志力 刘诗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77-181,共5页
腰椎间盘突出(LDH)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目前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和物理保守治疗两种。随着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现象被临床的发现,为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以及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在没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情况下,不应低估保守治疗方式,文章... 腰椎间盘突出(LDH)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目前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和物理保守治疗两种。随着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现象被临床的发现,为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以及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在没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情况下,不应低估保守治疗方式,文章通过论述影响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相关因素、相关机制以及中医药等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据,不断发挥中医药独特的治疗优势,并进一步探讨保守治疗的合理性以及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重吸收 相关因素 作用机制 中医疗法
下载PDF
动力打桩桩周泥岩损伤特性与损伤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白晓宇 银吉超 +3 位作者 张亚妹 王永洪 闫楠 桑松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71,共14页
针对泥岩地基同施工场地条件下动力打入桩的承载力差异性大且部分打入桩承载力不足等异常现象,文章开展了桩周0.2m处打桩前后的桩周泥岩单轴抗压强度对比试验,和打桩后的桩端中风化泥岩三轴压缩试验,明确打桩后桩周泥岩的损伤特性,基于... 针对泥岩地基同施工场地条件下动力打入桩的承载力差异性大且部分打入桩承载力不足等异常现象,文章开展了桩周0.2m处打桩前后的桩周泥岩单轴抗压强度对比试验,和打桩后的桩端中风化泥岩三轴压缩试验,明确打桩后桩周泥岩的损伤特性,基于统计损伤理论建立考虑受打桩影响的桩周泥岩损伤本构模型,并对泥岩地基打入桩的承载性能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打桩后桩周0.2m处泥岩强度平均损伤28.2%,弹性模量平均损伤41.4%;桩端中风化泥岩损伤后抗剪强度参数平均值为c=217.2kPa、φ=21.6°,φ仅是同场地原状强风化和全风化泥岩的49.1%和51.4%;打桩后桩周泥岩应力-应变曲线的损伤模型计算值的与实测值吻合较好,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泥岩地基打入桩承载力异常特征为桩端受力小,但桩端沉降显著,静载破坏时桩端阻力的平均占比为5.25%;动力打桩对桩周泥岩的损伤是泥岩地基打入桩承载力异常的重要原因;泥岩地基打入桩的设计计算与数值模拟采用原状泥岩力学参数不合理,泥岩损伤后不易恢复,建议按损伤特性赋予参数。研究结果对泥岩地基打入桩的设计、施工、承载力评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打桩 泥岩 单轴压缩试验 三轴压缩试验 损伤模型 损伤变量 承载力异常
下载PDF
黏性土中静力沉桩过程桩土界面土压力模型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永洪 银吉超 +5 位作者 张明义 方翔 桑松魁 张广帅 刘慧宁 刘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6-206,共11页
为探讨静压桩贯入过程中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变化特性,开展了室内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桩沉桩模型试验。采用双壁模型管桩分离内外摩阻力,在桩身安装微型土压力传感器,监测桩-土界面土压力,分析了沉桩过程中压桩力与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 为探讨静压桩贯入过程中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变化特性,开展了室内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桩沉桩模型试验。采用双壁模型管桩分离内外摩阻力,在桩身安装微型土压力传感器,监测桩-土界面土压力,分析了沉桩过程中压桩力与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静压桩沉桩过程中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分布特征,明确了桩土界面土压力在沉桩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退化效应,揭示了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桩沉桩过程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变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压桩力随贯入深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长,在贯入后期闭口桩的压桩力明显大于开口桩的压桩力;桩端阻力基本呈现出线性增长,在沉桩过程中桩端阻力占压桩力的比例较大,占比为62.3%;在静压桩贯入初期,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增长速度较低,随着静压桩的逐渐贯入,桩土界面土压力呈现出线性增长且增长速率较快;在同一深度处,随着静压桩的逐渐贯入桩土界面土压力出现明显的土压力退化现象,在深度20、30、40、50、60、70 cm处,土压力依次平均退化14.6%、13.8%、13.2%、9.2%、7.2%、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桩 室内试验 桩土界面 土压力 退化效应
下载PDF
瞬变电磁法在矿山巷道超前预报系统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尹纪超 王慎利 《黄金》 CAS 2024年第6期27-30,共4页
利用CUGTEM-GKⅡ瞬变电磁仪对矿山巷道的超前勘探工作进行实时物探,并形成三维模型成像结果,给出了矿山岩层地下水涌水量、巷道顶板及两帮位移量等预警数据。其中,机器学习算法整合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多列神经网络、数据二值化输出、模... 利用CUGTEM-GKⅡ瞬变电磁仪对矿山巷道的超前勘探工作进行实时物探,并形成三维模型成像结果,给出了矿山岩层地下水涌水量、巷道顶板及两帮位移量等预警数据。其中,机器学习算法整合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多列神经网络、数据二值化输出、模糊决策矩阵预警等算法,给出了覆盖范围较大的粗略预警结果和覆盖范围较小的精细预警结果。经仿真分析,粗略预警结果和精细预警结果均表现出一定的数据敏感性,且精细预警可以在巷道掘进问题岩层前24 h给出较高敏感度的预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矿山巷道 超前探测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数据预警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二十四节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智龙 殷继超 +4 位作者 胡兴律 刘英纯 刘诗若 李霖 赵宇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分析陕西地区近19年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二十四节气间的相关性,从时间医学角度为因时制宜理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西安市第五医院2002年2月4日至2020年2月3日收治的12645例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 目的:分析陕西地区近19年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二十四节气间的相关性,从时间医学角度为因时制宜理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西安市第五医院2002年2月4日至2020年2月3日收治的12645例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圆形统计分析确定其发病高峰节气及相对高峰期。结果:2002-2020年陕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在发病节气上具有集中趋势(Z=47.73,P<0.05),大暑(8月5日)是发病的高峰节气,相对高峰期为春分到大雪(3月21日至12月20日)。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虽不是季节性流行病,但是其发病与气候、环境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陕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节气具有一定的集中趋势,大暑前后是发病高峰期,提示应注意该节气期间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圆形统计分析 二十四节气 气候 因时制宜 发病季节
下载PDF
肝气调和针刺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负性情绪影响研究
16
作者 林文飞 许磊 +4 位作者 王超 王轩 殷继超 刘诗若 樊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肝气调和针刺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L2~L5夹脊穴、肾俞、大肠俞、... 目的探讨肝气调和针刺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L2~L5夹脊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肝气调和选穴处方。各组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疼痛灾难指数(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PCS)评分及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RMDQ评分、SAS评分、SDS评分、PC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COR、β-EP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O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患者RMDQ评分、SAS评分、SDS评分、PC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气调和针刺法在改善CNLBP患者疼痛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且远期疗效较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肝主筋 针刺 皮质醇 Β-内啡肽
下载PDF
肌骨超声检查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琛 殷继超 +6 位作者 胡兴律 王墉琦 刘诗若 许磊 王超 王轩 王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13-116,共4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以骨骼肌疼痛、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范围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准确定位以及评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征是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核心。肌骨超声检查能够显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图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以骨骼肌疼痛、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范围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准确定位以及评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征是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核心。肌骨超声检查能够显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图像,测量相关的超声影像学指标,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就肌骨超声检查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骨超声检查 疗效评价
下载PDF
中风化花岗岩中嵌岩桩承载性能原位试验与极限承载力预测
18
作者 刘超 白晓宇 +3 位作者 银吉超 卫永辉 谭永明 孟德朝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9-58,共10页
为深入探究中风化花岗岩中嵌岩桩的竖向抗压承载特性,对12根嵌岩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原位试验与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多种方法对嵌岩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评价,明确中风化花岗岩中嵌岩桩竖向抗压承载性状。研究表明:12根中风化... 为深入探究中风化花岗岩中嵌岩桩的竖向抗压承载特性,对12根嵌岩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原位试验与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多种方法对嵌岩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评价,明确中风化花岗岩中嵌岩桩竖向抗压承载性状。研究表明:12根中风化花岗岩中嵌岩桩并非表现出完全端承桩,而是呈摩擦型桩或摩擦端承桩的性状;中风化花岗岩地基中的嵌岩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较高,桩顶沉降小,满足工程对基础的承载要求;有限元模拟荷载-沉降曲线与实测荷载-沉降曲线走势吻合度较高,桩顶沉降误差较小;本试验条件下,桩端阻力占桩顶荷载的56.9%,桩侧摩阻力占比为43.1%,桩侧摩阻力在荷载传递过程中发挥较充分;有限元模拟得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与指数函数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吻合,可用于嵌岩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预测,以及嵌岩桩承载性状和荷载传递规律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中风化花岗岩 承载性能 原位试验 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军 殷继超 +5 位作者 胡兴律 汤运启 许磊 陈玉辉 王墉琦 雷程翔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4期637-640,共4页
目的观察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86例采用单纯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 目的观察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86例采用单纯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动态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及腓肠肌外侧头的RMS值,在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末次治疗后与首次治疗结束后相比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对治疗PF具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冲击波治疗PF具有同等疗效。在治疗后,胫骨前肌、腓肠肌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力量明显增强,肌肉收缩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肌肉在运动过程中更具有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关节理筋手法 动态表面肌电图 肌电图
下载PDF
秦息痛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IL-17、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吕艳艳 张俊莉 +5 位作者 毕宇峰 卿忠 王瑞松 黄小强 殷继超 刘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秦息痛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IL-17、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R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给予甲氨蝶呤+秦息痛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 目的探讨秦息痛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IL-17、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R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给予甲氨蝶呤+秦息痛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对血清促炎因子与RA疾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ESR、CRP、血清IL-17、IL-6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A患者血清IL-17、IL-6表达水平与DAS28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秦息痛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的内在机制为降低血清IL-17、IL-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秦息痛 青藤碱 甲氨蝶呤 IL-17 IL-6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