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在颅脑损伤昏迷早期促醒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欣 张佳慧 +1 位作者 吴嶛 倪贵华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了解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后继发迁延性昏迷患者,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随机数... 目的了解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后继发迁延性昏迷患者,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高压氧组(30例)、神经节苷脂钠组(30例)和联合用药组(30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清醒率。结果联合用药组清醒率(86.7%)、GCS[(12.5±2.10)分]高于高压氧组[48.39%、(9.5±1.7)分]和神经节苷脂钠组[53.33%、(8.6±1.8)分],清醒时间短于高压氧组和神经节苷脂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心律失常、呕吐、便血、腹泻、过敏反应、肝酶异常以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用药组恢复良好率(53.3%)高于高压氧组(26.7%)和神经节苷脂钠组(23.3%);死亡率(6.7%)低于高压氧组(40.0%)和神经节苷脂钠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IL-8、TNF-α、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联合用药组IL-8、TNF-α较高压氧组和神经节苷脂钠组低,SOD较高压氧组和神经节苷脂钠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效果显著,且可改善炎性反应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钠 高压氧 重度颅脑损伤 促醒 昏迷
原文传递
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卫东 倪小宇 +4 位作者 吴健 徐长松 吴嶛 左鹏 倪贵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22-1127,共6页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的13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血栓标本的主要成分分成红细胞为主组与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的差异,以及分析血栓标本中红细胞浸润程度(红细胞占比)、纤维蛋白浸润程度(纤维蛋白占比)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栓标本的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59例患者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管成功开通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红细胞为主组比较,纤维蛋白为主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54.2%vs.77.2%),取栓次数明显更多[2(1,2)次vs.3(2,4)次],手术时间明显更长[45(30,60)min vs.80(60,90)min],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者比例明显更低(62.7%vs.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短与红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0.562,P=0.005),与纤维蛋白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67,P=0.010)。结论不同的血栓成分提示脑卒中病因可能不同,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取栓相对容易,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 血栓成分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栓子成分与手术过程及临床结局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倪小宇 吴嶛 +5 位作者 赵卫东 吴健 黄伟 徐长松 左鹏 倪贵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0-676,共7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栓子成分与血管开通程度、手术过程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吸栓的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92例,获得的栓子成分主要是红细胞...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栓子成分与血管开通程度、手术过程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吸栓的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92例,获得的栓子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按照栓子的主要成分将患者分成红细胞为主组和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血管闭塞处的CT值、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程度和临床预后等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有138例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取出了血栓并进行了病理检查,患者血管闭塞的部位包括颈内动脉56例、大脑中动脉62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各20例。59例患者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为主[77.2%(61/79)],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45.8%(27/59),χ^(2)=8.115,P=0.004]。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较以纤维蛋白为主患者栓子的CT值更高[42(32,53)比36(31,41),Z=-2.003,P=0.045],取栓次数更少[2(1,2)比3(2,4),Z=-7.613,P<0.001],手术时间更短[45(30,60)min比80(60,90)min,Z=-6.944,P<0.001],临床预后更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62.7%(37/59)比39.2%(31/79),χ^(2)=7.444,P=0.006]。两组间患者血管闭塞的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栓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患者卒中的病因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可能性更大,栓子的CT值也相对较高,栓子更易取出,且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机械取栓 病理 栓子组成
原文传递
辛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嶛 孙颖 +4 位作者 孙波 倪小宇 徐欣 左鹏 倪贵华 《中国医药》 2019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观察辛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辛醇脑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取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辛醇干预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不造模,其余3... 目的观察辛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辛醇脑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取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辛醇干预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不造模,其余3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时间为2 h,再灌注时间为24 h。辛醇干预组于缺血前30 min按5 mmol/kg体质量腹腔注射辛醇溶液,溶剂对照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等容积5%二甲基亚砜溶液,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于同时腹腔注射等容积0. 9%氯化钠注射液。各组大鼠处死前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半暗带GFAP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4 h后,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 8±0. 4)分比0分](P <0. 05);溶剂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 8±0. 4)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辛醇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 1±0. 4)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 <0. 05)。缺血再灌注24 h后,模型组缺血半暗带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 <0. 05);溶剂对照组缺血半暗带GFAP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辛醇干预组缺血半暗带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 <0. 05)。缺血再灌注24 h后,假手术组缺血半暗带GFAP蛋白表达较少,模型组GFAP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溶剂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辛醇干预组GFAP蛋白表达量明显少于模型组。结论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可能是辛醇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辛醇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基于三维细观模型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数值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熊汪 覃书豪 +3 位作者 彭定东 周超 吴辽 王玲玲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基于玄武岩纤维-砂浆界面的相关理论和试验数据,提出一种建立小直径纤维-骨料混凝土细观模型的方法,研究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演化和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通过建立的随机纤维-骨料混凝土三维细观模型预测和验证了玄武岩纤维混凝... 基于玄武岩纤维-砂浆界面的相关理论和试验数据,提出一种建立小直径纤维-骨料混凝土细观模型的方法,研究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演化和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通过建立的随机纤维-骨料混凝土三维细观模型预测和验证了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并从细观角度分析了混凝土的损伤演化和纤维的作用机理;建立不同分布形式、不同纤维掺量的随机纤维-骨料混凝土模型,研究了细观模型的力学稳定性及纤维掺量对混凝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建立的细观模型在预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混凝土损伤首先发生在较大基体变形的薄弱界面过渡区,并随着荷载的增加延展、联接,最终导致试件的整体破坏;玄武岩纤维具有抵抗基体变形的约束作用,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明显;纤维掺量小于1.5%时,掺量越大,增强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三维细观模型 力学性能 纤维掺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左鹏 倪小宇 +1 位作者 吴嶛 倪贵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探讨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对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5例。采集... 目的探讨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对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5例。采集患者入院时和取栓术后24 h内静脉血,计算PNR、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根据改良Rankin量表90 d评分(mRS-90)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90≤2分)45例,预后不良组(mRS-903~6分)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栓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PWR、PNR和NLR预测取栓患者良好预后的效能。结果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的年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更低,较少合并术后对比剂外渗,术后24 h的PWR和PNR更高,NLR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桥接治疗(OR=4.746,P=0.021,95%CI:1.262~17.856)、术后对比剂外渗(OR=0.254,P=0.022,95%CI:0.079~0.824)和术后24 h PNR(OR=1.087,P=0.006,95%CI:1.025~1.153)是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后24 h的PWR、PNR和NLR预测取栓术后良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736和0.704。PNR的预测效能最高,截断值为25.08,特异度为84.00%,灵敏度为67.78%。结论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24 h PNR较高的患者临床预后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心源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
下载PDF
32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失效分析
7
作者 吴辽 林欣 胡超 《工业锅炉》 2024年第2期46-50,共5页
通过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断口形貌分析、EDS成分分析,对某企业的一台32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爆管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炉膛内部密相区部分向火侧水冷壁管内存在垢下腐蚀及明显氢损伤,... 通过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断口形貌分析、EDS成分分析,对某企业的一台32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爆管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炉膛内部密相区部分向火侧水冷壁管内存在垢下腐蚀及明显氢损伤,是炉内发生水冷壁爆管的直接原因。建议加强水质监督,控制锅炉水中的酸性盐类,防止结垢,定期检验蒸汽中的含氢量;对炉膛内未爆管的水冷壁区域开展无损检测与理化失效分析,及时更换受损水冷壁管;对积垢过多的水冷壁管开展化学清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冷壁管 20G 失效分析 氢损伤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的三浮陀螺用角度传感器优化设计 被引量:3
8
作者 吴辽 王建青 +2 位作者 党建军 杜鑫 黄铭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0,共6页
针对高精度三浮陀螺仪角度传感器要求尺寸约束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性能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优化设计方法,避免了传统的磁路计算法需要多轮验证、效率低等问题。首先从变压器磁链方程出发推导建立了多级式动圈角度传感器... 针对高精度三浮陀螺仪角度传感器要求尺寸约束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性能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优化设计方法,避免了传统的磁路计算法需要多轮验证、效率低等问题。首先从变压器磁链方程出发推导建立了多级式动圈角度传感器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影响传感器灵敏度和激磁电流的主要设计指标:激磁绕组、输出绕组、气隙长度和工作半径,以及这些指标的取值范围。然后建立有限元参数化模型进行仿真,结合生产工艺情况给出了最佳的设计方案。实测角度传感器实验数据表明,所提出的设计方案使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35.8%,激磁电流变化控制在10%以内,满足角度传感器性能提升要求。所提出的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角度传感器优化设计方法,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浮陀螺 角位移传感器 有限元分析 优化设计
下载PDF
三浮陀螺仪径向有源磁悬浮位置检测建模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吴辽 杨孟兴 +2 位作者 王卿 樊理 申志刚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2-816,共5页
针对三浮陀螺仪有源磁悬浮系统位置检测精度低,制约了陀螺浮子高精度悬浮目标的实现,陀螺精度的进一步提升受到了限制这一问题,结合陀螺磁悬浮的应用环境和结构特点,建立了八极式外转子径向磁悬浮元件的位置检测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 针对三浮陀螺仪有源磁悬浮系统位置检测精度低,制约了陀螺浮子高精度悬浮目标的实现,陀螺精度的进一步提升受到了限制这一问题,结合陀螺磁悬浮的应用环境和结构特点,建立了八极式外转子径向磁悬浮元件的位置检测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元件设计的核心参数绕组匝数、定子外径、零位气隙等进行了优化,使元件在-15~15?m区间内位置检测灵敏度提高了23%,非线性误差降低16%。在此基础上对有源磁悬浮的控制算法进行了调整。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径向磁悬浮输出力学性能有所提升,在输出轴向上和马达轴向上两种姿态下陀螺固定位置漂移平均减小30%~50%,提出的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三浮陀螺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浮陀螺仪 有源磁悬浮 位置检测模型 优化设计
下载PDF
FPB安装位置对柱支承K8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建浩 孔德文 +2 位作者 王玲玲 吴辽 王琳 《施工技术》 CAS 2018年第14期89-94,共6页
针对FPB 2种不同安装位置(FPB-柱顶和FPB-柱底),开展了柱支承K8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静力方面,从内力、变形及稳定性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FPB安装在柱底时,FPB和铰支座网壳结构静力力学性能相近,且优于FPB-柱... 针对FPB 2种不同安装位置(FPB-柱顶和FPB-柱底),开展了柱支承K8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静力方面,从内力、变形及稳定性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FPB安装在柱底时,FPB和铰支座网壳结构静力力学性能相近,且优于FPB-柱顶网壳结构。动力方面,探讨了FPB安装位置的不同对网壳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水平地震作用下,FPB-柱顶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优于FPB-柱底结构,减震效果相差约15%;竖向地震作用下,从杆件内力及节点加速度2个方面分析,FPB-柱顶网壳结构减震效果明显优于FPB-柱底结构,而随着PGA增大,FPB-柱顶网壳结构竖向相对变形逐渐大于FPB-柱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B 单层球面网壳 安装 力学性能 稳定性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急性脑梗死风险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诗昆 李瑶 +3 位作者 朱蓉 吴嶛 田向阳 孙波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9期1287-1291,共5页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病例组,同期COPD稳定期未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病例组,同期COPD稳定期未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入院后24 h内静脉血相关化验指标,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白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单核细胞、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单核细胞、糖尿病病史与COPD稳定期患者的脑梗死发生具有相关性,三个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分别为0.770、0.607、0.575,敏感度分别为63.3%、58.3%、21.7%,特异度分别为80.0%、58.9%、93.3%。结论 在本研究的诸多预测因素中,RDW对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最高,可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一种提升三浮陀螺标定快速性的磁悬浮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辽 杨孟兴 +3 位作者 王卿 党建军 杜鑫 车长杰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247,共6页
针对三浮陀螺在单表测试和惯性平台标定过程中陀螺姿态变化时浮子跑动距离远、等待恢复时间长而影响平台标定快速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升三浮陀螺标定快速性的磁悬浮结构优化设计。在分析浮子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浮子动力学模型... 针对三浮陀螺在单表测试和惯性平台标定过程中陀螺姿态变化时浮子跑动距离远、等待恢复时间长而影响平台标定快速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升三浮陀螺标定快速性的磁悬浮结构优化设计。在分析浮子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浮子动力学模型和径向磁悬浮最小电磁力设计模型,并在现有约束条件下对径向磁悬浮进行电磁结构优化,提升其力能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浮子跑动距离由5μm减小到0.2μm以内,浮子回中等待时间由60 s缩短至10 s以内。在相同的标定环境下,陀螺姿态变换到位置后120 s开始采数,标定精度同比提高了约1个数量级,预计可以节约平台标定等待时间6~8 min,有效提高了三浮陀螺仪的标定快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浮陀螺仪 惯性平台标定 等待时间 径向磁悬浮 电磁结构优化
下载PDF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卫东 倪贵华 +2 位作者 倪小宇 吴嶛 徐欣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7期1870-1876,共7页
目的探讨3D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01-2018-06行DSA旋转造影和3D DSA仿真内镜成像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DSA旋转造影图像通过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分2... 目的探讨3D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01-2018-06行DSA旋转造影和3D DSA仿真内镜成像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DSA旋转造影图像通过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分2次同步旋转获得,应用InSpace软件对原始旋转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选择血管狭窄处,用Fly Through软件进行仿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18个月内共12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DSA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成像,118例患者第一次造影即获得清晰的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图像,5例因造影期间头部运动,成像不清晰,通过两次造影获得清晰图像。共发现163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109处,不光滑54处;斑块偏心106处,基本不偏心57处。95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95例支架置入的患者均进行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术后6个月时81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完全覆盖、管腔光滑;术后12个月时95例患者的支架均被内膜覆盖完全。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 脑血管造影术 仿真内镜 三维重建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下载PDF
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左鹏 倪小宇 +2 位作者 徐长松 吴嶛 倪贵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78例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78例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超声心动图数据。定义LVEF≥50%为正常值,<50%为下降值。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预后良好44例(56.4%),预后不良34例(43.6%)。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比,LVEF下降(9.1%比26.5%,P=0.041)、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29.5%比52.9%,P=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下降(OR=0.195,P=0.032)、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889,P=0.030)、伴糖尿病(OR=0.217,P=0.014)和颈内动脉末端闭塞(OR=0.278,P=0.028)是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LVEF(<50%)下降,临床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源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预后因素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嶛 孙颖 +1 位作者 倪小宇 倪贵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年8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观察组...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年8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观察组(32例)使用常规治疗+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对照组(48例)仅使用常规治疗,均治疗14 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7 d及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治疗后7 d及14 d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及14 d 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31±4.81)分vs(8.48±4.77)分;(4.40±2.95)分vs(6.56±4.2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7,P=0.033;t=-2.485,P=0.015)。观察组治疗后7 d及14 d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90.63%vs70.83%;96.88%vs77.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P=0.034;χ^(2)=5.899,P=0.015)。结论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能短期内有效改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保护剂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原文传递
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血栓的影响
16
作者 吴嶛 倪小宇 +4 位作者 张笑天 左鹏 蔡诗昆 孙波 倪贵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0-785,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大小及成分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98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根...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大小及成分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98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和单纯取栓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血栓特征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评分、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类型、TOAST病因学分型、时间节点、机械取栓次数、取栓技术、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 d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取栓组患者血栓比较,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面积明显减小[37(22,78)mm^(2)vs.27(14,62)mm^(2)],血栓中的主要病理成分面积明显减小[红细胞:16.1(9.0,37.4)mm^(2)vs.11.8(6.1,22.1)mm^(2),纤维蛋白/血小板:19.5(9.5,26.4)mm^(2)vs.10.7(5.0,22.8)mm^(2),白细胞:4.0(2.2,8.0)mm^(2)vs.2.4(1.4,5.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减少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面积及主要病理成分面积,但不改变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栓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原文传递
一种低功耗低成本的数字化查表控制方法——以Buck转换器的PID控制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了 祝博文 +1 位作者 刘蒙瑞 申树杰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13-16,共4页
数字控制系统由数字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数字控制器常被置于系统的反馈环路中,使被控变量按期望的方式运行.然而,数字控制器为实现某种控制规则需要进行大量计算,不但消耗功率,而且会潜在影响环路的稳定性.设计了一种低功耗低成本的查... 数字控制系统由数字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数字控制器常被置于系统的反馈环路中,使被控变量按期望的方式运行.然而,数字控制器为实现某种控制规则需要进行大量计算,不但消耗功率,而且会潜在影响环路的稳定性.设计了一种低功耗低成本的查表控制方法,将计算值预先保存至RAM中,大幅降低处理器的计算量,实现低功耗的同时也降低了MCU的应用成本.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被成功应用于Buck转换器PID控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转换器 数字化查表 PID控制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少年脑梗死超时间窗取栓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贵华 倪小宇 +2 位作者 刘旭 吴嶛 徐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7-200,共4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学生。因'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2 h'于2017年6月13日收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2 h在学校晨练时突然出现失语,伴右侧肢体乏力,不能跑步。老师和同学发现后急送至当地县医院,查头颅CT和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心...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学生。因'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2 h'于2017年6月13日收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2 h在学校晨练时突然出现失语,伴右侧肢体乏力,不能跑步。老师和同学发现后急送至当地县医院,查头颅CT和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 脑梗死 超时间窗 机械取栓
下载PDF
以呼吸衰竭为首发症状而无四肢无力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一例
19
作者 吴嶛 倪小宇 +1 位作者 孙波 倪贵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年第10期992-993,共2页
以呼吸衰竭为首发症状而无四肢无力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较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此类型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呼吸功能不全 脑脊液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飞行器多约束再入轨迹快速优化 被引量:25
20
作者 梅映雪 冯玥 +2 位作者 王容顺 吴了泥 孙洪飞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58-767,共10页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过程中面临测控区和绕飞区的再入轨迹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auss伪谱法(GPM)的分段轨迹优化策略。将轨迹优化的一般最优控制问题转换为多段最优控制问题,进而将各段轨迹按Gauss伪谱方法进行离散化,将连续多段...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过程中面临测控区和绕飞区的再入轨迹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auss伪谱法(GPM)的分段轨迹优化策略。将轨迹优化的一般最优控制问题转换为多段最优控制问题,进而将各段轨迹按Gauss伪谱方法进行离散化,将连续多段最优控制问题转换为非线性规划问题(NLP)进行求解。所得再入轨迹能够使得飞行器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成功进入测控区并且有效规避绕飞区,最终到达指定点。此外,本文综合考虑飞行器再入飞行的快速性和工程实用性,并提出了再入时间、弹道倾角以及航向角相关指标的加权性能指标,同时保证了轨迹规划快速、再入轨迹平滑以及控制量变化平缓等实际需求,提高了计算效率。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分段优化方案能够快速规划出适应不同飞行任务的再入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段轨迹优化 测控区 绕飞区 GAUSS伪谱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