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综合能源配电网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 被引量:32
1
作者 吴仁光 郑立 +4 位作者 李凯鹏 林明河 王刚 徐园 顾忠先 《广东电力》 2020年第3期42-50,共9页
为延长缓和甚至取消输配电设施改造升级的需求,构建面向综合能源配电网的储能系统模型,将储能配置与系统运行优化结合起来。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思想,结合内燃机、余热锅炉和燃气锅炉,通过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实现配电网台区侧热系统的经... 为延长缓和甚至取消输配电设施改造升级的需求,构建面向综合能源配电网的储能系统模型,将储能配置与系统运行优化结合起来。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思想,结合内燃机、余热锅炉和燃气锅炉,通过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实现配电网台区侧热系统的经济运行。以储能设备生命全周期总投资成本最低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发挥储能设备削峰填谷、平滑负荷的作用,协调优化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和配电网稳定性。通过对不同季节典型日调度优化情况的分析及与无储能系统的比较,验证该配置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 高密度光伏 储能系统 模型预测控制 优化配置
下载PDF
欧亚大陆冷季积雪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区域特征与季节性 被引量:6
2
作者 鲁萌萌 吴仁广 +1 位作者 杨崧 王志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103,共11页
主要回顾了欧亚大陆冷季积雪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特别是积雪对季风演变和强度的影响。从Blanford(1884)着眼喜马拉雅山测站积雪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卫星测量的大范围雪盖资料的问世,直至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模式模拟与资料分析的结合,回... 主要回顾了欧亚大陆冷季积雪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特别是积雪对季风演变和强度的影响。从Blanford(1884)着眼喜马拉雅山测站积雪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卫星测量的大范围雪盖资料的问世,直至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模式模拟与资料分析的结合,回顾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积雪-季风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对积雪影响季风的物理过程的不同理解。一方面,积雪通过反照率效应影响温度、温度梯度和大气环流包括季风环流;另一方面,积雪通过融化效应影响大气,特别是增强大气异常信号的持续性。在这些过程中,陆面积雪与大气运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另外,特别关注不同地区和季节的欧亚大陆积雪对不同亚洲区域季风的不同影响,以及积雪在季风演变过程中对不同阶段季风特征的作用。虽然积雪与季风的关系非常复杂,加深对这些复杂关系的认识,对理解季风系统的整体变化以及改进季风预报都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积雪 积雪-季风关系 亚洲夏季风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
3
作者 吴仁广 孙小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91,共16页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于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分析回顾了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内容包括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表征方法、区域变化、季节变化和随时间、空间尺度的变化,以及表面风速...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于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分析回顾了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内容包括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表征方法、区域变化、季节变化和随时间、空间尺度的变化,以及表面风速和海气湿度差对表面潜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相对贡献。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在中纬度海洋锋区和副热带涡旋区显著不同。在中纬度海洋锋区,海洋过程对海表面温度变化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因而表现为海洋强迫作用,并且冬季比夏季更大。在副热带涡旋区,表面湍流热通量对海表面温度变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因而表现为大气强迫作用,并且夏季比冬季更为明显。在阿拉伯海西部地区,夏季海洋过程对海表面温度变化影响明显,表现出海洋强迫作用,而冬季以表面湍流热通量影响为主,表现为大气强迫情况。在孟加拉湾、南中国海和菲律宾海地区,无论冬夏季都表现为大气强迫作用。在中纬度海洋锋区冬季和阿拉伯海西部地区夏季,海洋强迫随时间尺度增长而增强,而在其它地区和季节,存在由较短时间尺度的大气强迫为主向较长时间尺度的海洋强迫变得重要的转换,转换的时间尺度大约在20~40天。在中纬度海洋锋区,海洋强迫作用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减弱,并向大气强迫情况转换,转换的空间尺度夏季比冬季小。一般而言,大气强迫作用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湍流热通量 海表面温度 海气变化关系 季节变化 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
下载PDF
多方案联合处理土岩组合地基效果研究
4
作者 吴仁广 王东 欧明喜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3年第11期38-42,共5页
建筑物土岩组合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一直都是设计和施工的难题,结合工程实例,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使用CFG桩、旋挖桩和换填垫层法联合处理方案进行处理的土岩组合地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不同的地基处理方式对土岩组合地基差异沉降... 建筑物土岩组合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一直都是设计和施工的难题,结合工程实例,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使用CFG桩、旋挖桩和换填垫层法联合处理方案进行处理的土岩组合地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不同的地基处理方式对土岩组合地基差异沉降的影响,并分析地基的差异沉降和整体沉降,判断使用何种处理方式能较好地处理土岩组合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FG桩和换填垫层法联合处理的土岩组地基可以较好地解决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模拟结果可以为相关工程土岩组合地基的设计及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组合地基 不均匀沉降 CFG桩 旋挖桩 换填垫层法
下载PDF
考虑季节特性及节点电压偏移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 被引量:3
5
作者 吴仁光 王云葛 +4 位作者 李凯鹏 林明河 彭家从 孙圳 宁轲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20年第1期18-24,共7页
考虑到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增加以及储能装置的接入,研究了含可再生能源配电网的储能优化问题。选用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含风电和光伏的配电系统进行储能优化配置,以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为优化目标,分别建立了单目... 考虑到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增加以及储能装置的接入,研究了含可再生能源配电网的储能优化问题。选用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含风电和光伏的配电系统进行储能优化配置,以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为优化目标,分别建立了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选择储能容量、储能功率和储能位置作为控制变量进行优化计算。最后结合不同季节风电、光伏和负荷的波动数据,选取含分布式电源的IEEE 33节点配电网系统,对其进行潮流计算及储能优化配置,由此验证了本文配置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储联合系统 储能蓄电池模型 储能优化配置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需要层次理论指导的手术室全方位舒适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友姣 李季鸥 +2 位作者 牛玉波 吴仁光 朱剑龙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8期85-87,共3页
目的探究需要层次理论指导的手术室全方位舒适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9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1∶1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需要层次理论指导的手术室全方位舒适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9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1∶1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类型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需要层次理论指导的手术室全方位舒适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以及对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维持、应激反应及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在术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术前(P均<0.05),心率快于术前(P均<0.05),且均差于观察组(P均<0.05)。与术前相比,2组在术后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需要层次理论指导的手术室全方位舒适护理,可以稳定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减轻应激反应,加快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需要层次理论 手术室全方位舒适护理 生命体征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季节内尺度海气变化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吴仁广 曹西 陈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7-728,共22页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作者近年来关于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和海洋季节内尺度变化关系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文中对10~20天和30~60天两种季节内振荡海气变化关系的不同以及冬、夏季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相比较而言,大气中10~20...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作者近年来关于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和海洋季节内尺度变化关系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文中对10~20天和30~60天两种季节内振荡海气变化关系的不同以及冬、夏季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相比较而言,大气中10~20天振荡所占比例大于30~60天振荡,海表温度30~60天的振荡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比10~20天振荡的贡献大,而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地区10~20天振荡与30~60天振荡贡献相近或稍大。在北半球夏季,10~20天低频振荡的分布呈西南—东北走向,由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向西北偏西方向传播,而30~60天低频振荡则以东西向分布为主,表现为由南向北的传播特征。在北半球冬季,10~20天和30~60天两种低频振荡的水平结构类似,均表现为西南—东北走向;同时,南海地区季节内变化信号表现出明显的向南传播的独特特征,并与东亚冬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密切相关。北半球夏季,南海—菲律宾海地区10~20天低频振荡强度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得到加强,而30~60天低频振荡强度则在拉尼娜衰减年得以加强。分析还指出,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热带辐合带附近的季节内变化,尤其是10~20天尺度变化,对季节平均海表温度异常有显著的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热带西太平洋 季节内尺度 海气变化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