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位预测 被引量:38
1
作者 闫佰忠 孙剑 +2 位作者 王昕洲 韩娜 刘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8-216,共9页
为解决以往模型未考虑地下水位相关影响因素的问题,探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在地下水位预测中的应用,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采用多变量输入的方式,构建了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位预测模型。以泰安市岱岳区J1号监测井... 为解决以往模型未考虑地下水位相关影响因素的问题,探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在地下水位预测中的应用,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采用多变量输入的方式,构建了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位预测模型。以泰安市岱岳区J1号监测井为例,采用2001—2014年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与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利用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对2015—2016年地下水位进行预测,并与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关影响变量为输入的BP神经网络无法考虑时序变化规律,预测均方根误差最大,为2.3993;以地下水位为变量输入的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仅能根据时序变化作出相应预测,无法考虑相关变量影响,预测均方根误差为2.1022;基于多变量输入的LSTM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预测均方根误差最小,仅为1.9191。总体上,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地下水位预测模型仅在某些峰值处误差较大,但总体预测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预测 LSTM 多变量
下载PDF
高温水热处理对马尾松木材尺寸稳定性和材色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蔡绍祥 王新洲 李延军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0-165,共6页
以马尾松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的高温水热处理工艺(温度分别为140、160、180、200℃,热处理时间为1、3、5 h)改性马尾松木材,分析处理前后尺寸稳定性与颜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失重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平衡含... 以马尾松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的高温水热处理工艺(温度分别为140、160、180、200℃,热处理时间为1、3、5 h)改性马尾松木材,分析处理前后尺寸稳定性与颜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失重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平衡含水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减小;马尾松木材在高温水热处理后,抗胀性减小,抗涨率的绝对值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相同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大,说明其尺寸稳定性增强;木材颜色在处理温度逐渐升高、时间加长时,木材颜色由原本的浅黄色逐渐变深,最后变为深褐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高温水热处理 稳定性 材色 马尾松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思言 王心舟 饶向荣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647-654,共8页
本研究立足于各类人工智能算法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其中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算法等因其小样本学习的特性,在闻诊、问诊等场景具备较高的精度与稳健性;而近年来新兴的深度学习算... 本研究立足于各类人工智能算法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其中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算法等因其小样本学习的特性,在闻诊、问诊等场景具备较高的精度与稳健性;而近年来新兴的深度学习算法则可以处理如图像、音频信号、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与望诊、切诊等场景相契合;多模态深度学习则可以充分挖掘望闻问切数据中的信息,并在特征空间中进行隐式的四诊合参。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医的客观化、定量化发展,但其数据驱动的特性要求进一步规范现行的中医数据库建立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医四诊 深度学习 综述
下载PDF
高温油热处理对竹材淀粉含量及防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曹钰 王新洲 +4 位作者 李延军 沈道海 戴月萍 张水珍 章卫钢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为了探索高温油热处理改性工艺对5年生新鲜毛竹材淀粉含量及防霉性能的影响,研究采用甲基硅油为加热介质,在不同热处理时间(2,4和6 h)和不同热处理温度(140,160,180和200℃)条件下对毛竹进行高温油热处理。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竹材中... 为了探索高温油热处理改性工艺对5年生新鲜毛竹材淀粉含量及防霉性能的影响,研究采用甲基硅油为加热介质,在不同热处理时间(2,4和6 h)和不同热处理温度(140,160,180和200℃)条件下对毛竹进行高温油热处理。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竹材中的淀粉含量,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热处理前后竹材微观结构变化,同时对比了不同油热处理工艺下竹材的防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未处理竹材的淀粉含量为3.16%,经过油热处理的竹材淀粉含量均少于未处理竹材,且淀粉含量随着油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200℃、6 h油热处理条件下,处理后竹材的淀粉含量为0.09%,相比于未处理竹材下降97.23%,高温油热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竹材中淀粉含量;通过SEM观察发现高温油热处理后竹材薄壁细胞组织发生变形破裂,竹材的渗透性提高,细胞腔中淀粉颗粒显著减少,且竹材纹孔及表面有油介质附着提高防霉性能;在竹材防霉试验中,经过油热处理竹材的防霉能力与未处理材相比均有提高。当热处理温度大于160℃时,防霉效果显著,且竹材淀粉含量越低,对霉菌的防霉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油热处理 淀粉含量 防霉性能 甲基硅油
下载PDF
高温饱和蒸汽处理对竹材材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路路 任慧群 +4 位作者 王新洲 马俊敏 李永成 李延军 许斌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8,共6页
对6年生新鲜毛竹筒在饱和蒸汽介质下进行热处理,研究处理温度(140(0.4 MPa)~180℃(1.0 MPa))和处理时间(10~30 min)对竹壁收缩率、力学性能和竹材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毛竹筒经140,160和180℃饱和蒸汽处理后,竹壁含水率在纤维饱和... 对6年生新鲜毛竹筒在饱和蒸汽介质下进行热处理,研究处理温度(140(0.4 MPa)~180℃(1.0 MPa))和处理时间(10~30 min)对竹壁收缩率、力学性能和竹材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毛竹筒经140,160和180℃饱和蒸汽处理后,竹壁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之上会产生收缩,最大收缩率分别为7.7%,10.1%和14.3%;处理温度对竹材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显著影响,处理时间对静曲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弹性模量没有显著影响。在处理温度140℃条件下,竹材的绝干密度、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处理时间呈线性正相关,绝干密度最大值为0.878 g/cm3,静曲强度最大值为196.6 MPa,弹性模量最大值为14 143 MPa;而在温度160和180℃条件下,其变化趋势与140℃时相反。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竹材颜色的L*和b*均有显著影响,处理时间对颜色的a*没有显著影响;竹材经180℃处理后,竹材颜色明度最大降幅为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竹筒 高温饱和蒸汽 竹壁收缩率 力学强度 竹材颜色
下载PDF
基于GIS-FAHP的石家庄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被引量:9
6
作者 闫佰忠 孙剑 +3 位作者 王昕洲 李晓萌 孙丰博 付丹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2-1181,共10页
为探明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分布情况,基于石家庄市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构建了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先决条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 为探明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分布情况,基于石家庄市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构建了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先决条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了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源热泵开发利用适宜区分布在靠近滹沱河地区,面积约为19.7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5%;较适宜区分布于研究区大部分,面积约为251.22 km^(2),占全区面积的74.40%;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部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面积约为66.71 km^(2),占全区面积的19.75%。石家庄市除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及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区不适宜作为地下水源热泵开发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较适合利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模糊层次分析法 GIS 适宜性分区 石家庄
下载PDF
高温水热处理对毛竹材颜色和平衡含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宣宗 牛帅红 +3 位作者 姜年春 王新洲 王丽 李延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5期815-819,共5页
为提高竹制品加工利用水平,以高温水为传热介质,在温度为120℃、130℃、140℃、150℃,160℃,时间为60min、90min、120min的密闭条件下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进行高温热处理,以饱和蒸汽压控制试验的压力环境,研究毛竹材在不... 为提高竹制品加工利用水平,以高温水为传热介质,在温度为120℃、130℃、140℃、150℃,160℃,时间为60min、90min、120min的密闭条件下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进行高温热处理,以饱和蒸汽压控制试验的压力环境,研究毛竹材在不同水热处理条件下颜色及平衡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毛竹材表面颜色由明黄色向深咖啡色转变,红绿色品指数(a^*)略微上升后下降,趋向于绿色,黄蓝色品指数(b^*)逐步下降,趋向于蓝色。总体色差(△E^*)增大,明度(L^*)下降,竹材平衡含水率下降拐点出现在140℃,与热处理时间相比,热处理温度对竹材颜色及平衡含水率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高温水热处理 竹材颜色 平衡含水率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法的多模型对比分析石家庄西部山区滑坡易发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辉 李琛曦 +7 位作者 翟星 高明辉 王昕洲 张万喜 栾世豪 王奇智 梁小勇 尹超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3,共11页
石家庄市西部山区地质状况不良,气象方面常在雨季形成暴雨,因而地质灾害频发,其中滑坡灾害占比较重,因此针对石家庄市西部山区的滑坡灾害进行易发性分析有重要意义。现有单一模型在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方面应用广泛,但仍有局限性。为提... 石家庄市西部山区地质状况不良,气象方面常在雨季形成暴雨,因而地质灾害频发,其中滑坡灾害占比较重,因此针对石家庄市西部山区的滑坡灾害进行易发性分析有重要意义。现有单一模型在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方面应用广泛,但仍有局限性。为提高对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精准度,采用单一模型和复合模型等多模型对比分析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得到评价精度更好的评价模型。首先通过对研究区孕灾条件筛选出降雨量、坡度、高程、坡向、曲率、地质岩性、距水系距离、距断层距离、地震烈度、距道路距离、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利用类型共12项评价因子。基于信息量法,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以及组合赋权法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易发性分区图,通过ROC曲线和灾害点密度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以上三种分析方法在ROC曲线中的AUC值分别为0.732、0.749、0.766,三种模型评价结果都有一定的可靠性,其中组合赋权法模型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确定采用组合赋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学 滑坡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组合赋权法 GIS 信息量法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竹束制造户外重组竹材的生产技术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延军 胡守恒 +4 位作者 吕荣金 张爱文 刘红征 王新洲 陈李璨 《中国人造板》 2018年第6期9-13,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户外使用的重组竹材,是在传统重组竹材工艺的基础上,将竹束去青去黄后进行180~210℃的高温热处理,再经浸胶、干燥,热压成型制得密度≥1.1 g/cm^3的性能优越的重组竹材。
关键词 户外重组竹材 竹束 高温热处理 生产工艺
下载PDF
互联网+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鸿 王新洲 杨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8期27-29,共3页
传统高校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样式固定,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常常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目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普及率大幅提高,给高校教学工作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理念发生改变,教师和学生更多... 传统高校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样式固定,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常常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目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普及率大幅提高,给高校教学工作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理念发生改变,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手段,完成“教”与“学”的知识传播与获取。互联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吸引性增强。互联网教学样式多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家长、社会均可无缝融入进行学校教学之中,提供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大力倡导“互联网+”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共享优质网络课程,提高高校及教师队伍信息化技术水平,结合现有资源,打造高校互联网教学的新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互联网教学 教学模式 学习模式 高校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河北省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欣宝 李瑞敏 +6 位作者 孙超 孟晖 王昕洲 曹颐 王林英 韩冲 赵德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101,共8页
随着近几十年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强度超出... 随着近几十年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强度超出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为客观分析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了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并分别进行了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和状态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新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状态评价指标和方法,为将来建立多方协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 本底评价 状态评价
下载PDF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新宙 贾艳静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4期50-51,共2页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1-12月收治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研究组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比较...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1-12月收治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研究组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心排血量、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每分钟搏出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功能降低1级时间、心力衰竭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 美托洛尔 重症心力衰竭
下载PDF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木材胶合界面力学行为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新洲 谢序勤 +2 位作者 王思群 李延军 梁星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8-136,共9页
【目的】研究木材胶合界面的静态和动态力学行为,探讨树脂渗透对木材管胞壁层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木质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优化和增强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纳米压痕静态和动态力学测试技术(Nano-DMA),对针叶材火炬松与酚醛树脂(PF... 【目的】研究木材胶合界面的静态和动态力学行为,探讨树脂渗透对木材管胞壁层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木质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优化和增强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纳米压痕静态和动态力学测试技术(Nano-DMA),对针叶材火炬松与酚醛树脂(PF)、脲醛树脂(UF)胶黏剂所形成胶合界面区域各相材料的静态弹性模量、硬度、蠕变性能以及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等力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静态力学行为方面,在界面区域,PF和UF渗透进入管胞壁层后,木材管胞壁的弹性模量( E r)和硬度( H )提高;经PF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 E r和 H 分别增加7%和26%;Burgers蠕变力学模型可有效描述胶合界面区域管胞壁的纳米压痕蠕变特性,经树脂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瞬时弹性模量增加,黏弹性模量和黏性系数减小;在保载初期,PF界面区域木材管胞壁的蠕变柔量约下降60%,UF界面区域木材管胞壁的蠕变柔量约下降58%。动态力学行为方面,随着加载频率增加,界面材料的储能模量( E ′ r)逐渐增大,而损耗模量( E ″ r)和损耗因子(tan δ)呈减小趋势;当加载频率为10 Hz时,PF和UF树脂渗透使得管胞壁层的储能模量分别增加16%和29%。【结论】胶合界面区域胶黏剂进入管胞壁层,对木材管胞的静态力学性能具有增强作用,同时胶黏剂可提高管胞壁的短期抗蠕变能力;木材管胞壁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而树脂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较低,经树脂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储能模量增加,但损耗模量和损耗因子呈下降趋势,可能对界面传递和分散应力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胶合界面 管胞壁 力学 纳米压痕
下载PDF
河北省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预警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超 王昕洲 +4 位作者 叶莹莹 刘琼 曹颐 韩冲 王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63,共9页
河北省由于地下水持续超采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活动强度超出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缺乏及时有效的预警。为了构建更符合河北省实际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体系,解决以往预警方法需要设置固定的水位、水量预警区间... 河北省由于地下水持续超采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活动强度超出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缺乏及时有效的预警。为了构建更符合河北省实际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体系,解决以往预警方法需要设置固定的水位、水量预警区间值,水位的区域差异导致的宏观性评价困难、工作量巨大且无法动态修正的问题,从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采用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评判法,建立承载本底、承载状态2个层面的承载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为主,水位变化幅度加以修正的“双控联动”预警方法,实现两指标的动态联动且无需设置固定的水位、水量区间。研究表明河北省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整体较好,但由于开发利用程度高,承载状态多处于超载状态,承载能力太行山中南部高于北部及燕山山区、坝上地区,山前冲洪积平原优于中部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受咸水分布、工农业生产取水量大等因素影响,地下水红色及橙色预警区域主要分布于河北平原中部冲湖积平原的沧州、衡水地区、太行山山前平原邯邢交界区域及城市市区周边。评价及预警结果与河北省实际情况吻合。该评价方法具有区域适用性强、可操作性好、数据易获取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资源承载能力 地下水预警 双控联动 河北省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舌象自监督聚类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思言 王心舟 饶向荣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120-125,共6页
目的:解决人工智能舌诊领域数据标注成本较高且带有较强主观性的问题。方法:基于深度学习中的对比学习技术,对舌象进行自监督聚类。该方法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将不同数据增强模式下的舌象映射到潜在空间,并在学习同类实例之间共同特征... 目的:解决人工智能舌诊领域数据标注成本较高且带有较强主观性的问题。方法:基于深度学习中的对比学习技术,对舌象进行自监督聚类。该方法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将不同数据增强模式下的舌象映射到潜在空间,并在学习同类实例之间共同特征的同时尽可能区分非同类实例;随后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对网络提取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结果:在无需引入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利用300张舌象仪采集的无标签图像取得了52.54%的聚类纯度。结论:该方法一定程度上将医疗工作者从费事费力的数据标注工作中解放出来。除应用于自动化舌象分类外,该方法还可进一步针对不同病症的特殊舌象症候群进行聚类分析,其提取的舌象特征也可为舌体分割、舌色分类、苔质分区等下游任务提供预训练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监督学习 中医舌诊 图像聚类 高斯混合模型
下载PDF
乙醇预处理对芦竹细胞壁的影响及荧光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冰炜 阚玉娜 +4 位作者 袁诚 王新洲 黄曹兴 梅长彤 翟胜丞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65,共7页
为探究NaOH-乙醇预处理过程中NaOH浓度变化对芦竹纤维表面结构、细胞壁区域化学成分以及酶解效果的影响,采用NaOH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 g/L的NaOH-乙醇溶液和10.0 g/L的NaOH水溶液于90℃水浴条件下,分别对芦竹粉末和切片预处理2 ... 为探究NaOH-乙醇预处理过程中NaOH浓度变化对芦竹纤维表面结构、细胞壁区域化学成分以及酶解效果的影响,采用NaOH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 g/L的NaOH-乙醇溶液和10.0 g/L的NaOH水溶液于90℃水浴条件下,分别对芦竹粉末和切片预处理2 h。结果表明:当碱质量浓度为10.0 g/L时,NaOH-乙醇预处理后木质素和木聚糖脱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7.11%和35.12%,芦竹酶解葡萄糖得率和木糖得率达到49.41%和77.61%,分别是未处理样品的6.2倍和7.4倍。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NaOH-乙醇预处理后,芦竹纤维细胞壁表面微纤丝暴露。预处理过程的荧光显微镜跟踪观察表明,木质素的脱除均由薄壁细胞开始,逐渐向与之靠近的厚壁纤维过渡,最后到维管束内部的厚壁纤维,细胞角隅的木质素相对较难脱除,预处理后仍显示较明显的木质素信号;NaOH-乙醇溶液预处理后的切片整体木质素自发荧光现象减弱,细胞壁中木质素相对浓度下降,对酶解葡萄糖和木糖得率的提高都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 乙醇 酶解 细胞壁 自发荧光
下载PDF
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位动态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5
17
作者 闫佰忠 盖俊百 +2 位作者 王昕洲 占新凯 马苗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80-1891,共12页
为探寻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位动态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以研究区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量,人口、GDP等数据为基础,绘制不同阶段的地下水平均水位变幅图和地下水流场图,探讨了地下水流场时空... 为探寻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位动态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以研究区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量,人口、GDP等数据为基础,绘制不同阶段的地下水平均水位变幅图和地下水流场图,探讨了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充分探究了人类活动(地下水开采、人工压采)、自然因素(降水)和其他因素(人口、GDP、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位动态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1980—2000年研究区年均地下水埋深缓慢增大,2000—2015年快速增大,2015—2021年呈现减小趋势,其中2016年为转折点;空间尺度上,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呈现西北小、东南大的特点,地下水整体由西北流向东南。2)1980—2015年研究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较大,地下水在漏斗区发生汇流,2015年后研究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逐渐减小,汇流情况逐渐消失。3)1980—2000年降水与地下水农业开采为年均地下水埋深变化的直接主导因素,2000—2015年地下水工业开采转变为直接主导因素,2015—2021年人工压采转变为直接主导因素。4)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类型间接影响研究区整体地下水埋深,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埋深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动态 人类活动 影响因素 滹沱河冲洪积扇
下载PDF
毛竹工艺纤维高温饱和蒸汽-机械分离及其物理力学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新洲 袁朱润 +3 位作者 黄雅茜 李延军 李永成 许斌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05-1913,共9页
采用高温饱和蒸汽对高含水率新鲜毛竹竹材进行热处理,再通过辊轧制备竹材工艺纤维(由多根纤维组成),并运用光学显微、纳米压痕(NI)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提取的工艺纤维的微观结构、化学组分、力学性能及吸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饱和蒸... 采用高温饱和蒸汽对高含水率新鲜毛竹竹材进行热处理,再通过辊轧制备竹材工艺纤维(由多根纤维组成),并运用光学显微、纳米压痕(NI)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提取的工艺纤维的微观结构、化学组分、力学性能及吸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饱和蒸汽处理可使细胞壁中半纤维发生降解,薄壁细胞由于壁薄更易受到破坏,在机械外力下薄壁细胞和维管束成功分离。纤维细胞壁中无定形物质的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的增加及纤维素相对结晶度(CrI)的提高,改善了竹材工艺纤维的吸湿性能和细胞壁力学性能。经过饱和蒸汽处理后,纤维细胞壁的弹性模量(Er)和硬度分别增加了14.7%~29.4%和14.9%~38.5%。饱和蒸汽处理未对工艺纤维的拉伸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分离出的竹材工艺纤维最大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达到了765 MPa和24.8 GPa。另外,在不同部位处提取的工艺纤维在性能上存在一定差异:外侧区域分离的工艺纤维尺寸大于内侧;而竹间分离的工艺纤维拉伸性能优于竹节处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考虑分层提取、分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力学性能 物理性能 化学分析 热处理
原文传递
毛竹纤维束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吸附
19
作者 王怡清 林枫 +4 位作者 刘瑜霏 王新洲 王志国 王海燕 许斌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1,共8页
苯酚是一种高毒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石油、涂料、造纸、聚合物和制药等行业的工业废水中,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高吸附性能的活性炭以提升水质十分重要。以经过高温饱和蒸汽处理后生态分离出的竹纤维束作为原料,对其进行炭化,再用氢氧化钠活... 苯酚是一种高毒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石油、涂料、造纸、聚合物和制药等行业的工业废水中,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高吸附性能的活性炭以提升水质十分重要。以经过高温饱和蒸汽处理后生态分离出的竹纤维束作为原料,对其进行炭化,再用氢氧化钠活化制备竹纤维束活性炭。分析了炭化时间(0.50~1.50 h)、炭化温度(300~400℃)、竹碱比(1∶1.0~1∶4.0)在800℃活化1 h的情况下,对竹纤维束活性炭性能的影响。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对活性炭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发现,对炭化时间和温度进行优化后,即可获得微孔占比87%以上的活性炭;比表面积随碱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50℃下炭化0.75 h后,以竹碱比1∶4.0在800℃活化1 h,能够获得最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BFAC-TC-4,比表面积达2817.00 m^(2)/g,总孔体积为1.6157 mL/g,且微孔占比达94.89%,碘吸附值可达2769.88 mg/g。在室温下,活性炭对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苯酚废水吸附容量可达297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且在10 min内就可以完成对苯酚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高温饱和蒸汽处理 竹纤维束 炭化 两步法活化
下载PDF
冀东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化学成因及赋存层位识别研究——以唐山平原区为例
20
作者 汪洋 唐立强 +7 位作者 王昕洲 单强 马丙太 赵德刚 王颖 周一文 李红超 邵思慧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为明确冀东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化学成因,科学判断地下水赋存层位,以唐山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以及离子组合比等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并基于Bayes判别法建立研究区地... 为明确冀东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化学成因,科学判断地下水赋存层位,以唐山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以及离子组合比等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并基于Bayes判别法建立研究区地下水赋存层位识别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自山前向滨海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向Cl-Na型转变,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向HCO_(3)-Na型转变;研究区全淡水区浅、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岩石风化作用,以矿物溶解作用为主导;有咸水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控制机制影响,以蒸发岩溶解作用为主导;有咸水区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以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导;基于Bayes判别法的地下水赋存层位识别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地下水赋存层位。研究成果可为地下水监测井取水层位的确定提供有效方法和手段,为地下水赋存层位划分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理论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成因机制 Bayes判别法 赋存层位识别 冀东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