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Landsat 30 m TM遥感数据资料,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太行山区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Landsat 30 m TM遥感数据资料,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重心模型,对比分析30年来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2)30年间,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逐步减少趋势,二者主要转化为耕地;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10—2020年在大沙河实施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使大量未利用土地转为水域,减缓了水域面积减少的幅度;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由耕地转入;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与水域的转化。3)30年间,未利用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向东北偏移了93.74 km;耕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北为主,呈现西-东-西摆动,表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耕地开垦强度西部高于东部,主要体现在山西省的运城和晋中;林地、草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西南为主,偏移距离较小;水域1990—2010年重心向西南偏移,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2010—2020年重心猛然向东偏移,因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引起东部水域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东北为主,主要受北京的昌平、房山和延庆等城市发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了30年间太行山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太行山区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Landsat 30 m TM遥感数据资料,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重心模型,对比分析30年来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2)30年间,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逐步减少趋势,二者主要转化为耕地;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10—2020年在大沙河实施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使大量未利用土地转为水域,减缓了水域面积减少的幅度;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由耕地转入;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与水域的转化。3)30年间,未利用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向东北偏移了93.74 km;耕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北为主,呈现西-东-西摆动,表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耕地开垦强度西部高于东部,主要体现在山西省的运城和晋中;林地、草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西南为主,偏移距离较小;水域1990—2010年重心向西南偏移,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2010—2020年重心猛然向东偏移,因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引起东部水域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东北为主,主要受北京的昌平、房山和延庆等城市发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了30年间太行山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