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1
作者 兰秀 杜虎 +5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刘永贤 范稚莲 张家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3-2053,共11页
广西森林面积和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和区域碳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评价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碳循环及碳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阐明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 广西森林面积和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和区域碳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评价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碳循环及碳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阐明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广西10类主要森林类型345个样地的调查,结合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探讨广西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龄组、不同层次的碳储量组成与分配。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描绘了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西主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746.06 Tg(1Tg=10^(12) g),平均碳密度为55.37 t/hm^2,松树、杉木、桉树、栎类、软阔、硬阔、石山林、竹林、八角和油茶林对广西植被碳储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6.83%、12.28%、6.67%、3.03%、20.37%、16.32%、10.84%、0.88%、1.38%和1.39%。各森林类型植被碳密度介于20.77—108.28 t/hm^2,大小顺序为硬阔>软阔>松树>杉木>栎类>石山林>桉树>八角>竹林>油茶。广西区森林植被碳密度在7.05—219.73 t/hm^2之间,总体表现为广西北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存在高值区,广西中部和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值区。碳储量以乔木层占优势,且随林龄增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影响广西植被碳储量的主控因子是平均胸径、林龄和林分密度,经度、碱解氮、全氮、有机碳是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碳储量 影响因素 广西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植物-凋落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俞月凤 何铁光 +6 位作者 曾成城 宋同清 彭晚霞 韦彩会 苏利荣 张野 范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5-946,共12页
为摸清喀斯特植被退化对群落各组分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态特征的影响,为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退化程度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植物叶片、凋落物、土... 为摸清喀斯特植被退化对群落各组分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态特征的影响,为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退化程度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的C、N、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相互关系及植物内稳性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叶片C、N、P含量、N∶P和凋落物N∶P、微生物量C显著下降,而叶片C∶N、C∶P则显著增加,且植物叶片N∶P<14;随退化程度加剧,凋落物N、P含量、土壤C、N、P含量、微生物量N、P呈先略有增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且不同退化程度群落土壤N∶P和微生物量C∶N无显著差异。(2)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叶片C∶P与土壤C∶N、C∶P、N∶P,叶片N∶P与凋落物N、N∶P,叶片C、N、P含量与微生物量C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C∶N与土壤C、N,叶片C∶P与土壤N、P,叶片N∶P与土壤P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喀斯特地区植物叶片N、P元素的内稳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74和2.31,属于弱稳态型,叶片N∶P的H值为5.14,为稳态型,相对于N、P元素,元素计量比N∶P具有更高的内稳性。喀斯特地区群落退化引起系统C、N、P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发生明显改变,植物N∶P呈现一定的内稳性,说明其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有较好的适应性;但退化导致叶片N∶P下降植物生长受N限制作用不断增强,因此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注重N的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群落 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喀斯特 内稳性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俞月凤 何铁光 +7 位作者 宋同清 李丽娟 韦彩会 蒙炎成 唐红琴 李忠义 李婷婷 胡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06-2914,共9页
从区域尺度出发,将整个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大面积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索喀斯特区域内石灰土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石灰土pH为弱变异,其他... 从区域尺度出发,将整个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大面积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索喀斯特区域内石灰土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石灰土pH为弱变异,其他养分变异系数为30%—75%,变异程度中等。石灰土各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不同,土壤有机质(SOM)、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最佳拟合模型依次为球状模型、高斯模型和线性模型,pH、碱解氮(AN)、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SOM、AP、TN和TP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空间差异是由随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pH、AN、AK和TK呈弱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受随机因素的控制;SOM和TN的空间变异尺度较大,pH、AN和TK的空间变异尺度最小。SOM、TN、TP和AP养分含量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pH、AN、AK和TK在区域尺度上的分布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大尺度下,地形因子(如海拔、坡度和岩石裸露率等)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土空间变异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养分 空间变异 喀斯特
下载PDF
广西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植被与土壤特征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兰秀 刘永贤 +2 位作者 宋同清 陈海生 曾馥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7-13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桉树人工林植被与土壤特征及相关关系和影响因素,以加强对桉树人工林植物群落与土壤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广西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桉树人工林植被与土壤特征及相关关系和影响因素,以加强对桉树人工林植物群落与土壤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广西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5个龄级植被和土壤特征,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桉树林生长的主要因子,用逐步回归法揭示各土壤因子对植物多样性的贡献大小,用冗余分析法对植被和土壤的相关关系进行阐明。【结果】桉树林灌木层优势度指数在中龄林最大,丰富度指数在成熟林最大,近熟林的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最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整体比灌木层低,成熟林的优势度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在幼龄林最高,丰富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在近熟林达到最高。TC和AN在成熟林后下降,TK在中龄林后下降,TN、TK和AK含量均在中龄林达到最高值,SiO_(2)占矿质养分的绝对优势。细菌、真菌数量在近熟林和过熟林占优势,放线菌数量在幼林龄占绝对优势。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过熟林和幼林龄较高,而微生物生物量磷在近熟林和成熟林较高。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在近熟林最高。RDA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因子与土壤因子大多呈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得到得到TP、TN、TC、TK、Al_(2)O_(3)、微生物生物量碳、真菌、放线菌等是影响桉树生长的主控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灌木多样性影响显著的因子有TP、TN、TK、MgO、MnO、SiO_(2)等,对草本多样性影响显著的因子有AP、TP、TC、TN、TK、MnO、Al_(2)O_(3)、Fe_(2)O_(3)、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磷。【结论】广西5个龄级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不高,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随龄级变化差异显著。植物因子与土壤因子大多呈正相关关系,在生产经营中要做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植被 土壤 相关关系 影响因素 广西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其最优采样数 被引量:8
5
作者 陈莉 宋同清 +4 位作者 王华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苏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87-3296,共10页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明确采样数对多样性的影响,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在8...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明确采样数对多样性的影响,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在82个采样点内,随着采样点增加,不同分类水平的土壤细菌类群数量有增多趋势;当采样点达到82个时,检测出的土壤细菌类群达44门99纲180目356科630属和269822个OTU;82个土壤样品中所检测出的细菌类群平均有28.8门60.9纲108.1目206.8科239.6属和3290.5个OTU,其中门、纲、目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4.51%)、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18.43%)、根瘤菌目(Rhizobiales)(12.50%)。取样数量对检测出的土壤细菌类群数量有显著影响:在门、纲、目、科的分类水平上,36个、57个、72个、78个样品基本上可代表82个样品监测出来不同分类水平的细菌多样性信息;在属和OTU的分类水平上,当样品数量达到82个时检测出来的相应细菌类群数仍在不断地增加。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木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高的细菌多样性水平,该研究为细菌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细菌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森林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广西桉树林表层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兰秀 刘永贤 +5 位作者 宋同清 范稚莲 杜虎 曾馥平 彭晚霞 张家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269,共7页
为分析桉树林土壤含水量时间稳定性特征,选取桉树林典型坡面,测量坡面9个样点5年土壤含水量,基于所测数据采用相对差分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5年的表层平均土壤含水率为... 为分析桉树林土壤含水量时间稳定性特征,选取桉树林典型坡面,测量坡面9个样点5年土壤含水量,基于所测数据采用相对差分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异性和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5年的表层平均土壤含水率为21.81%,在空间上表现为较弱的变异性,在时间上具有中等程度变异性。各年平均土壤含水率相关系数偏低,土壤含水率的空间模式在观测时间上的相似性较弱,其平均相对差分变化范围为-7.08%~5.03%,相对差分标准差和时间稳定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3%和6.58%,说明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测点2,3,6,7,8水分含量较平均值高,测点1,4,9,5水分含量相对较低,湿润点的标准差和时间稳定性指数都相对小且稳定,即土壤湿润状态的水分稳定性比干燥状态的好。回归分析得到测点5的土壤含水量和整个坡面水分均值具有较高相关性,R2值为0.879,MBE值为0.141,RMSE值为99.4%,即测点5可作为代表性测点估计整个研究区浅层平均土壤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时间稳定性 桉树 广西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
7
作者 杨支齐 杜虎 +5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张立进 淦江 杨钙仁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7,共13页
喀斯特地区森林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全球森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 喀斯特地区森林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全球森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_(i))、混交度(M_(i))与大小比数(U_(i))对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结果表明,2007—2017年林分随着林龄增大逐渐向轻微团状分布状态演变;混交度处于强度混交水平,呈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的趋势;从大小比数来看,林分呈中庸状态,随林分增长表现为向亚优势的方向转变。(2)不同径级林木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径级为1~15 cm的树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随林分生长逐渐增大;随径级增大,大小比数取值呈逐渐降低趋势,混交度呈逐渐升高趋势。(3)主要优势树种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间5个优势树种组均呈现轻微团聚分布;大小比数呈现亚优势偏向于中庸分布状态,混交水平处于强度混交水平,逐渐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综上所述,目前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林分呈现轻微团聚分布,混交程度较强,林分偏向于亚优势分布状态,群落较稳定,林分更新状况良好,正向顶极群落方向逐渐演替。该研究关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结构动态变化的分析对预测森林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尺度(W_(i)) 混交度(M_(i)) 大小比数(U_(i)) 结构特征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通腑解毒汤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效果
8
作者 程如 宋同庆 李本心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8期114-117,共4页
目的:观察通腑解毒汤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78例SA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观察通腑解毒汤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78例SA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腑解毒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淀粉酶(AMS)、尿淀粉酶(UAMY)、脂肪酶(LP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MS、UAMY、LP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解毒汤联合乌司他丁治疗SAP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实验室指标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VA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乌司他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乌司他丁 通腑解毒汤 临床症状 实验室指标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9
作者 淦江 黄国勤 +6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曾馥平 张立进 彭晚霞 谭卫宁 黄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3-744,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12个月的凋落叶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凋落叶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碳(C)>钙(Ca)>氮(N)>镁(Mg)>钾(K)>硫(S)>磷(P),分别介于471.85—496.33、20.27—28.29、17.34—23.10、2.79—5.49、1.80—4.38、1.82—2.22、0.96—1.21g/kg之间,呈现高Ca、Mg,低P、K的分布规律,并且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其中C、N、P、S和Ca元素均在4月出现较大值,而K、Mg则在1月出现峰值。生物因子在5m和10m邻域范围内对凋落叶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10m尺度上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凋落叶元素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0m邻域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P元素的随机森林累积解释率最高,达80.27%,C元素累积解释率最低,仅10.49%,其中海拔和坡度对凋落叶C、N、P、S、K、Ca和Mg含量均有强烈影响,岩石出露率和土壤铁(Fe)含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凋落叶元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月际间凋落叶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m尺度上海拔和坡度是凋落叶养分含量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 时空异质性 喀斯特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广西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格局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支齐 杜虎 +4 位作者 曾馥平 彭晚霞 郭诗宇 宋同清 何霄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446-5457,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最大氮素储存库,在维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我国人工林主产地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桉树(Eucalyptus robusta)3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3...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最大氮素储存库,在维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我国人工林主产地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桉树(Eucalyptus robusta)3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3种林型不同龄组、不同层次的氮储量组成与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变化,不同林龄马尾松、杉木、桉树林氮储量大小范围在6.64—15.15、8.44—14.90、3.22—11.29 Mg/hm^(2)之间,其中马尾松、杉木、桉树分别在幼龄林、过熟林、成熟林达到最大,除幼龄阶段马尾松氮储量最高外,其他各林龄阶段均为杉木林最大。(2)各个林龄总体来看,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生态格局基本一致,绝大部分氮储存于土壤中(0—100 cm),乔木层氮储量仅次于土壤层,灌木层氮储量最小。0—100cm土层范围内,按10 cm每层进行划分,三种人工林各个林龄均是0—10 cm表层土壤氮储量最高。马尾松、杉木除幼龄林外土壤层氮储量均随着林龄增大而逐渐升高,在过熟林分别达到了10.71和16.63 Mg/hm^(2),桉树则幼龄林到成熟林逐渐升高,成熟林氮储量为11.26 Mg/hm^(2),过熟林则下降。同一林分各层次不同器官氮储量存在着差异,3种人工林乔木层中树干氮储量均占比最高,树干是乔木层的主要氮库;灌木层中叶片中含有更多的氮储量;草本层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是氮储存的主要场所;细根氮储量0—20 cm>20—40 cm。不同造林树种生态系统氮固持能力有所差异,总体上,人工造林后期生态系统固氮能力逐渐增强,而速生桉树人工林收获期生态系统固氮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储量 分配格局 人工林 林龄 广西
下载PDF
2014年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数据集 被引量:5
11
作者 杜虎 彭晚霞 +3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王克林 傅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73-80,共8页
喀斯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当今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保护最好、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非地带性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喀斯特顶级森林群落的植物资源清查、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对石漠化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 喀斯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当今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保护最好、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非地带性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喀斯特顶级森林群落的植物资源清查、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对石漠化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数据集记录和收集了2014年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胸径1 cm以上树种组成信息,包括61科147属227种乔木物种的学名、多度、重要值、叶习性、物种分布等信息。本数据集有助于了解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积累数据,以及完善我国长期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常绿阔叶树种 落叶阔叶树种 叶片习性 群落结构 样地调查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旱季CO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子涵 罗维均 +4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彭海军 王彦伟 王世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536,共12页
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旱季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研究期间碳汇大小,与其他相似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生态系统进行对比,以期为准确估算该生态系统的年碳汇... 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旱季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研究期间碳汇大小,与其他相似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生态系统进行对比,以期为准确估算该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提供基础。利用涡度相关法对该地区旱季(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同时开展降水量(P)、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ir)、土壤温度(Tsoil)以及土壤含水量(SWC)等环境因子监测。观测期内该生态系统CO2通量及浓度具有明显的"单谷"状日变化特征,白天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夜间则表现为明显的碳源,NEE在12:00最强,为-0.309±0.330 mg CO2/(m^2·s),18:30最弱,为0.074±0.061 mg CO2/(m^2·s);观测期内NEE、生态系统呼吸(Re)、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分别为-121.4、209.2、330.6 g C/m^2,该生态系统在2019年2月的碳吸收能力最强,Re、GEP在2018年10月达到最强;光合有效辐射是白天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d)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R^2=0.40,p<0.01),空气温度与夜间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n)存在指数关系(R^2=0.1267,p<0.01);观测期内的降雨抑制了该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即降水对NEE产生了抑制作用。旱季该生态系统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碳汇,碳汇值为1.214 t C/ha,明显低于相似气候条件下的其他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喀斯特山地 常绿落叶混交林 生态系统净交换 碳汇能力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原始林木本植物生物量空间结构分布及动态变化
13
作者 杨支齐 宋同清 +3 位作者 杨钙仁 张立进 陈明壤 宋敏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60-67,共8页
为了研究全球碳汇背景下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大小比数(Ui)与... 为了研究全球碳汇背景下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大小比数(Ui)与生物量相结合,利用一元分布、二元分布探究生物量在不同空间结构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从林分整体来看,在单一的结构参数分布中,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随机分布、极强度混交与优势树种等空间结构中。在空间二元分布中,在(Wi=0.50,Ui=0.00)、(Wi=0.50,Mi=1.00)以及(Mi=1.00,Ui=0.00)组合上,生物量的频率分布最高。(2)林分冠层地上生物量分布集中在随机分布、极强度混交以及优势树种中;下层林分生物量在角尺度与混交度空间结构占比方面与冠层呈现相似规律,在大小比数方面主要集中分布于亚优势以及中庸的林分中。通过数字化影像获取林木信息,利用空间结构参数可对森林空间结构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对森林空间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增加林分多样性,使林分在水平分布上更加趋于随机,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控竞争优势树种群体的植物个体数量与空间分布位置,能够有效增强森林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 动态变化 喀斯特
下载PDF
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特征
14
作者 淦江 杜虎 +3 位作者 宋同清 彭晚霞 曾馥平 黄国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6-855,共10页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非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该研究基于相邻木关系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结构参数,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林25 hm^(2)大型固定监测样地整体、上木层、下木层及其优势物种的空...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非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该研究基于相邻木关系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结构参数,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林25 hm^(2)大型固定监测样地整体、上木层、下木层及其优势物种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其森林空间结构现状,为喀斯特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样地群落整体为轻度聚集分布格局,接近随机分布,物种高度混交且个体间大小分化程度相近,上木层呈现随机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亚优势状态,下木层呈现聚集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劣势状态。(2)样地内优势物种大多处于轻度聚集分布、强度混交且中庸偏劣势的状态。(3)林木大小比数与胸径、树高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混交度与胸径、树高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林木的生长发育,树种优势度逐渐增大,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强。研究认为,木论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尚未完全稳定,正处于演替中后期,具有发育成顶极群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尺度 混交度 大小比数 喀斯特生态系统 木论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不同岛屿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协调发展度
15
作者 王枫 宋同清 +3 位作者 杜虎 张家涌 陈惠君 彭晚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19-3326,共8页
植被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探明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顺利实施的关键。基于中国南海北部大庙墩岛、涠洲岛、大汉三墩岛、甘蔗岛和蜈支洲岛等个海岛的典型植被群落植被土壤的全... 植被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探明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顺利实施的关键。基于中国南海北部大庙墩岛、涠洲岛、大汉三墩岛、甘蔗岛和蜈支洲岛等个海岛的典型植被群落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10个植被因子和14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5个海岛植被土壤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岛屿的植被土壤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不完全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不同岛屿中也不完全一致,甘蔗岛的植被效应和大汉三墩岛的土壤效应最佳。中国南海北部5个岛屿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状况较好,均处于初、中级协调发展状态,且除甘蔗岛外处于植被土壤同步型。总的来说,由于岛屿远离内陆,人类干扰相对较小,在植被土壤长期的演替过程中,中国南海北部岛屿植被土壤耦合协调较好,在其恢复与生态重建时要注重提高植物多样性、抚育水平和土壤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壤 耦合协调发展 岛屿 中国南海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区石灰土矿物质的空间变异特征
16
作者 俞月凤 曾成城 +2 位作者 宋同清 彭晚霞 何铁光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9-516,527,共9页
基于整个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石灰土的网格取样分析,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大尺度区域下表层(0~15 cm)石灰土矿物质(SiO_(2)、Fe_(2)O_(3)、CaO、MgO、Al_(2)O_(3)、MnO)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iO... 基于整个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石灰土的网格取样分析,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大尺度区域下表层(0~15 cm)石灰土矿物质(SiO_(2)、Fe_(2)O_(3)、CaO、MgO、Al_(2)O_(3)、MnO)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iO_(2)含量高达55.72%,其次为Al_(2)O_(3),二者占了土壤矿物质含量的85.22%;变异系数在37.50%~71.67%之间。SiO_(2)空间自相关中等,Al_(2)O_(3)和MnO空间自相关弱,三者变程长,空间连续性好;CaO、Fe_(2)O_(3)、MgO空间自相关显著,变程短。Al_(2)O_(3)、Fe_(2)O_(3)的空间变异特征主要受海拔影响,裸岩率是影响SiO_(2)、MnO和MgO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地质因子,坡度则是影响CaO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矿物质是影响桂西北喀斯特区石灰土空间变异的重要因子,特别是SiO_(2)。区域大尺度下,各地质地形因子通过影响石灰土矿物质空间变异特征,从而影响石灰土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质 喀斯特 空间变异 石灰土
下载PDF
不同竹类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空间分配格局 被引量:4
17
作者 鹿士杨 潘丽萍 +3 位作者 彭晚霞 宋同清 杜虎 刘永贤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4期123-129,共7页
以胸径为单变量,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方程模拟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粉单竹(Bambusoideae cerosissima)林各类器官的生物量,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种类竹林的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 以胸径为单变量,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方程模拟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粉单竹(Bambusoideae cerosissima)林各类器官的生物量,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种类竹林的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所选模型可以很好的估测竹林及各器官生物量。麻竹、毛竹和粉单竹单株平均生物量为18.160、13.736和4.372 kg,其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5.124、28.598和5.102 t·ha^(-1)。竹林单株和林分器官分配一致,均以竹秆最大,其次为竹根,再者为竹枝、竹叶,但麻竹竹叶>竹枝例外。不同竹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与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变化规律一致,粉单竹>毛竹>麻竹;但各层生物量分配不同,麻竹和毛竹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占绝对优势;而粉单竹表现为草本层>凋落物层>灌木层>乔木层,且各层次优势不明显。根据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配特征,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不均,应适当调整竹林林分密度和制定合理的采伐措施,提高竹林的生产力水平,从而增强其碳储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空间 分配格局 生态系统 竹林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萌生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鲁梦珍 杜虎 +4 位作者 宋同清 彭晚霞 刘坤平 苏樑 曾馥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82-6190,共9页
萌生更新是植物进行自我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阐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物的萌生特征,基于木论25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木本植物萌生更新数量特征、不同生活型植物萌生能力的差异、萌生能力与地形因子和萌生能力与物... 萌生更新是植物进行自我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阐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物的萌生特征,基于木论25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木本植物萌生更新数量特征、不同生活型植物萌生能力的差异、萌生能力与地形因子和萌生能力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具有萌生现象的木本植物共有197种,隶属59个科137个属,分别占样地植物科属种的86.8%、93.7%、91.3%。萌生现象在样地内各物种中普遍存在,滇丁香、长管越南茜、火棘、香叶树等物种的萌生能力较强。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的萌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常绿树种的萌生能力显著高于落叶树种(P<0.001)。萌生物种丰富度比例及萌生物种个体比例都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萌生能力与土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凹凸度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萌生物种丰富度比例还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而萌生物种个体比例与岩石出露率和土壤坡度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作为喀斯特森林群落更新中一种占优势的更新方式,萌生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萌生能力与地形因子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生更新 生活型 生物多样性 地形因子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谷俊锟 曾馥平 +3 位作者 宋同清 彭晚霞 苏樑 杜虎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54-61,共8页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真菌多样性,采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木论喀斯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82个采样点内,随着采样点增加,检测出不...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真菌多样性,采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木论喀斯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82个采样点内,随着采样点增加,检测出不同分类水平的土壤真菌类群逐步增多;土壤样点数达到82个时,检测出的土壤真菌类群达6门32纲126目336科886属和132616个种(OTU);82个土壤样品中所检测出的真菌类群平均有5.41门22.13纲71.09目144.89科216.66属和1256.44个OTU,其中门、纲、目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50.09%)、接合菌纲(Zygomycota)(34.54%)、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22.65%)。取样数量对所检测土壤真菌类群数据有显著影响,在门、纲、目、科的分类水平上,1个、15个、48个、73个样品基本上可以代表82个样品检测出来不同分类水平的真菌多样性;在属和OTU的分类水平上,当样品数达到82个时检测出来的响应类群数仍在不断增加。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喀斯特森林土壤真菌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和生境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采样数 森林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1
20
作者 胡芳 杜虎 +3 位作者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张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70-2179,共10页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优势种的根际与非根际的土壤p H、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探讨不同恢复阶段根际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优势种的根际与非根际的土壤p H、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探讨不同恢复阶段根际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4个恢复阶段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均呈现显著差异;土壤有效态养分较全量养分对植物根际微小的变化响应更为灵敏;大多数养分表现出明显的富集效应,AP和AK在原生林的富集率明显高于其他恢复阶段;(2)4个恢复阶段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真菌,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S)与Pielou均匀度(EH)都高于非根际土壤;(3)4个恢复阶段土壤TN分别与p H、SOC、A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磷素、钾素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呈显著相关(P<0.05)。可研究结果为西南喀斯特脆弱区土壤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微生物多样性 根际 植被恢复 喀斯特峰丛洼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