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在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及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19
1
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共13页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作用分解形成溶解态的生源要素,并释放到海水中再次被浮游植物利用,进入下一轮循环,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具有异常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浮游植物是海水溶解态生源要素的利用者和海源颗粒态生源要素的初始形成者,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有机颗粒物可释放出溶解态生源要素或形成更大的颗粒物,颗粒物沉降后形成的沉积物又通过底栖生物摄食-扰动-破碎等过程将颗粒生源要素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再循环。生态系统不同类群的生物在颗粒生源要素的释放-沉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其中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摄食与代谢、微生物参与的分解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生态学功能研究作为支撑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已成为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必将获得跨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功能 生源要素循环 微生物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水体环境缺氧状况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解兴伟 袁华茂 +5 位作者 宋金明 李宁 李学刚 段丽琴 王越奇 任成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1-688,共18页
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富集程度反映海水缺氧程度和底质氧化还原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如Re/Mo、Cd/U、Th/U、V/Sc、V/(V+Ni)值,U—Mo共变模型,δ^(98/95)Mo,多指标微/痕量元素模型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等。沉积物中Re、Mo含量、Re/Mo值、自生Mo/U值、Th/U值对上层水体缺氧和氧化条件区分良好,可定量指征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沉积物中Re含量近似于1 ng/g(地壳值),Mo含量>1μg/g(地壳值),Re/Mo值接近0.3×10^(-3),Mo—U富集系数比为(0.1~0.3)×现代海水,Th/U值>2,可指示氧化环境;Re含量在10~30 ng/g,Mo含量近似于1μg/g,Re/Mo值10×10^(-3)~30×10^(-3),Mo—U富集系数比>1×现代海水,Th/U值在0~2范围内,可指示缺氧环境;Re含量>30 ng/g,Mo富集达到20~40μg/g,Re/Mo值接近0.7×10^(-3)(海水中Re/Mo值),Mo—U富集系数比为(3~10)×现代海水,可指示极度缺氧的硫化环境。Mo_(EF)—U_(EF)交会对数坐标图、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指标可定性分析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V/(V+Ni)值对于次氧化沉积物指示效果不佳;Cd/U值在次缺氧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复杂,还需进一步研究。生物扰动、成岩作用、人为污染、水体局限、高有机碳通量、Fe、Mn氧化物循环等因素通过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与迁移,从而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的应用,应剔除有机质吸附与陆源输入等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结合各种指标互相印证,综合判别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变化机制 指示作用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及其油气藏示踪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树根 李泽奇 +5 位作者 邓宾 孙玮 李智武 丁一 宋金民 吴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112,共11页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灯影组四段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高石1井等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特征,揭示了其与油气成藏关键性事件的耦合性。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四段深层—超深层储层固体沥青具有两类赋存形态特征,第一类为储层沥青呈环边状附着于孔隙洞壁上或呈黏连枝状赋存于孔隙中间(如川深1井、高石1井),该类沥青有较明显的原地热解形成的收缩缝和残余孔隙,结合流体包裹体与埋藏热史等,能够有效示踪古油藏热裂解为碳质沥青后,古气藏保存至今;第二类为储层沥青呈颗粒状、条带状散乱的分布于孔隙内新生矿物晶体晶内、晶间(如马深1井、五探1井),并且沥青碎裂边界明显,它们揭示古油藏热裂解为碳质沥青后,古气藏泄压、气逸散,新生流体矿物进入储层堵塞孔隙的过程。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能够有效示踪古油藏和气藏的成藏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 碳酸盐岩 上震旦统灯影组 沥青形态 (古)油气藏示踪作用
下载PDF
70年来中国化学海洋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金明 王启栋 +3 位作者 张润 陈建芳 陈敏 徐忠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5-80,共16页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多领域、多视点的综合交叉研究;(3)更加关注了人为影响与自然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对近海和海岸带而言,更加注重从海陆统筹一体化角度探析化学物质的分布迁移特征。本文从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的海洋化学研究、生物过程作用下的化学海洋学过程等角度,重点总结归纳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和发展状况,以期对化学海洋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生源要素 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 生物作用过程
下载PDF
近百年来大亚湾沉积物有机质的沉积记录及对人为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9
5
作者 曲宝晓 宋金明 袁华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130,共12页
通过对沉积物中粒度组成、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TOC/TN)和碳、氮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等的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信息与端元混合模型结果,解析了百年尺度下大亚湾沉积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演变过程及控制因素... 通过对沉积物中粒度组成、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TOC/TN)和碳、氮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等的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信息与端元混合模型结果,解析了百年尺度下大亚湾沉积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演变过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沉积物特性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此之前,TOC、TN、δ^(13)C和δ^(15)N表现稳定,陆源与海源有机碳的比例维持在3∶7,而自此之后,TOC与TN含量显著升高,TOC/TN持续下降,在1980—2000年和2010年至今都出现了陆源有机碳比例升高,海源有机碳比例降低的现象。上述显著变化表明大亚湾海洋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近20年来GDP与沉积柱中TN和δ^(15)N呈现出的显著正相关,与TOC/TN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表明沿岸经济的迅猛增长,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周边人口的急速增加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大亚湾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未来的研究应更密切关注人为活动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法律法规约束行为,加强海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同位素 有机质 人为活动 环境演变 沉积物 大亚湾
下载PDF
东海季节性低氧海区柱状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沉积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解兴伟 袁华茂 +5 位作者 宋金明 段丽琴 梁宪萌 王启栋 任成喆 王越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43,共14页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如V、Cr、Mo、U等,通常在氧化条件下呈溶解态,在还原沉积环境中除Fe、Mn外,RSE被还原成低价态转移至沉积物中富集积累,因此可以利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情况反演沉积环境...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如V、Cr、Mo、U等,通常在氧化条件下呈溶解态,在还原沉积环境中除Fe、Mn外,RSE被还原成低价态转移至沉积物中富集积累,因此可以利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情况反演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况。本文通过研究东海内陆架季节性低氧海区Zb7沉积柱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V、Cr、Ni、Cu、Zn、Mo、U的垂直分布、富集特征和比值,探究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状况;发现RSE/Al和富集系数自1978年以来呈增加的趋势,但自2009年开始有所降低,整体RSE富集系数均小于3,未见明显富集。RSE比值V/Cr<2、Ni/Co<5、U/Th<0.75、0.25<(Cu+Mo)/Zn<0.55,以及MoEF/UEF比值主要分布在0.08~0.3倍海水Mo/U值之间,均指示氧化的沉积环境。RSE/Al与Fe/Al、Mn/A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RSE在剔除陆源碎屑输入后,主要通过与Fe、Mn氧化物结合进入沉积物,也指示氧化的沉积环境。研究结果与该区域溶解氧历史数据反映的季节性低氧结果不一致,可能与RSE在夏季季节性低氧时,沉积物中的富集信号在秋冬季溶氧水平恢复后缺失有关。尽管RSE不能有效指示东海季节性低氧环境,但Zb7沉积柱RSE在1978年后富集程度的增加以及2011年后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自1978年后季节性低氧程度加重,2009年后又有所缓解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沉积环境 海洋沉积物 季节性低氧 东海
下载PDF
氟喹诺酮类合成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温丽联 宋金明 +5 位作者 李学刚 马骏 戴佳佳 袁华茂 段丽琴 王启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0-1692,共13页
人工合成药物氟喹诺酮类(FQs)是全球使用量第三大的抗生素,在抗菌类药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过量使用和排放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FQs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科... 人工合成药物氟喹诺酮类(FQs)是全球使用量第三大的抗生素,在抗菌类药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过量使用和排放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FQs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科学使用和管理此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和动物给药后,仅有小部分FQs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主要代谢过程包括哌嗪环的甲酰化、乙酰化、氧化和裂解以及芳香核心环的脱氟、脱羧等,约70%的原药和少量的代谢产物通过排泄迁移到环境中。进入环境后,FQs及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发生吸附、光解和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过程。吸附使得FQs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光解主要影响FQs的C7-胺取代基,而其核心结构仍保持完整;生物降解主要指在微生物和微藻作用下的降解,涉及哌嗪基的乙酰化、甲酰化等修饰和环的部分或完全裂解,核心结构的脱羧、脱氟和共轭物的形成等过程。FQs的迁移转化过程并不能使其从环境中彻底消除,反而成为“伪持久性”污染物,严重影响藻类、甲壳类和鱼类等的行为、生长和繁殖,导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和水生环境的破坏,加速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和抗性基因的产生。因此,未来应在FQs的海洋环境行为及其生态环境影响、FQs微生物耐药性与抗性基因的风险评估及FQs在微型生物作用下的降解机制与效应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合成药物(FQs) 迁移转化 生态环境效应 生物转化 生物降解途径
原文传递
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换药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宋金明 王小清 《齐鲁护理杂志》 2020年第7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换药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12月31日在某三甲医院门诊换药室换药的2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14例和观察组11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及常规换药方案,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换药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12月31日在某三甲医院门诊换药室换药的2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14例和观察组11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及常规换药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不同时间两组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包括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比较两组疼痛感、焦虑、抑郁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更换敷料时、清理创面时、涂药包扎时、换药10 min后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优于对照组(P<0.01),且其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疼痛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换药室具有良好的应有效果,能改善患者换药体验,稳定心理状态,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 优质护理 门诊 换药 满意度
下载PDF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及其对微生物介导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温丽联 宋金明 +5 位作者 李学刚 马骏 戴佳佳 袁华茂 段丽琴 王启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14-3126,共13页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是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是一种在环境中具有“伪持久性”的新型污染物,具有巨大的生态风险。FQs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改变环境中各种类型氮的组分,进而对全球氮循环产生...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是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是一种在环境中具有“伪持久性”的新型污染物,具有巨大的生态风险。FQs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改变环境中各种类型氮的组分,进而对全球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FQs污染现状及对微生物介导氮循环的影响,以阐明FQs对氮循环各个关键过程的作用,从而为揭示FQs的生态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FQs普遍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不同环境中FQs浓度和种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是检出频率和浓度最高的4种FQs。FQs对氮循环的作用过程具有典型的剂量和种类依赖型特征。FQs主要通过降低氨氧化过程相关的amoA基因丰度和氨氧化细菌丰度、组成来抑制硝化过程;主要通过降低相关酶活性和narG、nirS、norB和nosZ等基因丰度,以及降低反硝化功能属微生物丰度、组成来抑制反硝化过程;通过降低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组成和hzo基因丰度来限制厌氧氨氧化过程;最终导致环境中活性氮去除的降低和氧化亚氮(N_(2)O)释放的增加,甚至进一步诱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未来应重点关注低浓度FQs和复合抗生素对氮循环过程的影响,进一步加强FQs对氮循环微生物单体和群落变化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 微生物 氮循环 抑制作用 功能基因
原文传递
环氧丙烯酸酯在厌氧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新礼 汪洋 +4 位作者 马创 宋金明 冯增辉 陶加法 刘秀生 《中国胶粘剂》 CAS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厌氧胶的组成,并以过氧化氢异丙苯-二甲基对甲苯胺-糖精引发体系为例,简要介绍了此引发体系的引发固化机制。其次,叙述了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相关的催化机理。进一步综述了环氧丙烯酸酯在厌氧胶中的应用,分析了环氧丙烯... 本文首先介绍了厌氧胶的组成,并以过氧化氢异丙苯-二甲基对甲苯胺-糖精引发体系为例,简要介绍了此引发体系的引发固化机制。其次,叙述了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相关的催化机理。进一步综述了环氧丙烯酸酯在厌氧胶中的应用,分析了环氧丙烯酸酯在提高厌氧胶强度和耐热性方面的优势。同时,探讨了不同力矩调节剂对性能的影响,以及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在厌氧胶中的应用研究。最后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环氧丙烯酸酯来提高厌氧胶的性能,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胶 环氧丙烯酸酯 固化机制
下载PDF
功能涂层在多场多尺度仿真下的设计理论及研究进展
11
作者 宋金明 陈文锐 +3 位作者 秦卫华 段金弟 陶加法 汪洋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88,共7页
功能涂层设计需要考虑从纳米级到米级的多场多尺度效应,这对于功能涂层的设计理论和仿真计算仍是一项巨大挑战。梳理当前功能涂层的多尺度仿真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多场耦合理论有待加强、多尺度数值方法计算效率有待提高、大尺度湍流数... 功能涂层设计需要考虑从纳米级到米级的多场多尺度效应,这对于功能涂层的设计理论和仿真计算仍是一项巨大挑战。梳理当前功能涂层的多尺度仿真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多场耦合理论有待加强、多尺度数值方法计算效率有待提高、大尺度湍流数值仿真仍存在较大模型误差等。综述了功能涂层设计理论与仿真的现状与趋势,重点讨论了多场多尺度设计理论、动力学设计理论、数据驱动仿真方法以及强度与寿命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功能涂层设计理论与仿真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指出面向工业应用的多场多尺度设计技术、动载荷性能设计、数据驱动仿真和搭建仿真软件平台是功能涂层仿真设计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并给出面向关键技术难点的研究建议,为后续多场多尺度仿真在功能涂层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涂层 多场多尺度 设计理论 动力学设计 数据驱动仿真 强度与寿命
下载PDF
紫杉醇类化疗药物导致骨髓抑制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耀 廖冬颖 +2 位作者 宋金鸣 左金辉 张蕴超 《陕西中医》 CAS 2021年第12期1822-1824,共3页
紫杉醇类化疗药物易出现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常导致患者不能按时、足量完成既定化疗方案,而中医药对其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有独到的认识和疗效。现从对紫杉醇所致骨髓抑制的中医认识、临床常用药物、单味药物研究、经方验方、中成药及外治法... 紫杉醇类化疗药物易出现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常导致患者不能按时、足量完成既定化疗方案,而中医药对其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有独到的认识和疗效。现从对紫杉醇所致骨髓抑制的中医认识、临床常用药物、单味药物研究、经方验方、中成药及外治法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中医药改善紫杉醇类化疗药物所致骨髓抑制的研究,为治疗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提供中医论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抑制 血虚 紫杉醇 补气养血 补肾健脾
下载PDF
水环境中新污染物的分离富集与测定——以磺胺类合成药物为例
13
作者 戴佳佳 宋金明 +4 位作者 李学刚 马骏 袁华茂 段丽琴 温丽联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101,共14页
作为新污染物的磺胺类(Sulfonamides,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进入体内的磺胺类合成药物随代谢排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 作为新污染物的磺胺类(Sulfonamides,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进入体内的磺胺类合成药物随代谢排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准确分析测定是探析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构建了适于水环境中痕量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快速灵敏测定方法,特别是样品的前处理与分离富集技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总结归纳了近年来水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前瞻分析了水环境磺胺类合成药物分析测定的发展思路。具有回收率高、选择性强、重现性好、成本低、环境友好及可自动化等优势的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作为液相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的替代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中痕量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分离和富集,随着新型吸附剂材料的发展,SPE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与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联用技术是目前磺胺类合成药物的主要定量分析方法,具有检测限低、灵敏度高、多种目标物的同时检测及重现性好等优点。未来应从重点关注磺胺类代谢产物及降解产物在水环境中残留的角度,开发更为操作简单、快速且灵敏的分析测定方法,以便更有效地监管水环境中人工合成药物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合成药物(SAs) 样品前处理 固相萃取 水环境 液质质谱测定(LC-MS/MS)
下载PDF
海洋碳汇观测与评估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金明 曲宝晓 +2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段丽琴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7-592,共16页
由于海洋在吸收大气CO_(2)方面存在巨大潜力,海洋碳汇成为实现“碳中和”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海洋碳汇的观测与模拟手段,全面总结了碳汇研究的技术动态,并对未来海洋碳汇研究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展望。受益于13C、14... 由于海洋在吸收大气CO_(2)方面存在巨大潜力,海洋碳汇成为实现“碳中和”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海洋碳汇的观测与模拟手段,全面总结了碳汇研究的技术动态,并对未来海洋碳汇研究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展望。受益于13C、14C测定技术和箱式模型的创建,碳同位素示踪法率先实现了对海气CO_(2)交换通量的估算,也为后来海气传输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追踪大气O_(2)含量的组成变化而反演海洋碳汇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尤其适合与陆地碳汇进行对比研究,从地球系统角度阐述海洋碳汇的重要地位。p(CO_(2))现场观测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海洋碳汇研究手段,能够有效揭示全球海洋碳汇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式解析海气碳循环过程可定量解析海气碳交换的复杂控制因素,而且极大拓展了海气碳交换研究的时空范畴,丰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这也正是未来海洋碳汇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在气候变化的框架下深入探索人为活动对海洋碳汇的影响应是未来海洋碳汇研究的热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汇 观测 模拟 评估 展望
下载PDF
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灾害发生的生源要素驱动机制及健康调控
15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7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段丽琴 曲宝晓 王启栋 马骏 王越奇 戴佳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4-576,共13页
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下发生重大变化,以赤潮和绿潮为代表的有害藻华发生次数和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海水低氧和酸化等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探明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防... 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下发生重大变化,以赤潮和绿潮为代表的有害藻华发生次数和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海水低氧和酸化等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探明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本文首次阐明“海洋生态环境灾害”概念的内涵,并从营养物质外源输入、海洋有机质矿化分解与营养盐再生、近海水体营养盐结构异常等方面系统阐释了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灾害发生的生源要素驱动机制,指出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引发的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剧增以及生源要素入海后的复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共同导致近海生态环境灾害的频发。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海水生源要素管理的近海生态环境健康调控思路。即基于陆海一体化战略,通过技术手段,从陆源减排、海岸带缓冲和近海治理链条式降低陆源污染物特别是无机氮的排放强度,并通过人为调控技术促进近海海水营养盐结构的正常化,从而达到降低和控制近海生态环境灾害发生的目的,改善和提升近海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灾害 营养盐调控 陆海统筹 生态环境健康 中国近海
原文传递
基于数值仿真的涂层表面微结构增摩设计研究
16
作者 宋金明 汪洋 《上海涂料》 CAS 2024年第4期22-31,共10页
防滑耐磨涂层作为一种功能涂层,已广泛应用于地面以提高防滑性能,但也存在抗污性差、使用舒适度低的问题。而球状凸起微结构的涂层表面可以通过增加实际接触面积,形成复杂的微观结构拓扑,以显著提高涂层的防滑性能、耐磨性能和防污性能... 防滑耐磨涂层作为一种功能涂层,已广泛应用于地面以提高防滑性能,但也存在抗污性差、使用舒适度低的问题。而球状凸起微结构的涂层表面可以通过增加实际接触面积,形成复杂的微观结构拓扑,以显著提高涂层的防滑性能、耐磨性能和防污性能。本研究基于ABAQUS仿真平台,建立了涂层凸起微结构与地板橡胶的接触模型。通过设计四类不同工况,分析了涂层厚度、表面结构、材料属性等参数对摩擦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厚度为0.06 mm、表面具有0.12 mm直径、0.12 mm间距的半球凸起、采用材料3的涂层方案,可以实现摩擦力和涂层可靠性的最佳平衡。本研究区别于传统实验,通过仿真优化方法,分别对四个工况进行逐一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涂层设计与摩擦力的关系,得到了既能获得最大摩擦力,又考虑涂层可靠性的设计参数组合,为防滑耐磨涂料的制备以及其性能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滑耐磨涂料 仿真 涂料设计 摩擦制动
下载PDF
组织联动与资源整合一—作为管理者的刘海粟与上海美专的崛起(1919-1926)
17
作者 宋金明 《美术学报》 2024年第2期43-50,共8页
1919年至1926年既是刘海粟个人事业的上升期,也是上海美专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前者从一个初掌美专的青年校长成长为颇具影响的艺界名流,后者经过“不息的变动”在全国美术教育界一枝独秀。本文从管理学的视角切入,重点关注作为学校负责... 1919年至1926年既是刘海粟个人事业的上升期,也是上海美专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前者从一个初掌美专的青年校长成长为颇具影响的艺界名流,后者经过“不息的变动”在全国美术教育界一枝独秀。本文从管理学的视角切入,重点关注作为学校负责人的刘海粟如何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同时实现了个人的跃迁和上海美专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海粟 上海美专 组织互动 资源整合
原文传递
细菌藿多醇的环境指示作用及其在海洋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尹美玲 段丽琴 +1 位作者 宋金明 张乃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86-1498,共13页
细菌藿多醇(Bacteriohopanepolyols,BHPs)是细菌细胞膜中高度结构变异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易保存且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环境中。BHPs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标志物,由于其细菌来源专属性和环境专属性,近年来已在示踪有... 细菌藿多醇(Bacteriohopanepolyols,BHPs)是细菌细胞膜中高度结构变异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易保存且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环境中。BHPs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标志物,由于其细菌来源专属性和环境专属性,近年来已在示踪有机质来源、环境演变过程以及反演古环境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全球土壤、沉积物和海水中BHPs的组成、分布和来源,发现热带和温带区域中BHPs的多样性和含量通常高于寒带区域,且由土壤、河流、近海到外海海域逐渐降低。探讨了土壤标志物BHPs、细菌霍四醇同分异构体(BHT-Ⅱ)和35-氨基霍多醇在有机质来源、缺氧环境、厌氧氨氧化和甲烷氧化活动方面的环境指示作用及在海洋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应用,以期为示踪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新指标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藿多醇(BHPs)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有机质来源 缺氧环境 生态环境重建
下载PDF
水环境中磺胺类药物代谢产物的行为特征与生态毒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佳佳 宋金明 +7 位作者 李学刚 马骏 袁华茂 段丽琴 温丽联 曲宝晓 邢建伟 王启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74-2284,共11页
磺胺类药物(SAs)作为最早应用的一类广谱合成抗菌剂,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健康和兽医领域。进入体内的SAs大多以母体或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入水环境。SAs及其代谢产物在水环境中的残留以及产生的耐药性可能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本... 磺胺类药物(SAs)作为最早应用的一类广谱合成抗菌剂,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健康和兽医领域。进入体内的SAs大多以母体或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入水环境。SAs及其代谢产物在水环境中的残留以及产生的耐药性可能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了近年来有关SAs的研究成果,介绍了SAs的主要代谢产物类型、代谢产物在不同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等,讨论了SAs代谢产物的生态毒理,特别是磺胺类抗性基因(sul-ARGs)的分布及危害。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可为SA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药物代谢产物 水环境 生态毒理 磺胺类抗性基因(sul-ARGs)
原文传递
胶州湾沉积物中氨基酸对有机质降解及细菌源贡献的指示作用解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卜 袁华茂 +4 位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李宁 段丽琴 任成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41,共13页
基于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可水解氨基酸(THAA)的含量、组成、构型及分布特征的系统研究,通过氨基酸碳氮归一化产率(THAA-C%,THAA-N%)、降解因子DI、反应活性指数RI以及D型氨基酸占比(D-AA%,摩尔百分比)等指标结合碳氮比(TOC/TN)、碳... 基于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可水解氨基酸(THAA)的含量、组成、构型及分布特征的系统研究,通过氨基酸碳氮归一化产率(THAA-C%,THAA-N%)、降解因子DI、反应活性指数RI以及D型氨基酸占比(D-AA%,摩尔百分比)等指标结合碳氮比(TOC/TN)、碳稳定同位素(δ13 C)探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降解状态,利用细菌源有机质及胞外肽酶活性(EEA)探讨了微生物在有机质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平均含量为(7.60±3.64)μmol/g,在陆源与海源混合影响下,其水平分布呈现湾内高于湾外、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表明湾内东部陆源输入对沉积物THAA具有较高贡献。THAA-C%、THAA-N%、DI、RI以及D-AA%等指示因子均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呈现湾外高于湾内、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变化趋势,有机质来源、微生物活性与上覆水水深共同影响了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细菌源有机碳的贡献率为(29.35±18.73)%,其水平分布显示出湾内西部与湾外相近且高于湾内东部的特点。细菌胞外肽酶活性(EEA)平均为(0.81±1.31)nmol/(g·h)(以MCA计),整体分布趋势与细菌贡献率相反,呈现湾内东部高于湾内西部和湾外的特性。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不同海源、陆源占比决定了有机质的可降解性,而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进一步影响了细菌源有机质的贡献与胞外肽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降解指示 细菌 沉积物 胶州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