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草料优化配比是实现草-畜高效转化的关键 被引量:19
1
作者 白文明 侯龙鱼 +5 位作者 宋世环 毛小涛 张强强 潘庆民 周青平 张文浩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686-1692,共7页
我国的畜牧业主要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畜牧业,饲草料供给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草牧业理论,系统论述了牧区与农区、草与畜的高效配置的途径,探讨了解决牧区与农区饲草短缺... 我国的畜牧业主要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畜牧业,饲草料供给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草牧业理论,系统论述了牧区与农区、草与畜的高效配置的途径,探讨了解决牧区与农区饲草短缺的技术瓶颈,并着重指出了通过大力发展人工草地为家畜提供充足的优质牧草是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恢复与保护的有效保障,提出了高效饲草料配比是草牧业科学养畜的关键、绿色畜产品是生态草牧业发展驱动力的理念.这些理念、技术和建议对推进草牧业理论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牧业 草食家畜 饲草料配比 天然草原保护 高产高质人工草地
原文传递
高寒地区苜蓿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文浩 侯龙鱼 +6 位作者 杨杰 宋世环 毛小涛 张强强 白文明 潘庆民 周青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651-1663,共13页
高寒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近1/3,也是我国天然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和传统的畜牧业基地,由于不合理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低下,草畜矛盾突出.优质人工草地种植规模小和产业化水平低是我国草牧... 高寒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近1/3,也是我国天然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和传统的畜牧业基地,由于不合理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低下,草畜矛盾突出.优质人工草地种植规模小和产业化水平低是我国草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优质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人工草地是破解我国目前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本文结合国内外苜蓿生产和市场现状,探讨了我国苜蓿种植和产业发展的不足与解决办法.同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高寒地区调研等,明确高寒地区发展苜蓿人工草地在促进当地环境友好型草牧业发展中的作用.针对我国优质抗寒苜蓿品种少、越冬技术不足等问题,归纳总结出高寒地区品种选择、选地与整地、播种技术、密度控制、根瘤菌(Rhizobium)接种、水肥管理和刈割等一整套技术与相应理论,为我国高寒地区优质苜蓿种植与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更好地推进我国草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人工草地 草牧业 高寒地区
原文传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成立、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戴亚飞 张强强 +5 位作者 吴飞 彭佳杰 徐晓宝 杜全生 潘庆 陈拥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8,共7页
人类面临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全球性挑战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所涉及知识已远超出单一学科知识范畴,这使得多学科间协同攻关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间交叉融合可以推动不同领域知识相互渗透,催生新学科生长点,乃至形成新研究... 人类面临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全球性挑战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所涉及知识已远超出单一学科知识范畴,这使得多学科间协同攻关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间交叉融合可以推动不同领域知识相互渗透,催生新学科生长点,乃至形成新研究范式、新理论体系以及新兴交叉学科[1].交叉科学研究作为重大科学突破重要途径已成为全球科学资助机构共识.然而,如何有效推进交叉科学研究是各国科学资助机构面临的共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交叉科学 知识范畴 协同攻关 新兴交叉学科 全球性挑战 交叉融合 科学资助
原文传递
Formation of quaternary all-d-metal Heusler alloy by Co doping fcc type Ni_(2)MnV and mechanical grinding induced B2–fcc transforma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彭璐 张强强 +5 位作者 王娜 夏中昊 张亚九 吴志刚 刘恩克 柳祝红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27-433,共7页
The structure of the all-d-metal alloy Ni_(50-x)Co_(x)Mn_(25)V_(25)(x=0–50)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Th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stable structure of th... The structure of the all-d-metal alloy Ni_(50-x)Co_(x)Mn_(25)V_(25)(x=0–50)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Th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stable structure of the Ni_2MnV alloy is face-centered cubic (fcc)type structure with ferrimagnetic state and the equilibrium lattice constant is 3.60A,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It is remarkable that replacing partial Ni with Co can turn the alloy from the fcc structure to the B2-type Heusler structure as Co content x>37 by using the melting spinning method,implying that the d–d hybridization between Co/Mn elements and low-valent elements V stabilizes the Heusler structure.The Curie temperature T_(C) of all-dmetal Heuser alloy Ni_(50-x)Co_(x)Mn_(25)V_(25)(x>37)increases almost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 due to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Co–Mn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Ni–Mn.A magnetic transition from ferromagnetic state to weak magnetic state accompanying with grinding stress induced transformation from B2 to the dual-phase of B2 and fcc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se all-d-metal Heusler alloys.This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magnetic change provide a guide to overcome the brittleness and make the all-d-metal Heusler alloy interesting in stress and magnetic driving structural tran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d-metal Heusler alloy grinding induced phase transformation phase stability
下载PDF
金属氧化物对磷酸盐吸附的预测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伍天翔 董文琪 +5 位作者 张强强 黄杨 杨静媛 蔡喜运 陈景文 李雪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8期3476-3486,共11页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稳定性而成为有前景的磷酸盐去除材料。揭示纳米金属氧化物吸附磷酸盐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吸附机制,对吸附磷酸盐金属基材料的设计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测定了32种金属氧化物的磷酸盐吸附量,通过Relief...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稳定性而成为有前景的磷酸盐去除材料。揭示纳米金属氧化物吸附磷酸盐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吸附机制,对吸附磷酸盐金属基材料的设计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测定了32种金属氧化物的磷酸盐吸附量,通过ReliefF算法识别影响金属氧化物吸附磷酸盐的关键描述符,基于此建立了对磷酸盐吸附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模拟了磷酸盐在6种典型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结果显示,金属氧化物的电负性和阳离子电荷是决定磷酸盐吸附的关键因素采用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可筛选高吸附量金属氧化物的预测模型,决策树模型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预测准确度超过90%.DFT计算结果表明,金属原子d轨道与磷酸基团氧原子p轨道的相互作用是决定金属原子和氧原子成键的关键,阐明了金属原子d轨道能级决定磷酸基团吸附能的新机制.本研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为筛选吸附磷酸盐的金属基材料提供依据,DFT计算揭示的分子机制可为吸附剂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去除 吸附剂 金属氧化物 机器学习 密度泛函理论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联合弹拨经筋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非 李丽 +1 位作者 许强强 张家鹏 《康复学报》 2017年第3期18-22,共5页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弹拨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运动疗法组、弹拨经筋疗法组和结合组各40例。悬吊运动疗法组采用悬吊运动治疗,弹拨经筋疗法组采用弹拨经筋...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弹拨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运动疗法组、弹拨经筋疗法组和结合组各40例。悬吊运动疗法组采用悬吊运动治疗,弹拨经筋疗法组采用弹拨经筋疗法治疗,结合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与弹拨经筋疗法相结合。3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数值变化。结果:3组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VAS、ODI评分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弹拨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 悬吊运动疗法 弹拨经筋疗法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根治术随访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程梦佩 张陈 +5 位作者 李强强 张丹 赵万桂 刘倩 刘迎龙 顾虹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7期548-552,共5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非限制性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根治术后的随访,分析超手术指征患儿术后的生存现状并探讨手术指征。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 目的:通过对儿童非限制性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根治术后的随访,分析超手术指征患儿术后的生存现状并探讨手术指征。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儿童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有经心导管检查获得的血流动力学资料,随访其术后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按术前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6WU/m^2和PVRI≥6WU/m^2分为两组,根据患儿生活质量情况进行生存分析并做Logrank检验,再根据术后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绘制ROC曲线。结果:59例患儿(男性27例,女性32例),平均8.4岁,主要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主肺动脉窗、高压型右室双出口等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随访时间4~127个月平均69.3个月。PVRI<6WU/m^2组12例(男性6例,女性6例),失访3例,所有患儿随访均无术后PAH;PVRI≥6WU/m^2组患儿47例(男性21例,女性26例),失访15例,除4例患儿随访超声心动图显示无肺动脉高压外,均有不同程度术后肺动脉高压。比较两组患儿无阳性事件的生存曲线,PVRI<6WU/m^2组明显优于PVRI≥6WU/m^2组(Log-rank检验P=0.0496),ROC曲线显示PVRI是预判手术后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的敏感指标(曲线下面积0.90),且PVRI以8.15WU/m^2为界点时,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80%。结论:PVRI是评价手术远期预后的关键指标;PVRI<6WU/m^2的患儿手术预后明显好于PVRI≥6WU/m^2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心脏外科手术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缓闭式止回阀关闭时间分析方法
8
作者 宋一新 周强强 +1 位作者 王勇 张志超 《锅炉制造》 2016年第6期58-59,64,共3页
针对缓闭式止回阀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缓闭止回阀在关闭时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求解,为缓闭式止回阀关闭时间的计算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 止回阀 关闭时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