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化”概念与“物化”思想的多层结构
1
作者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5,共15页
文章透过现本《庄子》中的“化”“变”“物化”“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用例之分析,欲阐明《庄子》“物化”论的多层意涵及其独特思想意义。文章首先将“化”论分成四种涵义:生物体本身的变化、“生死”过程以及不同生物之间连环、意识... 文章透过现本《庄子》中的“化”“变”“物化”“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用例之分析,欲阐明《庄子》“物化”论的多层意涵及其独特思想意义。文章首先将“化”论分成四种涵义:生物体本身的变化、“生死”过程以及不同生物之间连环、意识的变化、境界和想象中全部“物”之间的转换。接着指出《庄子》的“物化”论还具有论述上的两种重要功能:“主题的转换”和“不同主题的整合”。基于此分类,文章试图论证《庄子》中多样多层的“化”论成为“因为万物化成其他物,不同物实为同一物”之思维方式的基础。若从其“物化”论的发展来看,在《天地》的“其死也物化”一句中所看到的其生体变化和生死意涵的“物化”论可能很早就存在,而《逍遥游》“北冥有鱼”和《齐物论》“庄周梦蝶”所追求的在“万物齐同”的境界中融于“齐一”境界的“物化”论则因与《天下》“庄周论”的内容相呼应,其撰写时期应该在现本内容形成过程中属于较晚期,当为战国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庄子》 齐物 物化
下载PDF
伦理学说的重建与创新:《吕氏春秋》的“忠”与“诚”概念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佐藤将之 《管子学刊》 2020年第4期113-128,共16页
本文经过《吕氏春秋》的“忠”和“诚”两个概念的内容以及在其论述中的角色之分析,欲论证《吕氏春秋》的作者(或编者)坚信“忠”“诚”等伦理价值的实践是为了建立治理天下的国家不可或缺之条件。具体而言,《吕氏春秋》的“忠”和“诚... 本文经过《吕氏春秋》的“忠”和“诚”两个概念的内容以及在其论述中的角色之分析,欲论证《吕氏春秋》的作者(或编者)坚信“忠”“诚”等伦理价值的实践是为了建立治理天下的国家不可或缺之条件。具体而言,《吕氏春秋》的“忠”和“诚”论向战国中期后思想趋势提出以下三个观点:(1)更具备说服力的伦理学说之重建;(2)将“超乎地域性”和“非语言”涵义赋予伦理学说;(3)合乎伦理需求且实际可行的统治术之提出。在此我们能够确认《吕氏春秋》的伦理学说未必只是为了协助对秦王单方面有利的君臣关系建立来提出,也未必代表秦国特有的政治文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忠” “诚” “精”
下载PDF
日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困境和末永高康“郭店儒学”研究之挑战 被引量:1
3
作者 佐藤将之 熊奕淞(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3期102-115,共14页
1998年"郭店楚简"公布之后,学界对以此为契机的中国古代思想史重释研究一度抱有很高的期待,然而相关的尝试至今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在此情况下,由末永高康撰写的《性善说的诞生——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断面》一书,不但对理解郭... 1998年"郭店楚简"公布之后,学界对以此为契机的中国古代思想史重释研究一度抱有很高的期待,然而相关的尝试至今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在此情况下,由末永高康撰写的《性善说的诞生——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断面》一书,不但对理解郭店楚简的思维方式颇具贡献,还就《孟子》思想的来源问题提出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观点。在介绍当今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概况之后,对末永高康该书的主要论点、学术贡献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并借此提出有关在当前情况下应如何利用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资料开展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中国思想研究 子思 孟子 性善论
下载PDF
《孟子》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性论 被引量:10
4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0年第4期1-15,共15页
本文即基于研究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而获得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最初部分。本文首先提出笔者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以为后续探讨的展开打住基础。在此笔者所要论证的是孟子在思维方式上有何种... 本文即基于研究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而获得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最初部分。本文首先提出笔者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以为后续探讨的展开打住基础。在此笔者所要论证的是孟子在思维方式上有何种特色。笔者将厘清孟子在"可不可"和"欲不欲"之间并没有设立区分,而只是比较各种"欲不欲"的情形以选择其中比较理想的"欲"。其实,为了这样思路的成立,其背后还可以设想"选择之齐一性"(人会有同欲的倾向)以及"性之齐一性"(凡性属同一)两种"齐一性"思维,而孟子的性善论就是在此两种"齐一性"的前提上建构出来的。在此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又试图论证《性自命出》的"性"论,一方面具有与孟子性善论类似的论述构造,另一方面是在所谓"性即气"的思维方式上建构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说) 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下载PDF
郭店《缁衣》的形式和思维中的子思思想之特质 被引量:6
5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4期89-102,共14页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的古层(即被称为"中庸古本"的部分)与《缁衣》部分的内...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的古层(即被称为"中庸古本"的部分)与《缁衣》部分的内容。相对于《论语》追求"不言实行","中庸古本"与《缁衣》则追求"有言实行",将"言"与"行"对称起来论述。《中庸》的"言顾行,行顾言"和《缁衣》的"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就是典型代表,都是以"名"所附随的"合宜性"为行为标准来进行思考的产物。这种思考是子思思想的初期特征,其间对人之内在的关心比较稀薄,显示了与《中庸》新层(即被称为"中庸新本"的部分)所叙述的"诚"的思想之间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郭店楚简 《子思子》 《缁衣》 《中庸》
下载PDF
郭店楚简《五行》的修养论 被引量:6
6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本文基于"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中探讨《五行》思想的部分。《五行》将"知"视为觉醒认知能力之过程,并将之分为"圣"和"智"... 本文基于"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中探讨《五行》思想的部分。《五行》将"知"视为觉醒认知能力之过程,并将之分为"圣"和"智"两种。在此格局上,《五行》设定修养过程为:借由"智"之觉醒察觉到"贤人"之"德",通过模仿"行"本身来掌握"仁""义"等,从而实现"人道"之"善",进而从此阶段上升,借由"圣"的觉醒达到"天道"之"德",亦即能够在"德之行"的层次实践"仁""义"等。另外,《五行》"说"的相关论述中,"说"的作者用"仁气""义气"等术语对上述过程加以解说。从这一点可推测出《五行》的思想与《性自命出》的"性即气"的思维方式相当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五行》 子思 修养论
下载PDF
“后周鲁时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 被引量:3
7
作者 佐藤将之 《晋阳学刊》 2022年第1期81-92,共12页
藉由以历史学、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以及所谓“观念史/概念史”等各种研究途径之互相参照,笔者试图综合探讨《荀子》和《吕氏春秋》政治哲学的撰写目的和思想内容,并藉此期盼阐明《荀》《吕》两书对于战国时局的历史上之固有的思想... 藉由以历史学、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以及所谓“观念史/概念史”等各种研究途径之互相参照,笔者试图综合探讨《荀子》和《吕氏春秋》政治哲学的撰写目的和思想内容,并藉此期盼阐明《荀》《吕》两书对于战国时局的历史上之固有的思想意义。《荀》《吕》之出现的历史背景,即公元前256年发生的周、鲁两国之灭亡而由此出现的“后周鲁时代”,以如上历史背景为主要契机而诞生的《荀》《吕》政治哲学之共同目标应该在于构想能够治理全天下之人民的国家之建立。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荀》《吕》政治哲学的主要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吕氏春秋》 吕不韦 秦国 后周鲁时代
下载PDF
孟子与《五行》 被引量:4
8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五行》与孟子思想关系的部分。孟子思想的形成虽然受到了子思《五行》的影响,但其中不动心...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五行》与孟子思想关系的部分。孟子思想的形成虽然受到了子思《五行》的影响,但其中不动心体验往后的修养模式,却完全舍弃了《五行》中的理论。也就是说,孟子舍弃了《五行》中"性即气"的思维,将"心"放置在"气"的上位,并以"心"为基础展开了四端说。通过这种立足于"心"的修养论,孟子彻底解决了"性即气"思维模式中所包含的问题。而这种从"气"至"心"的转换,正是使孟子成为独具一格之思想家的重要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四端 子思 《五行》
下载PDF
后周鲁时代的政治秩序:成为天子的秦王 被引量:3
9
作者 佐藤将之 《科学.经济.社会》 2020年第4期16-27,共12页
本文经过对在《史记》《战国策》以及《韩非子》中秦国对外问题相关的记载和论述的分析,试图探讨在公元前256年发生的以周王室的终止和鲁国的灭亡为契机而出现的历史情况,并且藉由将之理解为"后周鲁时代"(post-Zhou-Lu Era)时... 本文经过对在《史记》《战国策》以及《韩非子》中秦国对外问题相关的记载和论述的分析,试图探讨在公元前256年发生的以周王室的终止和鲁国的灭亡为契机而出现的历史情况,并且藉由将之理解为"后周鲁时代"(post-Zhou-Lu Era)时代,重新诠释此35年秦国的动态的历史意义。本文推论:秦国在攻灭周朝之后虽然还是扩张其领土,秦主同时也努力将自己的地位从"实际上"(de facto)的"天子"提升为新天子,为此,秦廷似乎追求"间接支配周边诸侯和天下人民"的统治模式。然而,进于前230年代后期,随着李斯的掌权,或许也由于为了对付赵国的问题等,秦廷对外政策也从如上模式转换成由直接灭诸侯的方式。因此,所谓前221年"一统天下"应该并非秦国从历来自然推行过的政策,而是前230年代的政策转换的结果而产生的历史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赧王 秦国 秦昭襄王 秦王政(秦始皇) 李斯
下载PDF
《中庸》“诚”的思想 被引量:3
10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3期82-101,共20页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篇的部分。中庸篇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中以"中庸"为主题的旧的部分...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篇的部分。中庸篇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中以"中庸"为主题的旧的部分,根据文章形式来看,应该与《缁衣》《表记》《坊记》一样是为子思所作。以"诚"为主题的新的部分,虽然含有部分后世添加的内容,但其思想的架构应该也源自子思,比如,其中有与《性自命出》相同的"性即气"的思考,也有与《五行》相似的天道—人道的思考模式。而孟子在接受这些思想时是有选择的,比如说,子思的"诚"的思想实质上就被孟子抛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中庸》 “诚”的思想 孟子
下载PDF
从郭店楚简“义外”论到孟子“义内”论的系谱 被引量:2
11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4期71-80,共10页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探讨了“义外”论的展开以及孟子“义内”论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郭店楚简《六德》中论述了基于“门内·门外”的早期“...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探讨了“义外”论的展开以及孟子“义内”论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郭店楚简《六德》中论述了基于“门内·门外”的早期“仁内义外”论。《语丛一》则将“门内·门外”换成“人内·人外”,为告子“义外”论的提出做了准备。“仁内义外”论一方面认为“仁·义”皆由天赐予,另一方面又以是否具有“人内”的根据而将“仁·义”分为“内·外”,这与《性自命出》中由天赐予人内在之“性”的观点相矛盾。而孟子的“义内”论解决了这个矛盾,使天与人道的关系得以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徳》 《语丛》 孟子 义外 义内
下载PDF
朝鲜正史《三国史记》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概念架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佐藤将之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4期81-108,共28页
本文主要依据观念史研究途径,借由分析《三国史记》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道”“德”之十个概念,来试图阐明《三国史记》和其总编辑金富轼的儒家思想特质。由于《三国史记》是一部多层文献结构的典籍,... 本文主要依据观念史研究途径,借由分析《三国史记》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道”“德”之十个概念,来试图阐明《三国史记》和其总编辑金富轼的儒家思想特质。由于《三国史记》是一部多层文献结构的典籍,本文借由关注不同文献层次之间的思想差别,试图厘清从新罗时期到高丽时期的朝鲜思想之演变,其中特别关注其“儒家化”的过程。另外,也欲论证在《三国史记》中出现的诸种概念中总编辑金富轼最重视的概念是《孟子》的“仁义”思想。金富轼对“仁义”的重视,不但在于主张其重要,更如“所谓德者,仁与义而已矣”一句所展现的——即使按理是用作提倡“德”重要性的一句话,也能转换成提倡“仁义”重要性之内容。金富轼对历代国君的治绩功过的判定,取决于他认为国君们能否实践“仁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史记》 金富轼 孟子 仁义 高丽王朝 朝鲜儒学
下载PDF
“周鲁时代”的终结与《吕氏春秋》的登场 被引量:2
13
作者 佐藤将之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本文欲阐明《吕氏春秋》撰写可能的动机以及其论述内容对战国末期当时的历史、思想角色上之固有意义。本文的论述内容可分成如下三点:(1)概述在前256年周室灭亡后产生的"后周鲁"时代的秦王之动态。(2)《吕氏春秋》的撰写目的... 本文欲阐明《吕氏春秋》撰写可能的动机以及其论述内容对战国末期当时的历史、思想角色上之固有意义。本文的论述内容可分成如下三点:(1)概述在前256年周室灭亡后产生的"后周鲁"时代的秦王之动态。(2)《吕氏春秋》的撰写目的是将治理天下人民的统治理论提供给秦王。就《吕氏春秋》作者(们)而言,借由此统治理论的实践,秦王从当今"实际上"(de facto)的"天子"能够提升为真正的天子。(3)关于《吕氏春秋》的内容是否受到《荀子》思想的影响这一点,笔者认为,《荀》《吕》两书的论述内容基本上是独自展开的,只是吕不韦可能继承了荀子的基本问题意识(即如何治理天下人民),并且将这样的论述转换成专为秦主实践的一种"行动计划"(action plan)。总之,《吕氏春秋》所提出的治理天下的理论,对从前240—前230年代的秦廷以"间接支配周边诸侯和天下人民"的模式来与对外诸侯互动的政策应该发挥了某种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荀子》 吕不韦 秦国 秦王嬴政(秦始皇)
下载PDF
荀子的“天下”观与“后周鲁时代”的秦国 被引量:2
14
作者 佐藤将之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2期114-128,共15页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的动态。从正面的意义来看,原来只有"方百里"领土的小国理论上也能成长为治理天下的国家。其三,荀子在叙述周朝巩固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赞扬周公的关键角色,并将他称为"大儒"。基于如上三点,荀子在观察秦国的现状之际,认为其威势和领土已经不必要再扩张,而极力鼓励秦廷聘用"大儒"或"聪明君子"来推行"义术",即安抚天下诸侯和人民的政策。荀子一方面似乎认为实际上唯秦国具有在近未来能够治理天下的可能,但借由强调任何领土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只要聘用"大儒"也能够治理天下这一点,提醒秦君别错过聘用他的机会,否则聘用这样人才的其他国家会取代秦国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下观 秦国 秦昭襄王 大儒
下载PDF
《荀子》的人“性”论是否为《韩非子》“人”观的基础? 被引量:1
15
作者 佐藤将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17,共14页
过去支配荀子和韩非之间关系的论述架构是由"韩非为荀子弟子"和"韩非的人观渊源于荀子的性恶论"两项主张所构成的"循环论证"。从两书中的"性"概念和"人"观的比较来看,《韩非子》的&q... 过去支配荀子和韩非之间关系的论述架构是由"韩非为荀子弟子"和"韩非的人观渊源于荀子的性恶论"两项主张所构成的"循环论证"。从两书中的"性"概念和"人"观的比较来看,《韩非子》的"人"应该继承《商君书》以及慎到和田骈等齐国稷下学者,并非荀子。在司马迁《史记》的《韩非列传》中含有"(韩非)俱李斯事荀子"一句话的理由应该是,司马迁在同情赴秦冤死的韩非之余,构成了李斯害过他为主轴的生平故事,为此司马迁需要说明韩非在年轻时就已认识李斯。总之,在《荀子》和《韩非子》的"性"论和"人"观的层次上,此两者之间的思想关系并不大,因而看不出由前者到后者的直接影响关系。关于他们之间是否有过师生关系的问题,虽然在目前的史料情况下不能断定有还是没有,但至少司马迁自己相当确定韩非并没有继承荀子的学术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韩非子 司马迁 李斯 性恶论
下载PDF
谶纬思想的“天意”和孟子思想的“仁义”:朝鲜正史《三国史记》的双层思想结构
16
作者 佐藤将之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6期113-128,共16页
依据观念史研究途径,关注思想多层结构的内容,试图阐明《三国史记》的政治思想特质。主要针对以下三个主题作探讨:《三国史记》的作者们(高丽史官和金富轼本人)通过何种概念和术语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三国史记》政治论述的两种主导思... 依据观念史研究途径,关注思想多层结构的内容,试图阐明《三国史记》的政治思想特质。主要针对以下三个主题作探讨:《三国史记》的作者们(高丽史官和金富轼本人)通过何种概念和术语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三国史记》政治论述的两种主导思想,即谶纬思想和仁义思想;上述两种思想如何影响《三国史记》的文献构造及其阐述思想的方式。试图证实《三国史记》的论述内容是基于谶纬思想和仁义论的双层结构,而两种思想并存的事实可证实《三国史记》经过高丽王朝初期和金富轼时期这两阶段的编辑过程。金富轼在重新编纂现本《三国史记》之际,将原来以灾异等“天意”支配三国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转换成以某一个国君或朝臣是否有(违)“仁义”的角度,以此重述历史事件的成败。“仁义”这个德目在此不但被看作高丽统治层最需要实现的政治(和伦理)理想,更提升为支配太古以来整段朝鲜历史的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史记》 金富轼 孟子 仁义 高丽王朝 谶纬思想 朝鲜儒学
下载PDF
“反民族”论述,还是“虚构故事”合集?——20世纪朝鲜正史《三国史记》研究综述
17
作者 佐藤将之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三国史记》为高丽王朝时金富轼编纂、在现存的朝鲜历史书籍中最早的正史,然而几乎没有其他史书像《三国史记》一样遭受到如此相反的评价。鉴于此,本文作为推进《三国史记》政治思想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之一,将回顾韩国和日本的学者在2... 《三国史记》为高丽王朝时金富轼编纂、在现存的朝鲜历史书籍中最早的正史,然而几乎没有其他史书像《三国史记》一样遭受到如此相反的评价。鉴于此,本文作为推进《三国史记》政治思想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之一,将回顾韩国和日本的学者在20世纪对于《三国史记》研究的主要成果,试图厘清过去主要研究的问题意识、主要论点以及留下的一些问题。若将两国的研究相比我们可以发现,韩国的研究主要在朝鲜民族主义史观的价值观下评断其价值的倾向,故衍生了“金富轼=事大主义”一说;而日本的研究则墨守实证主义的文献研究,故得出了“上代虚构论”的见解。只是在1970年后的相关研究中,韩日学者均指向于克服此两者观点的问题意识上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史记》 金富轼 高丽王朝 (朝鲜)民族主义
下载PDF
性善论的诞生
18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6期99-112,共14页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相当于其结论部分。《性自命出》《五行》及“中庸新本”中虽然也有可以称之为性善论的思考模式,但主要建立在“性即气”的思...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相当于其结论部分。《性自命出》《五行》及“中庸新本”中虽然也有可以称之为性善论的思考模式,但主要建立在“性即气”的思考上。孟子打破了这种“性即气”的思考,而往“心”所选择的齐一性之中寻求“性”的齐一性,从而构建了他的性善论。以子思思想的展开为轴心,阐明基于“性即气”思考的性善论的成立过程;另外,也进一步探讨孟子是如何改写子思思想,从而发展出他自己的性善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子思 孟子 《性自命出》 《五行》 《中庸》
下载PDF
从《表记》《坊记》的内容和形式看子思的思想“转换”
19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的《表记》《坊记》的部分。《中庸》古层和《缁衣》阶段的子思思想对人内在的关心十分稀少,但《表记...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的《表记》《坊记》的部分。《中庸》古层和《缁衣》阶段的子思思想对人内在的关心十分稀少,但《表记》中关于“仁”的论述成为了将“行”二分为“形于内”与“不形于内”的《五行》思想之基础。另一方面,《坊记》中一边以“礼”为“民之坊”,一边也意识到了“礼”之功能的限制性,从而显示出往《中庸》新层之“诚”思想迈进的前阶段。后期的子思思想是在对人内在怀有强烈兴趣的基础之上成立的,这种转换的轨迹可见于《表记》《坊记》二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子思子》 《表记》 《坊记》 《中庸》
下载PDF
东亚礼制和礼论的展开与作为其渊源的荀子礼治思想
20
作者 佐藤将之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4期103-114,共12页
就东亚国家、社会以及思想的历史和特质而言,无论是什么时代或哪一朝代,"礼"应该是构成其制度的骨干,亦占据了其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有关"礼"的各种概念和论述则是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各种"礼论",但高度理... 就东亚国家、社会以及思想的历史和特质而言,无论是什么时代或哪一朝代,"礼"应该是构成其制度的骨干,亦占据了其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有关"礼"的各种概念和论述则是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各种"礼论",但高度理论性视野下综合思考"礼"对人类整体政治社会秩序的作用问题,则是直到荀子的"礼治思想"才全面展开。汉朝根据荀子"礼治思想"的构想建立了"汉礼",但到了东汉时期,"汉礼"持续落实于东汉政治制度上,如同郑玄"礼学"的例子般,在此之后的知识分子则在"三礼"文献中探索周初理想的"礼制"。而这样"礼学"的典范下,荀子"礼治思想"再也没有发挥其文献引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郑玄 礼制 礼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