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2020时期农户相对贫困测度及机理分析——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被引量:37
1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3 位作者 李靖 李涛 蔡进 何田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0-971,共12页
研究中国相对贫困问题将会为后2020时期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因此,论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后2020时期相对贫困的新内涵和新特点,尝试构建相对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维视角划定相对贫困线,并以重... 研究中国相对贫困问题将会为后2020时期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因此,论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后2020时期相对贫困的新内涵和新特点,尝试构建相对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维视角划定相对贫困线,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相对贫困指数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基于多维贫困视角,能够全面反映或量化人口实际生活状况的需求;②相对贫困人口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能力和获得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较少,主要源于产业带动作用较弱,参与合作社发展和劳动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户主教育水平较低,且超过1/3的相对贫困户属于老人户、残疾户和重病户;③扶贫政策、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和个人条件是影响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机理分析 农户 测度 后2020时期 重庆
原文传递
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5 位作者 李涛 蔡进 李靖 何田 罗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71-279,共9页
研究少数民族山区的土地利用对其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基于"三生"功能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土地利用多功能测算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 研究少数民族山区的土地利用对其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基于"三生"功能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土地利用多功能测算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2008-2017年该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提升较快,生态功能水平最高,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变化幅度最大;2)2008-2017年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明显,二级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一主两副"的格局;3)2008-2017年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变化较大,主导因素从自然资源禀赋转向社会经济和区域政策因素,其变化主要以增强型和稳定型为主,且存在5个增强型因素,4个稳定型因素和3个减弱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 分区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山区
下载PDF
秦巴山区村域稳定脱贫测度及返贫防控风险识别——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 被引量:28
3
作者 郭倩 廖和平 +2 位作者 王子羿 刘愿理 李涛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4,共13页
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实现稳定脱贫、建立返贫防控机制是后2020时代的现实要求,更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承上启下的紧密衔接。以强度生态脆弱与集中连片特困复合地区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域,基于脱贫稳定性测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和最小方差模... 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实现稳定脱贫、建立返贫防控机制是后2020时代的现实要求,更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承上启下的紧密衔接。以强度生态脆弱与集中连片特困复合地区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域,基于脱贫稳定性测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和最小方差模型等方法对城口县60个行政村、1950个农户进行多维脱贫稳定性空间分异特征和返贫风险模式探究。研究发现:①样本村脱贫稳定性等级分布总体呈现前端窄小、中部突出的"葫芦状"结构,各地区多维脱贫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存在空间异质性;②城口县返贫风险可识别为双风险模式、三风险模式、四风险模式和五风险模式4种模式及各阻力因素多元整合主导的11种返贫风险类型,人力资本、发展机会等涉及农户可持续增收、动态抗风险能力及内生动力的要素逐渐成为现阶段返贫防控及减贫路径依赖的重点;③立足区域特征,把继续攻坚和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因村施策提高群众抗风险能力,精准织密防止脱贫群体的返贫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 稳定脱贫 返贫风险模式 空间分异 后2020时代 秦巴山区
原文传递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3 位作者 李靖 蔡进 李涛 王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3,共9页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整体性较低,行政村的差距较大,子功能协调发展有待加强,空间极化现象明显;(2)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明显,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一主多副"的多核空间分布结构,子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3)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以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为主,其中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性贷款和劳动技能培训率是其主导因素.研究结论:生态脆弱区应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因素,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作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多功能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生态脆弱区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区贫困空间剥夺的识别及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2 位作者 张茜茜 李靖 蔡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84-294,共11页
西南喀斯特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和多维贫困复合区域,研究该区域的贫困空间剥夺有助于揭示特定区域的贫困原因和空间分布,为制定减贫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在引入贫困空间剥夺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贫困空间剥夺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 西南喀斯特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和多维贫困复合区域,研究该区域的贫困空间剥夺有助于揭示特定区域的贫困原因和空间分布,为制定减贫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在引入贫困空间剥夺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贫困空间剥夺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云南省罗平县153个行政村进行了贫困空间剥夺识别和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罗平县贫困空间剥夺程度较深,自然剥夺、经济剥夺、生态剥夺、能力剥夺和机会剥夺5个维度和多维贫困空间剥夺的程度均以中高度剥夺为主;贫困空间剥夺集聚性较强,存在6个高值集聚区和1个低值集聚区;空间格局分布地域性明显,单维度贫困空间剥夺分布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多维贫困空间剥夺呈现“中心低、外围高”的空间结构;最后,针对5个重点贫困空间剥夺区域提出了政策建议,为统筹城乡贫困治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乡村 识别 贫困空间剥夺 喀斯特区 罗平县
下载PDF
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胜强 廖和平 +3 位作者 刘洛甫 朱琳 李东麟 蔡智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2,共10页
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理学视角对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以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重庆... 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理学视角对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以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格局特征显著,生态宜居维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余4个维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渝西地区乡村振兴基础更加夯实,渝东北次之,渝东南相对薄弱.结合乡村振兴的基础优势与短板,将重庆市33个区县划分为综合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3类,提出了相应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综合发展型区县应巩固加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极化发展型区县应发挥其优势,补齐短板,保证各区县各个维度均衡发展;欠缺发展型区县应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指标体系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西南山区农业产业扶贫效率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刚 廖和平 +2 位作者 洪惠坤 朱琳 蔡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43-252,共10页
农业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提高农户家庭的生计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科学揭示农业产业扶贫效率及其机制作用,进一步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产业扶贫指明方向,该文以西南山区典型贫困县-万州区为例,运用... 农业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提高农户家庭的生计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科学揭示农业产业扶贫效率及其机制作用,进一步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产业扶贫指明方向,该文以西南山区典型贫困县-万州区为例,运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 2013 年、2015 年和 2018 年研究区 41 个乡镇的产业扶贫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主导影响因素与产业扶贫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框架。结果表明:产业扶贫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南山区县域农业产业扶贫效率的整体上升,其政策干预对促进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具有积极作用,干预时间越长,农业产业扶贫效率提升越明显,尤其是深度贫困乡镇的产业扶贫效率提升最明显。农业产业扶贫效率呈现明显的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高值聚集区位于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的沿江平坝地带,低值聚集区集中在坡度较陡的高海拔山区。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持续落地,道路密度、特色种植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保险及扶贫信贷资金 5 个政策因素和农户市场参与行为及人力资源水平 2 个社会因素逐渐取代家庭经济因素,成为西南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产业扶贫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农业产业扶贫效率的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农业 贫困化 地理探测器 农业产业扶贫效率 贫困退出县 万州区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乡村经济韧性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东麟 廖和平 +3 位作者 郑萧 朱琳 杨胜强 张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4,共12页
探究西南丘陵山区乡村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及恢复能力,综合分析其空间异质性,能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案例与参考.以重庆市33个区县为例,采用社会调查和熵权-Topsis法,构建“压力—状态—响应... 探究西南丘陵山区乡村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及恢复能力,综合分析其空间异质性,能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案例与参考.以重庆市33个区县为例,采用社会调查和熵权-Topsis法,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33个区县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使用ArcGIS、GeoDa等软件,对乡村经济韧性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乡村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得分为0.4314,整体乡村经济稳定性不高;②重庆市乡村经济韧性空间分异格局特征显著,状态层呈现以主城区为核心,辐射状递减的格局,响应层呈现出“西南—东北”翼状分布的格局;③乡村经济韧性的Moran I指数为0.7258,乡村经济韧性较高和较低水平的区县在地理空间上都倾向于集聚分布.应针对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分级分类施策,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促进城乡多要素融合,拓展韧性治理理论的应用,为偏远脱贫地区抵抗内外冲击和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空间格局 乡村治理 西南丘陵山区
下载PDF
基于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与影响机理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2 位作者 蔡拔林 石永明 邱继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5-175,共11页
2020年后,中国农村绝对贫困彻底消除,但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且覆盖范围和贫困维度更广,致贫因素更复杂,将影响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文章基于多维相对贫困理论,从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视角出发,以贵州省天柱县5 50... 2020年后,中国农村绝对贫困彻底消除,但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且覆盖范围和贫困维度更广,致贫因素更复杂,将影响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文章基于多维相对贫困理论,从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视角出发,以贵州省天柱县5 502户样本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尝试划定多维相对贫困标准,识别不同生计类型相对贫困户,深度剖析致贫原因及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较深,差异性较大,其中外出务工型农户相对贫困程度较低,政府兜底型农户相对贫困程度较高。(2)运用Dagum基尼系数验证了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中位数的60%识别研究区不同生计类型相对贫困户更具合理性,其中政府兜底型相对贫困发生率较高,达到56.00%,其次是传统务农型和兼业型农户,外出务工型农户相对贫困发生率较低,仅为2.46%。(3)不同生计类型相对贫困户影响因素差异较大,传统务农型相对贫困户主要以外源滞后型为主,外出务工型和政府兜底型相对贫困户主要以内生滞后型为主,而政府兜底型相对贫困户主要以内生外源滞后型为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构建“一个中心三个着力点”传统务农型相对贫困户治理模式“,双核心双动力”外出务工型相对贫困户治理模式“,N+1”兼业型相对贫困户治理模式和“三管齐下”政府兜底型相对贫困户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相对贫困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 影响机理 治理模式 天柱县
下载PDF
西南山区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何田 廖和平 +3 位作者 孙平军 刘愿理 王刚 青丽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5-334,共10页
贫困山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提高家庭收入和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但也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流失、社会经济建设缓慢甚至衰退等问题。科学揭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机制,对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重... 贫困山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提高家庭收入和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但也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流失、社会经济建设缓慢甚至衰退等问题。科学揭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机制,对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重庆长寿区为案例区,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进行测度,并结合地理探测器、OLS模型等方法,探测出劳动力转移强度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空间分异机制,从而探究乡村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出"两高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西部明月山区和东南黄草山区高,西南-中部低丘区低,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影响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老龄化、人均耕地资源、地面坡度、劳动技能培训,各因素对劳动转移强度分异决定力值分别为0.410、0.396、0.363、0.301;劳动力转移强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2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基于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分异机制,不同强度区域应因地制宜,从空间、经济、社会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为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贫困家庭 劳动力转移 地理探测器 西南山区 重庆长寿区
下载PDF
西南山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特征及乡村振兴响应策略 被引量:11
11
作者 何田 廖和平 +3 位作者 孙平军 师满江 李涛 刘愿理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50,共6页
利用2019年在贵州省关岭县调查的1518份样本数据,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以男性、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不同民族转移数量差异不明显;劳动力主要转移到省外,占比70.69%;月... 利用2019年在贵州省关岭县调查的1518份样本数据,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以男性、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不同民族转移数量差异不明显;劳动力主要转移到省外,占比70.69%;月收入水平集中在2001~3000元和3001~5000元范围内;以转入制造业、建筑业和居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占80.57%;转移时间5年以上的数量最多,约1/3的劳动力转移时间在两年以下;转移途径主要是自己寻找和亲朋介绍。②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受教育程度、家庭耕地资源等因素对劳动力转移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老龄化、乡土情结等成为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从空间、经济、社会3个方面制定乡村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 劳动力转移 贫困家庭 西南山区 乡村振兴 贵州关岭县
下载PDF
土地流转何以促进农户增收——基于收入来源的视角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琳 陈荣赓 +1 位作者 廖和平 尹悦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31,共11页
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多渠道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收入来源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OLS)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影响农户增收,并分别考察土地转出... 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多渠道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收入来源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OLS)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影响农户增收,并分别考察土地转出、土地转入对收入增加的影响差异性.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具有收入效应;(2)不同土地流转形式的收入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土地转出户实现增收,土地转入户短期内收入减少;(3)从收入来源看,在土地转出与财产性收入关系中,土地租金具有中介效应.在土地转入与经营性收入关系中,农业机械化、土地价值具有中介效应.为促进农户增收,本文从化解土地流转风险角度出发提出,应采取完善土地流转促进增收的制度保障、加大产业发展的帮扶力度、提升农户务工就业保障等措施以充分发挥促进增收的中间机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农户增收 倾向得分匹配法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化及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靖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张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7-669,共13页
新型城镇化作为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对破解城乡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空间计量模型、门限面板模型,分析2009—2019年新型城镇化和... 新型城镇化作为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对破解城乡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空间计量模型、门限面板模型,分析2009—2019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化情况,揭示二者的关联关系,检验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其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2009—2019年,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各年度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其低值区域主要集聚在成渝经济走廊上,其高值区域主要集聚在川西及东北部秦巴山区。(2)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影响,呈倒“U”型关系,主要原因是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不协调、不同步,当农业现代化水平跨越门槛值后,新型城镇化才会由扩大转为抑制城乡收入差距。(3)地区经济不平衡程度、科技创新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也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农业现代化 四川省
原文传递
重庆市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靖 廖和平 樊昊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42-952,共11页
探索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当前区域性多维贫困测度和致贫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16个扶贫重点县的贫困农户调查样本为基础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等方法刻画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 探索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当前区域性多维贫困测度和致贫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16个扶贫重点县的贫困农户调查样本为基础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等方法刻画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特征,借助最小二乘法(OLS)和空间回归模型(SLM和SEM)探索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研究区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贫困深度与贫困广度并无明显的正向关联性;多种资本匮乏型在渝东北更为集中,地区内贫困农户脱贫难度相对更大;生计资本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正相关性,低值区在渝东北的集聚程度相对更高,区域内贫困现象与广义地理要素的共生性更强;相对于OLS和SLM,SEM被证实是最适用于该研究的计量模型,地形起伏度、少数民族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比重、县镇交通时间等是影响区域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农户 生计资本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重庆
下载PDF
基于风险评价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情景模拟——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靖 廖和平 蔡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7-979,共13页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是缓解用地压力、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须在适宜性前提下进行以规避潜在风险。将有序加权平均方法(OWA)和GIS平台相结合,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实例,从景观风险、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3个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构建了...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是缓解用地压力、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须在适宜性前提下进行以规避潜在风险。将有序加权平均方法(OWA)和GIS平台相结合,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实例,从景观风险、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3个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构建了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模拟出5种政策情景下的开发建设适宜性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决策风险系数α增大,全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等级总体更高;不同政策情景下,研究区西部片区的适宜性情况总体优于东部片区,建成区周边区域的适宜性高于偏远区域,在非极端政策情景下,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分区相对破碎;在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巴南区新增城镇用地布局主要分布在非低丘缓坡区域,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布局的规划决策总体表现出较为谨慎和保守的态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可为类似区域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方法借鉴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缓坡土地 适宜性评价 有序加权平均方法 GIS 情景模拟 重庆市巴南区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9
16
作者 廖和平 文成豪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4-60,共7页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当下,乡风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文化产业精神动力不足、村民价值观念存在偏差、乡村社会治理效果欠佳、乡村人民文体...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当下,乡风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文化产业精神动力不足、村民价值观念存在偏差、乡村社会治理效果欠佳、乡村人民文体活动贫乏、村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因此,提升产业文化价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风文明建设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深度贫困地区农户脱贫稳定性测度及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潘卓 李玉恒 +2 位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朱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78-1388,共11页
农户脱贫稳定性研究可为深度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论文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进一步厘定了“农户脱贫稳定性”概念,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5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脱贫... 农户脱贫稳定性研究可为深度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论文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进一步厘定了“农户脱贫稳定性”概念,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5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脱贫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贵州省天柱县为研究区,测算1295户样本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基于不同方法共同识别影响因素并探究影响机理,提出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整体水平偏高,脱贫稳定性较强,但农户个体差异性显著,其中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维度的脱贫稳定性较高,金融资本其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维度的脱贫稳定性较低,返贫风险较大;(2)农户脱贫稳定性类型主要以一般型或稳定型为主,脱贫稳定性综合指数中各类型占比分布从高到低大致呈“水滴”特征,有12.44%的样本农户处于临界型,返贫风险较大;(3)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口占比、土地流转、转移性收入占比、到乡镇政府距离和到主干道距离是影响研究区农户脱贫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4)构建了能力提升、产业培育、激发动力、完善基础设施和拓展就业“五位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农户脱贫稳定性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稳定性 深度贫困地区 农户 长效机制 贵州省天柱县
原文传递
脱贫县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苗苗 廖和平 +3 位作者 李涛 朱琳 蔡智聪 李东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4,共12页
乡村发展水平是衡量乡村由生产力落后状态转向高效率的现代化状态快慢程度的指标.以村域为研究尺度,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度... 乡村发展水平是衡量乡村由生产力落后状态转向高效率的现代化状态快慢程度的指标.以村域为研究尺度,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度重庆市城口县194个行政村(社区)的乡村发展水平,借助ArcGIS、GeoDa等软件,运用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乡村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特征可视化分析和村域关系解剖.研究结果显示:①城口县乡村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2676,乡村发展水平整体较低;②城口县乡村发展综合水平围绕中心城区呈“中心—外围—边缘”分布的空间格局;③乡村发展水平的Moran􀆳s I指数为0.2161,乡村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行政村在地理空间上都倾向于集聚分布.要充分考虑乡村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制定政策吸纳人才和劳动力,加强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平稳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水平 乡村振兴 空间格局 城口县
下载PDF
共轭视角下重庆市县域乡村“居住——就业”协同发展格局及振兴路径 被引量:4
19
作者 洪惠坤 蔡智聪 +2 位作者 廖和平 王刚 刘亭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8-1111,共14页
乡村“居住—就业”协同是推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论文以重庆市2007、2014和2020年3期分县截面数据,基于共轭发展视角,从乡村“居住—就业”协同的量和质2个方面,构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测算综... 乡村“居住—就业”协同是推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论文以重庆市2007、2014和2020年3期分县截面数据,基于共轭发展视角,从乡村“居住—就业”协同的量和质2个方面,构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测算综合居业协同度,从而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而划分居业协同类型,并提出差异化的振兴路径。研究发现:①重庆市乡村居业协同度时空差异显著,总体呈“量”“质”齐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及“中高周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乡村居业平衡指数总体呈平衡趋势发展及“局部突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乡村居业效率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及空间分布格局呈“团块状”向“西高东低”转变的特征。②县域乡村居业协同类型可划分为高协同型、中协同型、平衡中等型、平衡中低效型、强就业中低效型、强居住中低效型6种类型,协同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核心区域,乡村居业中轻度失衡类型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区和渝东北区,乡村居业重度失衡类型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③县域经济水平更为发达的主城都市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高,更能吸引本县乡村人口在县域内居住就业;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渝东北渝东南经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乡村居业协同增长趋势明显快于主城都市区,乡村人口回流效应初显。最后,基于乡村居业协同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协调人地关系、激活农村内生动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宜居宜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业协同 共轭视角 乡村振兴 西南丘陵山区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华 廖和平 《武陵学刊》 2024年第2期60-67,共8页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至要之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紧要之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必要之策、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的显要之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至要之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紧要之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必要之策、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的显要之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物质基础薄弱、思想认识落后、文化氛围淡薄、人才资源短缺等问题,深刻制约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速度、力度、效度。基于此,新时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营造农村良好文化氛围、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好功夫,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