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以介入为首选的急性重度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绿色通道 被引量:11
1
作者 史键山 牟雪枫 +2 位作者 陈松 金桂云 吕传柱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170-173,共4页
急性重度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面对该类患者,给予快速而有效的诊断与抢救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急诊绿色通道的高效、便捷以及急诊介入在消化道出血治疗方面的优势,可明显降低该类患者... 急性重度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面对该类患者,给予快速而有效的诊断与抢救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急诊绿色通道的高效、便捷以及急诊介入在消化道出血治疗方面的优势,可明显降低该类患者的死亡率,因此,为了能使更多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挽救更多生命,本文提出构建以介入为首选的急性重度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绿色通道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度上消化道出血 急诊绿色通道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凌家滩遗址外壕沟沉积物反映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微形态研究案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宿凯 靳桂云 吴卫红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6-150,共15页
本文采用土壤微形态和植硅体分析的方法,对凌家滩遗址的壕沟沉积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了该地点沉积物反映出来的从凌家滩文化时期到近现代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发现,凌家滩时期遗址内为挖壕沟开始清理植被,后期壕沟被人类垃圾填满并逐... 本文采用土壤微形态和植硅体分析的方法,对凌家滩遗址的壕沟沉积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了该地点沉积物反映出来的从凌家滩文化时期到近现代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发现,凌家滩时期遗址内为挖壕沟开始清理植被,后期壕沟被人类垃圾填满并逐渐废弃。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较少人类干扰后,植被逐渐恢复,直到近现代被作为农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家滩遗址:壕沟 土壤微形态 植硅体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山东章丘宁家埠遗址(2016)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魏娜 袁广阔 +3 位作者 王涛 张溯 郭荣臻 靳桂云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对宁家埠遗址2016年发掘区龙山文化、商末周初、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土样的浮选,发现了4474粒炭化植物种子果实,包括粟、黍和大豆等农作物,黍亚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等非农作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少量硬果壳核。量化分析表明,宁家埠遗址从... 对宁家埠遗址2016年发掘区龙山文化、商末周初、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土样的浮选,发现了4474粒炭化植物种子果实,包括粟、黍和大豆等农作物,黍亚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等非农作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少量硬果壳核。量化分析表明,宁家埠遗址从龙山文化到东周时期延续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传统,农作物以粟为主,到东周时期,农作物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能是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野生植物遗存反映了居民对聚落周围野生植物的利用和聚落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家埠遗址 龙山文化 东周 旱作农业 植物利用
下载PDF
中国门静脉高压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现状的调查分析
4
作者 郭浩卓 牛猛 +32 位作者 邵海波 韩新巍 赵剑波 孙军辉 方主亭 熊斌 朱晓黎 任伟新 袁敏 于世平 吕维富 张学强 张春清 李雷 罗薛峰 宋于生 马亦龙 党彤 向华 晋云 薛挥 金桂云 李肖 李佳睿 周石 于长路 何松 于雷 祖红梅 马军 雷彦明 徐克 祁小龙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3,共7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中国用于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现状,以帮助推进TIPS在国内的发展。方法本研究由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ESS)发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调查了国内开展门静脉高压症TIPS手术的基本情况,包括手术...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中国用于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现状,以帮助推进TIPS在国内的发展。方法本研究由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ESS)发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调查了国内开展门静脉高压症TIPS手术的基本情况,包括手术例数、主要适应证、Early/优先TIPS的开展、门静脉海绵状变性的TIPS手术、侧支循环栓塞、术中门静脉压力梯度测定、常用支架类型、常规抗凝及时间、术后随访、存在的阻碍、国产器械的应用等。结果调查显示,2021年全国参与调研的545家医院共开展13527例TIPS手术,94.1%的医院常规进行TIPS术后随访,大多数医院认为TIPS手术的最主要适应证是控制急性出血(42.6%)和预防再出血(40.7%),48.1%的医院开展了Early/优先TIPS,53.0%的医院开展了门静脉海绵状变性的TIPS手术,选择术中常规栓塞侧支循环的占81.0%,其中大多数以弹簧圈和生物胶为栓塞材料,78.5%的医院常规开展术中门体压力梯度测定,TIPS支架的选用上,57.1%的医院会选择Viattor专用支架,57.2%的医院会选择TIPS术后常规抗凝,抗凝时间集中在3~6个月(55.4%),TIPS术受限制的原因以费用问题(72.3%)与相关科室医师认识不充分(77.4%)为主,大部分医院对TIPS术中使用国产器械接受度较高(92.7%)。结论本次调研显示TIPS治疗是我国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开展TIPS的总例数与门静脉高压症的总发病人数相差较大,未来仍需推广普及TIPS技术,进一步规范化手术适应证、手术常规操作及器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应用现状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试论山东城子崖遗址岳石先民的生计策略
5
作者 葛利花 朱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城子崖遗址自龙山时期即为鲁北区域中心城址,岳石时期承继了龙山时期粟、黍、稻、小麦、稗组合,并继续利用黍亚科、早熟禾亚科等资源,延续了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以及对农作物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相较于龙山时期... 城子崖遗址自龙山时期即为鲁北区域中心城址,岳石时期承继了龙山时期粟、黍、稻、小麦、稗组合,并继续利用黍亚科、早熟禾亚科等资源,延续了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以及对农作物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相较于龙山时期,岳石时期城子崖以粟、黍、稻为代表的农作结构和野生植物利用种类等调控程度不一,反映出先民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变迁中生计策略的能动性调整,这当是城子崖所在鲁北,乃至海岱地区社会文化持续发展之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子崖遗址 岳石时期 生业经济
下载PDF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年)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凡 张小雷 靳桂云 《农业考古》 2018年第4期26-33,共8页
金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庄里乡尠沟行政村金寨自然村,是淮河中游一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早中期的遗址。在2016年度的考古发掘中我们系统采集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浮选和植硅体土样。炭化物遗存和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金寨遗址的... 金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庄里乡尠沟行政村金寨自然村,是淮河中游一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早中期的遗址。在2016年度的考古发掘中我们系统采集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浮选和植硅体土样。炭化物遗存和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金寨遗址的农作物有粟、黍和稻,其中粟所占比重高于黍。水稻连叶带秆收割回遗址,粟、黍和稻收割时间不同,可能存在分开脱穗并储存行为,在食用前一起脱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植硅体 大汶口文化晚期 遗迹性质 农作物及加工
下载PDF
山东午台遗址龙山文化聚落生计的植物大遗存证据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松涛 孙兆锋 +2 位作者 吴文婉 王富强 靳桂云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13,共9页
植物考古研究表明,午台遗址大汶口晚—龙山早(大约距今5000~4400年)阶段,居民植物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生产和采集野生资源。豆科(大豆属)、藜科(藜属)、蓼科、大戟科、茄科、唇形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葡萄属等植物都可能是植物性食物资... 植物考古研究表明,午台遗址大汶口晚—龙山早(大约距今5000~4400年)阶段,居民植物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生产和采集野生资源。豆科(大豆属)、藜科(藜属)、蓼科、大戟科、茄科、唇形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葡萄属等植物都可能是植物性食物资源的组成部分,以黍亚科为主的禾本科植物可能是食物资源或者是农田杂草。聚落农耕是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可能存在小规模的稻作农业;午台遗址出土的稻和小麦遗存,为认识海岱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农业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台遗址 大汶口晚至龙山早期 旱作 小麦
原文传递
水稻遗存的判定及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永超 靳桂云 杨晓燕 《东方考古》 2017年第1期131-157,共27页
当前,稻作农业的研究成果已卷帙浩繁,相关争论也繁多,但尚欠有序的梳理。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稻作农业的种种争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水稻遗存属性的争论,即如何判别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nica)与籼稻(Oryza sativa sub... 当前,稻作农业的研究成果已卷帙浩繁,相关争论也繁多,但尚欠有序的梳理。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稻作农业的种种争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水稻遗存属性的争论,即如何判别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nica)与籼稻(Oryza sativa subsp.indic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与驯化稻(Oryza sativa)。对此,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并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基因学和各类判别方法的运用成果表明,中国是粳稻的起源地;长江下游地区的相关研究表明,由多年生普通野生稻至粳稻的转变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历时约5000年。另外,野生稻和驯化稻的判别以及水稻驯化过程的研究应是未来史前水稻遗存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粳稻和籼稻的判别及其分布格局演变则应属于历史时期稻作农业的研究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和驯化稻 粳稻和籼稻 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 中国
原文传递
青海化隆沙隆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9
作者 郭荣臻 肖永明 +4 位作者 靳桂云 梁官锦 卢悦 蔡林海 张占仓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沙隆卡遗址2016年度发掘的浮选结果表明,细石器时期居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以野生物种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在当时生业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齐家文化时期,作物种类有粟、黍、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等,农业生产呈现出以粟类作物为... 沙隆卡遗址2016年度发掘的浮选结果表明,细石器时期居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以野生物种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在当时生业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齐家文化时期,作物种类有粟、黍、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等,农业生产呈现出以粟类作物为主的多种旱地作物种植特点;卡约文化时期,作物仅见粟、黍、大麦,仍以粟作为主。粟、黍等本土作物,与小麦、大麦等西来作物在该聚落的交汇可能是史前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隆卡遗址 炭化植物 齐家文化 生业模式
下载PDF
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
10
作者 王晓静 李则斌 +2 位作者 夏晶 李亚萍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8,共9页
2017年至201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联营区域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121座,祭祀坑19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2300余件。初步确定该区域为西汉家族... 2017年至201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联营区域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121座,祭祀坑19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2300余件。初步确定该区域为西汉家族墓地,有自己家族的规划埋葬区域,时代由西汉早期延续至西汉晚期。本文分析的植物材料来自本次发掘过程中的M77,时代为西汉早中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30年左右。经过采样、提取和鉴定工作,发现植物大遗存种类主要为水稻、粟、黍、大麻、豆科等,另绝大多数植物遗存仍然鲜亮,表明汉代联营地区墓中随葬农作物符合当时葬仪的最高规格,同时使用八种不同的农作物,即黍、粟、麦、粱、稻、麻、大豆和小豆,为研究联营汉墓随葬粮食种类及方式、认识汉代丧葬观念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营汉墓 汉代 植物遗存 丧葬习俗
下载PDF
植硅体分析与稻作农业 被引量:4
11
作者 葛利花 王振祥 靳桂云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13-22,共10页
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回顾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植硅体分析方法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以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属鉴定与驯化、栽培与管理技术、收割与加工方式、粮食储存与食用等方面。随着... 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回顾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植硅体分析方法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以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属鉴定与驯化、栽培与管理技术、收割与加工方式、粮食储存与食用等方面。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加强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化,植硅体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仍需不断完善,以推进农业考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稻作农业 问题与展望
下载PDF
胶东地区海岱龙山文化生业考古新证——山东青岛三官庙遗址浮选结果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荣臻 彭峪 +1 位作者 于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2,共6页
对山东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古城改造项目三官庙遗址浮选结果鉴定分析显示,就植物性食物资源的获取模式来看,海岱龙山文化三官庙聚落先民的生业系统包括作为生产性经济的食物生产和作为攫取性经济的采集行为两大组成部分。基于食物生产的作... 对山东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古城改造项目三官庙遗址浮选结果鉴定分析显示,就植物性食物资源的获取模式来看,海岱龙山文化三官庙聚落先民的生业系统包括作为生产性经济的食物生产和作为攫取性经济的采集行为两大组成部分。基于食物生产的作物组合为粟、黍、小麦、大麦(青稞),在可能存在的多种作物种植体系中,粟作农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其他植物遗存暗示了先民对其他植物资源利用的可能。本次浮选为胶东地区海岱龙山文化先民农业经济、生业模式提供了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官庙 海岱龙山文化 植物考古 生业经济
下载PDF
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城墙与壕沟使用过程的地学考古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饶宗岳 王芬 +2 位作者 庄奕杰 武昊 靳桂云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本文综合运用土壤微形态、粒度分析、植硅体研究等方法,重建了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墙与壕沟”兴建-使用-废弃”的完整过程。结果表明,焦家壕沟开挖于河漫滩相粉砂质沉积物上,先民使用开挖壕沟所得的沉积物修筑了第一期城墙。在... 本文综合运用土壤微形态、粒度分析、植硅体研究等方法,重建了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墙与壕沟”兴建-使用-废弃”的完整过程。结果表明,焦家壕沟开挖于河漫滩相粉砂质沉积物上,先民使用开挖壕沟所得的沉积物修筑了第一期城墙。在壕沟使用期间,降水为沟内带来短期流水,土壤侵蚀堆积构成了壕沟内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人类在壕沟附近的活动较为频繁,并利用清淤所得的沉积物修筑第二期城墙。最终,随着壕沟内侧聚落功能变化,先民逐步放松了对壕沟的管理,城墙壕沟先后废弃。在其主要使用阶段,城墙、壕沟客观上发挥着阻挡来水、聚落防御的功能,其社会意义亦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家遗址 壕沟 地学考古 土壤微形态 使用过程
原文传递
济南张马屯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珍珍 靳桂云 王兴华 《东方考古》 2017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通过对济南张马屯遗址陶片及石镰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来自禾本科粟黍类、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壳斗科栎属(Quercus)、豆科(Fabaceae)及未知种属植物的淀粉粒,数量较为丰富,种属来源较为多样,显示了张马屯遗址先民... 通过对济南张马屯遗址陶片及石镰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来自禾本科粟黍类、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壳斗科栎属(Quercus)、豆科(Fabaceae)及未知种属植物的淀粉粒,数量较为丰富,种属来源较为多样,显示了张马屯遗址先民利用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本研究中发现了大遗存中没有发现的禾本科薏苡属、壳斗科栎属等,弥补了大遗存研究的不足,提供了张马屯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新证据。张马屯先民的植物性食物组合具有广谱性特点,聚落生业经济仍处于低水平的生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马屯遗址 淀粉粒分析 植物资源利用
原文传递
山东青岛河南庄周代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娜 艾松林 +3 位作者 郭荣臻 侯存龙 靳桂云 林玉海 《东方考古》 2017年第1期214-227,366-367,共15页
河南庄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在2013年度的考古发掘中,发掘者采集了14份浮选土样。遗址采集的浮选样品中共出土了689粒炭化种子和果实,其中农作物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大豆和赤豆;非农作物包括黍亚科、藜科、豆科等植物遗存,... 河南庄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在2013年度的考古发掘中,发掘者采集了14份浮选土样。遗址采集的浮选样品中共出土了689粒炭化种子和果实,其中农作物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大豆和赤豆;非农作物包括黍亚科、藜科、豆科等植物遗存,另有桑属和葡萄属可食用果类遗存。量化分析表明,粟和小麦是河南庄遗址最主要的农作物,黍、水稻、大豆和赤豆是农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能利用野生植物和果类作为食物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庄遗址 浮选 周代农业 植物利用
原文传递
海藻酸盐微球栓塞剂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16
作者 魏胜超 邓堂 +4 位作者 廖勇 钟士杰 史键山 金桂云 王剑锋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202-208,共7页
海藻酸盐是一种线性阴离子多糖碳水化合物,是海藻酸衍生物中的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黏附性、溶胀性等特性,并且相对廉价、容易获取,被氧化后可通过乳液-溶剂挥发法、滴制法、喷雾干燥法、静电法制备成海藻酸盐微球,被广泛... 海藻酸盐是一种线性阴离子多糖碳水化合物,是海藻酸衍生物中的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黏附性、溶胀性等特性,并且相对廉价、容易获取,被氧化后可通过乳液-溶剂挥发法、滴制法、喷雾干燥法、静电法制备成海藻酸盐微球,被广泛应用于介入栓塞治疗,如良恶性肿瘤的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文章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介绍海藻酸盐的性质、制备及作为栓塞材料的应用进展,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盐 栓塞剂 微球 介入栓塞术
原文传递
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2016—2017年度浮选结果的考古学观察
17
作者 郭荣臻 傅罗文 +1 位作者 周静 靳桂云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46,63,共9页
齐家坪遗址2016—2017年度浮选结果显示,齐家文化的作物组合为粟、黍、小麦、大麦,宋金时期增加了燕麦、荞麦2种作物;作物构成由粟黍为主演变为以小麦、大麦为主,暗示着多种作物种植体系中麦作农业规模的扩大和比重的提升。此外,齐家文... 齐家坪遗址2016—2017年度浮选结果显示,齐家文化的作物组合为粟、黍、小麦、大麦,宋金时期增加了燕麦、荞麦2种作物;作物构成由粟黍为主演变为以小麦、大麦为主,暗示着多种作物种植体系中麦作农业规模的扩大和比重的提升。此外,齐家文化及宋金时期的其他植物遗存中,也不乏具有食用功能者,但与粮食作物相较,它们所占比重较低,可能并非聚落先民植食资源利用的主体。齐家坪遗址的浮选结果为齐家文化农业乃至生业经济讨论提供了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坪 齐家文化 植物考古 生业系统 农业经济
下载PDF
太原唐代郭行墓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
18
作者 葛利花 裴静蓉 +2 位作者 冯钢 王振祥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70,共8页
2019年8月至10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唐代郭行及夫人梁氏合葬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未遭盗扰,壁画及出土器物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太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唐代壁画墓。经过对陶罐内容物以及墓葬各部位填土进行采样、提取和鉴定工作... 2019年8月至10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唐代郭行及夫人梁氏合葬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未遭盗扰,壁画及出土器物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太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唐代壁画墓。经过对陶罐内容物以及墓葬各部位填土进行采样、提取和鉴定工作,发现植物遗存集中分布于陶罐中,墓道偶有发现则应是埋葬时混入所致。植物大遗存种类主要为粟、黍、大麻,另有少量狗尾草,粟、黍遗存仍然鲜亮;此外,还提取到小麦花序组织中的树枝状植硅体、粟与黍稃片中的Ω型和η型植硅体、早熟禾亚科种子稃片植硅体以及疑似罂粟等遗存,表明唐代太原地区食用和种植的旱生农作物主要为粟、黍和大麻,小麦在先民经济生活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对研究太原唐墓随葬粮食种类及方式、认识唐代太原丧葬观念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行墓 唐代 植物遗存 丧葬习俗
下载PDF
扁扁洞遗址现代环境与资源调查报告
19
作者 贺亚炳 靳桂云 +5 位作者 张彪 刘成 徐深 陈淑卿 乙海林 姜富胜 《东方考古》 2015年第1期361-368,共8页
扁扁洞遗址的发现,是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的突破。随着发掘简报和动植物遗存资料的公布,学术界开始关注扁扁洞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的生存方式,其中居住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我们尚无能力回答这里的洞穴... 扁扁洞遗址的发现,是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的突破。随着发掘简报和动植物遗存资料的公布,学术界开始关注扁扁洞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的生存方式,其中居住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我们尚无能力回答这里的洞穴居民是常年居住还是季节性居住。对扁扁洞遗址周围现代环境与资源的调查所提供的信息,或许能为我们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一些辅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方式 资料 环境 资源 新石器 居民 时代
原文传递
基于杂草功能生态学和农作物稳定同位素的栽培强度辨识:法国上普罗旺斯和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谷物生产制度的比较
20
作者 Amy Bogaard John Hodgson +4 位作者 Erika Nitsch 郭荣臻(译) 靳桂云(译) 陈松涛(译) 董豫(校) 《东方考古》 2017年第1期158-183,共26页
本研究综合了杂草生态属性和谷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这两种识别农作物生长条件和耕种实践的方法,以评估植物考古研究在推断古代作物生产系统强度的潜力。法国上普罗旺斯(Haute Provence)现代有机农业以适应低肥力土壤的作物栽培为特色,... 本研究综合了杂草生态属性和谷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这两种识别农作物生长条件和耕种实践的方法,以评估植物考古研究在推断古代作物生产系统强度的潜力。法国上普罗旺斯(Haute Provence)现代有机农业以适应低肥力土壤的作物栽培为特色,采用轮作的方式,很少甚至几乎不施肥。在该地区60处农田样带的杂草样方调查显示,植物群落的变化主要与地理区域的差异相关。普罗旺斯的杂草生态属性数据和之前调查的西班牙西北部阿斯图里亚斯(Asturias)集中管理的斯皮尔特小麦明显有别。杂草生态数据表明,阿斯图里亚斯土壤肥力较高,人类对土地的干预更多。农作物氮稳定同位素值也表明,阿斯图里亚斯与上普罗旺斯存在强化型施肥和长期基本不施肥的栽培模式差异。我们将上普罗旺斯和阿斯图里亚斯的杂草生态属性和谷物同位素值所反映栽培强度的新模型应用到罗马尼亚的锡吉什瓦拉(Sighisoara)、土耳其的卡斯塔莫努(Kastamonu)这两个现代地区作物管理体制的测试中,成功地区分了锡吉什瓦拉的精耕细作和卡斯塔莫努的粗放生产模式。这一新模型在欧洲中部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中的应用表明,早期农业趋向于集约型生产,并可能已经有了施肥的实践,但研究结果也显示了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态势,为探索栽培强度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考古 杂草生态学 稳定同位素 精耕细作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