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北部湾南流江流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研究区2000—2015年流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北部湾南流江流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研究区2000—2015年流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借助于Theil Sen趋势、Mann Kendall检验以及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尺度上,流域NPP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44.03 g C m^-2(10 a)^-1,快于广西自治区,上游和下游地区NPP快于全区,而中游地区慢于全区;②空间尺度上,流域NPP的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中游最高(1098.99 g C/m^2),下游次之(1041.71 g C/m^2),而上游最小(1013.22 g C/m^2)。NPP的Sen趋势度介于-77.10—74.80 g C m^-2 a^-1之间,在空间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③空间波动性上,流域NPP的变异系数较大,其值介于0.01—0.71,其中洪潮江水库、小江水库周边以及玉林市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处于高波动状态,而流域中部的六万大山以及五皇山地带则处于低波动状态;④未来变化趋势上,流域NPP的Hurst指数范围介于0—0.99之间,平均值为0.70,呈现单峰右偏分布,预示着流域NPP未来处于持续性增加的趋势;⑤驱动机制上,流域NPP与多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气温是该流域植被NPP的主控因子。由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所导致的NPP损失值最大,其值达到4715.62 t/a,而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导致NPP损失值最小,其值仅为184.63 t/a。展开更多
为减小电动汽车无序入网与分布式能源的波动性给配电网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种V2G(vehicle to grid)模式下基于电动汽车分群方法的配电网运行策略。在系统宏观与具体网络拓扑结构2个层面,依据车主费用、配电网负荷均方差与网损搭建了内...为减小电动汽车无序入网与分布式能源的波动性给配电网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种V2G(vehicle to grid)模式下基于电动汽车分群方法的配电网运行策略。在系统宏观与具体网络拓扑结构2个层面,依据车主费用、配电网负荷均方差与网损搭建了内外嵌套模型,基于电动汽车充放电与分布式能源配合,对源网荷三方协调优化,得到配电网的最优运行工况。基于开始充电时刻和车主期望电量充电所需时间2个特征值的电动汽车分群方法,在减少变量维度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车主的出行需求。采用GA-PSO(genetic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算法在4种场景下的算例仿真表明,该策略在保障电动汽车车主利益的同时,可有效降低配电网负荷水平、平抑负荷波动、减小峰谷差、改善电压水平以及减小网损。展开更多
提出综合改进指标和逼近理想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方法,实现对节点脆弱度的评估。从结构和状态两个角度,分析当前节点脆弱性评估中的不足,定义电气耦合距离重新度量节点间...提出综合改进指标和逼近理想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方法,实现对节点脆弱度的评估。从结构和状态两个角度,分析当前节点脆弱性评估中的不足,定义电气耦合距离重新度量节点间距,从负载率、负载均衡度和失负荷等角度定义故障影响因子,用二者改进度、凝聚度和紧密度等指标,构建综合脆弱性指标体系。用指标大小对传统信息熵进行修正,解决其中的对称性问题,得到客观权重,根据指标作用设置主观权重,将二者结合得到综合权重。最后,提出多属性决策的思想,运用灰色关联度改进的TOPSIS法,实现节点脆弱度的评估。以IEEE14节点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展开更多
文摘分析北部湾南流江流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研究区2000—2015年流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借助于Theil Sen趋势、Mann Kendall检验以及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尺度上,流域NPP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44.03 g C m^-2(10 a)^-1,快于广西自治区,上游和下游地区NPP快于全区,而中游地区慢于全区;②空间尺度上,流域NPP的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中游最高(1098.99 g C/m^2),下游次之(1041.71 g C/m^2),而上游最小(1013.22 g C/m^2)。NPP的Sen趋势度介于-77.10—74.80 g C m^-2 a^-1之间,在空间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③空间波动性上,流域NPP的变异系数较大,其值介于0.01—0.71,其中洪潮江水库、小江水库周边以及玉林市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处于高波动状态,而流域中部的六万大山以及五皇山地带则处于低波动状态;④未来变化趋势上,流域NPP的Hurst指数范围介于0—0.99之间,平均值为0.70,呈现单峰右偏分布,预示着流域NPP未来处于持续性增加的趋势;⑤驱动机制上,流域NPP与多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气温是该流域植被NPP的主控因子。由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所导致的NPP损失值最大,其值达到4715.62 t/a,而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导致NPP损失值最小,其值仅为184.63 t/a。
文摘为减小电动汽车无序入网与分布式能源的波动性给配电网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种V2G(vehicle to grid)模式下基于电动汽车分群方法的配电网运行策略。在系统宏观与具体网络拓扑结构2个层面,依据车主费用、配电网负荷均方差与网损搭建了内外嵌套模型,基于电动汽车充放电与分布式能源配合,对源网荷三方协调优化,得到配电网的最优运行工况。基于开始充电时刻和车主期望电量充电所需时间2个特征值的电动汽车分群方法,在减少变量维度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车主的出行需求。采用GA-PSO(genetic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算法在4种场景下的算例仿真表明,该策略在保障电动汽车车主利益的同时,可有效降低配电网负荷水平、平抑负荷波动、减小峰谷差、改善电压水平以及减小网损。
文摘提出综合改进指标和逼近理想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方法,实现对节点脆弱度的评估。从结构和状态两个角度,分析当前节点脆弱性评估中的不足,定义电气耦合距离重新度量节点间距,从负载率、负载均衡度和失负荷等角度定义故障影响因子,用二者改进度、凝聚度和紧密度等指标,构建综合脆弱性指标体系。用指标大小对传统信息熵进行修正,解决其中的对称性问题,得到客观权重,根据指标作用设置主观权重,将二者结合得到综合权重。最后,提出多属性决策的思想,运用灰色关联度改进的TOPSIS法,实现节点脆弱度的评估。以IEEE14节点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