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和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沈洁 高友玲 +3 位作者 卢鸽 陈莉 程洁 夏有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9-883,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68例拟行IVF-ET的DO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4例,脱落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内膜准备;在对照... 目的:观察电针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68例拟行IVF-ET的DO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4例,脱落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内膜准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于膈俞、肾俞、命门、十七椎、次髎、中髎、天枢、气海、关元等穴行针刺治疗,同侧次髎、中髎,天枢、子宫连接电针,疏密波,频率2Hz/15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隔日1次,每周3次,持续3个月经周期至胚胎移植前1天。观察两组患者取卵周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转化内膜日、胚胎移植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结果:观察组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A型比例高于取卵周期HCG日、FET周期的转化内膜日(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分别为75.0%(24/32)、71.9%(23/32)、47.4%(27/57)和56.3%(18/32),高于对照组的36.4%(12/33)、30.3%(10/33)、18.0%(11/61)和15.2%(5/33,P<0.01)。结论:电针可改善DOR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及IVF-ET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电针 子宫内膜容受性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针药结合治疗少弱精症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滨 孟庆宇 +4 位作者 陈昊 高友玲 沈洁 穆艳云 夏有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250,共8页
目的:系统评估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男性少弱精症的临床... 目的:系统评估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男性少弱精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2月15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12项研究),1 18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妊娠率高于单纯中药治疗[RR=1.46,95%CI(1.13,1.90),P=0.004]。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有效率高于单纯中药治疗[RR=1.17,95%CI(1.10,1.24),P<0.000 01]。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患者精子活率改善情况优于单纯中药治疗[MD=8.28,95%CI(6.48,10.08),P<0.000 01]。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患者精子活力改善情况优于单纯中药治疗[MD=17.01,95%CI(11.06,22.96),P<0.000 01]。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患者精液浓度改善情况优于单纯中药治疗[MD=8.71,95%CI(5.92,11.50),P<0.000 01]。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患者a级精子数目改善情况优于单纯中药治疗[MD=6.39,95%CI(5.27,7.50),P<0.000 01]。结论: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对比单纯中药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少弱精症的疗效证据较低,在临床使用时还应具体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联合 少精症 弱精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席瑾 曹星星 +2 位作者 高友玲 程洁 夏有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72-776,共5页
本文整理了近15年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归纳分析针灸治疗该病的机制研究进展。以"针灸""子宫内膜异位症"和"acupuncture therapy""endometriosis"等为检索词检索2... 本文整理了近15年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归纳分析针灸治疗该病的机制研究进展。以"针灸""子宫内膜异位症"和"acupuncture therapy""endometriosis"等为检索词检索2003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中的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出针灸治疗EMS的临床研究论文41篇,动物实验研究论文18篇,并对其中涉及到作用机制的20篇研究(包括18篇动物实验研究和2篇临床试验)加以总结,从针灸对各种生长因子、酶、酶抑制剂等的影响来探讨针灸治疗EMS疼痛、抑制异位组织血管生成和侵袭黏附、调节免疫功能及调节内分泌的机制,并提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EMS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子宫内膜异位症 机制研究 综述
原文传递
电针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IVF-ET中间结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友玲 沈洁 +5 位作者 陈莉 穆艳云 陈欢 席瑾 何婷 夏有兵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0-382,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间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37例DOR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在促排卵治疗前均接受电针治疗,每周治疗3次,总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在电针结... 目的探讨电针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间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37例DOR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在促排卵治疗前均接受电针治疗,每周治疗3次,总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在电针结束后进入IVF-ET周期。测定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抗苗勒氏管激素(AMH)、促排卵相关参数、获卵数、胚胎发育情况。结果患者AM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P<0.05);而bFSH、bFSH/LH、bE_2、P、HCG日E_2及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基础窦卵泡(bAFC)、获卵数较干预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熟II级卵子(MII)数、受精数、优质胚胎数较干预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疗法可以提高卵巢储备功能,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其对促排结局的改善可能是建立在对AMH的良性调节基础上的,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抗苗勒氏管激素
原文传递
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疗效及第三脑室宽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友玲 许国杰 +3 位作者 朱建国 彭钢 席瑾 薛明新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236,242,共5页
目的:观察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促醒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0例PV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 目的:观察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促醒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0例PV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取百会、定神透山根、风池透风池、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进行治疗,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改良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并采用CT测量治疗前后第三脑室宽度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CRS-R和G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第三脑室宽度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2%(1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8%(11/2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可以明显改善PVS患者中枢神经功能,促进脑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第三脑室宽度,提高临床促醒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 持续性植物状态 促醒疗效 第三脑室
原文传递
进口蜂蜜中幼虫芽孢杆菌分子分型方法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俞佳 高有领 +6 位作者 王建峰 赵秀玲 李如松 王春 杨伯龙 于纪棉 江玲丽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82,共5页
为研究来自不同地域幼虫芽孢杆菌的进化关系,建立其分子分型方法,对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株幼虫芽孢杆菌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分析,并与ERIC分型比较。结果显示,ERIC法将50株分离株分为ERICⅠ、ERICⅡ与ERICⅣ型,但不能区分不同区域菌株... 为研究来自不同地域幼虫芽孢杆菌的进化关系,建立其分子分型方法,对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株幼虫芽孢杆菌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分析,并与ERIC分型比较。结果显示,ERIC法将50株分离株分为ERICⅠ、ERICⅡ与ERICⅣ型,但不能区分不同区域菌株;MLST法将菌株分为ST1至ST8共8种序列型,其中ST1为优势型,占比高且分布广泛;其次为ST5(主要为加拿大分离株),ST3(澳大利亚分离株),ST4(法国与匈牙利分离株),ST6(新西兰分离株),ST2(西班牙分离株),ST7(匈牙利分离株)和ST8(澳大利亚分离株)。与ERIC相比,MLST可以对不同地域的幼虫芽孢杆菌进行有效分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作为后续进口蜂蜜中幼虫芽孢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虫芽孢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管家基因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分型
下载PDF
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俞佳 岑叶平 +1 位作者 江玲丽 高有领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通过肉类、海产品、奶制品等多种媒介传播,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主要以平板培养辅以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为主,检测的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建立快速、精准的食源性... 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通过肉类、海产品、奶制品等多种媒介传播,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主要以平板培养辅以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为主,检测的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建立快速、精准的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法对常见病原菌的现场检测及疾病的快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免疫学检测手段、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比较其优缺点,着重介绍了可以实现现场检测与实时检测的新兴技术:核酸-微流控检测技术,以期为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预防与检测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核酸-微流控检测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