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沈柏用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1-203,共3页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临床应用 手术系统 肝胆胰外科 辅助外科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手术机器人 机械力学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钱道海 +8 位作者 彭承宏 祝哲诚 陶然 邓侠兴 程东峰 詹茜 杨颖 李宏为 沈柏用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变化规律,探讨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B超仪检测肝移植术后1、2、3、7、14、21、28 d的肝动脉流量(HAF)和门静脉流量(PVF),...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变化规律,探讨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B超仪检测肝移植术后1、2、3、7、14、21、28 d的肝动脉流量(HAF)和门静脉流量(PVF),选取40例有完整HABR(即HAF和PVF变化方向相反)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HABR定量计算公式(BC=ΔHAF/ΔPVF),以中位数为界分为A、B两组(A组20例,BC<0.1037;B组20例,BC>0.1037),同时检测术后病人肝功能指标及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的肝功能恢复天数显著长于B组(P<0.05);从具体指标上看,A组病人的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2、4周显著低于B组(P<0.05),谷氨酸转氨酶分别在术后第2、4周显著低于B组(P<0.05),总胆红素分别在术后第2、3及4周显著低于B组(P<0.05),而A组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25%)高于B组(15%),但P>0.05。结论:HABR在肝移植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预示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快慢,为早期诊断移植肝的功能障碍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缓冲效应 血流动力学 早期胆道并发症
下载PDF
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以巧 +10 位作者 汪小辉 钱道海 沈柏用 詹茜 潘春鹏 翁原驰 金佳斌 祝哲诚 邓侠兴 彭承宏 李宏为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研究构建成熟稳定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体重一致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0只,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10只。在获取供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 目的研究构建成熟稳定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体重一致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0只,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10只。在获取供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体积肝移植。记录受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无肝期时间。观察移植术后2周存活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5~7h,平均6h;供肝热缺血时间2~3min;冷缺血时间(116±16)min;无肝期时间(35±4)min。术中小型猪均无死亡。10只受体猪中,2只死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只于术后10h死于肝断面出血,另1只于术后2d死于切口疝。其余8只受体猪皆存活超过2周,2周存活率达80%,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供体手术中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构建是可行且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动物模型 移植物 转流术
下载PDF
三种不同方法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以巧 沈柏用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6-578,共3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途径。方法选取体重相近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作为供受体,分别采用体内切除肝脏灌注、体内灌注后原位切除肝脏和体外切除肝脏的方法获取小体积供肝,采用Kamada两套管法植入供肝。比较...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途径。方法选取体重相近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作为供受体,分别采用体内切除肝脏灌注、体内灌注后原位切除肝脏和体外切除肝脏的方法获取小体积供肝,采用Kamada两套管法植入供肝。比较3种方法的术后1周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体内切除肝脏灌注组、体内灌注后原位切除肝脏组、体外切除肝脏组的无肝期、冷缺血及总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80.0%、75.0%、8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25.0%、1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的获取移植物的方法都可以保证较高的术后存活率,可根据具体实验需要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大鼠 动物模型 小体积
下载PDF
DEPDC1基因在胰腺癌的表达及其siRNA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潘春鹏 +6 位作者 施敏敏 詹茜 祝哲诚 邓侠兴 陈皓 彭承宏 沈柏用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探讨DEPDC1基因在人胰腺癌细胞株、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DEPDC1基因,研究其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4个胰腺癌细胞株、4例胰腺癌组织和... 目的:探讨DEPDC1基因在人胰腺癌细胞株、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DEPDC1基因,研究其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4个胰腺癌细胞株、4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EPDC1基因的表达;靶向DEPDC1的siRNA载体转染胰腺癌细胞株PANC-1,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基因沉默前、后DEPDC1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结果:胰腺癌细胞株和胰腺癌组织中DEPDC1基因呈高表达,癌旁组织呈低表达甚至不表达;转染siRNA的PANC-1细胞与对照组比较,DEPDC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上升、S期细胞比例则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DEPDC1基因在人胰腺癌细胞株、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低表达甚至不表达。DEPDC1 siRNA可明显下调靶基因DEPDC1及其蛋白质表达,阻滞胰腺癌细胞株PANC-1周期,诱导凋亡,抑制增殖,提示DEPDC1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DEPDC1基因 RNA 小干扰 增殖 周期
下载PDF
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小辉 王以巧 +7 位作者 沈柏用 邓侠兴 祝哲诚 阿依都.阿不都热依木 詹茜 彭承宏 李宏为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72-375,共4页
目的分析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的胆道并发症(BC)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肝移植中心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实施的42例LDLT的临床资料,对LDLT术后BC的发生进行总结和分析。统计LDLT术后BC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 目的分析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的胆道并发症(BC)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肝移植中心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实施的42例LDLT的临床资料,对LDLT术后BC的发生进行总结和分析。统计LDLT术后BC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结果 42例LDLT其中出现BC 16例(A组),未出现BC 26例(B组),BC的发生率为38.1%。A组与B组LDLT患者在右半肝和左半肝所占比例(50%vs 9.1%)(P=0.044)、有无动脉并发症所占比例(70%vs 28.1%)(P=0.045)、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P=0.048)、无肝期时间(P=0.037)、移植物受者体重比(graft weight/recipient weight,GWRW)(P=0.04)及GRWR≥1(P=0.029)等6个因素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DLT术后BC的发生率高低与手术医生的熟练程度,手术方法的改进,缩短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有关,还与左右半肝比例和GWRW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肝移植 胆道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单因素分析
下载PDF
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手术技巧 被引量:1
7
作者 汪小辉 沈柏用 +3 位作者 王以巧 詹茜 彭承宏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79-1181,F0004,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理想的大鼠30%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二袖套法和体内切肝法建立非动脉化30%体积肝移植模型,对100只SD大鼠施行50例30%体积肝移植(10例前期操作,不列入统计),对手术操作技巧和细节、术后存活及原因等进行探讨。结... 目的建立稳定、理想的大鼠30%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二袖套法和体内切肝法建立非动脉化30%体积肝移植模型,对100只SD大鼠施行50例30%体积肝移植(10例前期操作,不列入统计),对手术操作技巧和细节、术后存活及原因等进行探讨。结果手术成功率100%(40/40),术后1周、2周存活率均40%(16/40),死亡原因主要为肝功能:失代偿、胆管梗阻或胆漏、肝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肝叶坏死和腹腔感染等。结论30%体积肝移植模型改进后供肝残面出血率低,机械损伤小,供肝再灌注色红均匀,存活率好,可作为小体积肝移植有关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小体积 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与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钱道海 刘钦 +9 位作者 汪小辉 潘春鹏 沈柏用 王以巧 彭承宏 祝哲诚 邓侠兴 詹茜 李宏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1-415,共5页
目的研究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small—fov size syndrome,SFSS)的关系。方法通过监测34例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 目的研究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small—fov size syndrome,SFSS)的关系。方法通过监测34例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相关参数(肝动脉及门静脉流量等),结合肝功能、超声、CT及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分析其与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11例术后早期(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一直存在(组1),23例消失(组2)。组1患者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11.6±9.0)d、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6±8.8)d、总胆红素(TBil)(平均29d)的恢复快于组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在早期胆道并发症和小体积综合征(SFSS)的总发生率(分别为9%和37.0%)上显著低于组2(分别为39.0%和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多数患者(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消失,这很可能是导致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原因;术后早期监测肝动脉缓冲效应能预测并防治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避免移植手术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肝移植 小体积综合征 肝动脉缓冲效应 胆道并发症
原文传递
小型猪减体积肝移植术中再灌注后综合征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钱道海 +10 位作者 王以巧 汪小辉 沈柏用 詹茜 潘春鹏 翁原驰 李强 胡云云 祝哲诚 彭承宏 李宏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探讨小型猪减体积肝移植术中再灌注后综合征(PRS)的发生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大小相近的小型猪24头,供、受体各12头随机配对后分成A组和B组,行减体积肝移植术;A组(干预组)通过肝下下腔静脉废弃最初100ml门静脉血,而B组(对... 目的探讨小型猪减体积肝移植术中再灌注后综合征(PRS)的发生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大小相近的小型猪24头,供、受体各12头随机配对后分成A组和B组,行减体积肝移植术;A组(干预组)通过肝下下腔静脉废弃最初100ml门静脉血,而B组(对照组)未废弃,术中均予5%碳酸氢钠(NaHCO,)5ml/kg静脉滴注;于麻醉后、新肝期前、后及关腹前分别检测动脉血气及电解质;观察术中再灌注后综合征(PRS)的发生及术后1周生存率。结果新肝期时,A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分别高于和慢于B组(P〈0.05);再灌注后血钾浓度(K+)与PRS相关,而PRS与不良预后相关;A组再灌注后K+和PR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B组1周生存率(33.3%)显著低于A组(100%)(P〈0.05),分别死于心跳骤停(术中)、急性肺水肿(术后3h)、急性肾衰竭(术后2d)及腹腔出血(术后3d)。结论废弃最初的门静脉血同时预防性给予NaHCO3,可以有效降低再灌注后K+,减小PRS的发生率,改善术后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后综合征 高钾血症 心跳骤停 肝移植 小型猪
原文传递
多黏菌素B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10
作者 王以巧 沈柏用 +8 位作者 汪小辉 钱道海 詹茜 潘春鹏 邓侠兴 祝哲诚 彭承宏 李宏为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PMB)抗内毒素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SD大鼠,采用双套管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对照组(移植前肌注生理盐水0.5ml)和实验组(移植前肌注含1mg/ml PMB的生理盐...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PMB)抗内毒素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SD大鼠,采用双套管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对照组(移植前肌注生理盐水0.5ml)和实验组(移植前肌注含1mg/ml PMB的生理盐水0.5ml)。肝移植术后,监测受鼠肝肾功能,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移植肝组织CD14、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NF)-κB、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P-1)等内毒素通路相关指标及热休克蛋白(Hsp)60的蛋白和mRNA水平,观察移植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再灌注后1h,实验组受鼠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再灌注后6h,两组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术后实验组丙氨酸转氨酶、TNF-α和IL-6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CD14和TLR4 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肝组织Hsp60 mRNA和蛋白及NF-κB、AP-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PMB可降低大鼠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改善受者肝功能,减轻血清炎症反应,降低肝组织内毒素通路指标,减轻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移植 多粘菌素B
原文传递
大鼠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11
作者 王以巧 +8 位作者 沈柏用 汪小辉 钱道海 詹茜 邓侠兴 祝哲诚 陶然 彭承宏 李宏为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37-740,共4页
目的 比较大鼠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及其受体CDl4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以探讨肝移植小肝综合征的病因.方法 参照"Kamada二袖套法"和体内切肝法建立SD大鼠→SD大鼠原位100%(Ⅰ组)、50%(Ⅱ组)、30%(Ⅲ组)... 目的 比较大鼠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及其受体CDl4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以探讨肝移植小肝综合征的病因.方法 参照"Kamada二袖套法"和体内切肝法建立SD大鼠→SD大鼠原位100%(Ⅰ组)、50%(Ⅱ组)、30%(Ⅲ组)体积肝移植组和假手术组.于门静脉重新开放后1、3、6、12和24 h检测各组受鼠门静脉内毒素的水平以及肝组织CD14 mRNA和TLR4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Ⅰ、Ⅱ组术后门静脉血内毒素血症高峰出现在术后1 h,随后下降,Ⅰ组在术后3 h接近正常,Ⅱ组在术后12 h接近正常;Ⅲ组高峰出现在术后6 h,在术后24 h接近正常.Ⅰ、Ⅱ、Ⅲ组再灌注后CD14 mRNA、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都在再灌注后3 h达到高峰,后渐下降,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大鼠原位100%、50%、30%体积肝移植术后出现门静脉内毒素血症,供肝体积越小术后受者内毒素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肝组织CD14 mRNA和TLR4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越高,持续时间也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内毒素 门静脉 CD14 TLR4 大鼠
原文传递
萘普生精制方法的改进
12
作者 +1 位作者 格日乐图 郑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538-539,共2页
萘普生精制方法的改进IMPROVEDPURIFICATIONOFNAPROXEN贾清林鲍国清*格日乐图郑玉清(赤峰制药厂,内蒙古024001)JIAQing-Lin,BAOGuo-Qing*,GERILe-Tu,ZH... 萘普生精制方法的改进IMPROVEDPURIFICATIONOFNAPROXEN贾清林鲍国清*格日乐图郑玉清(赤峰制药厂,内蒙古024001)JIAQing-Lin,BAOGuo-Qing*,GERILe-Tu,ZHENGYu-Qing(Chif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普生 消炎镇痛药 合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