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二年律令·秩律》抄写年代研究--以汉初侯国建置为中心 被引量:31
1
作者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6,共8页
关于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二年律令.秩律》的抄写年代,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意见。本文通过比对汉初侯国建置沿革,指出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秩律》是在惠帝七年《秩律》旧本的基础上增订高后元年行政建制而形成的混合文本。《秩律》并不... 关于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二年律令.秩律》的抄写年代,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意见。本文通过比对汉初侯国建置沿革,指出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秩律》是在惠帝七年《秩律》旧本的基础上增订高后元年行政建制而形成的混合文本。《秩律》并不载录侯国,以往被释为侯国的几个地名,其实是侯国废除后而增补入《秩律》的。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秩律》抄写于高后元年五月前后,载录的行政建制是高后元年五月的面貌。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秩律》是抄手根据自身需要而制作的律文抄本,与朝廷颁定的《秩律》文本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年律令·秩律》 侯国 西汉政区 出土文献
原文传递
汉成帝元延三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46,189-190,共20页
西汉时期,汉廷先后分封八百余个侯国,对于这些侯国的地理分布特征,向来不甚明了。通过《汉书·地理志》及《汉书》相关侯表,可以复原汉成帝元延三年的侯国地理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年的侯国分布存在显著地域特征。三辅、... 西汉时期,汉廷先后分封八百余个侯国,对于这些侯国的地理分布特征,向来不甚明了。通过《汉书·地理志》及《汉书》相关侯表,可以复原汉成帝元延三年的侯国地理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年的侯国分布存在显著地域特征。三辅、边郡、王国地区均无侯国分布。侯国只分布在"内郡"范围内,且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汉末侯国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推恩令"、"广关"、"京畿拓展"等地域控制策略的执行紧密相关,同时也反映出汉代政治地域观念的某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侯国 政区地理
原文传递
张家山汉简《秩律》与吕后元年汉朝政区复原 被引量:14
3
作者 《出土文献》 CSSCI 2021年第3期71-89,156,157,共21页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吕后元年朝廷直辖280余县道,是研究西汉政区地理的重要资料。由于《秩律》地名排列主要依据长官秩级而非所属郡,给西汉政区研究带来障碍。自《秩律》公布以来,学界已推出多种《秩律》地名隶属关系...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吕后元年朝廷直辖280余县道,是研究西汉政区地理的重要资料。由于《秩律》地名排列主要依据长官秩级而非所属郡,给西汉政区研究带来障碍。自《秩律》公布以来,学界已推出多种《秩律》地名隶属关系复原方案。随着近年来《秩律》文字释读以及汉初政区研究取得新进展,揭示《秩律》“同郡属县集中排列”的抄写规律,比以往理解的更为规整。基于这一律文抄写规律,能够更准确复原《秩律》县道隶属关系。再加上学者对汉初侯国地理分布、基层行政单位隶属特征的认识,可以复原完整的吕后元年朝廷直辖政区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秩律》 西汉政区地理 法律竹简抄写特征 西汉侯国
下载PDF
西汉存在“太常郡”吗?——西汉政区研究视野下与太常相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3
4
作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95,共8页
西汉时代的太常因一度管辖陵邑而兼具民政的职能,以往学界认为太常已具备行政区划的某些特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重新解读,集中探讨西汉政区研究领域中,与"太常"相关的三个问题,指出西汉并不存在"太常郡"的称谓... 西汉时代的太常因一度管辖陵邑而兼具民政的职能,以往学界认为太常已具备行政区划的某些特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重新解读,集中探讨西汉政区研究领域中,与"太常"相关的三个问题,指出西汉并不存在"太常郡"的称谓;太常管辖陵邑始于高帝时期,长陵邑的设置约在高帝九年;西汉的太常既不具有明确的辖域,也不具有管理地方政务的完备官员建制,只是一个具有部分民政职能的中央官署,不应视为郡级政区而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常郡 陵邑 肩水金关汉简 西汉政区
原文传递
穆克登查边与《皇舆全览图》编绘——兼对穆克登“审视碑”初立位置的考辨 被引量:12
5
作者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99,共15页
康熙年间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的长白山查边活动,是东北边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学界的研究多注重查边定界活动,忽视了穆克登此行的另一项使命——为《皇舆全览图》的编绘进行实地勘测。而完成《皇舆全览图》东北舆图测绘工作,则是康... 康熙年间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的长白山查边活动,是东北边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学界的研究多注重查边定界活动,忽视了穆克登此行的另一项使命——为《皇舆全览图》的编绘进行实地勘测。而完成《皇舆全览图》东北舆图测绘工作,则是康熙帝两次派遣穆克登前往长白山区的重要原因。穆克登的查边过程是定界、绘图同时进行,所以此次划定边界的勘界成果便保留在《皇舆全览图》中。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穆克登查边与编绘《皇舆全览图》的关系,结合舆图资料和中朝双方文献记载,对穆克登"审视碑"初立位置做重新探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克登 查边 穆克登审视碑《皇舆全览图》 小白山
原文传递
西汉广汉郡置年考辨——兼谈犍为郡置年 被引量:12
6
作者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59,共9页
以往学界根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将广汉郡置年定于高帝六年(前201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透露出吕后初年不存在广汉郡。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关史事的考辨,可以将广汉郡的置年限定在武帝元光三年(前13... 以往学界根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将广汉郡置年定于高帝六年(前201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透露出吕后初年不存在广汉郡。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关史事的考辨,可以将广汉郡的置年限定在武帝元光三年(前133年),与犍为郡的设置时间相当。广汉郡与犍为郡是武帝为适应唐蒙开南夷之新形势,全面调整巴蜀地区郡级政区的产物。明确广汉郡、犍为郡置年,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书·地理志》注记西汉初年郡国建置沿革之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汉郡 犍为郡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 司马相如 《汉书·地理志》
原文传递
出土文献所见秦汉“道”政区演变 被引量:10
7
作者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22,141,142,共19页
本文利用近三十年发现的出土文献,对秦汉“道”政区演变进行分析。文章指出,目前明确可知秦代至少设置12道。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至少载录23道,反映了吕后初年汉朝直辖区域“道”之设置与长官秩禄级别。依据《秩律》推知,... 本文利用近三十年发现的出土文献,对秦汉“道”政区演变进行分析。文章指出,目前明确可知秦代至少设置12道。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至少载录23道,反映了吕后初年汉朝直辖区域“道”之设置与长官秩禄级别。依据《秩律》推知,秦道长官皆称令,秩级为六百石。西汉初年增置五百石秩级的道,道长官称谓出现令、长之别。西汉中期以后道长官秩级进一步降低,以道长为主。相较于县,道之长官秩级普遍偏低。道始创时间约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与秦国伐灭义渠戎后管理众多内附游牧民族有关。秦汉道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十分稳定。战国末年至汉初,道皆设置于秦国旧地边疆,不在六国故地置道。只有汉初的长沙国为了应对南越国军事进攻,在湘水上游置道。汉武帝以后,不再于新开拓的边疆地区置道,道之地域分布格局最终奠定。秦道的数量不超过20个,西汉道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哀帝时期达到峰值,随后数量逐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封泥 张家山汉简 《秩律》 秦汉政区地理
原文传递
昫衍抑或龟兹——宁夏盐池县张家场古城考辨 被引量:11
8
作者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47,213,214,共15页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宁夏盐池县张家场古城为秦汉北地郡昫衍县。文章指出这一看法不符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昫衍戎、昫衍县方位的记述。而《读史方舆纪要》有关两汉龟兹县地处今宁夏盐池县的考述值得关注。综合各类文献记载、考古调查,...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宁夏盐池县张家场古城为秦汉北地郡昫衍县。文章指出这一看法不符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昫衍戎、昫衍县方位的记述。而《读史方舆纪要》有关两汉龟兹县地处今宁夏盐池县的考述值得关注。综合各类文献记载、考古调查,张家场古城应为两汉上郡龟兹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昫衍 龟兹 张家场古城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
原文传递
西汉初年陇西、北地、上郡治所考——以张家山汉简《秩律》所见各县等第为中心 被引量:9
9
作者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6-30,157,共16页
汉代郡治之县,在同郡属县中秩级最高。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的各郡辖县秩级,可探知西汉初年某些郡的治所:陇西郡治所为上邽县;上郡治所为高奴县;北地郡治所为彭阳县。此外,西汉初年汉中、河东、河内三郡治所也可以凭... 汉代郡治之县,在同郡属县中秩级最高。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的各郡辖县秩级,可探知西汉初年某些郡的治所:陇西郡治所为上邽县;上郡治所为高奴县;北地郡治所为彭阳县。此外,西汉初年汉中、河东、河内三郡治所也可以凭借《秩律》得到进一步限定。《秩律》在西汉初年郡治研究上的价值需要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 西汉政区地理 汉代郡治 汉代县邑等级
下载PDF
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 被引量:7
10
作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63,共7页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赵国尉文、梁国載、魏郡鄃、魏郡厝、魏郡廪丘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赵国尉文县与尉文侯国有关,梁国載县为《汉书·地理...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赵国尉文、梁国載、魏郡鄃、魏郡厝、魏郡廪丘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赵国尉文县与尉文侯国有关,梁国載县为《汉书·地理志》梁国甾县的早期书写形式,鄃、厝两县于武帝末年至元帝初年隶属魏郡管辖,而简文中的"魏郡廪丘"则为魏郡斥丘的误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水金关汉简 西汉政区 出土文献 西汉侯国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西汉梁国封域变迁研究(附济阴郡) 被引量:7
11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37,共9页
西汉梁国封域变化以景帝中六年为分界。景帝中六年以前,梁国封域的变化与梁王、汉廷间的亲疏程度紧密相关。刘恢为高帝亲子,故初封时得到益封东郡的优遇。高后称制后,刘恢与吕氏关系疏远,梁国所辖之东郡被汉廷收回。梁孝王刘武为景帝亲... 西汉梁国封域变化以景帝中六年为分界。景帝中六年以前,梁国封域的变化与梁王、汉廷间的亲疏程度紧密相关。刘恢为高帝亲子,故初封时得到益封东郡的优遇。高后称制后,刘恢与吕氏关系疏远,梁国所辖之东郡被汉廷收回。梁孝王刘武为景帝亲弟,在位期间得到景帝的益封,梁国封域大大拓展。高帝至景帝初期,梁国封域呈现出不断拓展的趋势。景帝中六年,朝廷推行"众建诸侯"的策略,析梁国为五国。武帝、成帝又以"推恩令"和"借罪削地"的形式削夺梁国封地,至绥和年间梁国仅余有三县。景帝中六年以后,梁国封域呈不断缩小的趋势。济阴郡为景帝中六年从梁国中析置。此后济阴郡时而为王国,时而为汉郡。明晰梁国封域变迁,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西汉政区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附带解决西汉人口史、西汉制度史研究的某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政区 王国封域 梁国 济阴郡
原文传递
松柏汉墓35号木牍侯国问题初探 被引量:7
12
作者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45,共17页
新近公布的荆州纪南松柏汉墓35号木牍是研究西汉南郡政区地理的重要材料,同时木牍文书所涉侯国也反映出汉代侯国制度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结合传世文献及考古材料,着重分析木牍文书所涉轪侯国、襄平侯中庐、便侯国相关问题,提出轪侯国... 新近公布的荆州纪南松柏汉墓35号木牍是研究西汉南郡政区地理的重要材料,同时木牍文书所涉侯国也反映出汉代侯国制度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结合传世文献及考古材料,着重分析木牍文书所涉轪侯国、襄平侯中庐、便侯国相关问题,提出轪侯国地望可明确在今河南光山县境;汉初轪侯国地处中央直辖区域,并不在淮南国境内;西汉早期衡山郡北界在大别山一线,景帝以后衡山国始有大别山以北地;木牍文书中"襄平侯中庐"这一特殊书写格式实为西汉"侯国别邑"制度的反映;而文书中的南郡便侯国是侯国迁徙后的结果,已非初封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牍文书 轪侯国地望 衡山郡(国) 政区沿革 侯国别邑 侯国迁徙
原文传递
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铭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1-80,共10页
195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了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墓中除出土大量器物外,还出土4000余块墓石。墓石为青砂岩,被凿刻成长宽约1米、厚约0.25米、重约300公斤的方形石块。其中174块墓石带有铭刻或墨书题字,大多填埋于墓室... 195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了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墓中除出土大量器物外,还出土4000余块墓石。墓石为青砂岩,被凿刻成长宽约1米、厚约0.25米、重约300公斤的方形石块。其中174块墓石带有铭刻或墨书题字,大多填埋于墓室顶部。发掘报告随文附有174块墓石题铭的释文及拓本。就内容来看,题铭主要记录石料的产地以及凿刻工匠的籍贯和姓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庄汉墓 石刻文字 诸侯王墓葬 中山国疆域 东汉政区
原文传递
秦汉六朝鄂县、沙羡、下隽建置沿革考
14
作者 凡国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1,共9页
秦汉六朝鄂县、沙羡、下隽建置沿革一直存在争议。依据传世文献、新出简牍文献、考古遗址踏查,认为今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遗址为战国后期至东汉末,西晋至陈朝的鄂县;今鄂州市城区为东汉末年鄂县,六朝武昌县。秦至东晋的沙羡县在今武... 秦汉六朝鄂县、沙羡、下隽建置沿革一直存在争议。依据传世文献、新出简牍文献、考古遗址踏查,认为今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遗址为战国后期至东汉末,西晋至陈朝的鄂县;今鄂州市城区为东汉末年鄂县,六朝武昌县。秦至东晋的沙羡县在今武汉市武昌区,孙吴末年短暂更名为沙阳县。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为东晋刘宋之汝南县。秦汉下隽县在今湖南省岳阳县,建安十五年迁治今湖北省崇阳县肖岭乡。下隽县的迁治,与建安十四、十五年孙权、刘备在荆州的政治军事势力交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县 沙羡 下隽 汉昌郡 秦汉六朝政区地理
原文传递
从“东西对立”到“内外有别”:西汉国家政治地理结构演变——以《二年律令·秩律》《汉书·地理志》郡级政区排序为视角
15
作者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8,共17页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政区排序显示,汉朝存在以内史为核心,自西向东排列“关中郡”“关外郡”两个政治地理层级。这种政治地理结构乃针对关东诸侯王国而建设,呈“东西对立”态势。汉武帝元封年间,汉朝政治地理结构发生重大...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政区排序显示,汉朝存在以内史为核心,自西向东排列“关中郡”“关外郡”两个政治地理层级。这种政治地理结构乃针对关东诸侯王国而建设,呈“东西对立”态势。汉武帝元封年间,汉朝政治地理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汉郡分化为边郡、内郡。内郡中的弘农郡、“三河”地位抬升,带有“准京畿”的特征。由此汉朝国家政治地理结构形成以三辅、弘农郡、“三河”为核心,外围环绕内郡,再环绕边郡的圈层政治地理结构。诸侯王国被纳入汉朝国家政治地理结构后,政治地位与内郡相似。《汉书·地理志》郡级政区排序虽然呈现“京畿—内郡—边郡”政治地理结构,却将王国排列于边郡之后,同时强调“关中郡”的特殊地位,与西汉末年国家政治地理构造实况存在一定差异。这体现出汉初“以关中制关外”“封藩屏蔽”的政治理念对政治地理观念的塑造,仍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地理 国家政治地理结构 《二年律令·秩律》 《汉书·地理志》 郡级政区排序
原文传递
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二) 被引量:6
16
作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92,共5页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魏郡揤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淮阳郡栗侯国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文献、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魏郡揤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可以校订今本《汉书...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魏郡揤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淮阳郡栗侯国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文献、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魏郡揤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可以校订今本《汉书·地理志》的文字讹误及错乱。汉代"赞"字专用于沛郡酂县,"酂"专用于南阳郡酂县。汉初赞县属淮阳郡(国)。栗县汉初属梁国,武帝元朔年间削入淮阳郡,元康三年以后转属沛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水金关汉简 西汉政区 出土文献 《汉书·地理志》
原文传递
汉初侯国制度创立新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历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78,M0004,共22页
西汉初年的列侯制度继承自秦,列侯属军功食邑贵族,仅有“食邑”而无“侯国”。汉文帝二年始创侯国制度,列侯在封地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彻底摆脱军功贵族身分,正式跻身“诸侯”之列。这是西汉军功爵制、封建制度... 西汉初年的列侯制度继承自秦,列侯属军功食邑贵族,仅有“食邑”而无“侯国”。汉文帝二年始创侯国制度,列侯在封地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彻底摆脱军功贵族身分,正式跻身“诸侯”之列。这是西汉军功爵制、封建制度的重要变革。汉文帝名义上提升列侯身分地位,实质是借“诸侯治民”原则,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从而瓦解盘踞长安的功臣集团。随着侯国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严密监控,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国制度 食邑制度 封建制度 军功爵制 功臣集团
原文传递
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秩律》残简相关问题阐释 被引量:6
18
作者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112,共5页
本文对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出土的一支残简进行分析,指出该简的内容为《秩律》六百石秩级律文。残简记录的"临洮"、"羌道",可以弥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秩律》的文字残缺。与二四七号汉墓《秩律》相比,三三六号汉... 本文对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出土的一支残简进行分析,指出该简的内容为《秩律》六百石秩级律文。残简记录的"临洮"、"羌道",可以弥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秩律》的文字残缺。与二四七号汉墓《秩律》相比,三三六号汉墓《秩律》的县名排序更为规整,可能更接近朝廷正式颁定的《秩律》原貌。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出土的十五种汉律除《秩律》以外,还包括《盗律》、《朝律》、《具律》、《贼律》、《兴律》五种律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 《秩律》 出土文献 西汉政区
原文传递
重谈汉初豫章郡地望及沿革
19
作者 《历史地理研究》 2024年第2期7-21,160,共16页
传统观点以为,汉初豫章郡属淮南国,在今赣南。仔细梳理西汉文献所记汉初史事,豫章郡应属吴国,在今皖南。豫章郡因治于故鄣县,又名“故鄣郡”。魏晋时期,讹“故鄣郡”为“鄣郡”。汉初豫章郡先后属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史记... 传统观点以为,汉初豫章郡属淮南国,在今赣南。仔细梳理西汉文献所记汉初史事,豫章郡应属吴国,在今皖南。豫章郡因治于故鄣县,又名“故鄣郡”。魏晋时期,讹“故鄣郡”为“鄣郡”。汉初豫章郡先后属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史记》所记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领有豫章郡乃“虚封”。景帝三年,汉廷将豫章郡一分为二,北部并入江都国;南部与庐江郡合并,改称“庐江豫章郡”。传世汉代封泥“庐江豫守”,即“庐江豫章郡守”,而非以往认为的庐江国豫章郡守。景、武之际,江淮之间另立庐江郡,汉廷更庐江豫章郡为豫章郡。元封二年,武帝从豫章郡中分置丹阳郡,豫章郡从此仅辖赣江流域,遂有《汉书·地理志》之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章郡 上淦 吴国铜山 故鄣郡 庐江豫守
下载PDF
张家山汉简《秩律》“县道邑缺失”问题辨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出土文献》 CSSCI 2022年第2期1-16,153,共17页
目前学界存在一种看法:张家山汉简《秩律》缺失了几枚载录五百石秩级道名和三百石秩级县、道、邑地名的竹简;《秩律》还存在以“它县邑道长”形式省略未枚举三百石秩级县、道、邑的情况,所以《秩律》绝非汉朝直辖县、邑、道的完整记录... 目前学界存在一种看法:张家山汉简《秩律》缺失了几枚载录五百石秩级道名和三百石秩级县、道、邑地名的竹简;《秩律》还存在以“它县邑道长”形式省略未枚举三百石秩级县、道、邑的情况,所以《秩律》绝非汉朝直辖县、邑、道的完整记录。本文对上述认识逐一辨析,指出《秩律》未缺失地名竹简,也不存在省略枚举地名的情况。《秩律》完整载录吕后初年汉朝直辖县、道、邑,在秦汉政区地理研究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 《秩律》竹简编联 秦汉政区地理 侯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