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复查的23例腹直肌分离距离大于2.0cm的产后42d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PHENIX USB 8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对23例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复查的23例腹直肌分离距离大于2.0cm的产后42d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PHENIX USB 8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对23例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20min/次,2次/周,共计治疗6次。采用腹部触诊法,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研究23例患者经电刺激治疗后,腰部、背部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电刺激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患者均无不适,均未发生相应并发症。(2)本研究23例患者经电刺激治疗后,22例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2.0cm,1例腹直肌分离距离为3.0cm,但该患者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较治疗前缩小2.5cm。这23例患者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为(1.6±0.5)cm,较治疗前的(3.9±0.7)cm显著缩小,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0,P<0.001)。结论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效果良好、安全,无不良反应。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如Kegel训练和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评估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足月经阴道分...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如Kegel训练和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评估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足月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第42天返回医院接受盆底肌功能评估的60例盆底肌肌力下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n =30)与对照组( n =30)。对研究组受试者采用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至产后第18周,再改为Kegel训练至产后1年。对对照组受试者采用Kegel训练至产后1年。2组受试者在产后第6、10、18周及1年时,盆底Ⅰ、Ⅱ类肌纤维不同级别肌力发生率比较,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以其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为因变量,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为自变量,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LMIXED)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401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治疗前盆底Ⅰ、Ⅱ类纤维的肌力分级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②控制治疗措施因素后,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均具有显著时间趋势,即随着训练时间延长,产后盆底肌功能不断恢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133.204、116.344, P <0.001);控制时间因素后,研究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 =22.239, P <0.001),但是2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LCR)与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乳酸正常组(19例)、轻度升高组(45例)和重...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LCR)与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乳酸正常组(19例)、轻度升高组(45例)和重度升高组(22例)。比较3组临床相关指标、28 d病死率等。根据6 h LCR,将患者分为高LCR组(48例)、低LCR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 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6 h LCR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乳酸正常组比较,轻度、重度升高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增加(P<0.05);重度升高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明显增加(P<0.05);高LCR组治疗后动脉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及各项血气指标、28 d病死率显著优于低LC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 h LCR是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与早期LCR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尤其6 h LCR变化,可有效预测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复查的23例腹直肌分离距离大于2.0cm的产后42d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PHENIX USB 8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对23例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20min/次,2次/周,共计治疗6次。采用腹部触诊法,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研究23例患者经电刺激治疗后,腰部、背部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电刺激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患者均无不适,均未发生相应并发症。(2)本研究23例患者经电刺激治疗后,22例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2.0cm,1例腹直肌分离距离为3.0cm,但该患者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较治疗前缩小2.5cm。这23例患者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为(1.6±0.5)cm,较治疗前的(3.9±0.7)cm显著缩小,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0,P<0.001)。结论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效果良好、安全,无不良反应。
文摘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如Kegel训练和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评估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足月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第42天返回医院接受盆底肌功能评估的60例盆底肌肌力下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n =30)与对照组( n =30)。对研究组受试者采用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至产后第18周,再改为Kegel训练至产后1年。对对照组受试者采用Kegel训练至产后1年。2组受试者在产后第6、10、18周及1年时,盆底Ⅰ、Ⅱ类肌纤维不同级别肌力发生率比较,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以其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为因变量,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为自变量,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LMIXED)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401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治疗前盆底Ⅰ、Ⅱ类纤维的肌力分级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②控制治疗措施因素后,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均具有显著时间趋势,即随着训练时间延长,产后盆底肌功能不断恢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133.204、116.344, P <0.001);控制时间因素后,研究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 =22.239, P <0.001),但是2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
文摘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LCR)与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乳酸正常组(19例)、轻度升高组(45例)和重度升高组(22例)。比较3组临床相关指标、28 d病死率等。根据6 h LCR,将患者分为高LCR组(48例)、低LCR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 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6 h LCR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乳酸正常组比较,轻度、重度升高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增加(P<0.05);重度升高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明显增加(P<0.05);高LCR组治疗后动脉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及各项血气指标、28 d病死率显著优于低LC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 h LCR是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与早期LCR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尤其6 h LCR变化,可有效预测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