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歌翻译意象再创造的审美层次论——以庞德的意象诗“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汉译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秦倩 方明 《外语与翻译》 2019年第2期33-37,I0001,共6页
庞德著名的意象诗“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铁站》)在中国已有近三十个译本,但这些译本或多或少存在语义和审美瑕疵。本文拟从原诗意象的语义与审美信息分析出发,提出诗歌翻译意象再创造过程的审美层次观,主张诗歌译者应充... 庞德著名的意象诗“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铁站》)在中国已有近三十个译本,但这些译本或多或少存在语义和审美瑕疵。本文拟从原诗意象的语义与审美信息分析出发,提出诗歌翻译意象再创造过程的审美层次观,主张诗歌译者应充分考虑意象的语义信息,表层审美形式和深层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再创造 意象 审美层次
下载PDF
传教士《圣经》汉译的殖民语境顺应研究——以Logos从“言”向“道”转化的历时性诠释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方明 秦倩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传教士《圣经》译者在前殖民和殖民时期在《圣经》汉译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顺应各时期跨文化语境和文化渗透的需要。这种调整主要表现为从早期的佛、道、儒话语以混杂式文化拼贴到后来的去佛化及有机的文化杂合策略。制约这种变... 传教士《圣经》译者在前殖民和殖民时期在《圣经》汉译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顺应各时期跨文化语境和文化渗透的需要。这种调整主要表现为从早期的佛、道、儒话语以混杂式文化拼贴到后来的去佛化及有机的文化杂合策略。制约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不同殖民语境下《圣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博弈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汉译 殖民语境 文化杂合
原文传递
论古诗词的“张力美学”文本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被引量:4
3
作者 方明 秦倩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张力"论源自新批评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分析。该论自提出之后迅速发展为现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本实体特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张力美学"作为中国古诗词重要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题张力... "张力"论源自新批评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分析。该论自提出之后迅速发展为现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本实体特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张力美学"作为中国古诗词重要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题张力,意象组合张力,意义空白张力,互文张力等张力结构。该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古诗词中应该采取"张力优先"和"语境顺应"策略,在译文中再现或重构原文的"张力美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美学 古汉诗词 结构特征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伍子胥变文》英译比较研究
4
作者 秦倩 方明 《外语与翻译》 2023年第1期50-55,共6页
《伍子胥变文》先后被著名汉学家韦利和梅维恒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英语世界的读者。韦利采取了节译策略,译文中删节了较多的内容,主要以讲故事为主。梅维恒采取了全译策略,译文在忠实的同时注重文学旨趣的再现。本文聚焦于比较研究两位译... 《伍子胥变文》先后被著名汉学家韦利和梅维恒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英语世界的读者。韦利采取了节译策略,译文中删节了较多的内容,主要以讲故事为主。梅维恒采取了全译策略,译文在忠实的同时注重文学旨趣的再现。本文聚焦于比较研究两位译者对《伍子胥变文》中最具民族文学特色的韵文唱词、楔子和药名诗的翻译,分析他们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及整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 翻译策略 韵文唱词 楔子 药名诗
下载PDF
翻译中的异域经典重构——传教士《圣经》汉译的经典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方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259-263,共5页
从唐朝到1919年《圣经》和合本的出版,传教士译者一直在为顺应中国的文化语境而寻找恰当的《圣经》汉译经典化途径,其翻译策略经历了全盘汉化、话语独立化和适度"道儒化"三个阶段。作为《圣经》汉译的权威译本,《圣经》和合... 从唐朝到1919年《圣经》和合本的出版,传教士译者一直在为顺应中国的文化语境而寻找恰当的《圣经》汉译经典化途径,其翻译策略经历了全盘汉化、话语独立化和适度"道儒化"三个阶段。作为《圣经》汉译的权威译本,《圣经》和合本是传教士译者们经典化努力的结果,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译者权威化、文化和合化和译本文学化三个方面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翻译 经典化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严复与马礼逊的“信达雅”理论及圣经翻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方明 秦倩 《外语与翻译》 2017年第1期15-20,共6页
严复和马礼逊都曾在自己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信达雅"翻译原则,而且两人都进行过圣经翻译。从理论上看,这二者的"信达雅"原则在理论内涵和理论表征上相似程度很高。从他们所翻译的《马可福音》片段译文对比看,... 严复和马礼逊都曾在自己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信达雅"翻译原则,而且两人都进行过圣经翻译。从理论上看,这二者的"信达雅"原则在理论内涵和理论表征上相似程度很高。从他们所翻译的《马可福音》片段译文对比看,严复的翻译参考了马礼逊的译文。本研究结合历史文化语境对马礼逊和严复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严复 信达雅 圣经翻译 翻译原则
下载PDF
跨越语言文化的藩篱——论翻译中的“干扰” 被引量:2
7
作者 方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6年第2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干扰 语言文化 翻译 外语教学 文化语言学 负面影响 外语学习 外语习得 罗伯特 负迁移
下载PDF
范畴原型观照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被引量:3
8
作者 方明 秦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132,共2页
影视片名翻译过程涉及的认知加工客体是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资源,译者在客体之间寻找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时候,范畴原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影视片名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语言形式审美范畴和文化审美范畴的因素。笔者从范畴原型视角出发揭示... 影视片名翻译过程涉及的认知加工客体是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资源,译者在客体之间寻找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时候,范畴原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影视片名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语言形式审美范畴和文化审美范畴的因素。笔者从范畴原型视角出发揭示片名翻译中译者认知思维的再创造过程,从支配翻译转换的“动因”层面对该过程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片名 范畴原型 语言形式 文化 审美
下载PDF
古诗意境的认知与阐释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方明 《求索》 CSSCI 2012年第6期97-98,共2页
意境是古诗研究的难点,原因在于意境理论停留在抽象理论层面而没有进行具体语符载体形式研究。在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古诗意境的认知与阐释机制应充分考虑意象、意象组合、形象、风格、情感和张力结构等语符载体形式。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意境 认知 阐释
原文传递
非模糊性语词在翻译中的多元阐释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01,共4页
翻译理论从语言学、哲学、修辞学和接受美学等多个视角对模糊语言引起的多元阐释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对非模糊性语言因翻译过程而造成的多元阐释却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事实上,非模糊性词语在翻译中也存在多元阐释问题。这种多元阐释从附... 翻译理论从语言学、哲学、修辞学和接受美学等多个视角对模糊语言引起的多元阐释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对非模糊性语言因翻译过程而造成的多元阐释却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事实上,非模糊性词语在翻译中也存在多元阐释问题。这种多元阐释从附加意义的可调性、文化原型差异、客体的不同认知侧面和主体的审美体验等四个方面得到体现。因此,应关注对文学文本中的非模糊性语词在翻译中的多元阐释机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模糊性语词 多元阐释 翻译理论
下载PDF
科技英语中的分隔结构及其翻译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明 秦倩 《当代外语研究》 2003年第11期34-37,共4页
存翻译中,常常可以发现英语句子中两个有密切语法联系的句子成分被其它成分所隔开的现象,这就叫做分隔。起分隔作用的主要有:1)各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2)各种从句;3)句中的附加成分:如插入成分、同位语和独立成分... 存翻译中,常常可以发现英语句子中两个有密切语法联系的句子成分被其它成分所隔开的现象,这就叫做分隔。起分隔作用的主要有:1)各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2)各种从句;3)句中的附加成分:如插入成分、同位语和独立成分。分隔结构在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谓分隔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隔结构 科技英语 介词短语 定语从句 插入成分 复合谓语 科技英语翻译 逻辑关系 固定搭配 不定式短语
原文传递
译学辨误
12
作者 方明 范武邱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翻译学 翻译 翻译理论 认识论 实践经验
下载PDF
《圣经》汉译过程父权叙事的女性主义诠释
13
作者 方明 秦倩 《外语与翻译》 2021年第1期13-17,共5页
《圣经》因其父权叙事而受到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抨击,一些中国学者也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了《圣经》诠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圣经》汉译这方面的研究却处于缺失状态。结合历史文化语境,本文以汉语《圣经·新约》中耶... 《圣经》因其父权叙事而受到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抨击,一些中国学者也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了《圣经》诠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圣经》汉译这方面的研究却处于缺失状态。结合历史文化语境,本文以汉语《圣经·新约》中耶稣论“休妻(或离婚)”言论翻译的历时性变化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女性主义运动对《圣经》汉译的影响,指出女性主义价值观对翻译过程的介入是造成该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汉译 女性主义 父权叙事 社会价值观
下载PDF
《雅歌》汉译的意象审美重构研究
14
作者 方明 秦倩 《圣经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277-301,共25页
《雅歌》大量使用意象,对增强诗歌美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雅歌》的译者们多从'言''象'层面忠实再现原诗意象的浅层意义,而对深层次的审美'意图'关注不够。本文主张,《雅歌》的翻译应以原'意'... 《雅歌》大量使用意象,对增强诗歌美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雅歌》的译者们多从'言''象'层面忠实再现原诗意象的浅层意义,而对深层次的审美'意图'关注不够。本文主张,《雅歌》的翻译应以原'意'为导向、原'象'优先、酌情换'言'变'象'的美学翻译原则,在具体操作层面采用取'意'换'象'、取'象'显'意'和取'意'变'象'三类意象美学重构策略,力求达成跨文化交际的和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汉译 意象 契合度 美学重构
下载PDF
科技英语翻译中独立主格结构的译法
15
作者 方明 范头娇 《当代外语研究》 2003年第6期37-38,共2页
所谓“独立主格结构”实质上就是带有自己主语的非限定分句和无动词分句。它貌似独立,实际上还是一种从属分句。 独立主格结构在句中通常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原因、条件、伴随情况等。它可位于句首或句末,一般用逗号分开,但也有用破折号... 所谓“独立主格结构”实质上就是带有自己主语的非限定分句和无动词分句。它貌似独立,实际上还是一种从属分句。 独立主格结构在句中通常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原因、条件、伴随情况等。它可位于句首或句末,一般用逗号分开,但也有用破折号的,例如:The room wasin chaos-dirty clothes strewn on the floor,cosrmetics scattered over the d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主格结构 科技英语翻译 无动词分句 译法 非限定分句 伴随情况 状语从句 破折号 预防措施 分词
原文传递
颜方明作品
16
作者 方明 《河北画报》 2020年第14期12-12,共1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