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1月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Ⅱ.成因分析 被引量:162
1
作者 高辉 陈丽娟 +11 位作者 贾小龙 柯宗建 张培群 王启一 孙丞虎 朱艳峰 李威 孙林海 任福民 王凌 高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106,共6页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特征为灾害范围广、灾害强度大、连续低温时间长、雨雪持续时间长、冰冻日数多和灾害损失严重。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事件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作者从气候角度分析了这次...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特征为灾害范围广、灾害强度大、连续低温时间长、雨雪持续时间长、冰冻日数多和灾害损失严重。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事件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作者从气候角度分析了这次灾害的可能成因。分析表明,2007年8月发生至今的拉尼娜事件发展非常迅速,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在1月,乌拉尔山地区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中亚至蒙古国西部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位势高度场偏低的环流异常持续时间很长,非常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有利于大量暖湿空气向我国输送,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雨灾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地区的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来源。分析还表明,1月中旬以来,湖南、贵州等地逆温层不断加强并长时间维持是上述地区大范围冻雨持续出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冻雨 拉尼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逆温层
下载PDF
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88
2
作者 李维京 +3 位作者 艾婉秀 宋艳玲 叶殿秀 侯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5-532,共8页
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出现的早晚对秋粮产量影响极大,但目前我国关于初霜冻日期的气候研究及其气候预测业务存在定义要素不统一、同一要素定义多样化和业务预测、服务产品参考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研究和预测业务的发展,也给农业... 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出现的早晚对秋粮产量影响极大,但目前我国关于初霜冻日期的气候研究及其气候预测业务存在定义要素不统一、同一要素定义多样化和业务预测、服务产品参考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研究和预测业务的发展,也给农业部门在使用相关气象信息产品时带来了困难。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作了3方面的工作:第一,将国家气候中心原有北方地区(30oN以北)初霜冻预测业务代表站由65个增加到233个,空间精细度达到行政县级,并且分析了233个测站分别用地面0cm日最低温度和百叶箱观测日最低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与气象观测日期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北方地区用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普遍要更接近于初霜冻观测日期;第二,本文整理分析了1961-2008年北方地区233个站地面0cm日最低温度定义的初霜冻日期的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各地初霜冻日期推迟最为明显,而且黑龙江东部地区初霜冻日期推迟到了9月30日以后,另外在北方许多地区初霜冻日期在20世纪80年代较90年代偏晚;第三,分析了黑龙江省初霜冻日期早晚对秋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之前若无持续性异常低温时段,初霜冻日期早晚变化对水稻和玉米单产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大小还受到作物成熟前各生长阶段的气候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年代际背景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冻日期 地面温度 代表站 气候特征 产量影响 中国北方
下载PDF
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南方冷害时空特征 被引量:58
3
作者 陈丽娟 +1 位作者 李维京 张培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20,共9页
利用1951—2007年2—5月我国546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24 h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南方早稻区代表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定义了全国统一的低温连阴雨标准和早稻区低温冷害标准,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了1951 2007年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低温... 利用1951—2007年2—5月我国546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24 h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南方早稻区代表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定义了全国统一的低温连阴雨标准和早稻区低温冷害标准,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了1951 2007年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57年中,2 5月低温连阴雨平均日数以四川盆地、贵州、江南西部和华南最多。2—5月,低温连阴雨日数呈现由长江以南向黄河流域逐渐增加且范围扩大的特征。各月低温连阴雨日数20世纪50年代较少,1997年后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1963—1996年,各月低温连阴雨日数的EOF第1特征向量呈现出月际反相变化,并有年代际振荡特征。对于各地区的早稻播种而言,1951年以来,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温冷害较华南地区偏多、偏重,但2000年以来各早稻区的低温冷害都在减少,早稻区低温冷害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振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连阴雨 低温冷害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北半球副热带—中纬度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纬向传播与东亚夏季旱涝 被引量:46
4
作者 李维京 董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9-163,共15页
用时空滤波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1958—2000年夏季东亚(20°—45°N,110°—135°E)不同纬带(由南到北分为4个区域)的降水分别与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30—60 d振荡(ISO)沿纬圈传播的关系及其成因机制。发现太平洋上... 用时空滤波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1958—2000年夏季东亚(20°—45°N,110°—135°E)不同纬带(由南到北分为4个区域)的降水分别与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30—60 d振荡(ISO)沿纬圈传播的关系及其成因机制。发现太平洋上经向风ISO向西传播的强或弱,是东亚夏季风区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必要条件。对逐年夏季的分析表明,无论当年东亚夏季风强与否,在所划分的几个东亚季风区所有涝的年份里,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ISO向西传播都明显较强,而在这些区域绝大多数旱的年份里,相应的ISO向西传播明显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经向风ISO的纬向传播对应着大气经向型环流系统的移动,向西传影响东亚夏季风区降水的ISO有来自低纬中东太平洋东风流中的低频气旋(如副热带东风带中ISO的演变);也有来自中高纬度阿拉斯加湾及鄂霍次克海一带低频低压(如洋中槽)和高压(如阻塞高压和东北太平洋高压)的向南向西频散。因此东亚夏季旱涝不但与热带季风有关,而且与中东太平洋副热带东风系统中ISO的向西传播、中高纬度长波调整时低频扰动向西南经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传播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大气 ISO(30-60 d振荡) 纬向传播 夏季旱涝 时空谱分析
下载PDF
2007年我国秋季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贾小龙 张培群 +4 位作者 陈丽娟 高辉 朱艳峰 李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94,共9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的我国160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时空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重点分析了2007年夏秋季开始的La Nia事件对2007年秋季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秋季降...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的我国160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时空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重点分析了2007年夏秋季开始的La Nia事件对2007年秋季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秋季降水出现了典型北多南少的分布,尤其是9月和10月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这段时期内,印缅槽偏强,高原东侧的西南季风异常活跃,加强了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我国北方地区的输送,同时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高度场偏低,利于不断分裂的冷空气南下,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使冷暖空气主要交汇在我国北方地区。秋季降水EOF第二模态表现为南北反相的分布,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解释了我国秋季降水10%以上的方差贡献。2007年我国秋季降水和大气环流都表现出了典型La Nia事件影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印缅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La NINA
下载PDF
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被引量:25
6
作者 赵明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5期6-10,共5页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应用的基础。文章从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的基本内涵认知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应用的基础。文章从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的基本内涵认知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粗浅的研究框架和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人地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中国气候冷暖转折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石柳 袁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0-892,共13页
2020/2021年冬季,我国气候"前冬冷干、后冬暖湿"特征明显,冷、暖两个阶段气温振幅极大,多地观测气温分别打破了建站以来的最低、最高纪录。前冬(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而后冬(2021年... 2020/2021年冬季,我国气候"前冬冷干、后冬暖湿"特征明显,冷、暖两个阶段气温振幅极大,多地观测气温分别打破了建站以来的最低、最高纪录。前冬(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而后冬(2021年1月13日至2月28日),全国大部地区转入明显偏暖期,且2月上旬开始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增多,暖湿特征明显。分析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极地冷空气主体位置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等均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是导致我国冬季气候由冷干转为暖湿的直接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La Nina事件配合北极冰偏少和北大西洋中纬度暖流,符合启动前冬"暖北极、冷欧亚"效应的条件,导致前冬欧亚中高纬经向环流偏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发展、及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偏强,致使我国出现干冷型气候;而后冬,北极平流层发生爆发性增温事件,导致北极涛动持续负位相,极涡主体偏向西半球,但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东亚冬季风转弱,我国大范围回暖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冷暖转折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La Nina事件 北极海冰 北大西洋暖流
下载PDF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章大全 袁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突出,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降水空间差异显著。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基于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总结和探讨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22年东亚夏季风季节进程总体提前...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突出,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降水空间差异显著。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基于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总结和探讨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22年东亚夏季风季节进程总体提前,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江南和长江中下游梅雨、华北和东北雨季开始均较常年偏早。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温高雨少,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盛夏长江流域发生破纪录的高温伏旱。夏季降水异常的阶段性特征显著,6月上中旬主雨带位于华南,6月下旬至8月,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跳,多雨区北移至华北、黄淮、东北、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2022年夏季气候异常与海温等外强迫因子密切相关。La Ni?a事件在春季再次发展,赤道中太平洋冷海温加强和海洋性大陆上空对流活跃,热带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异常偏强,黑潮及延伸区海温偏暖,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和北抬,对夏季主雨带位置偏北和长江流域持续性异常高温天气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拉尼娜 菲律宾异常反气旋
下载PDF
2011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朋岭 周兵 +4 位作者 孙冷 王遵娅 司东 孙丞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2-479,共8页
本文基于实时和历史观测资料,利用气候统计和气候机理诊断方法,对2011年气候异常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外源强迫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流系统组合异常,是造成2011年中国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温度明显偏... 本文基于实时和历史观测资料,利用气候统计和气候机理诊断方法,对2011年气候异常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外源强迫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流系统组合异常,是造成2011年中国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温度明显偏高,呈现暖干型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拉尼娜事件在2011年夏季短暂中断后,9月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月之前异常偏弱、偏东,致使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春旱,之后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尤其在6月异常偏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偏多、旱涝急转;秋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阶段性活跃,致使华西、黄淮地区秋雨异常偏多;热带印度洋海温演变经历负偶极型海温模态后,夏季转为全区一致型暖海温;2010/2011年东亚冬季风偏强,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结束偏晚,东亚夏季风正常偏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处于偏少的年代际时段,2011年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 大气环流 气候异常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描述——以山东半岛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姜常梅 赵明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61-64,共4页
分形理论是一种从自然或社会现象本身出发研究其内部规律的理论方法,优于传统研究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的简化抽象,更接近于实际.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可以用分形理论来解释其分布的均衡程度及特点,并进一步为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提... 分形理论是一种从自然或社会现象本身出发研究其内部规律的理论方法,优于传统研究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的简化抽象,更接近于实际.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可以用分形理论来解释其分布的均衡程度及特点,并进一步为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以山东半岛为研究案例,利用分形理论的分维测算方法对城市规模分布进行描述,发现其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均衡,首位城市不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今后应进一步突出大城市的首位作用,稳中有升地发展中小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分形理论 山东半岛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省际地缘经济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赵明华 李娇娇 +1 位作者 傅双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9-35,共7页
构造地缘经济关系指数,并以其对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环渤海地区2012年的地缘经济关系,并分析环渤海地区1981—2012年地缘经济关系的演化规律,为环渤海地区的地域分工与协作指明方向。结果表明:山东与... 构造地缘经济关系指数,并以其对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环渤海地区2012年的地缘经济关系,并分析环渤海地区1981—2012年地缘经济关系的演化规律,为环渤海地区的地域分工与协作指明方向。结果表明:山东与河北、辽宁与河北为强竞争型,河北与北京、河北与天津为强互补型,其他省市之间都为一般竞争型或一般互补型。在1981—2012年间河北—北京、山东—北京、山东—天津、河北—天津及辽宁—北京之间总是处于互补型;辽宁—河北、山东—河北之间属于竞争型;辽宁—天津、天津—北京早期属于一般竞争型,后期演化为互补型;山东与辽宁原属于一般互补型,慢慢演化为一般竞争型;环渤海地区区域整体地缘经济关系的互补性趋于增强。具有互补性的地区应充分发挥互补型地缘经济的关系的作用;具有竞争性的省市应处理好彼此之间的竞争领域,寻求地域分工合作;各地区间应加强经济联系,拓宽区域合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经济关系 指数 竞争与合作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GIS技术支持下的招远市农村居民点居住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傅新 梁柏柳 +1 位作者 李小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7-91,共5页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山东省招远市为例,选取678个行政村中的881个评价单元,采用专家集成法确定了10个影响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农村居民点居住适宜性现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推求出各评价因子权重...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山东省招远市为例,选取678个行政村中的881个评价单元,采用专家集成法确定了10个影响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农村居民点居住适宜性现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推求出各评价因子权重.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相对值法对农村居民点的居住适宜性分别进行单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居住适宜性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有77个行政村的居住适宜性极差.最后,采用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测算法计算14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结果表明,整理潜力很大,总计1 403.67公顷.本文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的居住适宜性,并进行了整理潜力分析,为招远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适宜性 GIS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招远市
下载PDF
夏季黄河流域降水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邢峰 李维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95-1305,共11页
本文基于1958—2015年夏季黄河流域55个观测站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1高度场等资料,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合成分析和Monte Carlo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58年夏季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变化的大气环流成因... 本文基于1958—2015年夏季黄河流域55个观测站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1高度场等资料,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合成分析和Monte Carlo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58年夏季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变化的大气环流成因。58年期间,黄河流域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尤其在河套北部有显著性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欧亚中高纬度等压面升高、西风带减弱所致;1975年和1996年是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两个明显年代际气候变化转折点,在1958—1975年期间,黄河流域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异常偏多和偏少年出现频次较高,期间欧亚中高纬度及其以南包括黄河流域地区高度场偏低,主要受高空低压系统和较强冷空气影响;在1976—1995年期间,黄河流域大部降水偏多,其主要环流成因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发展、贝加尔湖到东北亚一带受负高度距平控制高空槽加深,同时,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输送增强;到1996—2015年最近20年间,乌拉尔山北部环流高度场偏低、里海至贝加尔湖再到东北亚一带高度场一致偏高,黄河流域一带西风带强度和冷空气势力均较弱,流域受高压影响导致大部区域降水偏少。不同时期黄河各流域段降水量与中高纬度阻塞高压以及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关系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夏季降水量 年际变化 阻塞高压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维京 董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0-528,共9页
用时空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5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经、纬向风速和位势高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了波谱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经向风30—60天振荡(ISO)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经向风与纬向风和位势高度... 用时空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5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经、纬向风速和位势高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了波谱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经向风30—60天振荡(ISO)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经向风与纬向风和位势高度的30—60天振荡特征迥然不同,代表风场经向低频扰动的经向风ISO在副热带和中高纬度最为活跃,而在热带地区的活动十分微弱;北半球副热带85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在10—90天内(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1、周期为30—60天的波动上,而850 hPa经向风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4—6、周期为30—60天以及70—90天的波动上,上述3个物理量30—60天振荡向西传播的能量都强于向东传播的能量。一年当中,东亚到北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经向风ISO在东亚—西北太平洋与东北太平洋两个区域的活动最强,且在这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季节振荡,即东北太平洋的ISO在冬季最强在夏季最弱,而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的ISO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850 hPa经向风ISO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在东亚副热带区域其活动1958—1975年较强,1976—1990年明显减弱,而1991—2000年最强;其在ENSO发生期间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活动,但其强弱变化没有显著的定势,然而2—7年的带通滤波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ISO的年际活动含有较显著的ENSO信号,9年的低通滤波分析表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西北太平洋ISO的活动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反相关特征,而东北太平洋区域ISO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 经向风 季节内振荡(ISO) 气候特征
下载PDF
’06三峡库区夏季高温干旱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强 罗勇 +3 位作者 廖要明 陈丽娟 刘洪滨 《中国三峡建设》 2007年第2期89-91,共3页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控制了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水域,其间长约660km,水域覆盖面积达到1040km2,已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控制枢纽。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社会各界对此项目引发了诸多争论,三峡库区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控制了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水域,其间长约660km,水域覆盖面积达到1040km2,已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控制枢纽。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社会各界对此项目引发了诸多争论,三峡库区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三峡工程带来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区域气候的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对这方面的研究早先是在特定的几个外场试验和理想情况下的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研究表明三峡库区蓄水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江水道几十公里范围内。三峡工程带来的下垫面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可能与三峡周边复杂地形的气候效应互相作用。本文分析了2006年夏季,三峡库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气温显著偏高的气候特点,并详细分析了高温干旱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高温干旱 三峡库区 成因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三峡工程 长江水域 洪水控制 社会环境
下载PDF
2021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峪 王凌 +16 位作者 赵俊虎 张颖娴 赵珊珊 李威 邹旭恺 姜允迪 石帅 洪洁莉 王有民 侯威 朱晓金 代潭龙 蔡雯悦 郭艳君 钟海玲 王启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0-478,共9页
2021年,我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四季气温皆偏高;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偏多,冬季偏少、春夏秋三季偏多。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和梅雨季表现为开始晚、结束早、降水量少的特征,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呈... 2021年,我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四季气温皆偏高;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偏多,冬季偏少、春夏秋三季偏多。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和梅雨季表现为开始晚、结束早、降水量少的特征,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呈现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多的特征,华西秋雨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2021年,我国涝重于旱。汛期暴雨过程强度大、极端性显著,河南特大暴雨影响重,秋季北方多雨,暴雨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和人员损失偏重;干旱呈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影响总体偏轻;台风、风雹、低温冷冻害和雪灾等气象灾害损失均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下载PDF
基于GIS的招远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1-84,共4页
以招远市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用GIS软件建立空间数据库,用空间叠加分析、空间缓冲分析、空间数据的集合分析和查询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对... 以招远市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用GIS软件建立空间数据库,用空间叠加分析、空间缓冲分析、空间数据的集合分析和查询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综合评价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级,分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提出合理性建议,各乡镇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分别采用合适的模式.本论文对招远市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布局 GIS 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
下载PDF
中国夏季热浪持续天数的年际变化及环流异常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聂羽 振宇 +1 位作者 丁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303,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温度资料,本文分析了1960—2015年中国夏季6—8月热浪持续天数的年际变率及其环流异常。研究发现,中国的热浪主要集中发生于东南地区和新疆地区。通过对不同区域热浪持续天数进行经验正交分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温度资料,本文分析了1960—2015年中国夏季6—8月热浪持续天数的年际变率及其环流异常。研究发现,中国的热浪主要集中发生于东南地区和新疆地区。通过对不同区域热浪持续天数进行经验正交分解,分析了东南地区和新疆地区热浪的年际变化的空间模态,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模态对应的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空间特征。为了揭示热浪不同模态的可能预报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热浪发生前期春季海温的异常特征。诊断分析表明,春季赤道印度洋的一致偏暖,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引起我国东南地区夏季容易出现高温异常。春季北太平洋中部、里海、黑海的海温偏暖有利于夏季对流层高层大陆高压的增强,使得新疆地区夏季易出现热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持续天数 线性趋势 年际变率 海温异常
下载PDF
济南市农村土地整理模式与措施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新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31-34,共4页
针对济南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分析总结出了济南市农村土地整理的基本模式 ,包括农村居民点、农田、废弃地、未利用土地整理 ,并提出了相关的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各项条例法规、建立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资金、加大土地整理相关法... 针对济南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分析总结出了济南市农村土地整理的基本模式 ,包括农村居民点、农田、废弃地、未利用土地整理 ,并提出了相关的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各项条例法规、建立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资金、加大土地整理相关法规的宣传等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模式 济南市 农村土整理 土地利用 整理措施 农村居民点土点 农田 废弃地
下载PDF
GAME再分析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在1998年HUBEX试验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维京 +1 位作者 胡国权 何金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1998年夏季中日合作开展了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 (HUBEX) ,该试验和GAME其他试验的探空加密观测资料作为原始资料的一部分经过同化分析 ,得到了GAME再分析资料。该文就是以 1 998年 6~ 8月我国江淮地区的天气过程为背景 ,对GAME... 1998年夏季中日合作开展了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 (HUBEX) ,该试验和GAME其他试验的探空加密观测资料作为原始资料的一部分经过同化分析 ,得到了GAME再分析资料。该文就是以 1 998年 6~ 8月我国江淮地区的天气过程为背景 ,对GAME和NCEP两组不同的再分析资料的基本要素场、导数场、降水量场和地面通量场用气候诊断和统计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GAME再分析资料的基本要素场及地面的降水场和通量场较NCEP再分析资料更为准确 ;GAME再分析资料能很好地反映出西南涡东移并影响江淮大暴雨的重要天气特征 ,而NCEP资料则反映不出这一现象。同时还得到 ,GAME再分析资料优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主要原因是GAME的资料同化系统中加入了包括HUBEX等气象科学试验的探空加密观测资料。因此 ,该文证实了GAME的外场加密观测试验—HUBEX等开展的必要性 ,说明增加观测资料的时空分辨率对于提高我国天气气候的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E 再分析资料 NCEP HUBEX 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