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菜用大豆生产、贸易和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09
1
作者 天富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8-284,共7页
关键词 毛豆生产 毛豆贸易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保藏 加工 基础性研究 世界 菜用大豆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中国大豆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51
2
作者 司伟 天富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24,共8页
尽管中国大豆生产成本高、单产低,自给率堪忧,但是大豆在中国农业与食物系统中一直具有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大豆生产发展和产业兴旺对中国粮食安全、油脂油料安全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大豆生产发展的演进与现实困境出发,分析... 尽管中国大豆生产成本高、单产低,自给率堪忧,但是大豆在中国农业与食物系统中一直具有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大豆生产发展和产业兴旺对中国粮食安全、油脂油料安全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大豆生产发展的演进与现实困境出发,分析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大豆增产前景,并提出了大豆增产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考虑到玉米等竞争性农作物种植对大豆生产的挤压,大豆种植面积在1.4亿亩的基础上再扩大的空间有限,但单产水平提升的潜力很大,因此,"十四五"时期,大豆增产的关键在于稳定面积、提升单产、提高大豆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此,应该完善大豆生产支持政策,提高大豆品种培育的科技投入,加快品种更新,推广粮豆轮作绿色种植制度,增强大豆供给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生产 增产潜力 实现路径 绿色种植
原文传递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归属 被引量:51
3
作者 吴存祥 李继存 +7 位作者 沙爱华 曾海燕 孙石 杨光明 周新安 常汝镇 年海 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77-1987,共11页
以38个分属MG000-MGV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多点对比试验,对来自16个试验组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个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与划分。所有品种均在北京、武汉两地春播,并选用部分代表性品种在18... 以38个分属MG000-MGV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多点对比试验,对来自16个试验组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个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与划分。所有品种均在北京、武汉两地春播,并选用部分代表性品种在18个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点进行补充试验。结果表明,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介于MG0-MGVI之间。不同区域的对照品种可归属相同的生育期组。北方春大豆区晚熟组、西北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及西南山区春大豆区的对照品种均属MGⅢ;长江流域春大豆区、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区对照品种属MGV或MGVI。热带亚热带春大豆区2个对照品种福豆301和泉豆7号所在生育期组差异较大,分别归属MGII和MGIV。根据生育期组并考虑其他因素,建议将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组由目前3个组以黄河为界划分为2个组,并对南方部分试验组进行调整。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和西北春大豆区对照品种尽管生育期组相当,但因品种抗旱性要求不同,建议分别设置区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国家区域试验 对照品种 生育期组
下载PDF
基于Meta-Analysis研究施肥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0
4
作者 蔡岸冬 张文菊 +2 位作者 杨品品 天富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995-3004,共10页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探讨施肥对不同利用类型与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可持续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探讨施肥对不同利用类型与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可持续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但相对独立的286组数据库。采用数据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种植制度、利用类型等人为管理及土壤属性(质地)等因素下施肥(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组分的含量,其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9.4%和27.7%;且施用(增施或配施)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的提高幅度(58.4%和41.9%)是化肥(13.4%和8.0%)的3.4倍和5.2倍。不同种植制度、利用类型和土壤质地条件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组分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一年一熟下,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的提高幅度(58.5%)显著高于一年两熟制(55.6%),施用化肥对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提高幅度(10.7%)也显著高于一年两熟(7.3%);但两种种植制度下施用有机肥对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提高幅度基本相当(42.6%—43.5%)。不同利用类型下,施肥能显著提高旱地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且提高的幅度均高于水田;但施用化肥并没有显著提高水田中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含量。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施用有机肥能使土壤总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砂土提高64.4%,显著高于土壤有机碳水平较高的壤土和黏土(48.7%和50.3%);施用化肥使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较低的砂土提高15.6%,其提高的幅度均显著高于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较高的壤土和黏土(7.8%和8.1%)。【结论】有机肥的施用(增施或配施),尤其在一年一熟及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砂土上,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施肥 土壤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种植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整合分析法
下载PDF
生育期结构不同的大豆品种的光周期反应和农艺性状 被引量:47
5
作者 天富 盖钧镒 +1 位作者 陈风云 邱家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0-557,共8页
分别选用成熟期相近、开花期不同及开花期相近、成熟期不同的南方春、夏大豆品种,研究了生育期结构与开花前、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生育前、后期长短与它们在该期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正相关。在生育期相近的前提... 分别选用成熟期相近、开花期不同及开花期相近、成熟期不同的南方春、夏大豆品种,研究了生育期结构与开花前、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生育前、后期长短与它们在该期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正相关。在生育期相近的前提下,前期长度与开花促进率(FHR)、后期长度与成熟促进率(MHR)正相关;开花期相近的品种,后期长度与MHR值正相关。部分品种不符合以上趋势,反映出上述相关的复杂性。在生育期相近的南方春、夏大豆品种中,前期较长者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较高,后期较长者百粒重较高,但单株粒数少,单株产量较低。开花期相近的南方夏大豆品种中,后期较长者百粒重较高,而在南方春大豆品种中,上述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生育期结构 光周期反应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大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天富 王金陵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5年第11期863-869,共7页
利用中国大豆主要生态区的生育期不同的代表品种研究了大豆(Glycine m ax (L.)Merr.)开花后对光照长度的反应. 结果表明,不同成熟期的大豆品种开花后普遍存在着对光照长度的反应.这种反应属于典型的光周期现象... 利用中国大豆主要生态区的生育期不同的代表品种研究了大豆(Glycine m ax (L.)Merr.)开花后对光照长度的反应. 结果表明,不同成熟期的大豆品种开花后普遍存在着对光照长度的反应.这种反应属于典型的光周期现象,而不是由温度的替代作用、光合时间的改变或前期短日后效应引起的.开花后光周期反应不仅存在于大豆的花荚期,而且存在于鼓粒期.研究认为∶大豆开花结实对光周期的需求是一个连续过程;光周期对大豆生育期的调控作用存在于出苗至成熟的全过程;光周期诱导开花和促进成熟的作用有一定的共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周期 生育期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中国水稻产量对施肥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44
7
作者 天富 马常宝 +7 位作者 黄晶 柳开楼 薛彦东 李冬初 刘立生 张璐 刘淑军 张会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18-1929,共12页
【目的】定量分析近30年施肥对中国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和影响机制,为水稻种植区域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全国水稻土长期监测点为平台,将相应的监测数据按照种植区域、试验时间、种植制度、作物类型、施肥类型、土壤质地、... 【目的】定量分析近30年施肥对中国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和影响机制,为水稻种植区域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全国水稻土长期监测点为平台,将相应的监测数据按照种植区域、试验时间、种植制度、作物类型、施肥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 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缓效钾含量进行分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利用Meta-analysis方法探究施肥对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10年(2008—2017)以来,无论施肥与否,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1988—1997和1998—2007年对应的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其提高幅度平均为80.8%。在西南地区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最高(98.5%),显著高于华北地区(70.3%)。不同试验时间下,施肥比不施肥处理在1988—1997年对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99.1%)高于1998—2007年(84.2%)和2008-2017年(78.1%)。不同种植制度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一年三熟水稻产量(92.0%),且提高幅度均高于一年一熟(76.2%)和一年两熟(81.9%)。与不施肥相比,双季稻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85.9%)高于单季稻区(75.9%)和水稻-其他作物(79.5%)。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88.3%)高于化肥单施处理(76.6%)。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黏质土壤水稻产量(92.0%),提高幅度显著高于砂质土壤(58.0%)和壤质土壤(77.5%)。随着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增加,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呈降低趋势。在较高的土壤p H(>7.5)、较低土壤全氮(<1.5g·kg-1)和缓效钾(<150 mg·kg-1)情况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较高。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主要受水稻种植区域、土壤全氮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此外,肥料的农学效率与施肥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水稻产量 META-ANALYSIS 响应比 农学效率
下载PDF
以光周期处理与分期播种试验综合鉴定大豆品种的光温反应 被引量:40
8
作者 费志宏 吴存祥 +3 位作者 孙洪波 侯文胜 张宝石 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25-1531,共7页
设置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两种光周期处理,并以春播模拟低温、夏播模拟高温条件,形成长日+低温、长日+高温、短日+低温、短日+高温4种光温组合。2007年对近年育成的10个北方春大豆[Glycinemax(L.)Merr.]品种(系)和18个黄淮海夏大豆... 设置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两种光周期处理,并以春播模拟低温、夏播模拟高温条件,形成长日+低温、长日+高温、短日+低温、短日+高温4种光温组合。2007年对近年育成的10个北方春大豆[Glycinemax(L.)Merr.]品种(系)和18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系)进行了光温反应特性鉴定。2008年对50份材料进行了光周期反应鉴定。结果表明,不论在低温(春播)还是高温(夏播)条件下,短日照均加快大豆的发育进程,导致开花提前;不论在长日照还是短日照条件下,高温均减少出苗至初花的日数。光周期和温度对大豆的发育存在明显的互作,随着温度的升高,短日照促进大豆发育的效应有所加强;随着日照的缩短,高温加快发育的作用也有所增大。供试大豆品种生态类型在光周期反应敏感度(PRS)、温度反应敏感度(TRS)及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PTCRS)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北方春大豆品种的上述3个指标均小于黄淮海夏大豆品种,但前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温度反应敏感度差值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光周期反应敏感度差值均较后者高,说明北方春大豆品种光温互作效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态类型 光周期 温度 光温互作
下载PDF
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 被引量:24
9
作者 天富 盖钧镒 +1 位作者 王金陵 周东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8-171,T001,共5页
晚熟大豆品种自贡冬豆出苗后进行8~10d短日照(12h)处理,尔后置长日照(>15h)下,可诱导顶端花序的产生,但花序的上部因短日照后进行的长光照处理而形成茎,花序中部少数花芽原基转而分化营养芽。这是长光照诱导的花序逆转和花逆转现象... 晚熟大豆品种自贡冬豆出苗后进行8~10d短日照(12h)处理,尔后置长日照(>15h)下,可诱导顶端花序的产生,但花序的上部因短日照后进行的长光照处理而形成茎,花序中部少数花芽原基转而分化营养芽。这是长光照诱导的花序逆转和花逆转现象在大豆中的首次发现。已经短日诱导正常开花的自贡冬豆植株转移至长日照下时,原有花荚大部分脱落,不定芽大量发生,恢复到以营养生长为主的状态。本文将此种现象称为整株逆转(overall reversion)一植物开花逆转现象的一种新类型。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对于研究大豆个体发育规律和结荚习性的形成具有一定意义,并可望建立植物光周期反应机制研究的实验材料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开花逆转 光周期
下载PDF
中国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开花至成熟期对光周期的反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天富 王金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0-26,共7页
选用来自中国不同大豆生态区的15个代表品种,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生育期、不同播期类型的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在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方面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中国大豆典型生态类型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 选用来自中国不同大豆生态区的15个代表品种,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生育期、不同播期类型的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在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方面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中国大豆典型生态类型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有以下顺序:南方秋豆>南方夏豆>黄淮夏豆>南方春豆、黄淮春豆>北方春豆。试验中发现,大豆品种开花至成熟期各阶段长度与它们在自然条件下出苗至初花(R1)的日数正相关。供试的早熟品种开花后对光周期的反应比开花前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态类型 光周期 开花后 成熟
下载PDF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被引量:26
11
作者 万超文 邵桂花 +2 位作者 吴存祥 曹永生 天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9-295,共7页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年)育成品种245个,蛋白质平均含量40.76%,脂肪含量20.15%;第三阶段(1981-2000,共20年)育成品种576个(统计到品质性状数据的有563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2.04%,脂肪含量19.77%。本文对第三阶段育成品种的品质分4个时期("六五"一"九五")进行重点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以"八五"期间育成的品种为最高,110个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为42.8%,其中国审品种10个,平均含量44.36%。脂肪含量以"六五"期间选育的品种为最高,96个品种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0.10%,其中17个国审品种的平均含量为20.73%。"六五"一"九五"期间,在3大产区中,蛋白质含量以南方大豆品种为最高,44个品种平均含量达43.81%,比北方春大豆高2.81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以北方春大豆品种为高,220个品种平均含量为20.0%。113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04%,高于北方春大豆,略低于南方大豆;脂肪含量低于北方春大豆,略高于南方大豆。经过20年的努力,3大产区产量逐步提高,其中,北方春大豆提高了12.1%,黄淮海夏大豆提高了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豆 品种 品质性状 演变
下载PDF
黄淮海夏大豆症青发生原因探讨与防治技术 被引量:32
12
作者 徐彩龙 天富 吴存祥 《大豆科技》 2019年第3期22-28,共7页
大豆症青是大豆正常成熟时期,植株仍然叶绿、枝青,有荚但豆荚空瘪或者籽粒瘪烂的现象。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症青现象于20世纪80年代零星出现,但近年来爆发式的发生,且有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极大地打击了豆农的种植积... 大豆症青是大豆正常成熟时期,植株仍然叶绿、枝青,有荚但豆荚空瘪或者籽粒瘪烂的现象。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症青现象于20世纪80年代零星出现,但近年来爆发式的发生,且有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极大地打击了豆农的种植积极性。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和实地调研数据,对大豆症青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方案。多年多点调查发现,大豆症青的发生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40℃高温条件下大豆花粉活性仍接近60%;同时大豆花期一般可持续25 d左右,与近年来个别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存在时间上的差别,排除高温影响因素。症青大豆植株花叶病毒检出率同正常植株无异,排除花叶病毒感染的可能。接虫试验表明,蚜虫、粉虱、叶蝉等小型刺吸式害虫可造成大豆减产而非绝产,且症状与症青现象不同;黄淮海地区优势蝽类害虫点蜂缘蝽(Riptortuspedestris)接虫试验表明,随着接虫量的增加,症青症状逐渐加重;尤其是盛荚期接虫,为害最重。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点蜂缘蝽是造成该区域大豆症青现象发生的“元凶”。鉴于黄淮海地区品种多样,建议从大豆开花期开始进行点蜂缘蝽防治,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杀虫剂,该技术已在大豆生产中得到验证。点蜂缘蝽的飞行、移动能力较强、寄主较多,实施大面积统防统治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夏大豆 症青现象 发生原因 防治方法
下载PDF
中国菜用大豆的种植制度和品种类型 被引量:29
13
作者 天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3-87,共5页
中国有种植菜用大豆的悠久历史。近 10几年来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菜用大豆的主要出口国。中国菜用大豆有单作、间套作和田埂豆等种植形式 ,种植制度相当复杂。春毛豆是中国菜用大豆的主要生态类型 ,夏、秋毛豆在南方也普遍种植。虽然... 中国有种植菜用大豆的悠久历史。近 10几年来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菜用大豆的主要出口国。中国菜用大豆有单作、间套作和田埂豆等种植形式 ,种植制度相当复杂。春毛豆是中国菜用大豆的主要生态类型 ,夏、秋毛豆在南方也普遍种植。虽然中国大陆有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 ,但生产上所用的菜用大豆品种大部分是从日本和台湾省引进的。目前急需抗病性强的春毛豆和品质优良的夏、秋毛豆品种。文中还介绍了中国菜用大豆的生产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类型 菜用大豆 种植制度 生态类型 生产现状 中国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团聚体特性及不同组分钾素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柳开楼 黄晶 +5 位作者 张会民 李冬初 天富 蔡泽江 王伯仁 黄庆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3-454,共12页
基于祁阳红壤旱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选取CK(不施肥)、NP(氮磷肥配施)、N P K(氮磷钾肥配施)、N P K M(氮磷钾肥和猪粪配施)和N P K S(氮磷钾肥和秸秆半量还田)处理,于试验26年(2016年)玉米收获后采集不同施肥处理原状土壤(全土),分析土... 基于祁阳红壤旱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选取CK(不施肥)、NP(氮磷肥配施)、N P K(氮磷钾肥配施)、N P K M(氮磷钾肥和猪粪配施)和N P K S(氮磷钾肥和秸秆半量还田)处理,于试验26年(2016年)玉米收获后采集不同施肥处理原状土壤(全土),分析土壤团聚体组分中全钾、非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土壤团聚体组分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及其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在所有处理中,NPKM处理下>2 mm、1~2 mm和0.5~1 m m的团聚体组分比例最高,但0.0 5 3~0.2 5 m m和<0.0 5 3 m m的团聚体组分比例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而NPKS处理下>2 mm、1~2 mm和0.5~1 mm的团聚体组分比例则无显著增加。(2)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各团聚体组分中非交换性钾和交换性含量分别增加24.37%~49.04%和82.02%~176.3%,且NPKM处理下较大的团聚体组分(>0.5 mm)中全钾、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对全土全钾、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的贡献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25%~31.97%、5.72%~43.16%和6.33%~41.98%),而在较小粒级团聚体组分(<0.25 mm)中则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14.37%~21.44%、17.04%~33.66%和34.40%~43.84%)。(3)NPKS处理各团聚体组分的非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以及各团聚体组分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均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当>0.25 mm团聚体组分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增加1%时,作物吸钾量相应增加9.92~11.89 kg hm-2。长期化肥配施猪粪可显著改善红壤旱地的团聚体组分,进而提高团聚体组分钾对全土钾的贡献能力,促进作物对钾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钾 团聚体 红壤 长期试验 猪粪
下载PDF
大豆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被引量:32
15
作者 天富 周新安 +4 位作者 关荣霞 孙石 田世艳 王曙明 杨中路 《中国畜牧业》 2021年第12期29-34,共6页
我国是大豆起源国,大豆种植历史已经超过2000年。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居世界首位,目前总产量居世界第4位,种植面积居第5位。我国先民很早就采用留优汰劣方法改良大豆品种,也是最早采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培育大... 我国是大豆起源国,大豆种植历史已经超过2000年。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居世界首位,目前总产量居世界第4位,种植面积居第5位。我国先民很早就采用留优汰劣方法改良大豆品种,也是最早采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培育大豆品种的国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遗传学 大豆种植 方法改良 大豆种业 大豆品种
下载PDF
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评价及其空间变异 被引量:30
16
作者 王远鹏 黄晶 +8 位作者 柳开楼 天富 都江雪 马星竹 郝小雨 周宝库 刘彩文 蒋先军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6-266,共11页
【目的】明确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稻田土壤合理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研究区域,2017年在该研究区域采取114个代表性点位的稻田土壤,选取容重、pH、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 【目的】明确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稻田土壤合理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研究区域,2017年在该研究区域采取114个代表性点位的稻田土壤,选取容重、pH、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东北稻田土壤特征,选择隶属度函数曲线,并确定隶属度函数转折点,依据模糊数学法的加乘原理,利用各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值和隶属度值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通过主成分分析探究土壤肥力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方正县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18~0.99,平均值为0.60。土壤容重和pH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5%和5.69%,属于弱变异强度,其他肥力指标的变异系数在20.01%~36.18%,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学研究表明,土壤容重、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块金系数在39%~50%,它们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pH、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综合肥力指数的块金系数均在25%以下,它们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方正县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在0.70以上的稻田占16%,在0.60~0.70的稻田占45%。各个肥力指标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与综合肥力指数相似,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由稻区中部向南北方向逐渐降低;土壤容重由西北向东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 g/kg以上的稻田占比为97%,土壤全氮含量在1.5 g/kg以上的稻田占比为84%;其中北部蚂蚁河沿岸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县 稻田土壤 肥力评价 地统计学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长期施肥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的固碳效率 被引量:27
17
作者 蔡岸冬 张文菊 +3 位作者 申小冉 肖婧 天富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31-1438,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级颗粒中的分配及变化情况,可揭示各级颗粒中有机碳与外源有机碳输入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依托南方红壤连续2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依据外源有机碳累积输入梯度选择不施肥(CK)、氮磷钾化... 【目的】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级颗粒中的分配及变化情况,可揭示各级颗粒中有机碳与外源有机碳输入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依托南方红壤连续2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依据外源有机碳累积输入梯度选择不施肥(CK)、氮磷钾化肥配施(NPK)、氮磷钾化肥与秸秆配施(NPKS)、轮作条件下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R)、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单施有机肥(M)、增量氮磷钾化肥与增量有机肥配施(1.5NPKM)7个处理,并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将土壤颗粒分为砂粒(53~2000μm)、粗粉粒(5~53μm)、细粉粒(2~5μm)和粘粒(<2μm)4个组分。【结果】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级颗粒中的有机碳的储量,其中以施用有机肥的效果最明显。不同施肥处理各级颗粒中以粘粒的有机碳储量最高,平均为16.26 t/hm^2。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增加砂粒中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降低粘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而对粗粉粒和细粉粒无显著影响。土壤砂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及其与粗粉粒、细粉粒和粘粒的比值均与粗粉粒、细粉粒和粘粒组分中有机碳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小颗粒(粗粉粒、细粉粒和粘粒)中有机碳的固持和富集促进了大颗粒(砂粒)的形成与稳定。各级颗粒之间,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粘粒组分的固碳速率最快,为0.29~0.52 t/(hm^2·a),其次为砂粒[0.30~0.40 t/(hm^2·a)]而粗粉粒和细粉粒的固碳速率基本相当为0.09~0.16t/(hm^2·a)。分析结果还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级颗粒有机碳与外源有机碳的输入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土壤总固碳效率为10.57%而各级颗粒之间,粘粒和砂粒组分的固碳效率(4.25%和3.60%)相当于粗粉粒和细粉粒(1.73%和1.00%)的2倍以上。【结论】南方红壤各级颗粒中有机碳均没有出现饱和现象,有机碳主要在土壤粘粒和砂粒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土壤有机碳 土壤颗粒 固碳效率
下载PDF
植物开花逆转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存祥 天富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3-529,共7页
介绍了植物开花逆转的概念、类型、发生条件 ,综述了在形态发生、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将开花逆转应用于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可能性。作者提出 ,采用“诱导—非诱导—逆转”三位一体的实验系统 ,可提高植物光周期... 介绍了植物开花逆转的概念、类型、发生条件 ,综述了在形态发生、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将开花逆转应用于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可能性。作者提出 ,采用“诱导—非诱导—逆转”三位一体的实验系统 ,可提高植物光周期反应研究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开花逆转 研究进展 类型 发生条件 机制 花芽分化
下载PDF
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 被引量:25
19
作者 天富 《农业科技管理》 2008年第3期6-9,共4页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国家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文章提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应从体系内外科技队伍之间,体系内...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国家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文章提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应从体系内外科技队伍之间,体系内不同产业、不同阶段工作任务之间、不同层次科技人员之间、受聘人员承担的体系内外工作任务、利益分配之间及稳定支持与动态管理,中央行业管理与地方、部门行政支持之间,产业技术研发与机制创新之间的关系等10个方面正确处理体系内外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分工、强化管理、分步实施,保证体系健康、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产业 技术体系 建设 要素 关系
下载PDF
中国稻田土壤有效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磷平衡的响应 被引量:26
20
作者 都江雪 柳开楼 +7 位作者 黄晶 天富 王远鹏 李冬初 李亚贞 马常宝 薛彦东 张会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6-486,共11页
以农业农村部始于1988年的全国稻田土壤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将稻作区划分为东北、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五个区域,分析近30 a各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回收率及农学效率和磷素的表观平衡,揭示各区域间稻... 以农业农村部始于1988年的全国稻田土壤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将稻作区划分为东北、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五个区域,分析近30 a各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回收率及农学效率和磷素的表观平衡,揭示各区域间稻田土壤磷素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特征,为稻田土壤磷素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全国主要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21.18 mg·kg^(-1),各区域间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华南区最高(33.71 mg·kg^(-1)),西南区最低(12.49 mg·kg^(-1))。除长江中游外,其他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随施肥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全国平均年增速为0.36 mg·kg^(-1)。随施肥年限的延长,各区域均表现为磷素盈余状态,全国土壤磷素盈余量年均为35.03 kg·hm^(-2),其中华南区磷素盈余速率最高(51.31 kg·hm^(-2)·a^(-1))。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素累积盈余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平均每盈余磷素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0.82 mg·kg^(-1)。各稻作区磷肥回收率和磷肥农学效率均随施肥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其中以西南区最高,分别为35.92%和69.02 kg·kg^(-1)。近30 a来,各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素累积盈余量随施肥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土壤磷肥回收率和农学效率表现出区域差异,应根据当地磷素平衡状况适当调整施磷制度,西南区应增施磷肥,保证作物的正常磷素需求;华南区可减少磷肥施用量,提高磷素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有效磷 磷肥回收率 磷肥农学效率 磷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