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述史视野下亳州清音戏特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宇统 陈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3-31,共9页
亳州清音戏是中国安徽省亳州市及其周边区域流传的民间音乐曲种之一,它是清音与山东琴书、单弦牌子曲、南阳大曲、陕北曲子戏等多种曲种在亳州碰撞并融合的产物。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极度匮乏,并且相互抵牾的地方很多。但是,通过对其口述... 亳州清音戏是中国安徽省亳州市及其周边区域流传的民间音乐曲种之一,它是清音与山东琴书、单弦牌子曲、南阳大曲、陕北曲子戏等多种曲种在亳州碰撞并融合的产物。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极度匮乏,并且相互抵牾的地方很多。但是,通过对其口述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可以揭示出该曲种概念的口头传播以及命名的潜在规律。通过对这些口述资料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口述人提供的个体记忆最终能够形成一种集体的关于亳州清音的记忆,对重构和解构亳州清音戏具有不同的力量和作用。通过亳州清音从业艺人的口述可以廓清亳州清音戏的四大源头和不同的流派,反映出他们在文化记忆缺失的局面下移形换步,通过曲艺向戏曲的转型的形式努力在社会文化供需平衡的夹缝中步履蹒跚地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亳州清音戏 亳州清音 口述史
下载PDF
失忆和重构:晨歌为什么被歌唱?——以口述资料为依据
2
作者 刘宇统 陈元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101,共9页
“晨歌”,作为四川民歌中代表性山歌歌种,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教材中被放在和陕西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山西的“山曲儿”等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它的代表作《槐花几时开》,蜚声大江南北,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广泛的影响,不... “晨歌”,作为四川民歌中代表性山歌歌种,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教材中被放在和陕西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山西的“山曲儿”等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它的代表作《槐花几时开》,蜚声大江南北,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广泛的影响,不光被改编成器乐曲,还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音乐等多种形式,甚至作为大型现代川剧的名字。但是,晨歌为什么被歌唱?如果把晨歌看成民歌文化记忆的一种载体,从其得名开始梳理,以发现它的歌词传承者、曲调生成者、文化赋予者等人群的口述资料为切入点,则可以发现晨歌实质上是民歌实践活动相关记忆缺失之后,当代演唱者、作曲者、出版者、研究者等多元力量对它的重构和呈现的综合体。晨歌世代累积的不同版本,实际上就是一个音乐的“实践—记忆—概念—思想—认同—建构—再实践”的流动性过程,是当代者对于历史记忆的认同和参与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晨歌 口述史 文化失忆 文化认同 记忆重构
原文传递
大别山红色文化记忆重构的音乐密码——以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创作与传播为例
3
作者 陈元 刘宇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90-97,共8页
《大别山抒怀》是安徽籍词作家王和泉和作曲家雷远生深入大别山地区田野调查而创作出来的声乐套曲,是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的典型性作品。该套曲的创作和采风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之旅,其主要的记忆重构路径是通过歌词的语... 《大别山抒怀》是安徽籍词作家王和泉和作曲家雷远生深入大别山地区田野调查而创作出来的声乐套曲,是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的典型性作品。该套曲的创作和采风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之旅,其主要的记忆重构路径是通过歌词的语义性和音乐曲调的非语义性达成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多维重构。在该套曲的传播过程中,军旅歌唱家的群体表达是为大别山红色记忆接力的重要助力。重新审视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可以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借由大别山红色文化记忆融入新中国新时代集体记忆的“音乐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抒怀》 红色记忆 记忆重构
下载PDF
江安和近现代高等戏剧教育关系刍议
4
作者 刘宇统 陈元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67,共2页
江安,长江边上一处普通的、安静的小城,建城已有近1600年的悠久历史。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这个小城却和国立戏剧学校(后更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剧专)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它与该校则一起被称为... 江安,长江边上一处普通的、安静的小城,建城已有近1600年的悠久历史。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这个小城却和国立戏剧学校(后更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剧专)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它与该校则一起被称为中国戏剧(家)的摇篮。我国当代许多知名艺术家,如谢晋、刘厚生、瞿希贤、张雁、葛文骅、陈怀恺、李累、田广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学校 教育关系 近现代 抗日战争 专科学校 中国戏剧 艺术家 小城
下载PDF
小学语文的诗意教学体会
5
作者 陈元 《新课程学习》 2015年第13期116-116,共1页
学生是一群最为感性的人群,他们的情绪极容易被感染,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利用语言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 教学氛围 语言艺术 感悟诗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