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6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被引量:509
1
作者 潘长玉 高妍 +14 位作者 袁申元 李光伟 王姮 李俊来 杨国庆 张俊清 陈铭 朱良湘 刘效慈 肖平 张学文 肖新华 李文慧 姜育新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23-326,共4页
目的 调查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于北京地区 5所医院对随机选择所在医院随诊 1年以上 ,发病年龄≥ 40岁 ,病程≥ 5年的 2型糖尿病患者 393例 ,进行病史回顾 ,体格检查 ,生化检查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 目的 调查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于北京地区 5所医院对随机选择所在医院随诊 1年以上 ,发病年龄≥ 40岁 ,病程≥ 5年的 2型糖尿病患者 393例 ,进行病史回顾 ,体格检查 ,生化检查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393例患者中下肢坏疽 8例 (2 .0 % ) ,间歇性跛行 2 8例 (7.1% )。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者 35 7例 (90 .8% ) ,其中以 6 8例 (17.8% )踝 /肱动脉压比值 <1.0者与以下临床情况相关明显 :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 (P<0 .0 5 ) ,FBS和 Hb Alc水平高 (P<0 .0 5 ) ,HDL - ch水平低 (P<0 .0 5 ) ,舒张压高(P<0 .0 1)。且踝 /肱比值与 FBS、Hb Alc、Tg、纤维蛋白原、血压呈负相关 ,与 HDL- ch呈正相关 (P<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常见 ,与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凝多种因素有关。超声多普勒检查能较早地发现病变 ,而踝 /肱比值是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方便可行和可靠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大血管病变 超声波检查
下载PDF
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被引量:338
2
作者 范丽凤 潘长玉 +5 位作者 田慧 张小群 陶旭 侯惠茹 安婧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 :建立糖尿病 (DM)患者的门诊 -住院 -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 :①门诊教育 :集体授课与讨论形式相结合 ;②住院教育 :以集体上课为主 ,与床旁单人指导和看书自学相结合 ;③出院后教育 :以热线咨询电话方式 ... 目的 :建立糖尿病 (DM)患者的门诊 -住院 -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 :①门诊教育 :集体授课与讨论形式相结合 ;②住院教育 :以集体上课为主 ,与床旁单人指导和看书自学相结合 ;③出院后教育 :以热线咨询电话方式 ,为出院的DM患者提供教育咨询服务。结果 :3年多来门诊教育组织讲座 36次 ,听课人数达 86 8人次 ,笔试成绩平均 72 .4分 ,及格率 86 .3%。住院患者在教育前DM知识测试的优良率为 2 4.2 % ,而教育培训后达到 82 .9% (P <0 .0 0 1)。培训后患者进行自我血糖、尿糖监测人数 ,自我足部检查护理人数均明显增多 (P <0 .0 1)。患者出院后电话咨询中有 5 1.1%的问题涉及DM的治疗 ,有 2 0 .7%的患者咨询关于DM并发症的防治知识 ,主动寻求帮助、指导。结论 :门诊教育课程的设置为患者提供了系统学习DM知识的课堂 ;住院教育是患者短期内系统学习、强化DM知识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时机 ;热线电话咨询服务是对出院后及门诊的DM患者居家继续进行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健康教育模式 糖尿病教育
原文传递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 被引量:263
3
作者 纪立农 郭晓惠 +14 位作者 黄金 姬秋和 贾伟平 李玲 单忠艳 孙子林 田浩 翁建平 邢秋玲 袁莉 章秋 周智广 朱大龙 邹大进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79-105,共27页
根据2010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而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仅有25.8%,其中能够达到有效血糖控制的患者仅约39.7%。可见,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虽高,但血糖达标率却较低。尽... 根据2010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而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仅有25.8%,其中能够达到有效血糖控制的患者仅约39.7%。可见,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虽高,但血糖达标率却较低。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是已使用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72.6个月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也仅有36.2%72.39.9%,而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患病率 技术指南 药物注射 中国 胰岛素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 血糖达标 血糖控制
原文传递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编写说明 被引量:219
4
作者 贾伟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共2页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防治指南 编写 中国 中华医学会 修订 国内外
原文传递
首都钢铁公司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 被引量:166
5
作者 潘长玉 +10 位作者 田慧 孔祥涛 小平 姚晨 蒋赐恩 邓心新 王淑玉 张效良 王正升 韩松 崔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409-413,共5页
为了对糖尿病(DM)易感人群进行有效的防治,按照WHO的普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对首都钢铁公司北京地区所属32个单位29859名30~64岁的职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标化后的DM和糖耐量低减(IGT)的患病率分别为3.6... 为了对糖尿病(DM)易感人群进行有效的防治,按照WHO的普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对首都钢铁公司北京地区所属32个单位29859名30~64岁的职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标化后的DM和糖耐量低减(IGT)的患病率分别为3.63%和4.19%,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女DM患病率无差异,而IGT则以女性为高。肥胖、超重、DM家族史、巨大胎儿史均与DM和IGT患病率增高密切相关,高蛋白摄入对DM的患病率亦有影响。吸烟对两者发病无影响。脑力劳动较体力劳动者的IGT患病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流行病学 糖耐量 成年
原文传递
弥可保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7
6
作者 张蜀平 +2 位作者 潘长玉 窦京涛 尹岭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为探讨弥可保( 甲钴酰胺)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链脲佐菌素( S T Z) 诱导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早期给予弥可保500μg/kg 肌肉注射,每天1 次,2 个月后行摇尾试验,测定坐骨神经运动传... 目的 为探讨弥可保( 甲钴酰胺)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链脲佐菌素( S T Z) 诱导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早期给予弥可保500μg/kg 肌肉注射,每天1 次,2 个月后行摇尾试验,测定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局部血流量,并分离腓肠神经,光镜下行腓肠神经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弥可保治疗后大鼠热痛阈值显著低于糖尿病组( P< 0 .01) ,但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血流量差异不显著( P> 0 .05) 。大鼠腓肠神经有髓鞘神经纤维数量和密度显著高于糖尿病组,神经轴索和髓鞘显著大于糖尿病组( P< 0 .01) 。结论 弥可保对实验性糖尿病鼠周围神经损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可保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腓肠神经 治疗作用 大鼠 运动传导速度 坐骨神经 酰胺 光镜 数量
原文传递
中国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与血糖控制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75
7
作者 纪立农 +21 位作者 郭晓蕙 杨文英 翁建平 贾伟平 邹大进 周智广 于德民 柳洁 单忠艳 杨玉芝 胡仁 朱大龙 杨立勇 陈丽 赵志刚 李启富 田浩 姬秋和 刘静 葛家璞 时立新 徐焱成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97-401,共5页
目的了解现阶段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治疗情况。方法2009、2010年连续2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医院门诊就诊的单纯口服药或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按照《数据采集标准操作流程(SOP)》... 目的了解现阶段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治疗情况。方法2009、2010年连续2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医院门诊就诊的单纯口服药或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按照《数据采集标准操作流程(SOP)》询问患者,收集了解患者治疗、血糖控制和慢性并发症情况,并填写至《监测网登记表》。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为达标。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共入组143123例患者,平均年龄(59±12)岁,63.8%(91312例)至少有一种伴随疾病;2010年共人组172199例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54.7%(94193例)至少有一种伴随疾病。2009和2010年平均HbAlC水平分别为8.0%±2.0%和7.9%±1.8%,达标率分别为20.3%和16.8%,分别有高达79.7%和83.2%的患者HbAlC不达标。在2009年仅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中,平均HbAlC水平为7.7%±1.9%,达标率为23.4%,76.6%的患者HbAlC不达标。2009和2010年,采用单纯口服药治疗方案的调查患者,无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案,HbAlc、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平均值均不达标。结论我国T2DM的HbAlc达标率低,应大力普及和推广糖尿病指南,强化综合治疗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 血糖控制
原文传递
WHO及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断标准在老年人群中应用的分析和评估 被引量:153
8
作者 徐向进 潘长玉 +1 位作者 田慧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 探讨 1985年WHO与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糖尿病 (DM)诊断标准在老年人群应用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确定在老年人群中诊断DM的理想空腹血糖 (FPG)切点。方法对在北京地区居住 5年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检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目的 探讨 1985年WHO与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糖尿病 (DM)诊断标准在老年人群应用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确定在老年人群中诊断DM的理想空腹血糖 (FPG)切点。方法对在北京地区居住 5年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检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的 12 0 4人 ,分别根据WHO标准与ADA标准划分不同血糖水平的人群 ,分析其分布的异同 ,并以OGTT 2h血糖 (2hPG)≥ 11.1mmol/L为DM诊断标准 ,分析ADA(FPG)≥ 7.0mmol/L的标准诊断DM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变化情况 ,并确定在老年人群中应用FPG诊断DM的理想切点。结果 按WHO标准 (2hPG)诊断DM的患病率为 16 .2 8% ,按ADA标准 (FPG)诊断DM的患病率为 3.16 %。ADA标准制定的FPG 7.0mmol/L所得出的诊断DM的敏感度为 15 .3% ,特异度为 99.2 %。WHO与ADA两项标准均诊断DM的符合率仅为 15 .3% ,糖耐量低减 (IGT)与空腹血糖异常 (IFG)的一致性仅为 4 .5 %。老年人群诊断DM的理想FPG切点为 5 .5mmol/L ,其受性别、年龄、BMI和有否高血压的影响。结论 WHO标准和ADA标准在本人群中缺乏一致性 ,以ADA(FPG)标准诊断老年人群DM时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替代WHO(2hPG)诊断标准。对 5 .5mmol/L≤FPG <7.0mmol/L老年人群应建议行OGT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美国糖尿病学会 糖尿病 诊断标准 老年人 评估
原文传递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更新要点的解读 被引量:142
9
作者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下称"新版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是继2010年版指南之后的新版指南,其内容强调需符合我国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反映了我国糖尿病相关研究和防治策略...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下称"新版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是继2010年版指南之后的新版指南,其内容强调需符合我国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反映了我国糖尿病相关研究和防治策略的进展。新版指南在汇集国内证据和参考国外证据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并对前一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更加关注T2DM防治的临床和应用。本文着重从T2DM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并与国外指南及循证证据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指南
原文传递
血糖波动对糖尿病预后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35
10
作者 王先令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5年第3期169-171,173,共4页
糖尿病(DM)的预后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也与血糖波动性密切相关。血糖波动性越大,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基础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升高,能够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促进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DM)的预后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也与血糖波动性密切相关。血糖波动性越大,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基础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升高,能够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临床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升高,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出现频繁低血糖发作,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DM患者的血糖波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并发症 发生发展 预后 血糖波动 糖尿病(DM) 血糖控制水平 血管内皮细胞 心脑血管事件 波动性 血管并发症 低血糖发作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治疗过程 发生率 相关 升高
下载PDF
2009-2012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与血糖控制状况调查 被引量:139
11
作者 高蕾莉 纪立农 +22 位作者 郭晓蕙 杨文英 翁建平 贾伟平 邹大进 周智广 于德民 柳洁 单忠艳 杨玉芝 胡仁 朱大龙 杨立勇 陈丽 赵志刚 李启富 田浩 姬秋和 刘静 葛家璞 时立新 徐焱成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94-598,共5页
目的 了解近4年我国T2DM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治疗情况变化。 方法 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项目组于2009-2012年连续4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医院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参加本横断面研究,按照... 目的 了解近4年我国T2DM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治疗情况变化。 方法 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项目组于2009-2012年连续4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医院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参加本横断面研究,按照《数据采集标准操作流程(SOP)》询问患者。收集了解患者人口学信息、治疗方案、血糖控制情况,并填写至《监测网登记表》。以HbAlc〈7.0%为达标。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09-2012年参加调研的T2DM患者分别为143123、172199、238656和223114例;至少有1种伴随疾病比例分别为63.8%、54.7%、52.1%和48.6%;平均HbAlc水平分别为7.97%、7.89%、7.85和7.74%;HbAlc达标率分别为35.28%、32.33%、31.77%和30.15。最常见的合并伴随疾病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结论 我国T2DM患者HbAlc总体达标率低;约50%的T2DM患者合并至少1种伴随疾病。因此,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化血红蛋白 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 血糖控制
原文传递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临床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被引量:109
12
作者 纪立农 郭立新 +17 位作者 郭晓蕙 洪天配 霍勇 姬秋和 匡洪宇 李航 李强 李炎 林小玲 母义 单忠艳 童南伟 王卫庆 杨文英 周智广 朱大龙 邹大进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65-870,共6页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近端肾小管钠-葡萄糖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目前,国内外已完成多个Ⅲ期注册临床研究,积累了大量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该类药物不...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近端肾小管钠-葡萄糖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目前,国内外已完成多个Ⅲ期注册临床研究,积累了大量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该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HbA1c,且低血糖风险低,还可减轻体重、降低血压。最长4年的研究数据证明,其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心血管结局研究亦证明,其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和终末期肾脏疾病风险。多个国家已批准该药可应用于T2DM患者。该药在中国已完成初治T2DM患者中单药治疗的研究,及联合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的研究。合理使用SGLT2i,确保给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糖尿病 2型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96
13
作者 郭清华 +3 位作者 秦海红 盛春燕 尹士男 潘长玉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 了解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DMAP)间的关系 ,并分析影响糖尿病(DM)患者 Hcy代谢的因素。方法  15 7例 DM患者分为三组 :无微血管并发症组 (ND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DR)和糖尿病肾病 (DN)组 ;正常对照... 目的 了解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DMAP)间的关系 ,并分析影响糖尿病(DM)患者 Hcy代谢的因素。方法  15 7例 DM患者分为三组 :无微血管并发症组 (ND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DR)和糖尿病肾病 (DN)组 ;正常对照组 (CON)组 2 8例。测定血浆 Hcy、叶酸、维生素 B1 2 浓度 ,并以 PCR- RFL P技术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 C6 6 7T突变和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 (MSR) A6 6 G突变率。结果 DM各组血 Hcy浓度及空腹高 Hcy血症发生率高于 CON组 ,DN组又高于 NDC组 (P<0 .0 5 )。DM患者血 Hcy浓度与 MTHFR BB基因型、BMI、Hb A1c、FBG、PBG、二甲双胍的使用呈正相关 ,与血浆叶酸和 Vit B1 2 呈明显负相关 ,与 MSR基因型无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Vit B1 2 、Hb A1c、MTHFR基因型和叶酸是 DM患者血 Hcy浓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空腹高 Hcy血症是DMAP的危险因子 ;2型 DM中 MTHFR基因型、Vit B1 2 、叶酸以及代谢紊乱的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被引量:97
14
作者 纪立农 +21 位作者 朱大龙 洪天配 周智广 郭晓蕙 曾龙驿 郭立新 李强 单忠艳 冯凭 杨涛 邹大进 赵家军 姬秋和 李小英 李启富 童南伟 陈璐璐 李焱 陈莉 杨立勇 彭永德 冉兴无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共8页
T2DM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需要进行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以达到有效的血糖控制。基础胰岛素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策略,在中国存在起始治疗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剂量调整不足等情况。为规范基础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合理使... T2DM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需要进行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以达到有效的血糖控制。基础胰岛素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策略,在中国存在起始治疗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剂量调整不足等情况。为规范基础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中国专家基于最新的循证证据,共同制定此指导建议,对基础胰岛素常用临床方案的适用人群、起始方法、剂量调整方法等做出了推荐,以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改善糖尿病管理和血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胰岛素 糖尿病 2型
原文传递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标准 被引量:83
15
作者 潘长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163-165,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 患病率 型糖尿病 发生率 糖尿病性肾病 肾疾病 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患者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96
16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和感觉障碍专委会 于生元 +13 位作者 万琪 王毅 李晓光 曲红丽 李焰生 何俐 陈春富 严敏 曹秉振 董钊 傅志俭 路桂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61-567,共7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根据感觉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是...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根据感觉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是指由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它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以肢体远端受累为主的对称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也可表现为单神经痛或臂丛、腰骶丛神经痛[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糖尿病性 周围 专家 诊疗 神经系统受损 感觉系统 糖尿病前期
下载PDF
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2015年版 被引量:95
17
作者 纪立农 陈莉 +43 位作者 郭晓蕙 郭立新 孙子林 邹大进 高蕾莉 谷伟军 李昂 叶秀利 郑妙艳 张任飞 张征 胡大一 陈璐璐 冯波 郭启煜 姬秋和 匡洪宇 李彩萍 李成江 李红(云南) 李红(浙江) 刘建英 刘静 柳洁 李焱 刘煜 马建华 潘天荣 彭永德 冉兴无 单忠艳 田浩 宋光耀 王新军 肖常青 徐焱成 许樟荣 杨立勇 阎胜利 曾龙驿 赵志刚 周智广 周翔海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3-701,共29页
第一章糖尿病的诊断和预防 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除 T1DM 起病较急外,T2DM 早期轻度高血糖时常无临床自觉症状。血糖明显升高者可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有时也... 第一章糖尿病的诊断和预防 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除 T1DM 起病较急外,T2DM 早期轻度高血糖时常无临床自觉症状。血糖明显升高者可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有时也可表现为反复感染或感染迁延不愈(泌尿系感染、生殖道感染、皮肤疖肿、肺结核等),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反应性低血糖,视力模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疾病 糖尿病 基层医生 泌尿系感染 手册 诊疗 防治 中国
原文传递
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与管理 被引量:88
18
作者 范丽凤 +1 位作者 田慧 潘长玉 《现代护理》 2005年第8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全程糖尿病(DM)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管理与发展,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逐步建立了DM患者的门诊-住院-出院后教育、患者-护士-医生教育培训全程教育体系、患者信息资料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糖尿病教育的研究等。结果8年来组... 目的探讨全程糖尿病(DM)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管理与发展,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逐步建立了DM患者的门诊-住院-出院后教育、患者-护士-医生教育培训全程教育体系、患者信息资料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糖尿病教育的研究等。结果8年来组织门诊教育讲座128次,听课人数达6310人次,组织病区集体教育362次,听课人数达5083人次。教育培训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评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自我血糖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提高,血压和糖代谢控制明显改善(P<0.01)。结论门诊教育课程的设置为患者开辟了系统学习DM知识的课堂;住院教育是患者短期内系统学习、强化DM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时机;热线电话咨询服务是对出院后及门诊的DM患者居家继续进行合理治疗、护理的便捷指导方式;糖尿病专科护士和基层医师的培训是推动糖尿病教育深入开展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教育 健康教育 血糖
下载PDF
国际糖尿病联盟与中国糖尿病学会关于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8
19
作者 卢艳慧 +8 位作者 王淑玉 李春霖 刘力生 郑润平 田慧 王先令 杨丽娟 张育青 潘长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6-389,共4页
目的评价、分析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糖尿病学分会的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方法对北京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无糖尿病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的1870例资料进行分析,按... 目的评价、分析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糖尿病学分会的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方法对北京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无糖尿病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的1870例资料进行分析,按两个标准分别计算MS患病率。结果(1)两种MS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符合率(79.95%),将中国标准中的空腹血糖(FPG)调整至≥5.6mmol/L后,两者符合率增加(81.39%)。(2)体重指数≥25kg/m2与男性腰围≥90cm或女性腰围≥80cm时符合率较好,女性符合率高达94.55%。(3)IDF与中国标准诊断MS者心肌梗死和/或脑卒中患病率及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相似,分别为19.87%和19.62%以及8.59%和8.55%,均显著高于无MS者的患病率(14.86%和15.21%以及4.28%和4.49%)。(4)中国标准诊断MS者中有63例并不存在肥胖或中心性肥胖,这些患者可能并不属于典型的代谢综合征。结论我国建议MS诊断标准与IDF标准的一致性较好,两个标准都可用于中国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肥胖 糖尿病
原文传递
新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瑞格列奈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1
20
作者 潘长玉 朱禧星 +3 位作者 李光伟 史虹莉 杨文英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59-362,共4页
目的 对新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瑞格列奈(Repaglinide,诺和龙) 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从3 个临床中心征集符合WHO(1985 年) 诊断标准的中国2 型糖尿病患者共150 例,按1:1 分为瑞格列奈(75... 目的 对新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瑞格列奈(Repaglinide,诺和龙) 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从3 个临床中心征集符合WHO(1985 年) 诊断标准的中国2 型糖尿病患者共150 例,按1:1 分为瑞格列奈(75 例) 或者格列吡嗪(75 例) 进行治疗和比较。结果 经2 周清洗、8 周剂量调整、4 周剂量维持后的结果显示: 与基础状态相比较,瑞格列奈及格列吡嗪治疗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水平及空腹血糖(FBG) 均有显著下降, 瑞格列奈治疗组HbA1c 下降0 .43% , FBG 下降0.98 m mol/L(P<0 .05);格列吡嗪治疗组HbA1c下降0.45% ,FBG 下降1 .04 m mol/L( P<0 .05) ,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 0.05) 。格列吡嗪治疗组11 % 患者发生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瑞格列奈低血糖发生率仅为格列吡嗪治疗组的50 % 。结论 在为期3 个月的治疗中,瑞格列奈治疗对中国2 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控制与格列吡嗪效果相同,但治疗不良反应及低血糖发生率以瑞格列奈治疗组为低。瑞格列奈是治疗2 型糖尿病的有效降糖药物,并可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Ⅱ型 瑞格列奈 药物疗法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