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钨原子结构与还原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涂洁 《江西化工》 2018年第6期67-70,共4页
对于氧化钨的研究,国内外大部分研究很少有关于氧化钨原子结构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国内这一点更加接近于空白状态。本文第一次从原子结构上进行研究和探讨,用来解释和分析宏观状态所表现的特征。我们提出原位还原机理将,即氧化钨以原子晶... 对于氧化钨的研究,国内外大部分研究很少有关于氧化钨原子结构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国内这一点更加接近于空白状态。本文第一次从原子结构上进行研究和探讨,用来解释和分析宏观状态所表现的特征。我们提出原位还原机理将,即氧化钨以原子晶胞结构为基本,在还原驱动力下,逐步失去氧原子,晶胞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而被还原成钨。同时基于传统的氧化钨的还原过程中挥发沉积理论,相对比较细致的提出和诠释了原位还原机理理论在氧化钨还原过程中的存在,同时伴随着挥发沉积理论,二者共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钨 氧指数 晶胞结构 原子基本单元 晶型 原位还原 挥发沉积
下载PDF
Cr_(3)C_(2)添加量对WC-6%Co超细晶硬质合金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肖雷 尹超 +2 位作者 蒋甘澍 饶承毅 《硬质合金》 CAS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性能检测等研究了Cr_(3)C_(2)添加量对WC-6%Co-(0~1.0%)Cr_(3)C_(2)超细晶硬质合金WC粒度、WC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C平均晶粒尺寸随Cr_(3)C_(2)添加量的增加先快速后缓慢减小;添加0...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性能检测等研究了Cr_(3)C_(2)添加量对WC-6%Co-(0~1.0%)Cr_(3)C_(2)超细晶硬质合金WC粒度、WC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C平均晶粒尺寸随Cr_(3)C_(2)添加量的增加先快速后缓慢减小;添加0.25%Cr_(3)C_(2)后,诱发WC晶粒各向异向生长,WC晶粒形貌呈准三棱柱状,随Cr_(3)C_(2)添加量的增加,WC晶粒形貌更规则,最终变成三棱柱状;随Cr_(3)C_(2)添加量的增加,WC-6%CoCr_(3)C_(2)超细晶硬质合金的硬度先快速后缓慢增加,而断裂韧性逐渐降低,抗弯强度先增加后缓慢降低;当添加0.6%Cr_(3)C_(2)时,WC-6%Co硬质合金的综合性能最优,其维氏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18.42 GPa、3450 MPa和9.32 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_(3)C_(2)添加量 晶粒度分布 WC形貌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模糊控制及其在液压伺服系统中的应用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克西 《硬质合金》 CAS 2016年第6期423-427,共5页
本文论述了模糊控制的特点,探讨了以模糊逻辑数学为基础,解决液压伺服系统中的一些控制问题;对模糊控制及其在挤压机的液压伺服系统中的应用作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运用,本次应用实践的结论认为,以模糊控制为基础综合经典控制、现代控制的... 本文论述了模糊控制的特点,探讨了以模糊逻辑数学为基础,解决液压伺服系统中的一些控制问题;对模糊控制及其在挤压机的液压伺服系统中的应用作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运用,本次应用实践的结论认为,以模糊控制为基础综合经典控制、现代控制的复合控制方法,能很好地解决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高响应、高精度要求,以及系统的非线性、时变等复杂问题,能更好地提高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控制 液压伺服系统 设计
原文传递
硬质合金棒材加工过程中圆柱度的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小刚 《机电信息》 2018年第33期105-106,共2页
控制棒材圆柱度是保证硬质合金刀具精度的关键。现对硬质合金棒材加工过程中圆柱度的控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选择合适的中心高及磨削遍数,控制进刀量,能有效改善硬质合金棒材的圆柱度;利用热压法使硬质合金棒材产生永久塑性变形,也... 控制棒材圆柱度是保证硬质合金刀具精度的关键。现对硬质合金棒材加工过程中圆柱度的控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选择合适的中心高及磨削遍数,控制进刀量,能有效改善硬质合金棒材的圆柱度;利用热压法使硬质合金棒材产生永久塑性变形,也可改善圆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棒材 圆柱度 加工工艺 热压
下载PDF
直流等离子体法制备Cu纳米粉
5
作者 吴小刚 郑小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114-117,共4页
本实验利用直流等离子体法制备了Cu纳米粉末,并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Cu纳米粉末粒子产率、粒径和粒径分布规律的影响。正交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产率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Cu纳米粉末粒子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电流(380±5)A、制粉室... 本实验利用直流等离子体法制备了Cu纳米粉末,并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Cu纳米粉末粒子产率、粒径和粒径分布规律的影响。正交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产率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Cu纳米粉末粒子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电流(380±5)A、制粉室内N2气体比例为(15±2)%、风机转速为2 400~2 500r/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获得的Cu纳米粉末粒子呈球形,Cu纳米粉末粒子粒径分布均匀,分布范围较窄,粒径约为100nm。随着N2气体比例增加,电流强度增大,Cu纳米粉末产率提高,但同时会导致Cu纳米粉末粒子平均直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然而,随着轴流风机转速的提高,Cu纳米粉末产率提高,并且Cu纳米粉末粒子平均直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这与较快的转速引起Cu棒表面原子蒸气浓度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等离子体 Cu纳米粉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