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角色认同的建构机制及应对 被引量:2
1
作者 孙芫 朱志勇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49,共5页
从符号互动论视角出发展开个案研究,探讨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的角色认同建构机制及结果。研究发现:承载多重角色冲突的教师经过自我反思和社会互动,对研究产生不同理解,并且在面对教育科研活动中的困难时,会在行动选择方面呈现出差异,... 从符号互动论视角出发展开个案研究,探讨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的角色认同建构机制及结果。研究发现:承载多重角色冲突的教师经过自我反思和社会互动,对研究产生不同理解,并且在面对教育科研活动中的困难时,会在行动选择方面呈现出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角色认同结果。对此,建议从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和中小学科研活动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教学与研究一体化,从而化解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和话语区隔,帮助其形成稳定的对“研究型教师”甚至“学者型教师”的角色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角色认同 研究型教师 符号互动论 话语区隔
下载PDF
循证教育实践中如何科学评估与使用证据?
2
作者 朱志勇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0,共6页
近年来,强调基于证据指导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循证教育在决策科学化背景下引起国内学界广泛关注。目前,循证教育在证据生产与转化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应对挑战的关键是澄清证据的本质,厘定证据的类型。根据在推论网络中位置的不同,可... 近年来,强调基于证据指导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循证教育在决策科学化背景下引起国内学界广泛关注。目前,循证教育在证据生产与转化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应对挑战的关键是澄清证据的本质,厘定证据的类型。根据在推论网络中位置的不同,可从可靠性、情境性、效力三个角度审视证据质量,据此建立证据图谱,科学评估和使用证据。为有效发挥证据的关键作用,促进循证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发展,需要明确教育实证研究的定位与边界,探索循证教育实践的方向与范式,建立研究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教育 教育决策 实证研究 证据图谱 证据 数据
下载PDF
跨越边界:专业不对口教师职业适应困境的制度逻辑
3
作者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83-91,共9页
专业不对口教师的职业适应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从学院到职场、从非专业到专业的多维身份转换和边界跨越,他们在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因专业逻辑的断裂、科层逻辑的越位与教育逻辑的缺失而面临失能、失衡、失范、... 专业不对口教师的职业适应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从学院到职场、从非专业到专业的多维身份转换和边界跨越,他们在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因专业逻辑的断裂、科层逻辑的越位与教育逻辑的缺失而面临失能、失衡、失范、失序诸多方面的适应困境。对此,教育系统需完善职前职后师训制度,学校应基于教师心理需求塑造共同愿景、营造成长氛围,教师则发挥跨专业优势,三方共同推动以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美好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职业适应 专业不对口 制度逻辑
下载PDF
“学生身份”抑或“教师身份”:研究生助教制度的意义建构与流变
4
作者 朱志勇 《高等教育评论》 2024年第1期113-128,共16页
研究生教学助理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当前研究生助教制度的育人价值仍被忽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和“导研究不导教学”现象。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两名研究生助教为个案,... 研究生教学助理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当前研究生助教制度的育人价值仍被忽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和“导研究不导教学”现象。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两名研究生助教为个案,分析他们在担任助教时的行动与互动过程,发现不同课程运行情境中的助教与师生在制度逻辑交织背景下进行了协商,在制度叙事的唤醒与碰撞中建构了“学生身份”和“教师身份”两种地方性意义。研究呈现同一制度下不同行动者意义建构的差异,描绘了助教制度提升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教制度 研究生教育 栖居制度主义
下载PDF
“切割”抑或“重组”:非教学时间大学教学空间使用的个案研究
5
作者 李朝霞 +1 位作者 念家雯 李轶文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4期93-102,共10页
教学空间使用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课后难以找到合适的空间自主开展活动”和“空间线上申请审批流程繁琐”等。本研究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将教学空间同时视为物质空间和社会性空间,旨在考察当前... 教学空间使用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课后难以找到合适的空间自主开展活动”和“空间线上申请审批流程繁琐”等。本研究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将教学空间同时视为物质空间和社会性空间,旨在考察当前教学空间在非教学时间内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大学教学空间管理提供参考建议,同时为认识高校行政管理伦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提供新的视角。研究发现:非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使用的主体是学生,但使用过程被行政管理人员主导。学生和管理人员给予拥有不同符号和布局的教学空间以不同定位,进而采用“灵活重组”的表层原则和“机械切割”的深层原则来分配教学空间。上述现象反映出空间使用之制度环境和互动关系的特征,即权力架构下的公平系统和规则体系中的协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空间 非教学时间 高校管理 空间社会学
下载PDF
区域教研制度: 内涵诠释、 价值澄清与实践进路
6
作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55-58,共4页
教研工作在推动教学改革、助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区县层面教研体系的完善更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力量培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的必要条件。当... 教研工作在推动教学改革、助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区县层面教研体系的完善更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力量培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区域教研制度实施对区域内教师发展、学科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教研活动设计、教研员队伍建设和组织管理体系构建方面仍存在现实困境。为此,可以从理念与文化构建、平台与制度建设、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三个方面完善区域教研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教研 教研制度 制度建设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量的评估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志勇 《中国民族教育》 2022年第5期12-15,共4页
课后服务是家庭结构变化、现代学校服务性功能升级的结果,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减轻家长负担的多重价值,是兼具集体看护与教学补充、系统教育与个性培育功能的综合育人体系和教育延伸服务,具体包括课业辅导、自主... 课后服务是家庭结构变化、现代学校服务性功能升级的结果,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减轻家长负担的多重价值,是兼具集体看护与教学补充、系统教育与个性培育功能的综合育人体系和教育延伸服务,具体包括课业辅导、自主阅读、艺体活动等内容。课后服务“5+2”模式在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是“双减”工作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作业管理一起,成为学校减负增效、形成学校主阵地教育生态的关键途径。“双减”全面,推开之际,参与学校、学生数量激增,部分学校已经围绕课后服务总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部分学校仍在起步阶段,更需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系统、可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学校 育人体系 自主阅读 减负增效 作业管理 课堂教学质量 公共产品属性 延伸服务
原文传递
县域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实施的个案研究:基于栖居制度主义理论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志勇 《教师发展研究》 2021年第4期53-60,共8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关键,但其制度安排与学校实践的关系需进一步探索。基于栖居制度主义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我国西部地区县域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在学校组织实践中的微观实施过程。研究发现,其多数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关键,但其制度安排与学校实践的关系需进一步探索。基于栖居制度主义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我国西部地区县域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在学校组织实践中的微观实施过程。研究发现,其多数教师“没时间”“不会”“不想”进行专业发展,在“低洼地”只求“立足”与“安心”,专业发展模式倾向于随遇而安型。学校内部科层、人情、专业逻辑的低兼容性和高中心性,学校组织活动、社会互动与外部教育逻辑、职业逻辑的松散耦合和脱耦,共同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安排与组织实践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县域初中 栖居制度主义 制度逻辑 社会互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