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内外:论汪曾祺的写作史
1
作者 《东吴学术》 2023年第2期125-139,共15页
汪曾祺1940年开始写小说时,还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生。跟他同辈的作家一样,历经中国政治与社会波涛汹涌的三十年,创作近乎停滞。汪曾祺以“归来者”的姿态重拾创作,是在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召开之后。汪曾祺走“笔记体、中国风”的小... 汪曾祺1940年开始写小说时,还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生。跟他同辈的作家一样,历经中国政治与社会波涛汹涌的三十年,创作近乎停滞。汪曾祺以“归来者”的姿态重拾创作,是在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召开之后。汪曾祺走“笔记体、中国风”的小说风格,完全悖离时代风潮,却被视为先锋小说的源头。本文重回1979年的历史语境,从文学史与写作史的角度重评汪曾祺,具体讨论面向包括:第一,1949年与1979年对汪曾祺的意义;第二,1979年之后,中断写作三十年的作家,如何从1949年回到1980年。作为美食家和鉴赏家的审美态度,又如何化为小说的底气与风格;第三,重读沈从文对汪曾祺所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文革” 先锋小说 文学史 沈从文
原文传递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与再诠释 被引量:4
2
作者 《江汉学术》 2018年第3期56-65,共10页
历来的五四文学研究,都离不开对作者生平传奇性的关注,甚至将之标签化,徐志摩新诗的典律化过程更是如此。徐志摩被定义为浪漫主义者,"生平研究"和"浪漫主义诗人"的刻板印象,遮蔽了他的创作面貌,其后期批判现实和社... 历来的五四文学研究,都离不开对作者生平传奇性的关注,甚至将之标签化,徐志摩新诗的典律化过程更是如此。徐志摩被定义为浪漫主义者,"生平研究"和"浪漫主义诗人"的刻板印象,遮蔽了他的创作面貌,其后期批判现实和社会的诗风,很容易被忽略。就徐志摩的诗作而论,哈代对他的影响显然更加重要,由于阅读和翻译哈代,徐志摩刷洗掉文言相杂的语言,同时也让他关注到人生并不完美的、黑暗的那一面。这一类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诗作,才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在诗的技艺上,它们是比较成熟的作品。评价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加入这些历来被忽略的诗,且应着重考察现实主义对其诗风的影响,以重新建构一个更完整的徐志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经典化 诠释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下载PDF
诗的炼丹术--余光中的散文实验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华文文学》 2008年第4期12-19,共8页
通过对《剪掉散文的辫子》的解读,深入探讨余光中的散文实验精神。首先,从余光中的方法论出发,论述他对五四白话文的反省和批判;其次,从建设的角度,横向分析他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散文实验,纵向论及他与梁实秋、胡适之间的对话关系,借此... 通过对《剪掉散文的辫子》的解读,深入探讨余光中的散文实验精神。首先,从余光中的方法论出发,论述他对五四白话文的反省和批判;其次,从建设的角度,横向分析他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散文实验,纵向论及他与梁实秋、胡适之间的对话关系,借此论述其散文观点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现代散文 诗化 白话 文言文 形武主义
下载PDF
大数据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被引量:3
4
作者 孔德汉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第8期6-8,共3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需要处理的数据日益增加。如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秆l归纳,并从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发现其隐藏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被人们加以提炼和使用,这正是该文所要探讨的问题。该文以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需要处理的数据日益增加。如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秆l归纳,并从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发现其隐藏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被人们加以提炼和使用,这正是该文所要探讨的问题。该文以大数据的相关理论知识为背景,阐述了大数据存互联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数据 互联网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定位与焦虑:马华/华马文学的问题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华文文学》 2009年第3期75-80,共6页
在国家文学框架下,马华文学充满了焦虑和迷思.所谓的国家文学,必须以马来文书写,根本没有协商的余地,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是另一种绝对宰制的话语霸权.让马华文学成为国家文学,无非为了分享国家资源,获得国家的承认.如果以马来文写作跟... 在国家文学框架下,马华文学充满了焦虑和迷思.所谓的国家文学,必须以马来文书写,根本没有协商的余地,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是另一种绝对宰制的话语霸权.让马华文学成为国家文学,无非为了分享国家资源,获得国家的承认.如果以马来文写作跟马来文学接轨为的是走出封闭圈,那么,以华文写作跟世界华文文学接轨,同样是走出封闭圈的方式."华马文学"是一个建构与发展中的概念,"马华文学"则袭用既久,两者指涉范畴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并置,而非取代.可以确定的是,它们都具有非中国支流论、强调马来西亚文学独特性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学 华马文学 马华文学 新兴华文文学
下载PDF
下南洋,返唐山--《南洋散文集》的移民史缩影 被引量:2
6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1-171,共11页
韩萌主编的《南洋散文集》(1952)是马华文学大系出版前的重要选集。《南洋散文集》收入的散文反映了在战争与生活双重夹击下的时代,这本散文选具有为一个"动荡的大时代画像"的功能。它提供我们窥探那个时代的窗口,南洋如何与... 韩萌主编的《南洋散文集》(1952)是马华文学大系出版前的重要选集。《南洋散文集》收入的散文反映了在战争与生活双重夹击下的时代,这本散文选具有为一个"动荡的大时代画像"的功能。它提供我们窥探那个时代的窗口,南洋如何与祖国(中国)产生对话,写实主义思潮的传承,以及在左翼思潮影响下的意识型态,乃至写作技术,都有助于我们还原和理解那个时代。南洋是指中国以外的异乡,不论他们出生于中国或马来亚,华人的祖国即是中国,华人下南洋的目的是返唐山,往南的目的最终是北返。过客心态让他们即使无法实现归根的愿望,仍然心系祖(中)国,《南洋散文集》的选文说明了这个事实。这些写在国家(中国)或家国之外的散文,为我们留下动荡时代的移民记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马华文学 移民史 南洋 散文
原文传递
跨越国境:文学史版图上的杜运燮和吴进 被引量:2
7
作者 《东吴学术》 CSSCI 2020年第6期83-90,共8页
本文论述中国九叶诗派诗人杜运燮(吴进)的"双重(故乡/国籍)文学身份"个案,兼讨论中国与马华(早期)文学史之间的复杂性。杜运燮以吴进的笔名所写的《热带风光》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氛围,牵动的是1940-1950年代那一辈华人的家国经... 本文论述中国九叶诗派诗人杜运燮(吴进)的"双重(故乡/国籍)文学身份"个案,兼讨论中国与马华(早期)文学史之间的复杂性。杜运燮以吴进的笔名所写的《热带风光》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氛围,牵动的是1940-1950年代那一辈华人的家国经验,他们跟马来西亚半岛和中国的情感纠葛。全球化时代之前,东南亚华人作家的(被迫)流动和迁徙,跟当代作家自由/自主的移动并不相同,本文试图还原那个时代氛围,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其次,《热带风光》的诞生,跟当时的文学论争有密切的关系。被英国殖民政府强迫离开新加坡后,基本上,杜运燮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吴进则留给了马华文学史。然而,一直到今天为止,马华文学忽略了杜运燮为数颇丰地写马来西亚半岛的诗歌,他一度被视为南来文人。中国文学史则忽略了他写马来西亚半岛的诗,以及马华作家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运燮 吴进 跨国 文学史 热带风光
原文传递
根留南洋——马华文学史地图上的萧遥天 被引量:2
8
作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9年第2期50-60,共11页
本文重在论述南来文人萧遥天在马华文学史上的位置。马华文学跟中国文学的关系密切,马华文学的前始是外来者的文学史,换而言之,没有中国文学,就没有马华文学。这两者的关系是流动的,并不完全对立。萧遥天于1949年离开中国到了香港。195... 本文重在论述南来文人萧遥天在马华文学史上的位置。马华文学跟中国文学的关系密切,马华文学的前始是外来者的文学史,换而言之,没有中国文学,就没有马华文学。这两者的关系是流动的,并不完全对立。萧遥天于1949年离开中国到了香港。1953年再次借道香港南下。他的个案让我们看到同为英殖民地的香港跟马来亚之间的文学因缘,有助于重新思考20世纪50年代以后"南来文人"意涵的转变,南来文人身份如何跟马来亚产生对话与颉颃。同时,萧遥天也为我们展现了文人兼学者的思考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遥天 马华文学史 南来人 香港 槟城
原文传递
文学自传与诠释主体——论杨牧《奇莱前书》与《奇莱后书》 被引量:2
9
作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1年第4期13-18,共6页
《奇莱书》应该是杨牧在写作过程中,半途萌生的概念,组稿成书,不是一次到位的写作,因此《奇莱书》留下了风格的落差,渐次完成的轨迹。《奇莱书》乃是一种切合"此时此刻"的文体形式,杨牧为了重新评论/形塑从前的自己而完成的... 《奇莱书》应该是杨牧在写作过程中,半途萌生的概念,组稿成书,不是一次到位的写作,因此《奇莱书》留下了风格的落差,渐次完成的轨迹。《奇莱书》乃是一种切合"此时此刻"的文体形式,杨牧为了重新评论/形塑从前的自己而完成的文学自传,迥异于自传以事件为主的写作形式,而出之以隐喻和抽象的诗之笔,展示的是一种"纯粹的散文美学",以及"一个诗人如何完成"的心灵史。本文同时讨论《奇莱书》如何跟前辈作家沈从文、周作人等形成的现代散文传统形成遥相对话的关系,以及杨牧的学者身份王靖献如何参与制作《奇莱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文学自传 隐喻 纯粹的散文美学
下载PDF
《心灵史》之后——张承志“非虚构”的写作转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24,共7页
张承志(1948一)以中篇小说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连续获得第二、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先后出版了四部小说集《老桥》(1984)、《北方的河》(1987)、《黄泥小屋》(1987)、《金牧场》(1987),奠定了文坛上的地位。他却在《心灵史》... 张承志(1948一)以中篇小说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连续获得第二、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先后出版了四部小说集《老桥》(1984)、《北方的河》(1987)、《黄泥小屋》(1987)、《金牧场》(1987),奠定了文坛上的地位。他却在《心灵史》(1991)出版之后,告别了小说创作,迄今二十七年再无小说出版,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散文创作,成为散文家张承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史》 张承志 写作 虚构 《北方的河》 小说出版 中篇小说 《金牧场》
原文传递
马华散文史绘图:边界、起源与美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华文文学》 2011年第1期64-69,共6页
借助马华最早的两部散文大系,讨论马华散文的边界和美学建构,就会发现其美学构成欠缺抒情传统,这个现象源于种种人为因素以及时代的缘由。这样的立论基础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而有活力的文学,必然是不同美学观点实践的成果"的... 借助马华最早的两部散文大系,讨论马华散文的边界和美学建构,就会发现其美学构成欠缺抒情传统,这个现象源于种种人为因素以及时代的缘由。这样的立论基础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而有活力的文学,必然是不同美学观点实践的成果"的假设上,试图朝向一个抒情传统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散文 抒情传统 现实主义 美学
下载PDF
论莫言小说“肉身成道”的唯物书写 被引量:1
12
作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29,共4页
肉体和欲望是构成莫言小说最重要的两大元素。严格说来,欲望甚至可以归结到肉体底下,被物质化,成为肉体的一部分。欲望的来源是肉体,肉体归属于物质,莫言小说的核心构成,其实是物质。我曾经于1997年的硕士论文提过:肉体和欲望在莫言的... 肉体和欲望是构成莫言小说最重要的两大元素。严格说来,欲望甚至可以归结到肉体底下,被物质化,成为肉体的一部分。欲望的来源是肉体,肉体归属于物质,莫言小说的核心构成,其实是物质。我曾经于1997年的硕士论文提过:肉体和欲望在莫言的小说里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驱动革命和改变历史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书写 唯物 肉身 原始生命力 物质化 硕士论文 肉体
原文传递
游历南洋:马华散文史的起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年第2期73-80,共8页
南来文人之外,马华文学另有一群中国"南游文人",他们于1920、1930年代完成了一批游记和风土志,记录风土民情和奇风异俗以及地理知识,兼有史料的价值。他们的身份不是作家,南游的目的不在文学,而在教育、募款等,记游乃是副产... 南来文人之外,马华文学另有一群中国"南游文人",他们于1920、1930年代完成了一批游记和风土志,记录风土民情和奇风异俗以及地理知识,兼有史料的价值。他们的身份不是作家,南游的目的不在文学,而在教育、募款等,记游乃是副产品。这些游记具有跟时代以及地域的辩证关系,刻划出立体的地方感以及在地的风俗民情,可纳入地志书写谱系。然而,这群在新马居留过的"南游文人"并未进入方修的马华文学史视野。此外,同样被排除在文学史之外的南来五四作家许杰,曾活跃于马来亚文坛,他把马来亚经验写成极有地志书写价值的散文。这群南游(来)文人为早期的南洋社会珍贵的纪录,可视为南洋研究的雏形。这些作品在文献和文学之间,时而摆向史料,时而摆向散文,是马华散文草创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南来文人与南游作家,两者皆以马华文学"史前史"的方式,为马华文学史拉开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史 南游文人 南洋研究 地志书写
原文传递
高密传奇的自我解码——莫言散文论
14
作者 《东吴学术》 CSSCI 2018年第4期59-64,共6页
莫言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建构了神秘又真实的原乡高密,却在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中全面除去高密的面纱,直接面对读者。写散文的莫言显然暴露了说书人的秘密,为了满足读者的偷窥欲和好奇心,而自我解碼,以自揭疮疤的暴露手法,让读者欣喜若... 莫言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建构了神秘又真实的原乡高密,却在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中全面除去高密的面纱,直接面对读者。写散文的莫言显然暴露了说书人的秘密,为了满足读者的偷窥欲和好奇心,而自我解碼,以自揭疮疤的暴露手法,让读者欣喜若狂的借散文去印证小说,小说家的个性和成长背景;再以雄辩才能把歪理硬行扶正,经此产生巨大的阅读乐趣,充分取悦了读者。莫言在小说里头不断隐藏或改写的事物,却在散文里暴露得那么自在,后者于是成为莫言小说世界的自我解密之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散文 暴露 雄辩 会唱歌的墙
原文传递
给时间的战帖
15
作者 《人民文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1-84,共4页
至今我仍保留一沓发黄的信件,连带信封按照时间的顺序躺在抽屉里。有些信封的字迹让雨水刷淡了,便洇晕成小水滩,毛笔写的字粒像被风雨打散的船只,静泊在墨色的湖泊里。那斑驳的痕迹又像揉散的淤血,被时间稀释冲淡了,淤伤却总不见痊愈,... 至今我仍保留一沓发黄的信件,连带信封按照时间的顺序躺在抽屉里。有些信封的字迹让雨水刷淡了,便洇晕成小水滩,毛笔写的字粒像被风雨打散的船只,静泊在墨色的湖泊里。那斑驳的痕迹又像揉散的淤血,被时间稀释冲淡了,淤伤却总不见痊愈,用那顽固的颜色长年累月无声地喊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 颜体 颜字
原文传递
浓情巧克力的甜味时光
16
作者 《快乐阅读》 2015年第11期22-23,共2页
自从与巧克力结怨以来,那道横在厨房前面的门槛就成了边界:跨过去,我就是罪犯。一息爱美的善念尚存,我依然是一个乖巧的女孩。食欲与美貌譬如女孩的鱼与熊掌,多吃一块与少吃一块的象征意义往往超越食物本身。控制得住那一小块的欲望,意... 自从与巧克力结怨以来,那道横在厨房前面的门槛就成了边界:跨过去,我就是罪犯。一息爱美的善念尚存,我依然是一个乖巧的女孩。食欲与美貌譬如女孩的鱼与熊掌,多吃一块与少吃一块的象征意义往往超越食物本身。控制得住那一小块的欲望,意味着从生理向精神的进化,一个懂得拒绝食物的女孩,大概是个女强人吧。我坐在门槛上反复地想,爱美与爱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门槛上 善念 象征意义 季节转换 七八 痛苦挣扎 额开 栗果 马币 从长
下载PDF
论“西部文学”命名的文学史意义
17
作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35,共4页
本论文重新检视“西部文学”的历史脉络,以及命名的意义与局限。“西部文学”概念的提出具有正面的意义,对中国西部文学版块的形成和研究,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不论得自电影灵感的西部文学概念,或者来自中原中心的西部观点,袭用已久的... 本论文重新检视“西部文学”的历史脉络,以及命名的意义与局限。“西部文学”概念的提出具有正面的意义,对中国西部文学版块的形成和研究,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不论得自电影灵感的西部文学概念,或者来自中原中心的西部观点,袭用已久的西部文学阶段性任务应已完成,这个带着总体化效果的名称,应该让位给更具有主导性、更细致,而且能够突显地域特质的区域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文学 命名 文学史
下载PDF
给时间的战帖
18
作者 《快乐阅读》 2014年第8期20-21,共2页
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沓发黄的信件,连带着信封按照时间的顺序躺在抽屉里。有些信封上的字迹让雨水刷淡了,便晕成了小水滩,字粒像被风雨打散的船只,静泊在墨色的湖泊里。以往邮差来送信,我若在三楼的阳台守望,总是能从他手中的一大沓来信中... 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沓发黄的信件,连带着信封按照时间的顺序躺在抽屉里。有些信封上的字迹让雨水刷淡了,便晕成了小水滩,字粒像被风雨打散的船只,静泊在墨色的湖泊里。以往邮差来送信,我若在三楼的阳台守望,总是能从他手中的一大沓来信中,轻易辨识出那独一无二的浑厚书法,我的名字和地址正安稳地坐在特大号的黄色牛皮纸信封上。那字体又黑又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强不屈 守规矩 书写者 老人送 折痕 在三 硬体 福禄寿喜图 引人发笑 书写工具
下载PDF
垂钓睡眠
19
作者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2-73,共2页
一定是谁下的咒语,拐跑了我从未出走的睡眠。闹钟的声音被静夜显微数十倍,清清脆脆地鞭挞着我的听觉。凌晨三点十分了,六点半得起床,我开始着急,精神反而更亢奋,五彩缤纷的意念不停地在脑海走马灯。我不耐烦地把枕头又掐又捏。陪伴我快... 一定是谁下的咒语,拐跑了我从未出走的睡眠。闹钟的声音被静夜显微数十倍,清清脆脆地鞭挞着我的听觉。凌晨三点十分了,六点半得起床,我开始着急,精神反而更亢奋,五彩缤纷的意念不停地在脑海走马灯。我不耐烦地把枕头又掐又捏。陪伴我快五年的枕头,以往都很尽责地把我送抵梦乡,今晚它似乎不太对劲,柔软度不够?凹陷的弧度异常?它把那个叫睡眠的家伙藏起来还是赶走了? 我耍起性子狠狠地挤压它。枕头依旧柔软而丰满,任搓任捶,雍容大度地容忍我的鲁莽和欺凌。此时无数野游的睡眠都该已带着疲惫的身子各就其位,独有我的不知落脚何处。它大概迷路了,或者误入别人的梦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米修斯
原文传递
论蔡珠儿散文的主题延伸与收拢
20
作者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3-98,共6页
本文讨论蔡珠儿的六本散文在主题上的延伸与开展。除了论述蔡珠儿散文的书写脉络,也进一步指出她的散文转折和变化。蔡珠儿以饮食书写获得文坛的关注,被称为美食作家。实际上,她的散文集文化观察、自然写作和饮食书写于一体,并非单纯的... 本文讨论蔡珠儿的六本散文在主题上的延伸与开展。除了论述蔡珠儿散文的书写脉络,也进一步指出她的散文转折和变化。蔡珠儿以饮食书写获得文坛的关注,被称为美食作家。实际上,她的散文集文化观察、自然写作和饮食书写于一体,并非单纯的饮食散文。她的散文起于自然写作,而最终把关怀指向土地。她把广东话融入散文,形成杂糅的语言与文化风格,也让她跟台湾以闽文化和外省藉为主的饮食文学产生区隔。广东话之外,感情的深度也形成她的散文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散文 自然写作 文化观察 情感的深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