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患者锥形束CT特征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余琦 郭婷婷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5期984-987,共4页
目的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患者锥形束CT(CB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发生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患者58例的研究资料,其中成釉细胞瘤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11例、含牙囊肿42... 目的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患者锥形束CT(CB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发生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患者58例的研究资料,其中成釉细胞瘤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11例、含牙囊肿4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BCT影像扫描,并取得病理结果,收集所有患者术前CBCT图像资料,分析3种病变类型典型患者病变部位、病变内密度、膨隆方向、邻牙牙根吸收及阻生牙的阻生类型等CBCT影像学特征,采用广义线性回归(Logistic)分析对病变诊断有影响的CBCT影像学特征。结果不同病变类型的病变中心部位、内部密度、牙根吸收情况、阻生类型等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BCT诊断有效率为1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中心部位、病变内密度、牙根吸收及阻生牙类型等特征对提高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有显著作用(P<0.05)。结论锥形束CT对鉴别诊断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能准确显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自身特征及周围解剖组织关系,联合病变位置、密度及阻生牙类型等特征分析能够对患者病变情况作出准确诊断,为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成釉细胞瘤 牙源性角化囊肿 锥形束CT 含牙囊肿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院内不良结局状况及其危险因素
2
作者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1期2052-2055,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院内不良结局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157例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个月,依据院内结局不同,分为结局不良组(35例)与结局良好组(122例...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院内不良结局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157例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个月,依据院内结局不同,分为结局不良组(35例)与结局良好组(122例)。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院内不良结局状况,并选择χ2检验对临床资料实施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按照不良结局诊断标准,157例患者中,出现不良结局35例,占比22.29%,其中肺炎4例、下行性纵隔炎22例、眶内感染1例、心包炎2例、疗效不佳且伴有纵隔感染4例、死亡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合并基础病、受累间隙数>2、住院时血糖≥7.0 mmoL、hs-CRP≥10.0 mg/L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院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合并基础病、受累间隙数>2、住院时血糖≥7.0 mmoL、hs-CRP≥10.0 mg/L水平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院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院内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基础病、受累间隙数量、住院时血糖水平、hs-CRP水平,临床中需关注上述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 不良结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论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应用问题 被引量:20
3
作者 陈穗红 石英华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14,共4页
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曾经是世界各国的传统做法,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会计中实行权责发生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认为,这一改革对加强政府财务和预算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度... 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曾经是世界各国的传统做法,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会计中实行权责发生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认为,这一改革对加强政府财务和预算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度、促进公共部门运行效率的提高、提高政府经济政策的持续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会计 权责发生制 财务报告 预算 国库 现金管理
原文传递
恩替卡韦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静 刘璐璐 +1 位作者 高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22期121-122,共2页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实验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实验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参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53.33%。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ST、Alb、TBil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AST、Alb、TBil指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可有效缓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改善患者肝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前列地尔 乙型肝炎 肝硬化腹水 肝功能
下载PDF
一种新的血吸虫虫卵定量检测方法──集卵直检法 被引量:10
5
作者 尹治成 许发森 +4 位作者 戴晓斌 崔丽娜 危霞 吴子松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5年第3期100-105,共6页
本文报告一种用于血吸虫病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新方法──集卵直检法,实验室和现场结果显示其敏感度高于Kato-Katz法和集卵孵化法。定量结果与样本虫卵密度最吻合。相关系数高于Kato-Katz法和集卵透明法。镜下虫卵形态... 本文报告一种用于血吸虫病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新方法──集卵直检法,实验室和现场结果显示其敏感度高于Kato-Katz法和集卵孵化法。定量结果与样本虫卵密度最吻合。相关系数高于Kato-Katz法和集卵透明法。镜下虫卵形态特征清晰,操作简便,适用于现场。每人检查费用仅为Kato-Katz法和集卵透明法的80%和36%。如果用本方法取代国内先用孵化法定性,阳性者再用Kato-Katz法计数的查病方案,费用至少可降低5成。集卵直检法还可用作粪内其它蠕虫虫卵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病原学诊断 定量检测 集卵直检法
下载PDF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特点 被引量:8
6
作者 姚美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3-15,共3页
一般情况 日本血吸虫病在四川省的存在年代无确切的历史记载,最早的病例报告见于1924年。1949年前零星的报道成都平原17个县发现血吸虫病,但是病人很少,因此曾被认为四川是血吸虫病的轻流行区,亦有认为四川省仅在动物中流行血吸虫病。
关键词 流行区 钉螺分布 有螺面积 血吸虫感染率 人群感染率 耕牛感染率 钉螺面积 药物灭螺 病例报告 钉螺孳生
下载PDF
舰船燃气轮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
7
作者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44-46,共3页
本文较详细论述国际舰船燃气轮机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技术特点,并对原苏联的技术途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发展我国船用燃气轮机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技术 发展 综述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静 刘璐璐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5期11-13,共3页
目的评价分析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采用电脑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恩替卡韦... 目的评价分析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采用电脑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肝脏僵硬程度(Stiffness)、肝脏影像变化、肝纤四项、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脏僵硬程度、门静脉内径、脾厚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的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患者中HBV-DNA异常43例(100.00%),对照组患者中HBV-DNA异常43例(100.00%);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BV-DNA转阴35例(81.40%),对照组患者HBV-DNA转阴26例(60.4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确切,推荐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扶正化瘀胶囊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下载PDF
燃气轮机回注蒸汽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闻雪友 +1 位作者 傅正 邹积国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2-125,131,共5页
介绍了我国第一套燃气轮机回注蒸汽整机实验装置及共部件、设计的主要特点以及初步性能试验结果。
关键词 燃气轮机 蒸汽 回注 蒸汽装置
下载PDF
四川省大山区消灭传染源以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崇义 +5 位作者 朱依柏 叶治碧 张桂盛 郭婉瑛 毛勇 何勇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1993年第1期10-14,共5页
本文针对大山区不同类型疫区流行病学特点,采用四种防治对策分组实施,阐明了大山区消灭传染源以阻断血吸虫病流行是可能实现的。通过人群患病率年平均下降速度推算,化疗防治对策在重流行区实施6-10年,轻流行区实施4-11年可以阻断血吸虫... 本文针对大山区不同类型疫区流行病学特点,采用四种防治对策分组实施,阐明了大山区消灭传染源以阻断血吸虫病流行是可能实现的。通过人群患病率年平均下降速度推算,化疗防治对策在重流行区实施6-10年,轻流行区实施4-11年可以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根据系统观察,对大山区防治血吸虫病的策略指出:强调人、牛同步化疗是大山区消灭传染源以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彻底消灭易感环境钉螺是化疗对策实施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化疗
下载PDF
重型病毒性肝炎58例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延梅 刘丹 《传染病信息》 2008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临床表现、心肌酶谱、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重型肝炎患者CK、CK-MB、α-HBDH升高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临床表现、心肌酶谱、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重型肝炎患者CK、CK-MB、α-HBDH升高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肝炎常致各种心律失常,以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的发生率最高(34.9%~57.1%);心脏彩色多普勒提示重型肝炎患者可并发室间隔增厚,室腔扩大,主动脉瓣、二尖瓣轻度返流,射血分数下降或上升。结论重型肝炎并发心肌损害临床常见,应监测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以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病毒性肝炎 心肌损伤 心肌酶谱 心电图 心脏彩色多普勒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遗传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冰冰 项荣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52,共9页
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TAD)是一类大血管疾病,其突出特点是起病急、进程快、死亡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技术,且部分患者首发即为猝死。近年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导致TAD发生的致病基因涉及TGF-β信号... 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TAD)是一类大血管疾病,其突出特点是起病急、进程快、死亡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技术,且部分患者首发即为猝死。近年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导致TAD发生的致病基因涉及TGF-β信号通路(TGFBR2、TGFB3、SMAD3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组分(FBN1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及其收缩元件(ACTA2、MYH11等)等。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其他类型的TAD致病基因,如SLC2A10等,暗示了TAD致病机制的复杂性。该综述将对TAD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信息、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进行简要的阐述,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TAD的发生发展,为TAD的预防、治疗和遗传学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 TGF-Β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外基质 致病基因
原文传递
吡喹酮化疗在山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效益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崇义 +1 位作者 刘伯钊 姚美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67-68,38,共3页
本文对吡喹酮用于山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中的效益进行了现场研究。采用单盲法,临床观察952例经粪检确诊的血吸虫病人。共分9组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表明40mg/kg顿服为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了三种比疗防治对策-选... 本文对吡喹酮用于山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中的效益进行了现场研究。采用单盲法,临床观察952例经粪检确诊的血吸虫病人。共分9组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表明40mg/kg顿服为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了三种比疗防治对策-选择性群体化疗、年龄组集体化疗和扩大选择性群体化疗,实施1年后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下降63.2%,54.0%和85.2%,表明扩大群体化疗对控制人群患病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案。前瞻性观察显示:经3年的吡喹酮化疗冲击,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下降80.8%,传染源显著减少,但是还有感染钉螺和新感染者发现,证明这种化疗对策在2~3年内不能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因此,有效的化疗防治方案、化疗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治疗次数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防治 吡喹酮治疗 血吸虫病人 流行区 人群患病率 单盲法 临床观察 现场研究 血吸虫病患者 治疗次数
下载PDF
吡喹酮隔年普治控制血吸虫病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尹治成 吴子松 +9 位作者 钱晓洪 来建 戴晓斌 张桂盛 张奕 李兴加 赵联国 尹洪智 李昌德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8年第1期11-15,共5页
1994—1997年在感染率>15%的流行村进行为期4年的吡喹酮隔年普治(A组)和每年普治(B组)对照试验显示,A组人群感染率下降78.23%,耕牛感染率下降63.61%,人群EPG下降79.90%;B组分别下降77.69%、46.40%和92.84%。两组... 1994—1997年在感染率>15%的流行村进行为期4年的吡喹酮隔年普治(A组)和每年普治(B组)对照试验显示,A组人群感染率下降78.23%,耕牛感染率下降63.61%,人群EPG下降79.90%;B组分别下降77.69%、46.40%和92.84%。两组粪检阳性者的B型超声波图像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效果相当,但是A组费用仅为B组的1/2。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高度流行区,用吡喹酮隔年普治1次是一种既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又能低成本长期运作的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全民化疗 吡喹酮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抚顺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传播途径的分析及个体化疗效的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宝君 王楠 +2 位作者 赵艳 李悦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期79-82,96,共5页
目的研究抚顺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分型与传播途径及个体化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抚顺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236例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48例,女性88例;年龄8~83岁,平均年龄40_2岁。取其血... 目的研究抚顺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分型与传播途径及个体化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抚顺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236例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48例,女性88例;年龄8~83岁,平均年龄40_2岁。取其血清标本,提取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进行HCV基因分型.调查其传染途径.符合抗病毒指征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联合抗病毒药利巴韦林(RBV)治疗.观察应答相关指标。结果2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206例扩增成功,200例C区和NS5B区基因分型结果一致,检出基因型1a、1b、2a、3a、3b、6a、未分型,分别为6(3.00%)例、76(38.00%)例、81(40.50%)例、8(4.00%)例、15(7.50%)例、9(4.50%)例、5(2.50%)例;各HCV传播途径均有涉及,研究发现多以血液及血制品传播途径为主。为63.0%;静脉吸毒者所占比重为11%;6a型中静脉吸毒者为66.7%。治疗效果与基因型有关,不同基因型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不尽相同,1b型的RVR为52.63%,低于2a、3a、3b、6a型的患者(P〈0.05),与1a型患者的R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获得的EVR无明显差异.1a、1b、3a型有1例、5例、1例未获得EVR,其余各基因型结束治疗的患者均获得ETVR。1b型的复发率大于2a型,分别为34.21%(26/76)及14.81%(12/8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顺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分型包括1型、2型、3型、6型4种基因型和8种基因亚型,1b、2a两型居多,HCV各个传播途径均有涉及。1b型和2a型以血液及血制品传播为主.6a型中静脉吸毒者所占比重较多。并且不同基因型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因此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顺地区 慢性丙型肝炎 基因分型 传播途径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山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6
作者 《四川寄生虫病防治研究》 1991年第1期8-11,共4页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防治 山区
下载PDF
我国寄生虫病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约翰 屈振麒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1984年第2期79-83,共5页
寄生虫病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流行在农村,感染率与发病率均较高.
关键词 寄生虫病 人民健康 感染率 发病率 危害 农村 疾病
原文传递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俊 高亚维 +1 位作者 曹玉芝 《中国处方药》 2006年第4期62-63,共2页
目的:讨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 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以10%葡萄糖300 mL加复方甘草酸苷(美能)60 mL,每日1次静滴为治疗组,疗程4周,共 60例。以10%葡萄糖3... 目的:讨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 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以10%葡萄糖300 mL加复方甘草酸苷(美能)60 mL,每日1次静滴为治疗组,疗程4周,共 60例。以10%葡萄糖300 mL加维生素C 5.0 g,肌苷0.4 g,每日1次静滴为对照组,疗程4周,共60例。两组均不使用其他降酶药、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结果:治疗组恶心、呕吐、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症状缓解者86.67%,对照组 51.67%,P<0.05。应用复方甘草酸苷不良反应小,且有4例患者HBV-DNA定量转阴。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具有保护肝细胞膜、抗炎、免疫调节,抑制病毒增殖、灭活病毒作用,应用甘草酸苷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同时其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慢性 乙肝 疗效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静 刘璐璐 +1 位作者 高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124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每组62例。参照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 目的探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124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每组62例。参照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为(1123.4±165.9)copies/m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HBsAgd)为(0.19±0.03)ng/ml,均低于参照组的(1352.4±204.3)copies/ml、(0.26±0.0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显效38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参照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32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42%;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33, 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下载PDF
特殊要求换热器导流锥筒的设计与试验
20
作者 汤明玉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46-151,共6页
针对具有特殊要求——防止含有粘性微小颗粒的乙烯气体在换热器管程内沉积堵塞的实际确工程问题,提出通过气动模拟试验的技术途径,按照气体动力学的理论进行模型风洞试验,从而定导流锥筒的合理结构尺寸,排除流速迟缓区,确立较均匀的管... 针对具有特殊要求——防止含有粘性微小颗粒的乙烯气体在换热器管程内沉积堵塞的实际确工程问题,提出通过气动模拟试验的技术途径,按照气体动力学的理论进行模型风洞试验,从而定导流锥筒的合理结构尺寸,排除流速迟缓区,确立较均匀的管程流场分布,以保证换热设备的正常工作。本试验结果已用于设备的施工设计与加工制造,该设计顺利通过了国外工艺专利商的审查,产生品已于1989年底加工完毕并交付现场安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导流 锥筒 设计 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