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三雕”装饰看王家大院建筑的艺术生态
1
作者 《今古文创》 2020年第47期86-87,共2页
王家大院是明清山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装饰中既蕴含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王家大院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分析其装饰题材的技术与艺术,以砖雕、木雕、石雕三种典型的装饰手段为切入点,发现... 王家大院是明清山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装饰中既蕴含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王家大院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分析其装饰题材的技术与艺术,以砖雕、木雕、石雕三种典型的装饰手段为切入点,发现建筑装饰中的艺术生态文化。从生态的视角解读"三雕"艺术装饰在生态环境中的定位和在艺术领域中的作用,对王家大院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有更深一层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大院 “三雕”装饰 民居建筑 艺术生态
下载PDF
画框变成文本--德里达视角下“画框”的语义转化
2
作者 《上海视觉》 2022年第1期67-71,共5页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探究绘画的真理时认为,画框在绘画的意义生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是康德口中附加性的装饰,而是连接作品内外、支撑作品中心内容的框架。画框不仅在物理空间内起到隔绝环境、突出中心的作...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探究绘画的真理时认为,画框在绘画的意义生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是康德口中附加性的装饰,而是连接作品内外、支撑作品中心内容的框架。画框不仅在物理空间内起到隔绝环境、突出中心的作用,同时是作品具有可读性的前提,在话语构成中逐渐走向中心地位,甚至决定绘画意义的生成。画框作为文本参与艺术是德里达的独特见解,本文试图阐明德里达视角下画框的语义如何从上下文转化为文本,在艺术作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画框 语义转化 文本
下载PDF
论十九世纪马奈作品《奥林匹亚》的艺术批评
3
作者 《上海视觉》 2019年第2期12-18,共7页
十九世纪,马奈作品《奥林匹亚》艺术语言的革新引发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针对画作表现出有悖于传统的人文理念及绘画技法的现代性表达,评论界进行了多元视角的艺术批评。本文立足十九世纪国外学者的经典论述,分别对以爱弥儿·左拉... 十九世纪,马奈作品《奥林匹亚》艺术语言的革新引发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针对画作表现出有悖于传统的人文理念及绘画技法的现代性表达,评论界进行了多元视角的艺术批评。本文立足十九世纪国外学者的经典论述,分别对以爱弥儿·左拉为代表的"画作形式的批评"、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绘画史角度的批评"、以米歇尔·福柯和迈克尔·弗雷德为代表的"画作与观者联系的批评"和以提莫尼·J·克拉克为代表的"阶级与意识形态的批评"进行观点综述,总结西方评论界十九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世纪 马奈 《奥林匹亚》 艺术批评
下载PDF
“簇概念”:作为艺术理论的价值体现
4
作者 张宇新 《上海视觉》 2021年第1期57-62,共6页
贝伊斯·高特作为反本质主义的代表人物,延续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莫里斯·韦茨的“艺术不可定义”理论,以“簇概念”来界定艺术。其理论主张开放地看待构成艺术的“内在属性”,使用析取性形式规范艺术,走出艺术复杂... 贝伊斯·高特作为反本质主义的代表人物,延续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莫里斯·韦茨的“艺术不可定义”理论,以“簇概念”来界定艺术。其理论主张开放地看待构成艺术的“内在属性”,使用析取性形式规范艺术,走出艺术复杂而难以界定的困境,以解决艺术定义的问题。“簇概念”作为一种艺术理论范式,为艺术的界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概念 析取性形式 艺术定义 理论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