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皙之志的礼意、乐意和诗意
1
作者 《语文学习》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大多数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称《侍坐》)的解释,都比较关注曾皙“所言之志”,却或多或少地忽略“如何言志”,即曾皙言志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过程。《侍坐》作为《论语·先进》的最后一章,不仅篇幅长,人物多,而且叙... 大多数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称《侍坐》)的解释,都比较关注曾皙“所言之志”,却或多或少地忽略“如何言志”,即曾皙言志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过程。《侍坐》作为《论语·先进》的最后一章,不仅篇幅长,人物多,而且叙事中突出了戏剧性,犹如柏拉图的“哲学戏剧”。对于这样的文本,只有透过形式分析,关注叙事手法和语言技巧,才可能有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皙 语言技巧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叙事手法 言志 柏拉图 戏剧性
原文传递
指向文化认同的《乡土中国》思辨性阅读 被引量:1
2
作者 《语文学习》 2023年第5期9-13,共5页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表现在他们具有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识,生活在共同的文化模式(习俗、历史、语言、信仰)之中.文化认同换成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谁?"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表现在他们具有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识,生活在共同的文化模式(习俗、历史、语言、信仰)之中.文化认同换成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谁?"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费孝通的社会学研究无疑具有思想的意义.它用现代学科规范分析中国基层社会,揭示了习俗、制度、观念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可以使人们明白中国不是长期停滞的"超稳定社会",而是具有高度实践理性与明确文明追求的共同体.本文以"差序格局"章为中心,提炼核心概念,梳理行文脉络,展开文化研讨,以寻求基于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 学科规范 超稳定 社会学研究 长期停滞 心理情感
原文传递
《赤壁赋》“水月之辩”哲理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语文学习》 2020年第10期43-46,共4页
一程翔老师《〈赤壁赋〉文化语码解读》考辨细致,给人启发甚多,不过结论“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构成了《赤壁赋》所特有的语码体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儒之隐退与佛、道崛起是《赤壁赋》的思想脉络——“望美人”数句关涉儒家理想... 一程翔老师《〈赤壁赋〉文化语码解读》考辨细致,给人启发甚多,不过结论“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构成了《赤壁赋》所特有的语码体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儒之隐退与佛、道崛起是《赤壁赋》的思想脉络——“望美人”数句关涉儒家理想,然而重点在理想受挫所导致的哀怨与悲情,这些哀怨与悲情被佛、道意味浓厚的“水月之辩”化解,最终转变为一种质朴而饱满的欢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赤壁赋》 儒家理想 悲情 水月 思想脉络 哀怨
原文传递
文本的理解、批判与解释——以《愚公移山》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语文学习》 2017年第1期9-14,共6页
对经典,乃至对一切人文作品的阅读和解释,是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传统,也是所有文明累积和演进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不能让学生仅仅去阅读,还要把阅读所获得的意义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文本 批判 中国文化 文化传承 语文教育 文字表达 阅读
原文传递
探寻语文教育的源流——读《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4-75,共2页
历史研究的意义之一是求真,即竭力保存事实真相。然而史海钩沉,光是搜集、整理资料已属不易,至于史论结合,发前人之所未发,更需要一番坐冷板凳的定力和实力。张哲英先生的《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 历史研究的意义之一是求真,即竭力保存事实真相。然而史海钩沉,光是搜集、整理资料已属不易,至于史论结合,发前人之所未发,更需要一番坐冷板凳的定力和实力。张哲英先生的《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很能证明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观念 清末民国时期 源流 历史研究 事实真相 史论结合 黎锦熙 叶圣陶
下载PDF
《孔乙己》(语文版)教学内容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1年第10期42-44,共3页
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10.9)指出,"定篇"的教学,要让学生透彻、清晰地领会作品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必然落实为作品阐释:"依据什么来阐释,作何种阐释,阐释什么,这就构成了教学内容。"
关键词 语文教学内容 《孔乙己》 语文版 《中学语文教学》 阐释 王荣生 作品 学生
下载PDF
经典与批判性阅读 被引量:1
7
作者 《语文学习》 2015年第4期8-12,共5页
余党绪老师和黄玉峰老师的争论由“《水浒传》是否为经典”而起,引出“经典与思辨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话题。江南大学的吴格明老师把“读经典”与“思辨性阅读”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话题,而笔者更愿意强调两者的内在关联——经... 余党绪老师和黄玉峰老师的争论由“《水浒传》是否为经典”而起,引出“经典与思辨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话题。江南大学的吴格明老师把“读经典”与“思辨性阅读”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话题,而笔者更愿意强调两者的内在关联——经典的开放性、论述的原创性以及经典解释的独特性,导致经典阅读必然表现为批判性思维展开的一个过程,从而决定经典阅读是真正的批判性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阅读 经典阅读 《水浒传》 批判性思维 相对独立 江南大学 内在关联 经典解释
原文传递
《我与地坛》的母爱叙事与生命哲学
8
作者 《语文学习》 2022年第3期64-68,共5页
很多人知道《我与地坛》(1990年)曾被视为小说准备发表,但这一误会隐含的文学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篇散文对小说笔法的借鉴,不仅涉及虚构与真实这类问题,而且指向叙事部分所使用的策略,尤其第2节对母亲的追忆,调动了现代小说关于... 很多人知道《我与地坛》(1990年)曾被视为小说准备发表,但这一误会隐含的文学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篇散文对小说笔法的借鉴,不仅涉及虚构与真实这类问题,而且指向叙事部分所使用的策略,尤其第2节对母亲的追忆,调动了现代小说关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的处理手法,具有回旋往复的形式之美,而这种回旋往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时间 现代小说 叙述视角 小说笔法 生命哲学 虚构与真实 《我与地坛》 处理手法
原文传递
风月同天:日本高中国语课程中的中国古典诗文 被引量:1
9
作者 《语文学习》 2020年第6期4-9,共6页
日中两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温情互动,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成就了一段佳话.以中国古典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日本汉文教育源远流长,不仅提高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而且筑起两国人民沟通的桥梁... 日中两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温情互动,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成就了一段佳话.以中国古典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日本汉文教育源远流长,不仅提高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而且筑起两国人民沟通的桥梁.两国高中生皆习汉赋唐诗,共享丰富的文化宝藏.了解日本国语课程如何处理我国历代经典,对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不乏镜鉴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中国古典诗文 文化宝藏 同天 风月 国语 镜鉴 文化素养
原文传递
让“密涅瓦的猫头鹰”为语文看路——读《语文教育哲学导论》
10
作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70,78,共2页
现代人喜欢把“教育”看成“教知识”。我们把道德知识交给政治,把数理逻辑知识交给数学——现代知识由现代学科传授,天经地义。作为学科的语文却不然。古代中国自有一套理性化程度很高的教化传统。语文教育活动薪火相传,不绝如缕。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哲学导论 猫头鹰 道德知识 现代学科 现代知识 逻辑知识 古代中国
下载PDF
台湾高中“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程评述
11
作者 《语文学习》 2018年第2期13-19,共7页
1962年,“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成为台湾高中必修课程。该课程每周一节,近年从必修改为必选,教材从3册到6册,最后减为2册,改称“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在学理上,“基本教材”作为课程名称欠妥。纵观半个世纪的教材编撰史,无论统编... 1962年,“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成为台湾高中必修课程。该课程每周一节,近年从必修改为必选,教材从3册到6册,最后减为2册,改称“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在学理上,“基本教材”作为课程名称欠妥。纵观半个世纪的教材编撰史,无论统编本还是审定本,都只选录《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未涵盖其他学派著作,“中国文化”的名称也不合适。我们认为,台湾“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是一门应名为“四书选读”的儒家经典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编撰 中华文化 必修课程 台湾地区 高中 中国文化 课程名称 儒家经典
原文传递
文白演变与语文教育的现代转型——与李海林先生商榷
12
作者 《语文学习》 2016年第2期14-18,共5页
一在李海林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5期)一文中,他把传统教育特征概括为“经义教育”和“总体性教育”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前者涉及儒家义理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后者着眼于课程设置方面... 一在李海林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5期)一文中,他把传统教育特征概括为“经义教育”和“总体性教育”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前者涉及儒家义理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后者着眼于课程设置方面的非科学形态。既然语文教育是在反叛传统教育的过程中确立的,现在也应该沿着这条路,驱除政治思想教育残余,走向“以语言为专门领域的教育”,即所谓“语言专门化”。李海林以语言内容成为教学主体为线索,重构了传统教育分化出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语文教育 李海 现代转型 演变 传统教育 政治思想教育 语言内容 课程设置
原文传递
天地英雄气——张文江《〈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荐读
13
作者 《语文学习》 2017年第8期82-85,共4页
古典文教的根子在读书。《礼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教者须善读,老师对经典有过一番深入阅读和思考,方能带领学生阅读和思考。张文江先生可谓善教者。
关键词 张文 太史公 英雄气 自序 史记 天地 学生阅读 《礼记》
原文传递
与摩罗商榷
14
作者 《语文学习》 2011年第6期9-10,共2页
近读摩罗《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一文,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关于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摩罗写道: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期间.通过颁布法律废除了基础教育中儒家经典的课程设置.将中国传统文化剔除在教育资源之外。
关键词 摩罗 中国传统文化 中小学课堂 文化经典 教育改革 教育资源 课程设置 儒家经典
原文传递
礼教衰败:祥林嫂之死的另一种解读
15
作者 《语文学习》 2020年第4期61-66,共6页
作为维护宗法制度而形成的习俗、道德和法律,礼教距离今天的读者已很遥远。如果我们不去深入了解古代礼制,也没有注意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差异,那么阅读《祝福》时,就不能区分小说反映的究竟是礼教森严还是礼教衰败,也很容易忽略造成... 作为维护宗法制度而形成的习俗、道德和法律,礼教距离今天的读者已很遥远。如果我们不去深入了解古代礼制,也没有注意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差异,那么阅读《祝福》时,就不能区分小说反映的究竟是礼教森严还是礼教衰败,也很容易忽略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礼教之外的诸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真实 《祝福》 祥林嫂 宗法制度 礼教 衰败
原文传递
经典的解构与解释——评黄玉峰老师《从自恋到自杀》
16
作者 《语文学习》 2013年第2期42-46,共5页
黄玉峰老师《从自恋到自杀——我读屈原》(《语文学习》2012年第6期,下称《从》)称:“他封闭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一边怨恨,一边难以自拔地陶醉着”,认为屈原人格中包含强烈自恋因素,屈原之死完全出于个人的不满。这可谓“新瓶... 黄玉峰老师《从自恋到自杀——我读屈原》(《语文学习》2012年第6期,下称《从》)称:“他封闭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一边怨恨,一边难以自拔地陶醉着”,认为屈原人格中包含强烈自恋因素,屈原之死完全出于个人的不满。这可谓“新瓶装旧酒”,“旧”的是现代人颠覆经典、疑古成风之病,“新”的不过是精神分析的方法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玉峰 自恋 自杀 老师 解构 《语文学习》 屈原之死 精神分析
原文传递
《项脊轩志》的多元解读
17
作者 《语文学习》 2022年第8期1-1,共1页
从2015年到2022年,詹丹、陈铁军和舒兴庆三位老师对《项脊轩志》展开了富有意义的讨论。正如《空间的毁坏与修补——对<项脊轩志>思路的另一种理解》标题所显示的,詹丹老师认为文本中母亲的询问与祖母的呵护,实际上构成作者对败... 从2015年到2022年,詹丹、陈铁军和舒兴庆三位老师对《项脊轩志》展开了富有意义的讨论。正如《空间的毁坏与修补——对<项脊轩志>思路的另一种理解》标题所显示的,詹丹老师认为文本中母亲的询问与祖母的呵护,实际上构成作者对败坏的人伦空间的修复,而这种努力超越悲情的昂扬向上的基调,恰恰体现在被删去的结尾的那一段议论。如果说詹丹老师强调的是人伦,那么陈铁军老师《探寻《项脊轩志》的言外之意》则突出礼仪这一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脊轩志》 多元解读 老师 陈铁军 言外之意 项脊轩志 人伦
原文传递
莲喻君子 独出机杼
18
作者 《语文学习》 2017年第11期1-1,共1页
刘鹏老师《析“独”论“说”辨“爱莲”》(《语文学习》2017年第7期)以“独”字切入。从莲之独立与独爱莲等方面进行了精当分析,颇有见地。其实。“独”还体现在以莲喻君子的修辞上。周敦颐之前,以松柏梅兰菊喻君子较为常见,咏荷... 刘鹏老师《析“独”论“说”辨“爱莲”》(《语文学习》2017年第7期)以“独”字切入。从莲之独立与独爱莲等方面进行了精当分析,颇有见地。其实。“独”还体现在以莲喻君子的修辞上。周敦颐之前,以松柏梅兰菊喻君子较为常见,咏荷者少,且都只说其漂亮而已,如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李白“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 《语文学习》 “说” 周敦颐 孟浩然
原文传递
《祝福》中的礼俗之辨
19
作者 《语文学习》 2017年第4期1-1,共1页
《祝福里的刀光剑影——风俗》(《语文学习)2017年第2期)把悲剧原因归结为风俗,这个说法跟以前的礼教吃人,其实是同一个思路。不过礼和俗不太一样。礼是比较固定的制度,是一整套社会文化机制;而俗是民俗,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 《祝福》 礼俗 社会文化机制 悲剧原因 语文学习 地方特色 风俗
原文传递
读出作品的独特味道
20
作者 《语文学习》 2021年第10期1-1,共1页
我喜欢读詹丹老师发在《重读》栏目上的文章。无论短章还是长篇,他都能用细腻的艺术感觉分析出作品的独特味道。在重读《我与地坛》时,他指出第一、二节的开头在叙述上的特殊性。从“地坛离我家”到“我家离地坛”,是以地坛为基准空间... 我喜欢读詹丹老师发在《重读》栏目上的文章。无论短章还是长篇,他都能用细腻的艺术感觉分析出作品的独特味道。在重读《我与地坛》时,他指出第一、二节的开头在叙述上的特殊性。从“地坛离我家”到“我家离地坛”,是以地坛为基准空间坐标的转换;从“当年我总是……”到“现在我才想到……”,是以今日之“我”为视角的时间坐标的变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与地坛》 时间坐标 地坛 味道 特殊性 开头 重读 独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