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致贫机理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春根 陈文美 亚东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3,98,共6页
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发展方式落后、市场信息闭塞等老少边穷地区,其脱贫任务与难度异常艰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治理深度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 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发展方式落后、市场信息闭塞等老少边穷地区,其脱贫任务与难度异常艰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治理深度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因素三个层面解析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机理。研究发现,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主要是自然资源禀赋、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制度、市场、生态、文化、人力资本、个体内生动力等多重因素复杂叠加的结果。为此,坚持秉承多中心治理主体加多维治理工具的深度贫困治理格局,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类施策提高贫困治理精准度、培育农村市场机制、扶智扶志相结合以加快内生动力培育等方面,以此构建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 深度贫困 致贫机理 贫困治理
原文传递
基于Budyko假设和分形理论的水沙变化归因识别——以北洛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薛帆 张晓萍 +8 位作者 张橹 刘宝元 杨勤科 易海杰 何亮 亚东 贺洁 许小明 吕渡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92,共14页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了区域水文过程,进行水沙变化归因识别对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基于Budyko假设和分形理论,采用弹性系数法,对北洛河流域上(丘陵沟壑区)、中(土石山林—高塬沟壑区)、下游(渭北旱塬农区)3种...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了区域水文过程,进行水沙变化归因识别对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基于Budyko假设和分形理论,采用弹性系数法,对北洛河流域上(丘陵沟壑区)、中(土石山林—高塬沟壑区)、下游(渭北旱塬农区)3种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1959—2019年的水、沙通量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北洛河上、中、下游径流量均显著减少,由20世纪60年代的35 mm、32 mm、34 mm,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的19 mm、24 mm、6 mm,60 a减少率分别为0.3 mm a^(-1)、0.2 mm a^(-1)、0.4 mm a^(-1)。上游输沙量极显著减少,中游降低趋势不显著,下游显著减少,由20世纪60年代的99×10^(6)t、8×10^(6)t、3×10^(6)t,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的10×10^(6)t、3×10^(6)t、0.3×10^(6)t,60 a减少率分别为1.5×10^(6)t a^(-1)、0.04×10^(6)t a^(-1)、0.1×10^(6)t a^(-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游径流变化逐渐受人类活动影响,且影响程度逐渐增强,21世纪10年代人类活动贡献率达66.3%;气候变化是中游径流变化的主控因子,21世纪10年代降雨和潜在蒸散发的贡献率分别为77.0%和20.2%;下游径流减少主要为人类活动影响,21世纪10年代其贡献率为64.3%。对比20世纪60年代流域输沙量变化始终受人类活动主导,21世纪10年代人类活动对上、中、下游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0.7%、59.2%和92.7%。上游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中,退耕还林等沟坡措施和沟道工程措施分别为39.0%、42.7%,中、下游人类活动贡献的估算结果反映出高植被覆盖区和农区汲水灌溉对区域水、沙的影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假设 分形理论 弹性系数法 水沙变化归因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北洛河流域林地枯落物特征及水分吸持效应 被引量:17
3
作者 许小明 亚东 +11 位作者 孙景梅 田起隆 贺洁 何亮 吕渡 易海杰 薛帆 王浩嘉 王妙倩 冯学慧 白云斌 张晓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53-5165,共13页
明确黄土高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理解其水土保持功能,为流域土壤侵蚀模拟和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野外实测了北洛河流域内山杨、刺槐和沙棘3种人工林分以及乔木初期(白桦)、中期(辽东栎—油松混交林)、亚顶级(油... 明确黄土高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理解其水土保持功能,为流域土壤侵蚀模拟和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野外实测了北洛河流域内山杨、刺槐和沙棘3种人工林分以及乔木初期(白桦)、中期(辽东栎—油松混交林)、亚顶级(油松)和顶级(辽东栎)4个次生演替阶段林分枯落物盖度、厚度和蓄积量。用浸泡法对枯落物持水能力和过程进行了研究。流域各林分类型枯落物厚度介于4.55—1.38 cm,蓄积量介于17.24—4.99 t/hm^(2),24 h持水深和有效拦蓄深分别介于2.73—0.96 mm和2.45—0.81 mm,表现为辽东栎—油松混交林>油松/辽东栎>山杨>刺槐>沙棘>白桦。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R^(2)≥0.85,P<0.01),2 h以内迅速增加,8 h基本饱和。半分解层厚度、蓄积量、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均大于未分解层。流域内次生演替林分水分吸持能力和拦蓄作用总体上优于人工林分。植被演替过程中,辽东栎-油松混交林枯落物盖度、蓄积量和持水能力表现最优,建议在黄土高原造林及林地抚育管理过程中重视混交林的建设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枯落物 盖度和厚度 蓄积量 水分吸持效应 拦蓄作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许小明 张晓萍 +6 位作者 何亮 郭晋伟 薛帆 亚东 易海杰 贺洁 王浩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263-5273,共11页
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比较恢复年限和坡向因素对植被碳汇效应的影响,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选取了6种典型植被类型(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构成特征.... 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比较恢复年限和坡向因素对植被碳汇效应的影响,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选取了6种典型植被类型(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1)半干旱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不同植被组分(地上生物、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碳密度均表现出乔木>灌丛>草地>农地的变化特征.农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1355.5 g·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91.4%、125.2%、144.0%、124.5%和232.6%.(2)草地、沙棘、柠条和山杨的不同植被组分碳密度和不同土层(0~5、5~20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时间的推移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3)坡向对农地和草地植被碳密度无明显影响,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不同坡向间的植被碳密度差异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的阴阳坡差异,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阳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阴坡减少了22.9%、34.3%、75.8%、49.1%、22.4%和69.4%.(4)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明显,其中农地最低(2022.1 g·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48.7%、152.8%、125.1%、166.3%和530.7%.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总体表现为:土壤层>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土壤有机碳构成了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和刺槐碳密度的主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7.0%、86.3%、59.7%、72.7%和56.5%.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科学管理生态系统碳库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恢复年限 坡向 碳密度 生态系统 黄土丘陵区
原文传递
基于GEE数据平台的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亚东 何亮 +5 位作者 张晓萍 马宝有 王浩嘉 王妙倩 薛帆 贺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9-219,共11页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优化、环境质量改善和水沙生态要素变化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EE平台整理和处理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间6期遥感影像数据,从时间变化、动态度、转移方向和空...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优化、环境质量改善和水沙生态要素变化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EE平台整理和处理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间6期遥感影像数据,从时间变化、动态度、转移方向和空间分布等角度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时段内,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数量结构从2000年前的1∶1.1∶0.6变化到2000年后的1∶2.7∶0.7。1970—2019年研究区耕地、草地和水域的减少率分别为16.6%,6.7%和0.1%,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率为19.9%和1.3%。流域耕地和草地斑块趋于分散且简单化,林地斑块趋于聚集和复杂化。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以耕地转林地、耕地转建设用地和草地转林地为主。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先增后减,2000—2010年间达最大。流域中,上游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中游的甘泉、宜君、华池、合水等县。[结论]国家政策的演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程度,自然因素为长期辅助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 动态度 转移方向 土地利用程度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亚东 张晓萍 +8 位作者 何亮 薛帆 许小明 易海杰 王妙倩 王浩嘉 贺洁 田起隆 吕渡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7-224,238,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状态及耦合度演变趋势。[结果] 1990—2019年,吴起县农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经历较快速上升—稳定发展—快速上升的发展过程;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29上升至0.63,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演变为初级协调水平;耦合度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系统由耗损发展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断趋于协调发展的态势。[结论]在丘陵沟壑区,我们应该继续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耦合度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 协调发展 丘陵沟壑区 陕西省吴起县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林地枯枝落叶层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许小明 易海杰 +8 位作者 何亮 吕渡 贺洁 亚东 王浩嘉 薛帆 田起隆 王妙倩 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421,共7页
枯枝落叶层是林地垂直结构中参与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作用层,在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土高原经过20年植被快速恢复,枯落物覆盖使近地表植被特征和生态过程变化明显,这必将影响地表土壤水分入渗、产汇流等水文和土壤侵... 枯枝落叶层是林地垂直结构中参与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作用层,在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土高原经过20年植被快速恢复,枯落物覆盖使近地表植被特征和生态过程变化明显,这必将影响地表土壤水分入渗、产汇流等水文和土壤侵蚀过程。为全面掌握黄土高原地区林地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动态,系统回顾了林地枯枝落叶层在凋落动态、蓄积量变化、截留降雨、阻延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抗蚀抗冲能力和增加土壤入渗等方面的研究历史。分析了目前林地枯枝落叶层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应加强野外坡面枯落物原位长期监测和降雨试验研究,开展多地貌、多尺度研究,关注天然林和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土保持功能的对比研究,以及水文物理过程模型建立和参数确定,并重视林地枯枝落叶层的保护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枯枝落叶层 水土保持效应 黄土高原
下载PDF
近70年来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水沙特征演变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薛帆 晁智龙 +6 位作者 何亮 易海杰 许小明 亚东 贺洁 吕渡 张晓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47-3260,共14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对不同植被类型区和治理度下的水沙过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北洛河流域为例,基于1952—2019年实测水文数据,采用水文统计法,对比分析了上、中、下游等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生态恢...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对不同植被类型区和治理度下的水沙过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北洛河流域为例,基于1952—2019年实测水文数据,采用水文统计法,对比分析了上、中、下游等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生态恢复对水沙数量、径流调节、影响因素贡献等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显示:(1)上、中、下游年均径流深分别为30、23、21 mm,产沙量为0.6、0.05、-0.02亿t。中游年均产流量占流域总水量的51%,上游年均产沙量占流域总沙量的90%以上。(2)上、中、下游径流深极显著减少,减少率分别为-0.28、-0.16、-0.43 mm/a;上游产沙量以0.02亿t/a速度极显著降低,中、下游产沙量不显著减少。(3)上、中、下游的削洪、补枯程度逐年代增加,与20世纪60年代比,21世纪10年代洪水期流量(Q5)分别减少了63%、45%、60%,上游枯水期流量(Q95)增加了68%,中游20世纪80年代枯水期开始产流。(4)与20世纪60年代比,上、中、下游21世纪10年代人类活动对产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94.7%、26.7%、60.7%,而对产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均大于85%。结果表明,植被盖度低但生态恢复程度大的上游,主要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产流产沙量极显著减少,径流调节程度较高,产沙量越集中于暴雨过程;植被覆盖程度高但生态恢复程度小的中游,主要受气候因素主导,产流量明显减少,产沙量微弱降低,径流调节程度弱。水沙数量变化大小及径流调节功能程度,不仅受植被恢复程度的影响,还决定于区域植被盖度的大小。研究可为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水文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征 生态恢复 水土保持 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 北洛河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恢复潜力及其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易海杰 张晓萍 +6 位作者 何亮 亚东 吕渡 许小明 贺洁 王祎宸 田起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55-263,共9页
黄土高原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评估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潜力、植树造林适宜区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北洛河流域2020年下垫面状况... 黄土高原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评估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潜力、植树造林适宜区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北洛河流域2020年下垫面状况,借鉴“相似生境法”,对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未来恢复潜力、植树造林适宜区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丘陵沟壑区目前平均植被盖度为61.9%,未来20~30 a仍有9.2%左右的上升空间,植被可恢复土地面积约占丘陵区的36.4%。土石山林区尚有11.5%的土地面积具有恢复余地,高塬沟壑区与阶地平原区植被盖度恢复余地很小。2)未来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主要集中在丘陵沟壑区,与2020年相比,其耕地将减少47.4%,而林地与草地会增加0.7%与15.8%。土石山林区耕地将减少23.0%,林地与草地分别会增加0.2%与36.0%。3)基于“适地适树”原则下的情景模拟,高塬沟壑区与阶地平原区分别有279.16、233.73 km^(2)面积可植树造林,而丘陵沟壑区大片可退耕土地适宜于自然恢复。结果表明,丘陵沟壑区仍是未来生态恢复重点关注区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热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 恢复潜力 植树造林适宜性 相似生境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次生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妙倩 许小明 +8 位作者 王浩嘉 薛帆 亚东 吕渡 贺洁 田起隆 易海杰 何亮 张晓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117,共11页
【目的】分析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植被的近自然恢复和适地适树适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子午岭林区8个演替阶段(玉米地、退耕10 a草地、退耕20 a草地、白刺花灌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 【目的】分析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植被的近自然恢复和适地适树适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子午岭林区8个演替阶段(玉米地、退耕10 a草地、退耕20 a草地、白刺花灌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栎-油松混交林和辽东栎林)的典型地块设置样地,分层采集土样和植物根系,测定不同粒径(<0.25,0.25~0.5,0.5~1,1~2,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SOM)含量及根系生物量(RB),计算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破坏率(PAD)),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不同粒径(<0.25,0.25~0.5,0.5~1,1~2,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演替阶段、MWD、D、R_(0.25)、PAD、RB、SOM的相关性。【结果】①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与演替初期(玉米地)相比,小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总体减少,大粒径(≥5,2~5和1~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总体增加。②在植被演替过程中,MWD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退耕20 a草地。与演替初期相比,植被演替总体上增加了MWD、R_(0.25),增幅分别为77.7%~148.4%和40.1%~71.1%;降低了PAD和D,降幅分别为48.0%~63.2%和3.4%~7.2%。③整个演替过程中,辽东栎-油松混交林直径≤2 mm的RB最大。各土层中,随着植被演替,SOM呈现先波动增加后略下降的变化趋势。④植被演替阶段与RB、SO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MWD与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SO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_(0.25)和SOM分别与D、PA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与演替初期(玉米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植被根系生物量均增加,土壤团聚体结构得以改善,团聚体粒径分布更趋合理,土壤抗蚀抗冲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演替 土壤团聚体 有机质 根系生物量 子午岭林区
下载PDF
改良Hardinge入路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玉林 王国喜 +3 位作者 王化南 王珏 王国玉 亚东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 :对改良 Hardinge入路行全髋置换进行评价。方法 :对经改良 Hardinge入路行非骨水泥全髋置换(THR— CL )术并获术后 6个月以上随访的 3 2例病人进行总结。结果 :优良 2 8例 (88% ) ,很好 4例 (12 % ) ,其中轻度跛行 6例 (19% ) ,... 目的 :对改良 Hardinge入路行全髋置换进行评价。方法 :对经改良 Hardinge入路行非骨水泥全髋置换(THR— CL )术并获术后 6个月以上随访的 3 2例病人进行总结。结果 :优良 2 8例 (88% ) ,很好 4例 (12 % ) ,其中轻度跛行 6例 (19% ) ,下肢不等长 >2 cm1例 (3 % ) ,改良 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 3例 (10 % )。结论 :此入路创伤小 ,暴露好 ,利于假体定位 ,易于控制下肢长度 ,术后外展肌功能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HARDINGE入路 全髋置换术 术后康复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下的固碳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小明 张晓萍 +7 位作者 王浩嘉 贺洁 王妙倩 易海杰 薛帆 亚东 田起隆 何亮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56-2766,共11页
为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植被自然恢复的碳汇效应和植被群落特征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了子午岭地区150 a恢复年限内8个演替阶段{坡耕地、撂荒10 a草地、20 a草地、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Skeel... 为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植被自然恢复的碳汇效应和植被群落特征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了子午岭地区150 a恢复年限内8个演替阶段{坡耕地、撂荒10 a草地、20 a草地、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Skeel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 Mary)+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混交林和辽东栎}下植被-土壤系统的固碳特征,探讨了群落特征变化对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植被群落盖度从坡耕地阶段的85%波动增加到乔木阶段的100%.物种数量、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总体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直至趋向稳定的变化特征,演替中期(白桦)达到峰值.植被各组分(地上生物、地下根系、枯落物)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在演替过程中呈指数函数关系增加,即白桦以前增加缓慢,白桦和油松阶段显著增加(P<0.05);植被生物量和碳密度在辽东栎+油松混交林阶段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858.08g·m^(-2)和13232.51g·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植被恢复呈幂函数关系,在撂荒10 a草地和白桦阶段增幅最大,白桦以后总体变化不显著(P>0.05).演替初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最小(4395.70g·m^(-2)),其他7个阶段较其分别增加了55.54%、40.37%、69.96%、202.48%、326.35%、357.43%和351.07%.群落盖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枯落物生物量与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子午岭地区植被长期自然恢复的碳汇效应显著,种间竞争生长下的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在演替后期趋向稳定,演替过程中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提高了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研究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植被自然恢复的碳汇效应,为促进天然林保护和实现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演替 碳密度 生态系统 子午岭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MBBR工艺用于浦江县第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倪黄蕾 魏洪波 +2 位作者 陈晓会 李桓 亚东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4,共5页
浦江县第四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提标改造工程规模4.5万m^(3)/d。主体工艺采用多级AOMBBR组合工艺。MBBR工艺性能包选用比重合理、性能良好的改性生物悬浮填料,悬浮填料的流化疏导采用了推流器+气提疏导组合方式,填料投加后12小时内可完全... 浦江县第四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提标改造工程规模4.5万m^(3)/d。主体工艺采用多级AOMBBR组合工艺。MBBR工艺性能包选用比重合理、性能良好的改性生物悬浮填料,悬浮填料的流化疏导采用了推流器+气提疏导组合方式,填料投加后12小时内可完全均匀流化,配套拦截系统采用了模块化安装方式,一组MBBR池7天完成改造。生化池多级AO-MBBR系统运行平稳,出水稳定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提标改造 多级AO-MBBR 改性生物悬浮填料 气提疏导
下载PDF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14
作者 亚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3年第6期112-115,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它对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提升生活品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所以,施工单位以及有关监理部门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在前期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原材料采购,运输等环节以及工程维护环节等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它对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提升生活品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所以,施工单位以及有关监理部门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在前期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原材料采购,运输等环节以及工程维护环节等方面都能够得以高效管理,确保各项施工都能够高质量进行,以此来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不断推进。如今,各建筑工程企业都在逐渐引入BIM技术,可以使我国的建筑施工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求,以此来保障建筑工程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建筑工程管理 应用
下载PDF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机电安装施工技术探究
15
作者 亚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8期5-7,共3页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新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建筑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轻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金融等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业作为我国的主要的支...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新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建筑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轻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金融等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业作为我国的主要的支柱型产业,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建设项目中,机电安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机电安装技术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现场 机电安装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弹性的二维医学图像配准算法
16
作者 王秀英 龚鹏 +1 位作者 亚东 洪海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03年第S1期73-79,共7页
提出了一个弹性二维医学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将基于像素浓度值配准算法和基于特征点的配准算法相结合,采用自动的特征点定位算法,使用薄板样条算法来提高配准的精度,从而可以对二维医学图像进行自动、准确的配准。首先,用基于像素浓度... 提出了一个弹性二维医学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将基于像素浓度值配准算法和基于特征点的配准算法相结合,采用自动的特征点定位算法,使用薄板样条算法来提高配准的精度,从而可以对二维医学图像进行自动、准确的配准。首先,用基于像素浓度值的全局仿射配准实现对鲁棒配准的初始估计;然后,通过使用基于特征点的迭代配准算法,使得全局仿射配准结果在第2步配准算法中得到进一步的细化而使其配准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对二维PHANTOM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配准 医学影像 :弹性配准 仿射变换 薄板样条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植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与环境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起隆 许小明 +9 位作者 吕渡 王浩嘉 雷斯越 易海杰 贺洁 何亮 薛帆 亚东 王妙倩 张晓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78-4387,共10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及标本统计分析,确定并分析北洛河流域种子植物信息数据.结果表明:该区共有种子植物123科581属1671种,占黄土高原种子植物的83.67%、67.24%、51.83%,集中分布于大型科(>50种)、较大科(21~50种)和单种属(1种)... 通过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及标本统计分析,确定并分析北洛河流域种子植物信息数据.结果表明:该区共有种子植物123科581属1671种,占黄土高原种子植物的83.67%、67.24%、51.83%,集中分布于大型科(>50种)、较大科(21~50种)和单种属(1种)、小型属(2~5种)内.11个干流流经的地理单元植物相似性聚类分为5组,较早分离的是黄龙县,最大类因子午岭山脉连接而包含4个地理单元(富县、合水县、宜君县、黄陵县).富县、合水县和黄龙县植物丰富度SD值最高,洛川县、华池县和甘泉县SD值最低.该区地理成分在属级水平上有15个分布区类型16个变型,以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287属,占49.40%),并与热带分布及其变型联系紧密(115属,占19.79%),植物丰富度SD值与温带成分显著正相关;黄陵县、洛川县、黄龙县R/T值最高,热带性质最强,华池县、定边县R/T值最低,热带性质最弱.R/T值受海拔影响,随温度和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该区植物起源古老,分化程度高,物种多样性丰富,地理成分复杂,是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物种多样性地带性格局过渡性明显,体现出这些类群的生态位需求.需加强保护该区原生环境和植物,合理开发利用,可选择6大优势科(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唇形科和毛茛科)中适地适树适草的物种(温带性质),进行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科属组成 地理成分 丰富度 温带性质
下载PDF
油田开发规划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В.Д.Лысенко 张威 +1 位作者 金佩强 亚东 《国外油田工程》 2002年第12期38-44,共7页
所述的油田规划方法是一种简化的数学模型 ,有其形成史和几十年计算历程 ,在实际生产中因为它简单、万能而被广泛应用。应用该方法已完成了大量油田的规划设计工作 ,其中包括大型、特大型。
关键词 油田开发 规划方法 数学模型 万能动态方程式
原文传递
转型时期贵州省农村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亚东 《中国证券期货》 2010年第8X期126-128,共3页
通过建立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贵州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正相关。同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即长期和短期都说明贵州农村金融... 通过建立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贵州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正相关。同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即长期和短期都说明贵州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但是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贵州农村经济增长并没有引诱出内生性农村金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经济增长 VAR模型 GRANGER因果检验
下载PDF
铁路货车车号自动识别标签安装中的网络化管理
20
作者 陈涛 刘枫 +1 位作者 亚东 洪海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71-74,共4页
论述了铁路货车标签安装网络对标签安装中的应用,货车标签安装网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考虑。利用Oracle的回滚技术与网络数据传输中的断点续传技术,保证了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和申请的每一个车号的有效性与完整性。
关键词 货车标签安装网络 X.25分组交换网 PSTN拔号网络 路由器 ORACLE数据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