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原的实质及其病证浅探 被引量:14
1
作者 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9-140,共2页
膜原的实质及其病证浅探邵学鸿(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膜原实质腹腔结缔组织膜状组织病证浅探中图号R223.1膜原,亦称募原,最初见于《内经》,但未见对其形态有具体描述。后世医家有的将其解释为肠之脂膜,有... 膜原的实质及其病证浅探邵学鸿(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膜原实质腹腔结缔组织膜状组织病证浅探中图号R223.1膜原,亦称募原,最初见于《内经》,但未见对其形态有具体描述。后世医家有的将其解释为肠之脂膜,有的认为是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原 实质 腹腔结缔组织 膜状组织 病证
下载PDF
对《内经》虚邪贼风的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鸿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58-660,共3页
关键词 内经 邪风 虚风 贼风
原文传递
《内经》三焦探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鸿 何纾文 +1 位作者 王宣权 马赛丽 《吉林中医药》 2022年第1期17-19,共3页
《内经》所言三焦有不同含义:一是按《周易》卦象兼三才而两之的特点把人体分为上、中、下焦及所属脏腑,借以阐释营卫生成、分布与作用;二是以三极三焦所居脏腑为基础,协同发挥生理效能,使气血如雾般地弥漫全身,饮食物似酿酒一样慢慢腐... 《内经》所言三焦有不同含义:一是按《周易》卦象兼三才而两之的特点把人体分为上、中、下焦及所属脏腑,借以阐释营卫生成、分布与作用;二是以三极三焦所居脏腑为基础,协同发挥生理效能,使气血如雾般地弥漫全身,饮食物似酿酒一样慢慢腐熟,其清者化生为气血,其浊者化为二便经由传道排出;三是脏腑三焦,为六腑之一,位居膈下,其形态是由腹膜构成的一个类似橐龠体,为人体元气和水液通行的广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 五脏 六腑 藏象理论
下载PDF
《内经》热病初探 被引量:5
4
作者 鸿 《江苏中医药》 CAS 2003年第8期8-9,共2页
基于人们对外感病因的不同认识 ,对外感病的论述和分类亦有不同。《内经》主要是从寒气和邪风的角度立论 ,把由此引起的性质属热的一类病证统称为热病 ,并确立了辨证方法。
关键词 《内经》 热病 病因 辩证方法 治疗原则
下载PDF
“虚邪贼风”解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鸿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第8期549-550,共2页
《内经》所言“虚邪贼风”是导致疾病的因素,文章对此作了解析。“虚邪”实为“虚风”,是一年中诸多相同疾病的病因,风又为百病之长,古人是通过烈风之性阐明虚风的致病特点,以现代医学观点审视虚风,其实质即病原微生物。贼风所病为偏枯... 《内经》所言“虚邪贼风”是导致疾病的因素,文章对此作了解析。“虚邪”实为“虚风”,是一年中诸多相同疾病的病因,风又为百病之长,古人是通过烈风之性阐明虚风的致病特点,以现代医学观点审视虚风,其实质即病原微生物。贼风所病为偏枯,通谓之中风,类似西医脑溢血和脑梗死,《内经》归属高粱之疾,与西医的观点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虚邪贼风 虚风 邪风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内经》对邪气的探索与界定 被引量:2
6
作者 鸿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4-5,共2页
邪气通常被认为是人体的致病因素 ,但古人对邪气的认定是相对于正气确立的 ,并非以能否使人发病为标准。邪气的立论基础为“风”,专指“虚邪贼风”一类 ,其性犹如能“发屋、扬沙石”之大风 ,它每在人体气血亏虚的情况下 ,引发众多的病... 邪气通常被认为是人体的致病因素 ,但古人对邪气的认定是相对于正气确立的 ,并非以能否使人发病为标准。邪气的立论基础为“风”,专指“虚邪贼风”一类 ,其性犹如能“发屋、扬沙石”之大风 ,它每在人体气血亏虚的情况下 ,引发众多的病证。本文将《内经》中有关虚邪贼风的内容摘出 ,对虚邪贼风与正风、虚邪贼风的致病特点与病证、虚邪贼风的致病条件与避邪途径作了探讨。目的在于加深对虚邪的认识和理解 ,并引发对邪气内涵的再认识 ,以便使中医病因学得到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气 虚邪贼风 《内经》
下载PDF
脉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09-111,共3页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临床特色,脉象是诊病辨证的重要指征,也是治疗用药的主要依据。《内经》论脉从"三部九侯"到独取寸口,脉象描述形象易辨,脉理诊法细致全面。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众多病证的脉象,进一步揭示以脉象诊病...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临床特色,脉象是诊病辨证的重要指征,也是治疗用药的主要依据。《内经》论脉从"三部九侯"到独取寸口,脉象描述形象易辨,脉理诊法细致全面。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众多病证的脉象,进一步揭示以脉象诊病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象 三部九候 寸口脉
下载PDF
六淫辨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鸿 王宣权 +1 位作者 何纾文 马赛丽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第7期534-535,共2页
清代温病学家陈平伯于《外感温病篇》曰:“盖闻外感不外六淫,而民病当分四气。”医界对于这一病因说的形成和出处鲜有问及,或以为天地使然,勿用质疑,岂不知当作为病因时尚需加以甄别。1六淫肇端风寒暑湿燥火属于自然现象,真正成为中医... 清代温病学家陈平伯于《外感温病篇》曰:“盖闻外感不外六淫,而民病当分四气。”医界对于这一病因说的形成和出处鲜有问及,或以为天地使然,勿用质疑,岂不知当作为病因时尚需加以甄别。1六淫肇端风寒暑湿燥火属于自然现象,真正成为中医外感病因当与唐代王冰在整理《素问》时补入的运气七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六淫 温病
下载PDF
对温病保津养阴治则的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鸿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20-522,共3页
保津养阴治则是针对温病耗津伤阴的病机特点,为保存人体阴液而确立的基本治则。笔者谨就保津养阴在湿病治疗中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作一探讨。1 温病保津养阴的重要意义阴液包括津液和精血,它们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 保津养阴治则是针对温病耗津伤阴的病机特点,为保存人体阴液而确立的基本治则。笔者谨就保津养阴在湿病治疗中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作一探讨。1 温病保津养阴的重要意义阴液包括津液和精血,它们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具有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中医药疗法 滋阴生津
下载PDF
对《内经》外感病因观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鸿 《江苏中医》 2001年第3期7-8,共2页
长久以来 ,我们都是以记载于《内经》而形成于唐代的五运六气说作为外感病因的立论基础 ,信奉“外感不外六淫 ,民病当分四气”的观点。经研究发现 ,在此之前 ,古代医生是把寒暑的太过和燥湿之气 ,以及邪风 ,视为致病因素的 ,并阐明了它... 长久以来 ,我们都是以记载于《内经》而形成于唐代的五运六气说作为外感病因的立论基础 ,信奉“外感不外六淫 ,民病当分四气”的观点。经研究发现 ,在此之前 ,古代医生是把寒暑的太过和燥湿之气 ,以及邪风 ,视为致病因素的 ,并阐明了它们的致病特点、引发的种种病证 ,与“六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六淫 伤寒 中风 外感 病因
下载PDF
运气学说辨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鸿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9-371,377,共4页
运气学说,即《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所述之内容,医学界对其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坚持认为文章载于《素问》,故为《素问》原作;抑七篇之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而窃疑七篇... 运气学说,即《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所述之内容,医学界对其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坚持认为文章载于《素问》,故为《素问》原作;抑七篇之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而窃疑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同属经典,理应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气学说 五运 六气
原文传递
伏气学说正误 被引量:1
12
作者 鸿 《江苏中医药》 CAS 2011年第11期82-83,共2页
伏气说的提出是医家基于对《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意会,也是对《内经》学而未明和临床未开悟的结果。其肇始于王叔和,附和于后世医家,基本点是由"病温"颠倒为"温病",进而被清.叶天士演变为温病学... 伏气说的提出是医家基于对《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意会,也是对《内经》学而未明和临床未开悟的结果。其肇始于王叔和,附和于后世医家,基本点是由"病温"颠倒为"温病",进而被清.叶天士演变为温病学,又是伏气温病春温的前身。伏气说之所以得到不断发展,一是盲目创新;二是一味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学说 新感学说 中医学说发掘
下载PDF
伤寒无广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鸿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由于外感病领域存在伤寒与温病两种学说,伤寒产生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不论伤寒义之广狭,毕竟是理论问题,基于临床实际并不影响辨证施治。但概念不清,理法不明,终谈不上科学,因此有必要对伤寒的含义加以澄清,以净化外感病概念的混... 由于外感病领域存在伤寒与温病两种学说,伤寒产生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不论伤寒义之广狭,毕竟是理论问题,基于临床实际并不影响辨证施治。但概念不清,理法不明,终谈不上科学,因此有必要对伤寒的含义加以澄清,以净化外感病概念的混乱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伤寒 外感热病 伤寒 温病
原文传递
温病学辨析
14
作者 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39-142,共4页
清代叶天士别出心裁地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然而,温病学的病因是不成立的,相应的温病病证亦不能自圆其说,改变外邪侵犯的途径是枉顾生活现实。所谓卫气营血辨证缺乏脏腑基础,不具有作为... 清代叶天士别出心裁地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然而,温病学的病因是不成立的,相应的温病病证亦不能自圆其说,改变外邪侵犯的途径是枉顾生活现实。所谓卫气营血辨证缺乏脏腑基础,不具有作为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条件,治疗大法巧而洞出,亦不足取。尽管温病学理论错误,但补充了治疗热证的方法方药,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仍不失是对中医学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温病学 叶天士
下载PDF
太阳病证解析
15
作者 鸿 《河南中医》 2008年第11期6-8,共3页
张仲景继承《内经》病因说,撰著《伤寒杂病论》,把由邪风所袭造成的病证命名为中风,因寒气所伤形成的疾病命名为伤寒,因暑热引发的病证命名为中,以及由寒和邪风演化形成的病证分别命名为温病和风温。
关键词 张仲景 太阳病证 太阳温病 风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