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弃物:宋代的文学改造与士人精神
1
作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9,共10页
弃物被宋代文学充分表现并加以改造,成为洞察宋代文学新变以及士人精神的窗口。弃物与弃人具有深刻的文化关联,弃物在宋代文学中突破感伤传统,成为士人寻求精神自振的物质投射。理学影响下的宋代士人形成了新的观物方式和思辨理路,使弃... 弃物被宋代文学充分表现并加以改造,成为洞察宋代文学新变以及士人精神的窗口。弃物与弃人具有深刻的文化关联,弃物在宋代文学中突破感伤传统,成为士人寻求精神自振的物质投射。理学影响下的宋代士人形成了新的观物方式和思辨理路,使弃物从被抽空意义的日常俗物成为富含理性精神的文化象征。宋代审美观念的发展推动了对丑怪卑俗之物的欣赏,使弃物抽离于原有领域并实现属性转化,以新的身份和意义载体重新参与到宋代文化的建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物 垃圾 士人精神
下载PDF
宋代文人群体对制墨工艺的介入及其影响
2
作者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1,共10页
制墨工艺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宋代被认为是制墨工艺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2而在制墨工艺臻于成熟的过程中,宋代文人的介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点则尚待探讨。3宋以前已有文人造墨的零星记载... 制墨工艺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宋代被认为是制墨工艺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2而在制墨工艺臻于成熟的过程中,宋代文人的介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点则尚待探讨。3宋以前已有文人造墨的零星记载,陆友《墨史》就收录三国魏韦诞、南朝宋张永、唐李阳冰等数例。随着崇文之风在宋代社会蔓延,墨所属的文房用物受到空前关注,文人造墨发展为群体参与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活动。在一篇关于墨的题跋中,苏轼便将文人“多造墨”作为当时新兴现象特地表出:“近时士大夫多造墨,墨工亦尽其技。”4大量文人参与制墨,相关工艺知识由此在文人知识体系中得到普及,讲求工艺在宋代墨文献中开始突显,还诞生了以造墨为主题的工艺文献。文人对工艺的记载和理论思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制墨工艺的传播与发展,文人趣味也成为工艺造物的发展动能。考虑到中国古代“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分离发展的实际,5宋代文人群体对制墨工艺的介入及其影响就显得意味深长。从制墨工艺这一视角,可以彰显文人在工艺体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亦可睹见工艺如何参与到宋代文化的建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群体 文人趣味 南朝宋 群体参与 工艺体系 学者传统 宋代文人 李阳冰
原文传递
古物:宋代的诗歌与审美心态 被引量:3
3
作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53,共11页
古物在宋代的物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深刻影响着宋代的学术研究、艺术品鉴以及文学创作。士大夫引领了宋代社会的古物慕恋风气,在诗歌中大量展现古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审美功能,与此同时,古物也塑造着审美主体的观念和心态。古物承载历史... 古物在宋代的物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深刻影响着宋代的学术研究、艺术品鉴以及文学创作。士大夫引领了宋代社会的古物慕恋风气,在诗歌中大量展现古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审美功能,与此同时,古物也塑造着审美主体的观念和心态。古物承载历史记忆,凝聚为诗歌固定的审美联想。古物今用展现出宋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文化气概。古物形成时间策略,增强了诗歌表现力。古物所蕴藏的文化、神秘、德性与权力,既是吸引宋人的品质,也是宋人从中观视的自我。宋诗中对古物细节的热切关注,是宋代科学精神指引下的理性观照。古物开辟了又一个审视宋代文学、文化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物 宋诗 慕古之风 审美心态
下载PDF
礼物:苏轼的诗歌创作与文化效力 被引量:3
4
作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9-197,共9页
宋代礼物馈酬诗数量激增,艺术手法和审美精神实现转型,苏轼可为典范。其礼物馈酬诗由物到心的内在转向参与到整个宋代的诗学转向之中,最终奠定了"内省性"的宋调特征。礼物的流动发挥强大的文化效力,建构出诗歌关系网和文人关... 宋代礼物馈酬诗数量激增,艺术手法和审美精神实现转型,苏轼可为典范。其礼物馈酬诗由物到心的内在转向参与到整个宋代的诗学转向之中,最终奠定了"内省性"的宋调特征。礼物的流动发挥强大的文化效力,建构出诗歌关系网和文人关系网。前者形成合力,成就"物的诗化",开启了礼物和馈酬活动的诗性品质,化为流泽后世的文化记忆;后者造成"诗的物化",诗歌状俗物,写俗事,作俗用,是宋代文化下移的表现之一。诗、物的意义滑动回应了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礼物为宋代文学、文化、社会提供了一个物质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物馈酬诗 关系网络 诗的物化 物的诗化
下载PDF
宋代生日赐礼制度的形成与政治效应
5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29,共14页
朝廷向臣下赏赐生日礼物是一种具有宋代特色的制度。原本个人性质突出的生日礼物进入制度,遭遇儒家关于“物”的观念和孝亲观念的挑战,形成制度与观念的冲突。宋人在公文中运用话语策略,将生日赐礼的道德意涵导向“养贤”和“移忠”,政... 朝廷向臣下赏赐生日礼物是一种具有宋代特色的制度。原本个人性质突出的生日礼物进入制度,遭遇儒家关于“物”的观念和孝亲观念的挑战,形成制度与观念的冲突。宋人在公文中运用话语策略,将生日赐礼的道德意涵导向“养贤”和“移忠”,政治表述方式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改写保证了制度的稳固。生日赐礼制度在个体、家族、国家等层面发挥政治效应:通过政治展演,炫示荣耀、敦睦宗族和激励士大夫;通过建构君臣共同体,形成具有人情味的君臣互惠关系;通过额外赏赐施加异恩,获得臣子的忠心和更多报效。生日赐礼制度成为理解宋代文化观念、文官政治特色等问题的一个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生日礼物 制度 文本书写 政治效应
原文传递
宋代文学研究的新展拓——读卞东波《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
6
作者 《中国诗学研究》 2017年第2期255-262,共8页
绵亘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向来怀揣拥抱世界的气魄和愿景。前有张骞通西域之举,后有宋、丽互使之谊。19世纪末,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西学逐渐横流于神州大地。自20世纪80年代始,西方译著在大陆学术界大量涌现,西学的理论体系、话语... 绵亘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向来怀揣拥抱世界的气魄和愿景。前有张骞通西域之举,后有宋、丽互使之谊。19世纪末,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西学逐渐横流于神州大地。自20世纪80年代始,西方译著在大陆学术界大量涌现,西学的理论体系、话语方式,似有褫夺民族学术话语的主体地位之嫌。西学话语的侵略,让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中国未来的学术走向。20世纪末,曹顺庆先生就提出文论'失语症'~①的概念。事实上,'失语症'不仅存在于文论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 文选学 东亚文学 域外汉籍 汉文化圈
原文传递
渊博与日用:从医学看辞赋在近世的两种进路
7
作者 《励耘学刊》 2022年第2期21-39,M0004,共20页
宋代官方援儒入医,引起士人知识结构、医家身份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其影响波及文学,演绎出辞赋在近世的两种进路。精英文人以资书为赋的创作方式,将广泛而专业的医学知识熔铸入赋,拓展了辞赋之“学”的广度和深度,展示出赋的“渊博之路”... 宋代官方援儒入医,引起士人知识结构、医家身份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其影响波及文学,演绎出辞赋在近世的两种进路。精英文人以资书为赋的创作方式,将广泛而专业的医学知识熔铸入赋,拓展了辞赋之“学”的广度和深度,展示出赋的“渊博之路”。民间医者以赋体承载医学知识,其性质和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世俗性,体现出赋的“日用之道”。文与医、审美与技术共存于上层文人和底层民众之间,不仅互动,而且斡旋,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近世文学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儒入医 文人赋 中医赋 日用之道
下载PDF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读解
8
作者 陆子航 《生活教育》 2021年第16期72-74,共3页
从时空、意象、心理等角度解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更能深入体味秦观谪居词中苦闷、彷徨的心境,以及苏轼伤春词中的情思转捩和生命悟解。
关键词 秦观 苏轼 空间 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