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棘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丽娜 屈凝伊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第3期56-62,共7页
沙棘因其生态价值得到重视,随着沙棘应用领域的拓宽及对其进一步研究,发现沙棘具有较高的药用及营养价值。文章对沙棘果的药用及食用价值、沙棘果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沙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沙棘果 药用及食用价值 化学成分 综述
下载PDF
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体外及体内抗氧化作用研究
2
作者 屈凝伊 +1 位作者 梁丽 王丽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3-17,共5页
目的 探究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能力及体内抗氧化作用,明确有效部位,为拓展沙棘果研发利用、优化制备工艺提供依据。方法 以沙棘果为原料,95%乙醇提取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采用清... 目的 探究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能力及体内抗氧化作用,明确有效部位,为拓展沙棘果研发利用、优化制备工艺提供依据。方法 以沙棘果为原料,95%乙醇提取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采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法及羟自由基(·OH)法,比较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作用。将11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Model),沙棘果乙酸乙酯层低剂量组(YD,0.015 g/kg)、沙棘果乙酸乙酯层中剂量组(YZ,0.045 g/kg)、沙棘果乙酸乙酯层高剂量组(YG,0.135 g/kg),沙棘果正丁醇层低剂量组(ZD,0.04 g/kg)、沙棘果正丁醇层中剂量组(ZZ,0.13 g/kg)、沙棘果正丁醇层高剂量组(ZG,0.39 g/kg)及沙棘果醇提取物低剂量组(SD,0.16 g/kg)、沙棘果醇提取物中剂量组(SZ,0.5 g/kg)、沙棘果醇提取物高剂量组(SG,1.5 g/kg),每组10只。除Control外,其余各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0.05 g/mL D-半乳糖(D-gal)溶液,剂量为10 g/0.1 mL,Control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0 d。造模第11天开始灌胃给药,给药组分别灌胃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低、中、高剂量,Control与Model灌胃蒸馏水。末次给药后,考察小鼠体质量变化、脏器指数,对比各组小鼠的血清抗氧化能力,包括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观察心脏、肺脏、肾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均可清除DPPH·、O_(2)·~-、·OH,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沙棘果醇提取部位对DPPH·清除率高达76.09%,清除效果最强;体内实验结果显示,YG、ZZ、ZG、SZ、SG血清GSH-PX、SOD、T-AOC水平增高(P<0.05),且均可抑制MDA的积累(P<0.01)。其中SG血清GSH-PX抗氧化水平为(87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果 极性部位 抗氧化 抗衰老
下载PDF
沙棘醇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抑制作用及机制初探
3
作者 屈凝伊 +1 位作者 王丽娜 梁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26-31,共6页
目的 比较沙棘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初探沙棘治疗痤疮的机制。方法 制备沙棘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通过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评价抑菌效果。运用数据库对沙棘黄酮类成分、靶点及... 目的 比较沙棘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初探沙棘治疗痤疮的机制。方法 制备沙棘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通过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评价抑菌效果。运用数据库对沙棘黄酮类成分、靶点及痤疮相关靶点进行预测筛选;借助Metascape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沙棘醇提取物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对痤疮丙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效果明显。经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沙棘黄酮类12个有效成分,潜在治疗靶点49个,主要通路有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endocrine resistance signaling pathway)、IL-17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关键成分槲皮素与AKT1、EGFR、PTGS2结合能力良好。结论 沙棘醇提取物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优于水层,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说明沙棘治疗痤疮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治疗痤疮提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抑菌作用 网络药理学 机制
下载PDF
藏在角落里的美
4
作者 《招生考试通讯(中考版)》 2021年第3期22-23,共2页
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挫折与艰辛,我把奋斗诠释成一个人的前行。道路两旁尽管有休憩的驿站,但我不愿止步。坚信"千淘万漉,始见真金",期待"长风破浪,直济沧海"。终于在困倦时驻足回首,才发觉身边角落里的馥郁芬芳。或许... 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挫折与艰辛,我把奋斗诠释成一个人的前行。道路两旁尽管有休憩的驿站,但我不愿止步。坚信"千淘万漉,始见真金",期待"长风破浪,直济沧海"。终于在困倦时驻足回首,才发觉身边角落里的馥郁芬芳。或许是学业的负荷太重,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疲倦。每天与清云朝霞同行,与残阳晓月为伴,乐在其中,也苦在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金 乐在其中 困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