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对四种赤眼蜂成蜂急性毒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彦华 俞瑞鲜 +4 位作者 安雪花 陈丽萍 吴长兴 王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5,共10页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对天敌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的影响,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其对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亚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对天敌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的影响,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其对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亚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Viggiani和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成蜂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新烟碱类药剂中,噻虫嗪对拟澳洲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表现出最高的急性毒性,其LC50分别为0.24(0.21~0.27)和0.40(0.37~0.44)mga.i./L;其次为烯啶虫胺,该药剂对上述两种赤眼蜂的LC50分别为0.83(0.74~0.96)和0.72(0.65~0.80)mga.i./L;而吡虫啉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的毒性最低,其LC50分别为502.13(459.80~549.62)和752.62(687.51~828.63)mga.i./L。在测定的大环内酯类药剂中,阿维菌素对稻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最高,其LC50为0.49(0.46~0.65)mga.i./L,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拟澳洲赤眼蜂表现出最低的急性毒性,其LC50为21.76(19.59~24.40)mga.i./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4种赤眼蜂为低风险~中等风险性,安全性系数为0.57~23.54;噻虫啉和依维菌素对4种赤眼蜂却为中等风险~高风险性,安全性系数为0.16~3.45;而烯啶虫胺、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4种赤眼蜂为高风险~极高风险性,安全性系数为0.01~0.15。本研究测定的大部分杀虫剂对赤眼蜂都有一定的急性毒性风险。因此,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尤其是烯啶虫胺、噻虫嗪和阿维菌素,以免造成对赤眼蜂的大量杀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蜂 杀虫剂 新烟碱类 大环内酯类 毒副作用 卵寄生蜂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估
下载PDF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家蚕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吴声敢 王强 +2 位作者 吴长兴 陈丽萍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3年第9期11-14,共4页
通过食下毒叶法和接触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家蚕的毒性。结果表明:食下毒叶法对2龄起蚕的LC50(48h)分别为:毒死蜱2.3322mg/kg桑叶和甲氰菊酯0.1522mg/kg桑叶,其浸渍桑叶的药液浓度分别为4.6622mg/L和0.3044mg/L。接触法中毒死蜱... 通过食下毒叶法和接触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家蚕的毒性。结果表明:食下毒叶法对2龄起蚕的LC50(48h)分别为:毒死蜱2.3322mg/kg桑叶和甲氰菊酯0.1522mg/kg桑叶,其浸渍桑叶的药液浓度分别为4.6622mg/L和0.3044mg/L。接触法中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2龄起蚕的LC50值(24h)分别为:6.32μg/cm2和0.92μg/cm2。毒死蜱和甲氰菊酯的毒性比都<1,对家蚕的毒性为高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死蜱 甲氰菊酯 家蚕 毒性 安全评价 食下毒叶法 接触法 测定技术
下载PDF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彦华 王强 +6 位作者 沈晋良 吴声敢 俞瑞鲜 苍涛 吴长兴 陈丽萍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8-524,共7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褐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褐飞虱抗性测定方法、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及抗性治理等。田间褐飞虱种群对...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褐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褐飞虱抗性测定方法、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及抗性治理等。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对氯噻啉和噻虫嗪分别产生中等水平和低水平的抗药性,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此外,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昆虫生长调节剂)产生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抗药性 抗性治理
下载PDF
10%吡虫啉在水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吴声敢 吴俐勤 +5 位作者 徐浩 吴长兴 陈丽萍 章虎 王强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27,共3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吡虫啉在水稻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土壤、稻杆、糙米、米糠和田水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1.66% ̄96.34%,变异系数为0.31% ̄11.44%。吡虫啉在稻杆、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 ̄2.0d、1.1 ̄3.1d和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吡虫啉在水稻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土壤、稻杆、糙米、米糠和田水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1.66% ̄96.34%,变异系数为0.31% ̄11.44%。吡虫啉在稻杆、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 ̄2.0d、1.1 ̄3.1d和5.6 ̄15.3d。糙米中吡虫啉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25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吡虫啉 水稻 残留量 降解
下载PDF
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声敢 +3 位作者 吴长兴 陈丽萍 沈晋良 王强 《杂草科学》 2007年第3期25-26,54,共3页
用琼脂法测定了长江中下游稻区43个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2003年采自浙江绍兴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为敏感,其EC50为0.3268mg/L,以其为敏感稗草。2003年采自浙江陶堰和浙江塘下的稗草对二氯喹啉... 用琼脂法测定了长江中下游稻区43个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2003年采自浙江绍兴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为敏感,其EC50为0.3268mg/L,以其为敏感稗草。2003年采自浙江陶堰和浙江塘下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处于极高抗水平,抗性比分别达到718、48和695.84。采自湖南安乡(2004年)和浙江杭州(2003年)的稗草也产生了高水平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2.21倍和41.22倍。采自浙江皋埠(2003年)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还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其抗性比为6.41。而其余37个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EC50为0.4953-1.315mg/L,抗性比为1.52-4.02,表明这些地方稗草尚处于对二氯喹啉酸敏感或敏感性正在下降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 二氯喹啉酸 抗药性
下载PDF
控制农户焚烧秸秆的激励机制探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陆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69-72,82,共5页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应当由政府来“供给”,由环境参与主体进行“生产”。和其他委托代理问题一样,生态环境产品的“供给”与“生产”也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来防范代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文章以控制农户焚烧秸秆为例,通过对...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应当由政府来“供给”,由环境参与主体进行“生产”。和其他委托代理问题一样,生态环境产品的“供给”与“生产”也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来防范代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文章以控制农户焚烧秸秆为例,通过对农户参与环境的行为分析,探讨了建立向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企业进行补贴,从而对农户进行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激励机制 农户 秸秆焚烧
下载PDF
丘陵地区水稻田使用毒死蜱对水体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 被引量:31
7
作者 吴长兴 +4 位作者 吴声敢 陈丽萍 王彦华 王强 吴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8-112,共5页
选择丘陵地区的小规模水稻田作为试验地,调查毒死蜱在该区域水稻田中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监测不同时期水稻田进出水中毒死蜱残留水平。结果显示,毒死蜱使用后水稻田出水中毒死蜱残留水平高于进水,最高达26.07μg.L-1。从河流引入的进水... 选择丘陵地区的小规模水稻田作为试验地,调查毒死蜱在该区域水稻田中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监测不同时期水稻田进出水中毒死蜱残留水平。结果显示,毒死蜱使用后水稻田出水中毒死蜱残留水平高于进水,最高达26.07μg.L-1。从河流引入的进水中也存在毒死蜱残留,最高达3.23μg.L-1,说明上游农田已经对河水产生了污染。毒死蜱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急性毒性测定结果分别为:斑马鱼,ρ(96 h,LC50)为1.11 mg.L-1;大型溞,ρ(48 h,EC50)为1.44μg.L-1;斜生栅列藻,ρ(72 h,EC50)为0.193 mg.L-1。根据欧盟急性毒性风险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毒死蜱对水稻田周边水体中鱼类和藻类为低风险,对大型溞为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水稻田 残留 急性毒性 生态风险
下载PDF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彦华 苍涛 +5 位作者 吴长兴 陈丽萍 俞瑞鲜 吴声敢 王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90-1096,共7页
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08年7月采自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偄th)种群对16种杀虫剂的敏感... 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08年7月采自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偄th)种群对1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褐飞虱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与相对敏感品系相比,杭州种群和宁波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79.0倍和366.1倍;对氯噻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1.1倍和50.9倍;对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3倍和9.4倍;对噻嗪酮和氟虫腈分别产生了5.0~8.6倍和15.8~17.0倍的抗药性;对烯啶虫胺和啶虫脒的抗性倍数在3倍以下。两种稻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嗪、噻嗪酮、烯啶虫胺和毒死蜱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都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当田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发生时,可选用噻虫嗪、噻嗪酮、烯啶虫胺和毒死蜱进行防治,不宜使用吡虫啉、氯噻啉和氟虫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敏感性 抗药性 抗性治理
下载PDF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赤眼蜂毒性与安全评价 被引量:29
9
作者 吴长兴 王强 +2 位作者 吴声敢 陈丽萍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5-127,共3页
通过指形管药膜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赤眼蜂的毒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nubilale)预蛹期的LC50(24h)分别为7.38、25.0mg/L,毒死蜱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成蜂的LC5... 通过指形管药膜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赤眼蜂的毒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nubilale)预蛹期的LC50(24h)分别为7.38、25.0mg/L,毒死蜱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成蜂的LC50(24h)分别为0.477、1.87mg/L,甲氰菊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LC50(24h)分别为98.8、448mg/L。根据风险性等级划分标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的预蛹期都为极高风险性,毒死蜱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成蜂都为极高风险性,甲氰菊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成蜂为中等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甲氰菊酯 赤眼蜂 毒性 安全评价
下载PDF
茚虫威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9
10
作者 俞瑞鲜 +4 位作者 吴长兴 吴声敢 苍涛 陈丽萍 王强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49,共3页
测定了农药茚虫威对蜜蜂、鹌鹑、斑马鱼、家蚕、欧洲玉米螟赤眼蜂5种环境生物的毒性,并作出了安全性评价。测定结果显示:茚虫威对蜜蜂、斑马鱼和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3.54、0.374、0.449mg/L,属高毒农药;对雌、雄鹌鹑的LD50值分别为894、5... 测定了农药茚虫威对蜜蜂、鹌鹑、斑马鱼、家蚕、欧洲玉米螟赤眼蜂5种环境生物的毒性,并作出了安全性评价。测定结果显示:茚虫威对蜜蜂、斑马鱼和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3.54、0.374、0.449mg/L,属高毒农药;对雌、雄鹌鹑的LD50值分别为894、559mg/L,属低毒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4个虫期安全系数均大于5,属低风险农药。田间使用时,必须严禁药液流入水域,以免造成对鱼的危害;必须远离桑园和蜜蜂活动区,以免造成对家蚕、蜜蜂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茚虫威 环境生物 毒性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农美利等除草剂对水稻药害的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秀梅 +2 位作者 王强 吴长兴 戴芬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368-373,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明确了农美利等 6种除草剂对水稻的药害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同时通过对不同影响因子的研究 ,初步探明农美利对不同水稻品种产生药害的差异较大 ,其中粳稻品种表现的药害重于籼稻和杂交稻品种 ;农美利和苯噻酰草胺对 1~ 3叶... 通过盆栽试验明确了农美利等 6种除草剂对水稻的药害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同时通过对不同影响因子的研究 ,初步探明农美利对不同水稻品种产生药害的差异较大 ,其中粳稻品种表现的药害重于籼稻和杂交稻品种 ;农美利和苯噻酰草胺对 1~ 3叶期水稻的药害重于 4叶期稻苗 ;农美利、苯噻酰草胺及骠马对水稻造成的药害随用药量的加大而明显加重 ;土壤上有薄水层时施药 ,可减缓农美利药害 ;高温条件下 ,农美利更易产生药害 ;农美利在不同土壤上应用 ,水稻受药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美利 除草剂 药害 安全性 水稻
下载PDF
22种常用除草剂对蚯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彦华 俞卫华 +4 位作者 杨立之 苍涛 俞瑞鲜 王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7-325,共9页
为评价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22种常用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滤纸法染毒48h,特丁净、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和莎稗磷对蚯蚓为中等毒性,其LC50值为10.32(8.310~12.23)~34... 为评价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22种常用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滤纸法染毒48h,特丁净、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和莎稗磷对蚯蚓为中等毒性,其LC50值为10.32(8.310~12.23)~34.69(29.16~43.99)μg·cm-2;其次为莠去津、苯磺隆、麦草畏和百草枯,其LC50值为102.5(66.57~138.7)~235.0(199.4~279.5)μg·cm-2,属低毒级;2,4-D钠盐、草铵膦、草甘膦和氰氟草酯对蚯蚓毒性更低,其LC50值为422.7(344.7~577.3)~601.4(451.3~957.4)μg·cm-2,属低毒级;精恶唑禾草灵、特丁津、甲磺隆、甲嘧磺隆、砜嘧磺隆、苄嘧磺隆、乙羧氟草醚、吡草醚和氟乐灵对蚯蚓的LC50值均大于1258μg·cm-2,属微毒级。人工土壤法染毒14d,特丁津对蚯蚓的毒性最高,其LC50值为74.15(49.35~92.28)mg·kg-1;麦草畏、百草枯、乙羧氟草醚、吡草醚和氟乐灵对蚯蚓的毒性最低,其LC50值均大于800mg·kg-1;其他16种除草剂对蚯蚓毒性相对较低,其LC50值为106.6(83.90~123.0)~516.2(367.4~1015)mg·kg-1。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的评价标准,本研究采用人工土壤法测定的22种除草剂对蚯蚓均为低毒级。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类的不同除草剂品种对蚯蚓的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除草剂对蚯蚓的毒性与化学品的结构和测定方法有关,二苯醚类和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在2种测试系统中均表现出最低的急性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农药 蚯蚓 陆生无脊椎动物 土壤污染
下载PDF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4种非靶生物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8
13
作者 苍涛 +4 位作者 吴长兴 吴声敢 陈丽萍 王强 张志恒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1-483,共3页
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4种有代表性的非靶生物蜜蜂、鹌鹑、斑马鱼、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蜜蜂触杀LD50(48h)为0.009064μg/蜂,胃毒LC50(48h)为1.024mg/L,对雌、雄鹌鹑LC5... 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4种有代表性的非靶生物蜜蜂、鹌鹑、斑马鱼、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蜜蜂触杀LD50(48h)为0.009064μg/蜂,胃毒LC50(48h)为1.024mg/L,对雌、雄鹌鹑LC50(7d)为35.92、38.53mg/kg,对斑马鱼LC50(96h)为0.2390mg/L,对家蚕LD50(96h)为0.01109mg/kg桑叶。该农药对蜜蜂、鹌鹑、斑马鱼毒性均为高毒级,对家蚕毒性为特高毒级。此项工作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非靶生物 毒性 安全评价
下载PDF
几种除草剂的生物测定及复配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吴长兴 孙枫 +3 位作者 王强 戴芬 叶建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374-377,共4页
用培养皿法和盆栽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几种除草剂对稗草 (Echinochloacrusgalli)的生物活性 ,并测定了 2个复配组合的增效效应。试验表明 ,6种除草剂对稗草芽长抑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 :乙草胺、苯噻酰草胺、异丙甲草胺、千金、农美利、苄... 用培养皿法和盆栽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几种除草剂对稗草 (Echinochloacrusgalli)的生物活性 ,并测定了 2个复配组合的增效效应。试验表明 ,6种除草剂对稗草芽长抑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 :乙草胺、苯噻酰草胺、异丙甲草胺、千金、农美利、苄嘧磺隆 ;3种除草剂对稗草 2叶和 4叶期幼苗致死活性大小依次为 :农美利、千金、苄嘧磺隆 ;苯噻酰草胺与苄嘧磺隆复配对稗草芽长抑制的相互作用为独立相加 ,千金与苄嘧磺隆复配对稗草芽长抑制也为相加作用或稍有增效作用 ,但对稗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生物测定 培养皿法 盆栽喷雾法 复配效应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7
15
作者 苍涛 王彦华 +6 位作者 吴长兴 王祥云 徐明飞 陈丽萍 王强 蔡磊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5-292,共8页
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饲喂法和点滴法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效应,且根据风险商值法进行了风险评价,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作为对照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呋虫胺、... 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饲喂法和点滴法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效应,且根据风险商值法进行了风险评价,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作为对照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和噻虫嗪)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48 h-LD50值为1.73×10-3(1.37×10-3~2.45×10-3)~35.3×10-2(30.5×10-2~41.4×10-2)μg·蜂-1,均属于高毒级;其次为氯噻啉,该药剂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48 h-LD50值为56.4×10-2(40.9×10-2~95.5×10-2)和2.05(1.13~3.18)μg·蜂-1,分别为高毒和中毒;而啶虫脒和噻虫啉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48 hLD50值为2.57(1.94~3.75)~9.85(8.23~11.6)μg·蜂-1,为中毒级。对照药剂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48h-LD50值均>100μg·蜂-1,为低毒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噻虫胺、呋虫胺、吡虫啉、噻虫嗪、氯噻啉、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对蜜蜂具有不可接受的风险,啶虫脒、噻虫啉和对照药剂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对蜜蜂的风险可接受。因此,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免对蜜蜂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吡虫啉 蜜蜂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下载PDF
21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26
16
作者 俞瑞鲜 王彦华 +4 位作者 吴声敢 吴长兴 陈丽萍 苍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43-648,共6页
旨在为桑园及周围农田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农业生产上常用的21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风险评价。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氟硅唑水乳剂、12.5%腈菌唑水乳剂、12.5%... 旨在为桑园及周围农田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农业生产上常用的21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风险评价。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氟硅唑水乳剂、12.5%腈菌唑水乳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和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对家蚕的96h-LC50值为46.5(41.9~54.0)~154(124~207)m g·L-1,属于中毒级;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720 g·L-1百菌清悬浮剂、10%醚菌酯水乳剂、2%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40%丙环唑微乳剂、45%咪鲜胺微乳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4%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250 g·L-1己唑醇悬浮剂、15%三唑酮水乳剂、70%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50%苯甲·丙环唑乳油、36%丙环·咪鲜胺水乳剂和600 g·L-1烯酰·百菌清悬浮剂16种杀菌剂对家蚕的96h-LC50值均大于200m g·L-1,属于低毒级。急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720 g·L-1百菌清悬浮剂、24%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和600 g·L-1烯酰·百菌清悬浮剂对家蚕的96h-LC50值均大于2000m g·L-1,故没有进行风险评价,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氟硅唑水乳剂、12.5%腈菌唑水乳剂、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45%咪鲜胺微乳剂和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7种药剂对家蚕具有高风险,其他10种药剂对家蚕具有中等风险。因此,在桑园和桑园附近大田使用杀菌剂时,应采取适宜措施降低其对家蚕的急性毒性风险,以免对桑蚕生产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家蚕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下载PDF
灰飞虱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彦华 吴长兴 +5 位作者 苍涛 陈丽萍 俞瑞鲜 吴声敢 王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35,共7页
灰飞虱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灰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灰飞虱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机理、抗性遗传及生物适合度等。田间灰飞虱种群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 灰飞虱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灰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灰飞虱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机理、抗性遗传及生物适合度等。田间灰飞虱种群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产生了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分别为44.6~108.8倍和超过200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和乙酰甲胺磷(抗药性倍数分别为10~12.6倍和9~13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甲萘威和残杀威(抗药性倍数分别为29.8~45.3倍和40.1~131.5倍)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抗药性倍数分别为7.8~108.8倍和12~21倍)产生了中等水平到高水平的抗药性,对氟虫腈、阿维菌素和噻虫嗪没有产生抗药性(抗性倍数<5倍)。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灰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灰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抗药性 抗性治理
下载PDF
6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陈丽萍 +5 位作者 吴长兴 吴声敢 王强 苍涛 张志恒 顾秀惠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3期22-24,共3页
采用毒叶饲喂法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吡虫啉、毒死蜱、杀虫单和百菌清对家蚕的毒性。4d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茚虫威对家蚕LC50<0.5 mg·L-1,属剧毒级,吡虫啉、毒死蜱和杀虫单对家蚕LC50为0.5-20 mg·L-1,属... 采用毒叶饲喂法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吡虫啉、毒死蜱、杀虫单和百菌清对家蚕的毒性。4d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茚虫威对家蚕LC50<0.5 mg·L-1,属剧毒级,吡虫啉、毒死蜱和杀虫单对家蚕LC50为0.5-20 mg·L-1,属高毒级;这5种杀虫剂的田间施药浓度/LC50比值远大于10,对家蚕都具有极高风险性。杀菌剂百菌清对家蚕的LC50 为2 828mg·L-1,对家蚕属低毒级,田间施药浓度/LC50比值介于0.1-1.0之间,对家蚕为中等风险性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家蚕 毒性 安全评价
下载PDF
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抗药性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强 +2 位作者 吴长兴 戴芬 冯克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382-386,共5页
研究了二化螟对常用杀虫剂有机磷、沙蚕毒系、氨基甲酸酯和新药剂锐劲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和田间药效 ,同时比较了杭嘉湖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性差异并开展了杀虫剂混配试验。结果表明 :二化螟对锐劲特、阿维菌素及三唑磷的敏感性较... 研究了二化螟对常用杀虫剂有机磷、沙蚕毒系、氨基甲酸酯和新药剂锐劲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和田间药效 ,同时比较了杭嘉湖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性差异并开展了杀虫剂混配试验。结果表明 :二化螟对锐劲特、阿维菌素及三唑磷的敏感性较高 ,而对灭多威、杀虫单、杀虫双等敏感性低 ;用药水平高的杭州地区 ,二化螟对杀虫单已产生了较高抗性 ,而安吉、嘉兴地区的抗性也正在发展之中 ;三唑磷与辛硫磷、阿维菌素 ,灭多威与水胺硫磷混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杀虫剂 敏感性 抗药性 药效 水稻
下载PDF
稻田稗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除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吴声敢 王强 +3 位作者 吴长兴 陈丽萍 沈晋良 《杂草科学》 2006年第3期1-5,6,共6页
稗草为世界性恶性杂草,能够危害大部分农作物如水稻、大豆、棉花、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和牧草。我国稗草有9种5变种,广泛分布于各省耕田和路边。由于种子休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以及在与水稻竞争中强的生长势,稗草是稻田中分布... 稗草为世界性恶性杂草,能够危害大部分农作物如水稻、大豆、棉花、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和牧草。我国稗草有9种5变种,广泛分布于各省耕田和路边。由于种子休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以及在与水稻竞争中强的生长势,稗草是稻田中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杂草。本文从稻田稗草的休眠与萌发方面详细综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了稻田稗草综合防治方法,展望了今后稗草防治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 生物学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