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圈养林麝脓肿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克雷 李旭鑫 +3 位作者 帕哈尔定·帕拉哈提 曾博 张修月 岳碧松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2-526,共5页
目的确定林麝化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药物)。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对28个人工饲养的发病林麝脓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然后对分离病原菌进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及测序分析鉴定,再进一步用BIO... 目的确定林麝化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药物)。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对28个人工饲养的发病林麝脓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然后对分离病原菌进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及测序分析鉴定,再进一步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3种可疑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用昆明小鼠分组进行系列病理实验,最后用纸片扩散法测定病原菌对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脓灶中共分离到12种细菌,其中化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21.4%、14.3%,其他菌的检出率较低。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与16S rRNA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小鼠致病性实验中进行了脓液培养后注射,分离到单菌鉴定后进一步分别注射,剖检后进行接种划线鉴定并得到与注射前相同的病菌,确定了这几种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实验最终确定针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对这3种病菌的有效药物为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结论初步确定林麝脓肿病主要是由于化脓隐秘杆菌原发感染,进而引起其他病菌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最终导致病重死亡;环丙沙星等为敏感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病原菌 分离 鉴定 药敏分析
下载PDF
浅谈野生动物保护与流行疫病防控 被引量:8
2
作者 朱睿 克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5-360,共6页
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近年来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使得人们进一步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与疫情防控的关联性。野生动物生存于复杂开放的自然环境,容易被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 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近年来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使得人们进一步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与疫情防控的关联性。野生动物生存于复杂开放的自然环境,容易被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轨迹的重合度越来越高,且交流日渐频繁。因此,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类社会并造成潜在的疫病威胁。本文结合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探讨了野生动物感染性疾病现状及成因、野生动物感染性疾病与人类健康,并提出了通过进一步提升生物安全意识,加强野生动物疾控相关人才培养,提高野生动物疾病防治技能,建设野生动物疾病相关新发、突发病原体防控体系四方面来遏制野生动物疫病的对策,以期为野生动物保护内容和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保护 疫病 人类健康 对策
下载PDF
5种抗生素对4株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被引量:4
3
作者 帕哈尔定·帕拉哈提 克雷 +2 位作者 刘洋 张修月 岳碧松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0-582,共3页
目的测定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安普霉素和庆大霉素5种抗生素对林麝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选择治疗林麝脓肿病的有效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将菌液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混合作用30min,再加入中和剂作用10min,吸取300mL作用... 目的测定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安普霉素和庆大霉素5种抗生素对林麝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选择治疗林麝脓肿病的有效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将菌液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混合作用30min,再加入中和剂作用10min,吸取300mL作用液均匀涂布在胎牛血清培养基上,38℃培养48h,观察并记录。结果 5种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不一致,对4株菌杀菌效果相对较好的药物为环丙沙星(CIP),但对TP1需要较高浓度(128μg/mL)。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虽然抑菌效果较明显,但要完全杀死化脓隐秘杆菌却需要较高浓度,这很可能与化脓隐秘杆菌菌膜的存在有关。到目前为止,治疗林麝脓肿病的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尤以环丙沙星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化脓隐秘杆菌 喹诺酮类抗生素 最小杀菌浓度
下载PDF
几种药物对圈养林麝化脓隐秘杆菌菌膜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周瑜 克雷 +4 位作者 田永强 李旭鑫 张修月 王红宁 岳碧松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0-333,F0003,共5页
化脓隐秘杆菌是林麝脓肿病的主要病原菌。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化脓隐秘杆菌菌膜形成能力,然后测定4种药物处理菌膜后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并对菌膜结构进行镜检。结果表明,91.7%的隐秘化脓杆菌能在48h内形成菌膜;环丙沙星(CIP)可以穿过... 化脓隐秘杆菌是林麝脓肿病的主要病原菌。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化脓隐秘杆菌菌膜形成能力,然后测定4种药物处理菌膜后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并对菌膜结构进行镜检。结果表明,91.7%的隐秘化脓杆菌能在48h内形成菌膜;环丙沙星(CIP)可以穿过菌膜有效杀死部分膜内细菌,但对菌膜结构几乎无影响;EDTA可以使菌膜形成泡状结构,但杀菌效果不理想;复合酚(CP)以及环丙沙星和EDTA复合物不仅能够有效的杀死细菌,还能够破坏菌膜结构。这说明环丙沙星和EDTA复合物可以作为彻底杀死化脓隐秘杆菌的有效药物,复合酚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日常消毒以消除麝场环境中菌膜的存在,从而有效的阻止化脓隐秘杆菌的传播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化脓隐秘杆菌 菌膜 药物
下载PDF
D-环丝氨酸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付如意 褚以文 +4 位作者 李静 克雷 林家富 邓俊丰 王欣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5-551,共7页
目的以铜绿假单胞菌模式菌株PAO1为研究对象,研究抗结核药物D-环丝氨酸通过靶向抑制病原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实现抑制病原菌毒力发挥的新应用潜力。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环丝氨酸处理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系列表型实验结合荧... 目的以铜绿假单胞菌模式菌株PAO1为研究对象,研究抗结核药物D-环丝氨酸通过靶向抑制病原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实现抑制病原菌毒力发挥的新应用潜力。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环丝氨酸处理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系列表型实验结合荧光定量PCR以评估D-环丝氨酸对群体感应所调节的毒力因子和相应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评估D-环丝氨酸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抑制的体内活性。结果 D-环丝氨酸表现出良好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绿脓菌素以及蛋白水解酶抑制活性,显著抑制了QS系统调控基因和下游功能基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显著提高秀丽隐杆线虫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过程的存活率。结论 D-环丝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有望开发成功的抗生素替代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环丝氨酸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 毒力因子 抗毒力药物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呼吸道病原菌种间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袁阳 李静 +1 位作者 王欣荣 克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2-480,共9页
细菌性慢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常见疾病。呼吸道环境和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慢性感染病灶常常定植着多种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 细菌性慢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常见疾病。呼吸道环境和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慢性感染病灶常常定植着多种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等。这些病原菌在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发展过程中进化出了合作、竞争、共生等复杂的种间关系,通过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系统使多种病原菌成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呼吸道各种苛刻的生存条件,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针对性治疗的失败或病情反复。目前国际上关于病原菌种间互作关系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临床证据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并且该菌可以利用群体感应系统来主导与其他病原菌的互作与共存。因此,本文围绕群体感应系统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间关系和互作机理,可加深人们对病原菌种间互作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关联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改进、疾病控制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新视角、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种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林麝化脓病病原菌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互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袁阳 李静 +4 位作者 张爱雪 林家富 褚以文 王欣荣 克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1-248,共8页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的种间关系以及优势菌转换机制很大程度上未知。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基因敲除菌株并结合平板距离培养实验,探讨了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种间互作关系。结果发现,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可以显著抑制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关键基因缺失菌株均表现出对化脓隐秘杆菌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与单突变菌株相比,lasR和rhlR双突变菌株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些发现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胞外产物来提高对化脓隐秘杆菌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为林麝化脓病过程中的优势病原菌的替换和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林麝化脓病病理的认识、治疗方案的改进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化脓病 化脓隐秘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基因敲除 种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汤倩玲 温福龙 +4 位作者 袁阳 吴怡 马文博 褚以文 克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35-1140,共6页
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模式菌,研究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抑制活性,采用qRT-PCR测试其对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下调... 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模式菌,研究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抑制活性,采用qRT-PCR测试其对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下调作用,并评估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保护活性。结果 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均是并显著下调PAO1中10个已知的受群体感应系统正调控的基因。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具有良好的体内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SIIA-MA2对急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化合物SIIA-MA4对慢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结论 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SIIA-MA2和SIIA-MA4通过抑制PAO1群体感应系统发挥抗感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唑烷酮类化合物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