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众环境参与:类型、研究议题及展望 被引量:23
1
作者 曹海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6-126,共11页
公众参与是促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中国公众环境参与历经40多年,学界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已有文献的梳理,能够展现中国公众环境参与和相关研究的整体图景,为从公众的角度推动环境治理现代... 公众参与是促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中国公众环境参与历经40多年,学界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已有文献的梳理,能够展现中国公众环境参与和相关研究的整体图景,为从公众的角度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转变提供研究参考。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公众环境参与的内涵、发展和研究特征,并将其总结为反抗型、政治型和日常型参与三个理想类型,为理解不同的参与表现提供了参考框架。文献梳理发现:中国公众环境参与的动机普遍为利益获取、维护公民权益和维护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后两种取向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凸显;影响公众环境参与的因素主要有信任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环境知识、风险感知以及媒介使用等变量,其中信任因素和公众环境意识呈正相关,环境知识、风险感知以及媒介使用三者在影响公众环境行为方面具有强关联性,但人口统计因素和信任因素对公众环境参与的影响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公众环境参与面临政府主导型环境治理模式和市场的“失灵”以及公众自身能力不足等多重困境;可以从构建多主体、多形式的环境治理模式,为公众赋能和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寻找优化路径。既有研究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也为多元参与环境治理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互联网和环境实践的发展赋予学术研究新的命题,学界应更加关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体性研究、公众平台和线上环境行为研究以及时空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环境参与 反抗型参与 政治型参与 日常型参与
下载PDF
多重激励机制下的基层政府行为研究——以GC县河长制实施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四川环境》 2019年第1期170-174,共5页
河长制作为一项新的治理制度,在基层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GC县乡镇政府在时间、绩效、体制和榜样等多重激励机制影响下,采取"借力执行"和"办公室执行"的抗拒行为。为破解河长制实施中的困境,需要落实专项资金,建立... 河长制作为一项新的治理制度,在基层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GC县乡镇政府在时间、绩效、体制和榜样等多重激励机制影响下,采取"借力执行"和"办公室执行"的抗拒行为。为破解河长制实施中的困境,需要落实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的考核、监督和奖惩体系,促进制度的地方化建构,发挥高位推动的示范效应,实现水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多重激励机制 借力执行 办公室执行
下载PDF
环境协同治理势能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基于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的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曹海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6,130,共12页
环境协同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实地调查,基于势能转化的“前提条件—转化机制—效能呈现”的分析框架,讨论环境协同治理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 环境协同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实地调查,基于势能转化的“前提条件—转化机制—效能呈现”的分析框架,讨论环境协同治理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水土流失问题社会化的基础上,各主体达成治理共识,在高位推动下生成协同治理势能是效能转化的前提条件;效能转化的过程中,不同协同类型有其差异化转化机制,即以组织建构和压力传导促进多部门、多层级协同,以制度规范和多重激励促进政社协同,以多元驱动和优势互补促进本地治理者与外来治理者的协同,最终将效能呈现为合作化技术创新、共赢式开发治理和协同化目标推进。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势能转化为效能,要注重构建势能转化的前提条件,催生协同治理势能;根据不同协同治理行动的内在逻辑,运用差异化转化机制;突出协同治理效能的共赢和共享性,以进行可持续的势能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协同治理势能 治理效能 水土流失 兴国县
下载PDF
中国公众环境参与的演变:历程与逻辑 被引量:7
4
作者 曹海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21,共8页
通过宏观研究发现,中国公众环境参与在各种要素的影响下不断演进,其在主体构成、主题领域、组织形式和参与效果等方面呈现阶段性差异。基于"演变动因-演变机理-演变趋势"的分析框架,展现了公众环境参与演变的逻辑,即公众环境... 通过宏观研究发现,中国公众环境参与在各种要素的影响下不断演进,其在主体构成、主题领域、组织形式和参与效果等方面呈现阶段性差异。基于"演变动因-演变机理-演变趋势"的分析框架,展现了公众环境参与演变的逻辑,即公众环境参与的低效决定其需向前演进,自上而下的正式力量和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力量的生成和激励共同推动它从"运动式"迈向常态化、从边缘化迈向主体式、从形式性逐渐转变为实质性参与。只有同时注重正式力量和非正式力量的生成和激励,才能持续推动中国公众环境参与的良性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环境参与 正式力量 非正式力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