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局麻方案控制儿童肾穿刺活检疼痛效果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何柳静 王慧 《右江医学》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联合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控制儿童经皮肾穿刺活检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4医院住院需行肾穿刺活检的50例...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联合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控制儿童经皮肾穿刺活检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4医院住院需行肾穿刺活检的5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予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起效后予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行彩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对照组使用医用超声耦合剂代替利多卡因胶浆,其余操作方法同治疗组。比较两组麻醉进针时、手术进针时、手术中、手术后1小时的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手术后镇痛药使用量及使用时间,肾穿刺活检标本肾小球数及肾穿刺活检穿刺成功率。结果两组间麻醉进针时、手术进针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中、手术后1小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均未使用镇痛药物。两组肾穿刺活检标本光镜下肾小球数及总肾小球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84.0%,治疗组穿刺成功率为96.0%,治疗组成功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经皮肾穿刺活检常规局麻前加用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可取得满意镇痛效果,尤其是减轻麻醉进针时疼痛,且不增加手术及麻醉并发症。此麻醉方案可让肾病患儿易于接受肾穿刺,明确病理诊断及时调整治疗,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肾穿刺活检 利多卡因 麻醉
下载PDF
45例儿童肾脏穿刺活检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慧 +2 位作者 何柳静 黄芸 潘瑞英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4期69-71,87,共4页
目的分析45例儿童肾脏穿刺活检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5例肾脏穿刺活检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特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45例肾脏穿刺活检患儿中,男24... 目的分析45例儿童肾脏穿刺活检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5例肾脏穿刺活检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特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45例肾脏穿刺活检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14∶1,发病年龄以6~9岁多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24例(53.33%),其主要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肾病(MCD)8例(33.33%)、IgA肾病5例(20.83%)、足细胞病5例(20.8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GD)21例(46.67%),其主要病理类型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17例(80.95%)、狼疮性肾炎4例(19.05%);SGD年龄分布以6~9岁占比最高,病理类型在各年龄组中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D最主要的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16例(66.67%),其后依次为尿检异常、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炎综合征,其中肾病综合征患儿病理类型以MCD为主。结论本研究中儿童肾脏疾病的分类以PGD为主,MCD、IgA肾病及足细胞病是PGD的主要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SGD中以HSPN发病率最高。积极行肾活检且早期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肾脏穿刺活检 肾小球疾病 病理类型
下载PDF
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唐春凤 李春亮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14期54-56,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收治的50例HSPN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HSP... 目的分析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收治的50例HSPN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HSPN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HSPN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为7~14岁,临床症状为反复皮疹、关节肿痛、腹痛、血尿、蛋白尿等,发病集中在春季和冬季。两组年龄、皮疹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血清胱抑素C(CysC)及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岁、皮疹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血清CysC高、尿微量白蛋白高是儿童HSP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HSPN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需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HSPN的发生或降低肾损害程度,对于儿童HSPN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紫癜性肾炎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58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罗化雪 唐荣 《华夏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80-82,共3页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嗜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所致.本病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幼儿,成人较少见...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嗜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所致.本病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幼儿,成人较少见.本病起病急、进展快,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8例SSSS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儿童 抗生素
下载PDF
川崎病63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罗化雪 潘瑞英 《华夏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581-583,共3页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5岁以内婴幼儿多见[1],且易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已成为我国儿童后天...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5岁以内婴幼儿多见[1],且易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已成为我国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2].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病,能够对患儿全身不同系统造成影响,若对心血管造成损害后会引起不同情况的后遗症,这对小儿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对患儿进行科学的诊断,降低并发症的出现,这是维护患儿健康的有效途径[3].笔者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儿63例临床资料,现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临床特点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